4.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第四版)

合集下载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和延续,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健康与安全,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公共场所消毒技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些技术。

一、物理消毒技术1.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常用于消毒空气和表面。

紫外线消毒设备可安装在公共场所的通风系统中,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同时,也可使用紫外线灯具对桌面、椅子、门把手等频繁接触的表面进行消毒。

2. 高温消毒高温也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消毒技术。

通过使用热蒸汽或高温水,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

公共场所的厨房、浴室等地方可使用高温消毒设备进行彻底清洁。

二、化学消毒技术1. 酒精消毒酒精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消毒剂,常用于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

使用酒精消毒剂擦拭常接触的表面,如桌子、椅子、儿童玩具等,可以有效地去除病原体。

2. 氯化物消毒氯化物消毒剂,如漂白粉或含氯消毒液,可用于消毒地板、墙壁等大面积表面。

使用时应按照正确的配比将消毒液稀释,并注意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

3. 高效氧化剂消毒高效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和臭氧,可用于消毒空气和液体。

公共场所可安装空气净化器或使用高效氧化剂对空气进行消毒,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三、生物消毒技术1. 生物防护技术生物防护技术包括使用生物过滤器、消毒灭菌器等设备,提高空气和水的质量。

这些设备通过过滤或使用特定的细菌杀灭剂,能够有效去除和杀灭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

2. 生物酶消毒生物酶消毒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利用特定类型的酶分解细菌和病毒的结构,达到消除病原体的目的。

这种消毒方式安全可靠,且对环境友好。

四、预防措施1. 加强清洁管理公共场所应加强清洁管理,频繁清洁并消毒常接触的表面。

定期清洁公共设施,如厕所、洗手间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卫生状态。

2. 提供消毒用品在公共场所设置消毒用品,如手消毒器、纸巾、消毒喷雾等,方便人们随时进行消毒。

提醒人们养成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的良好卫生习惯。

新冠特定区域消毒技术指南

新冠特定区域消毒技术指南

新冠特定区域消毒技术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为特定区域提供有效的新冠消毒技术建议,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和确保公众健康。

以下是针对不同场所/区域的消毒策略和建议。

室内空间消毒- 对于办公室、商店和餐厅等室内空间,定期进行表面清洁和消毒是必要的。

- 使用含有酒精浓度在60%以上的消毒剂,如酒精喷雾或消毒湿巾,对常触摸的表面进行清洁,包括桌面、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 空气消毒可以采用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毒。

- 鼓励员工和顾客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公共交通工具消毒- 公共交通工具是易于传播病毒的地方,因此定期的消毒措施至关重要。

- 汽车、公共汽车和火车等交通工具应该在每次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有酒精的湿巾或消毒喷雾,清洁座椅、扶手、窗户等触摸表面。

- 对于地铁和电梯等封闭空间,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来保持空气清洁。

医疗机构消毒- 医疗机构是重要的指定区域,需要特别重视消毒措施。

- 所有医疗设备、器具和表面都应定期进行消毒,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 使用医疗级消毒剂,如含有氯酚的溶液或过氧化氢,对医疗设备和表面进行彻底清洁。

- 对于病房和手术室等高风险区域,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来进行定期消毒。

室外公共区域消毒- 对于室外公共区域,如公园、商业街区和公共广场,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可以减少人们之间的病毒传播风险。

- 增加对公共设施和设备的清洁频率,如垃圾桶、公共座椅、自动售货机等。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有漂白剂的水溶液或消毒湿巾,对公共区域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 鼓励使用公共区域的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并提供洗手设施和消毒洗手液供人们使用。

结论通过采取适当的新冠消毒技术措施,特定区域的病毒传播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不同场所和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操作,能够保护公众健康,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率。

> 注意:本指南仅提供消毒技术建议,并不能替代任何相关法律或指南。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2020.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2020.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一版)01消毒原则(一)围和对象确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围、对象和时限.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出院或死亡后,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二)方法选择。

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室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

02消毒措施(一)随时消毒。

随时消毒是指对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患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场所以及转运工具等,患者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做好随时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终末消毒。

有人条件下,不建议喷洒消毒。

患者隔离的场所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2~3 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应进行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

非负压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 小时以上。

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终末消毒对象包括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场所,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

特定场所的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估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特定场所的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估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8月目 录一、特定场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二、消毒效果评估三、常用的消毒剂一、特定场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2020.1.28附件6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一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消毒剂使用指南的通知2020.2.18明确提出: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遵循“五加强七不宜”。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8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消毒工作的通知2020.2.29(一)依法依规开展消毒工作;(二)采取科学消毒措施。

