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和延续,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健康与安全,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公共场所消毒技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些技术。
一、物理消毒技术1.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常用于消毒空气和表面。
紫外线消毒设备可安装在公共场所的通风系统中,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同时,也可使用紫外线灯具对桌面、椅子、门把手等频繁接触的表面进行消毒。
2. 高温消毒高温也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消毒技术。
通过使用热蒸汽或高温水,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
公共场所的厨房、浴室等地方可使用高温消毒设备进行彻底清洁。
二、化学消毒技术1. 酒精消毒酒精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消毒剂,常用于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
使用酒精消毒剂擦拭常接触的表面,如桌子、椅子、儿童玩具等,可以有效地去除病原体。
2. 氯化物消毒氯化物消毒剂,如漂白粉或含氯消毒液,可用于消毒地板、墙壁等大面积表面。
使用时应按照正确的配比将消毒液稀释,并注意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
3. 高效氧化剂消毒高效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和臭氧,可用于消毒空气和液体。
公共场所可安装空气净化器或使用高效氧化剂对空气进行消毒,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三、生物消毒技术1. 生物防护技术生物防护技术包括使用生物过滤器、消毒灭菌器等设备,提高空气和水的质量。
这些设备通过过滤或使用特定的细菌杀灭剂,能够有效去除和杀灭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
2. 生物酶消毒生物酶消毒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利用特定类型的酶分解细菌和病毒的结构,达到消除病原体的目的。
这种消毒方式安全可靠,且对环境友好。
四、预防措施1. 加强清洁管理公共场所应加强清洁管理,频繁清洁并消毒常接触的表面。
定期清洁公共设施,如厕所、洗手间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卫生状态。
2. 提供消毒用品在公共场所设置消毒用品,如手消毒器、纸巾、消毒喷雾等,方便人们随时进行消毒。
提醒人们养成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的良好卫生习惯。
公共场所清洁消毒规范

公共场所清洁消毒规范一、公共厕所清洁消毒操作规范1. 全天24小时开启通风窗,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空气流通。
2. 开放前,进行湿式清扫,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清洁。
3. 有条件的在洗手池处,配备洗手液及干纸巾。
4. 公共接触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纸巾盒、坐便器等,保持清洁,每日用含氯250-500mg/L消毒剂消毒2-4次。
5. 便池及其周边用含氯500mg/L消毒剂进行消毒,每日2-4次。
二、社区(居民楼院)清洁消毒操作规范1. 社区保持环境清洁,垃圾日产日清,垃圾容器及时清洗,不得有残存垃圾,不得外溢。
2. 出入口登记处公共使用物品一用一消毒,可用含氯250mg/L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
3. 社区公共使用物品及公共接触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健身器材等,保持清洁,每日用含氯250-500mg/L消毒剂消毒2-4次,确保外观无污渍。
4. 电梯按键等易腐蚀部位,可用75%酒精消毒,或用含氯25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消毒剂。
每日2-4次。
5. 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居民庭院,相关楼栋产生的垃圾运输前,专业消毒队用含氯500-1000mg/L消毒剂喷洒消毒。
6. 疑似或确诊病例产生的生活垃圾,在疾控中心终末消毒时,按医疗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服务窗口及办公楼房等公共场所清洁消毒操作规范1. 加强门窗通风换气,中央空调要启用新风系统。
2. 广场、绿地、室外道路等场所不必消毒。
若有明显痰渍或其它污染才需消毒处理。
3. 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室外进行空气喷雾消毒。
4. 通风不良环境(如会议室、密闭空间等)的空气消毒,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
5. 使用紫外线消毒,10平方米安装一支30W紫外线灯管,悬挂高度2-2.5m。
开启紫外线灯时,室内不得有人,消毒30~60分钟,消毒后要开启门窗通风10分钟左右。
6. 公共接触物品,如水笔、胶管等,一用一消毒,可用含氯250mg/L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
消毒隔离时间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时间规范标准
背景
在当前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 消毒隔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制定一套消毒隔离时间的规范标准,将有助于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目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消毒隔离时间的规范标准,以确保消毒隔离工
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规范内容
以下是消毒隔离时间的规范标准:
1. 室内空间消毒:对于室内空间的消毒,如办公室、会议室、
教室等,应保持至少30分钟的隔离时间,确保消毒液充分发挥作用。
2. 公共交通工具消毒: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在每
次消毒后,应保持至少1小时的隔离时间,确保消毒剂充分杀灭病毒。
3. 医疗设施消毒:医疗设施如医院、诊所等,对于高风险区域,应保持至少2小时的隔离时间,确保病毒无法存活。
4. 食品加工场所消毒:食品加工场所如餐厅、食品工厂等,对
于相关设备和表面的消毒,应保持至少1小时的隔离时间,确保消
毒剂彻底干燥。
5. 酒店客房消毒:酒店客房在每次消毒后,应保持至少4小时
的隔离时间,确保病毒被有效消灭。
6. 公共场所消毒:对于公共场所如商场、景区等,每次消毒后,应保持至少2小时的隔离时间,确保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结论
消毒隔离时间的规范标准对于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提供了一套消毒隔离时间的规范标准,旨在指导相关工作的
开展。
在实施消毒隔离措施时,请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确
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是指针对公共场所(如商场、医院、学校、餐厅等)进行消毒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
1. 消毒剂选择: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液、过氧化氢消毒液、醋酸等。
2. 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物品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如喷洒、擦拭、浸泡等。
消毒时应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频率:根据场所和物品的使用情况和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
一般建议每天至少消毒一次,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品和场所。
4. 个人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避免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
5. 废弃物处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南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应当严格执行。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科学性消毒原则还要求在消毒过 程中,应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 、作用时间和方式等参数,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最佳。
规范性消毒原则
规范性消毒原则是指在消毒过程 中,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 标准,确保消毒行为合法、合规
。
规范性消毒原则要求在消毒前应 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和操作规程
,明确消毒责任和注意事项。