(三)防止过度消毒;(四)做好消毒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2020.6.17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号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一)采取科学消毒措施。

遵循“五要”, “七不”。

(二)做好消毒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对消毒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预防性消毒和影响大的终末消毒,各级疾控部门要做好消毒效果评价。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国家关于消毒的重要发文u控制传染源u切断传播途径--消毒u保护易感人群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消毒分类:Ø疫源地消毒: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随时消毒: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Ø预防性消毒: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可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手卫生、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等等,都属于预防性消毒。

消毒的目的意义p 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疫源地消毒)p 杀灭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人们接触病原体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预防性消毒)p 除臭p消除恐惧心态,维护社会稳定---有时很重要p 宣传作用---消毒作为在卫生应急救援的标志动作和形象消毒意义的延伸与病媒生物防制的区别 对象:病媒生物 微生物控制指标: 控制密度 控制数量控制措施: 防与灭 灭(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的原则1、消毒要与其他防控措施配合,如传染病疫情和症状监测、隔离、医学观察、病人治疗、院感控制、病媒生物控制、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强化免疫、预防用药、个人防护等。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中英文版本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中英文版本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isinfection of specific sites一、消毒原则Disinfection principle(一)范围和对象确定。

Scope and object determination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出院或死亡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The scope, object and time limit of field disinfection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case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asymptomatic infected person has lived, such as the family,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isolation ward, the transport tool should be disinfected at any time, after the case is discharged or dies, the asymptomatic infected person should be disinfected after the nucleic acid test.(二)方法选择。

Method to choose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try to choose disposable medical supplies, non-disposable medical supplies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of 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 not heat resistant items can choose chemical disinfectant or low temperature sterilization equipment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zation.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场所消毒消杀方案(5篇)

场所消毒消杀方案(5篇)

场所消毒消杀方案(5篇)场所消毒消杀方案(精选5篇)场所消毒消杀方案篇1一、消毒方法及责任人1、室内空气自然通风消毒:每日打开门窗通风换气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风时段7:30-8:30;11:30-12:30;15:00-16:00。

如条件允许,在做好保温的前提下,开启门窗,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2、地面消毒:每天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时段:17:30-18:30;第二天用清水拖把进行湿式拖地,工作时段:7:30-8:30。

3、办公桌椅消毒:每天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消毒时段:7:30-8:30。

责任人:各二级单位4、电脑键盘、鼠标、电话机、门窗把手、开关面板等:每日使用75%酒精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应根据使用频次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二、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1、消毒物品由各二级单位负责保存、配置、分发及使用,并做好登记工作。

2、配置和使用84消毒剂时应戴橡胶手套(厨房手套或医用手套)和口罩,按照产品包装上的说明操作。

3、84消毒剂须避光密封保存,长期保存的消毒液会分解失活,即配即用,禁止与酸性清洁剂(如洁厕灵)同时使用。

4、75%酒精易燃,严禁喷洒,存放、使用时远离火源。

场所消毒消杀方案篇201、消毒区域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消杀原则,对两校区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重点区域和室内外公共场所每天做到杀菌消毒和通风换气,彻底清除各类病媒生物滋生环境。

02、消毒方法(一)常规消毒措施:1、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公共场所应自然通风,多开门窗通风换气。

2、台面、门窗把手、等日常接触的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3、公共区域室内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

4、公共场所空气消毒:房间密闭后,用有效氯含氯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作用时间结束后,及时开门窗通风换气。

5、增加垃圾清运频次,每天至少一次对校园各类垃圾桶及垃圾中转站进行全面消毒,杜绝病毒滋生。

餐厅(馆)、咖啡馆、酒吧、茶座 预防性消毒指南全套

餐厅(馆)、咖啡馆、酒吧、茶座 预防性消毒指南全套

餐厅(馆)、咖啡馆、酒吧、茶座预防性消毒指南全套一、消毒原则餐厅(馆)、咖啡馆、酒吧、茶座应加强开窗通风与环境清洁卫生,在清洁基础上,每日开展预防性消毒。

二、消毒剂选购标准要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消毒产品,产品包装应有产品标签(名牌),内容包括产品配方、使用说明、企业标准或质量标准、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资质、生产日期等信息,并能提供消毒产品安全评价报告。

三、消毒对象与适用消毒方法1 .工作人员应保持手卫生。

2 .餐车、托盘、地面、桌面、座椅、门把手、垃圾桶、水龙头、卫生洁具、电梯轿厢、扶手等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喷酒或浸泡消毒。

3 .开关、按键、遥控器、电脑键盘、触摸屏、鼠标、麦克风等小件物品可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易腐蚀材质也可用酒精擦拭消毒。

4 .餐(饮)、茶具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彻底冲洗。

5 .毛巾、工作服、座椅套等纺织品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15~30分钟。

6 .抹布、拖布等清洁工具应分区设置、分区使用,每次使用后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

7 .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8 .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min以上,小心清除干净。

再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2米。

处理污染物时应当带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做好手卫生四、常用消毒剂及使用方法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常用于耐腐蚀对象,常用浓度250mg∕L-500mg∕L,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擦拭、喷洒或浸泡方式进行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消毒后及时清水清除残余消毒剂。

酒精:常用于皮肤、小面积物体表面或易腐蚀对象,使用浓度75%,不可大面积使用,采用擦拭方式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分钟,干燥后方可使用。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一版)一、消毒原则(一)范围和对象确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

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出院或死亡后,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二)方法选择。

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

二、消毒措施(一)随时消毒。

随时消毒是指对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患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场所以及转运工具等,患者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做好随时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终末消毒。

有人条件下,不建议喷洒消毒。

患者隔离的场所可釆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0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应进行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

非负压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可釆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也可釆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小时以上。

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终末消毒对象包括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场所,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一、消毒原则(一)范围和对象确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出院或死亡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二)方法选择。

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

二、消毒措施(一)随时消毒。

随时消毒是指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患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场所以及转运工具等,患者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做好随时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终末消毒。

有人条件下,不建议喷洒消毒。

患者隔离的场所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应进行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

非负压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小时以上。

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终末消毒对象包括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场所,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短暂活动过的无明显污染物的场所,无需进行终末消毒。

1.病家。

在病例住院或死亡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卫生间包括厕所等。

2.交通运输工具。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食饮具,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火车和飞机的卫生间等。

3.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病区隔离病房,在病例住院或死亡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以及室内空气等。

4.终末消毒程序。

终末消毒程序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附录A执行。

现场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一)室内空气。

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等室内空气的终末消毒可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在无人条件下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二)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

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

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 h。

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三)粪便和污水。

具有独立化粪池时,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加含氯消毒剂,池内投加含氯消毒剂(初次投加,有效氯40mg/L以上),并确保消毒1.5小时后,总余氯量达10mg/L。

消毒后污水应当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无独立化粪池时,使用专门容器收集排泄物,消毒处理后排放。

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若有大量稀释排泄物,应用含有效氯70%-80%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加药后充分搅匀,消毒2h。

(四)地面、墙壁。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

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

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五)物体表面。

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家具、门把手、家居用品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

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六)衣服、被褥等纺织品。

在收集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分钟,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七)手卫生。

参与现场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加强手卫生措施,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并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

(八)皮肤、粘膜。

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

(九)餐(饮)具。

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十)交通运输和转运工具。

应先进行污染情况评估,火车、汽车和轮船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再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对飞机机舱消毒时,消毒剂种类和剂量按中国民航的有关规定进行。

织物、坐垫、枕头和床单等建议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十一)患者生活垃圾。

患者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

(十二)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封装后按照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十三)尸体处理。

患者死亡后,要尽量减少尸体移动和搬运,应由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在严密防护下及时进行处理。

用有效氯3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病人口、鼻、耳、肛门、气管切开处等所有开放通道或创口;用浸有消毒液的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民政部门派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尽快火化。

(十四)注意事项。

现场消毒工作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医疗机构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技术指导。

非专业人员开展消毒工作前应接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培训,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

四、消毒效果评价必要时应及时对物体表面、空气和手等消毒效果进行评价,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

(一)物体表面。

按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附录A进行消毒前后物体表面的采样,消毒后采样液为相应中和剂。

消毒效果评价一般以自然菌为指标,必要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指示菌评价消毒效果,该指示菌抵抗力应等于或大于现有病原体的抵抗力。

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上自然菌的杀灭率≥90%,可判为消毒合格;以指示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指示菌杀灭率≥99.9%,可判为消毒合格。

(二)室内空气。

按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附录A进行消毒前后空气采样,消毒后采样平板中含相应中和剂。

消毒后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90%,可判为消毒合格。

(三)工作人员手。

按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附录A进行消毒前后手的采样,消毒后采样液为相应中和剂。

消毒前后手上自然菌的杀灭率≥90%,可判为消毒合格。

(四)医院污水消毒效果。

按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