手和皮肤的消毒主要采用洗手、擦手、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等方法,以减少细菌和病毒在手上的 传播。
详细描述
洗手是最基本的皮肤清洁方法,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清洗双手。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 况下,可使用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擦拭双手。需要注意的是,酒精过敏者不宜使用酒精类手部消 毒产品。
医院消毒与防疫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
目的和意义
规范公共场所消毒工 作,保障公众健康。
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提升社会形象。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
02
CATALOGUE
公共场所消毒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消毒原则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 品进行的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
总结词
物体表面消毒主要采用擦拭、喷洒、浸泡等方法,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 剂进行清洁和消毒。
详细描述
对于一般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的方法进 行消毒。对于地面等大面积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浸泡。在消毒过 程中,应注意避免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以及对物品的腐蚀。
04
CATALOGUE
公共场所不同区域的消毒重点和注意事项
(完整版)公共场所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方案(2)

附件.3公共场所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方案为指导、规范学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消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在人员聚集性活动场所的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一、经常性消毒措施1.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应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对地面、墙壁等表面定期消毒。
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
喷雾消毒可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用药量: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300ml/㎡,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
地面消毒喷药量为200ml/㎡-300 ml/㎡,由内向外进行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3.对经常使用或接触的物品、餐饮具定期消毒。
对人体接触较多的柜台、桌椅、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5-30分钟。
餐饮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温度为100℃);煮沸消毒15-30分钟;使用远红外线消毒碗柜,温度达到125℃,维持15分钟,消毒后温度应下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
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食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
如用有效氯含量为—16—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为250mg/L-500mg/L的二溴海因溶液、200mg/L二氧化氯的溶液浸泡、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消毒后清水冲洗、空干保存备用。
4.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等,亦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5.卫生间、厨房和居住的房间要经常打扫,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
二、发现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人时的消毒措施1.对于体积较小的房屋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时,每平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即每平方米用过氧乙酸1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密闭熏蒸2小时,再开门窗通风。
公共场所消毒操作技术要求

附件 4
公共场所消毒操作技术要求
一、做好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应当保持环境整洁卫生,每天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
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电梯间按钮、扶手、门把手等),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二、当出现人员呕吐时,应当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有效的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三、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 15 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含量为 250mg/L 溶液,浸泡消毒 30 分钟,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四、保持衣服、被褥、座椅套等纺织物清洁,可定期洗涤、消毒处理。
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 30 分钟,或先用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五、做好卫生洁具的清洁消毒。
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用。
六、加强垃圾的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
加强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含有
效氯 250mg/L-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七、做好手卫生。
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洗手液(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八、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及标准(全)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及标准(全)公共场所培训材料——卫生规范及标准编辑:jawsjd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11-01-01 浏览次数:487住宿业卫生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加强住宿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经营服务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用语含义(一)住宿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三)储藏间,是指用于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等物品的房间。
(四)工作车,是指用于转送及暂存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等物品的车辆。
(五)公共用品用具,是指供给顾客使用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总称,包括床上用品、盥洗物品、饮具、清洁工具、拖鞋等。
(六)健康危害事故,是指住宿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第二章场所卫生要求第四条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一)住宿场所建设宜选择在环境安静,具备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且不受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影响的区域,并应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
(二)新建、改建、扩建住宿场所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五条场所设置与布局(一)住宿场所主楼与辅助建筑物应有一定间距,烟尘应高空排放,场所25米范围内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或噪声等污染源。
(二)住宿场所应当设置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消毒间、储藏间,并设有员工工作间、更衣和清洁间等专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内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的消毒第3章宾馆、饭店、茶馆、酒吧的消毒第4章商场、购物场所的消毒第5章储水容器的消毒第6章公共交通服务单位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第7章娱乐场所的消毒第8章幼托机构的消毒第9章学校的消毒第10章银行及其他货币流通单位的消毒第11章会馆的消毒第12章图书馆、书店和阅览室的消毒第13章社区活动室的消毒第14章浴业(浴室、足浴)的消毒第15章体育场所的消毒第16章美容美发店的消毒第17章空调的消毒。
第18章殡仪馆的消毒第19章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毒第20章消毒效果的检测附录A 公共场所消毒效果检验常用培养基和液体(规范性附录)附录B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控制的指标(规范性附录)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附件2 消毒管理办法附件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附件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回复后可下载pdf版本。
--------------------------------------------------------------------------------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2 11:21:11编辑过]支持(2) 中立(0) 反对(0) 单帖管理举报帖子使用道具| 引用| 回复天山雪恋小大2楼个性首页| 博客| 信息| 搜索| 邮箱| 主页| UC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管理员积分:4005威望:0精华:7注册:2008-10-7 14:03:22Post By:2009-6-12 11:10:511.1引言为了预防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传播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简称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环境和公共用品的消毒方法、效果检测和监督方法。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负责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卫生的事业和企业单位。
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文化娱乐场所、浴业服务单位、宾馆、饭店、酒吧、茶馆、公共交通工具和环境、商店和购物场所、社区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和书店、公用二次供水水箱和贮水容器、游泳池、银行和货币、幼托机构、体育场所和公共健身器材、美发美容店、空调系统等。
1.3 名词术语1.3.1 公共场所对公众开放的,人民大众都可进入活动或接受服务的场所。
是由人工建成的,供公众使用的活动空间。
1.3.2 公共用品向公众提供,为公众服务,众人均可使用的物品。
例如:健身器材、娱乐器材、茶具、餐具、二次供水水箱等。
1.3.3 消毒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是个相对的概念,只要求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而不是所有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程度,而不是全部杀灭。
1.3.4 消毒剂用于杀灭和去除外环境中污染的致病性微生物及其它有害毒素的化学和生物制剂。
1.3.5 消毒器以物理或化学因子作为消毒因子,配以发射装置和其他辅助装置而制成的用于消毒的机器。
例如:干热消毒器、压力蒸汽消毒器、空气消毒器等。
1.3.6 外环境指人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环境物品、水、空气、墙面、地面、天花板、用品等。
也包括人体表面和表浅体腔。
1.3.7 灭菌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杀灭物品上污染的微生物。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不致病的。
要求完全杀灭而不是使微生物减少到一定水平。
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污染的微生物完全杀灭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求达到一定的灭菌概率(10-n),在医学灭茵中一般要求达到10-6。
在公共场所和用品消毒中,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和体腔的用具,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1.3.8 灭菌剂用于灭菌的化学制剂。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灭菌剂有:环氧乙烷气体、甲醛气体、戊二醛液体等。
1.3.9 灭菌器用于灭菌的器械或装置。
例如: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等离子体灭菌器等。
1.3.10 清洁剂含有表面活性剂,具有去污作用的洗涤剂。
用于清洗物品,例如:洗液、皂液、肥皂等。
1.3.11 抗菌清洁剂:由表面活性剂和杀(抑)菌物质配合而成的去污杀菌(除菌)洗涤剂。
例如:抗菌洗液、皂液等。
1.3.12 消毒员:经过技术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的,从事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消毒的人员。
1.4 本规范引用的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本规范的引用,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其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本,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使用本规范的各方,研究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1)GB/T 18204.1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2)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3)GB 9663-1996 旅店业卫生标准(4)GB 9664-1996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5)GB9665-1996 公共浴室卫生标准(6)GB 9666-1996 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7)GB 9667-1996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8)GB 9668-1996体育场所卫生标准(9)GB 9669-1996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10)GB 9671-1996 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11)GB 9670-1996 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12)GB9672-1996 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13)GB 9673-1996 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14)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GB 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16)GB 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的卫生标准(17)GB/T17729-1999 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18)GB 18081-2000 火葬场卫生防护距离标准(19)GB 19258-2003 紫外线杀菌灯(20)WS205-2001 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21)消毒技术规范,2002,卫生部1.5 选择消毒方法的基本原则1.5.1 消毒效果可靠所用的消毒剂和/或消毒器必须有确实的消毒效果,且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较少,按规定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作用时间使用,应能保证达到附录B中各类公共场所要求控制的微生物指标。
1.5.2 对使用者和人群安全所选用的消毒剂和消毒器必须对使用者安全,消毒后残留物和使用过程中的挥发物,对使用者和接触人群不应造成伤害。
1.5.3 对环境的污染小:任何消毒剂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包括对水体、空气和环境用品、表面的污染。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消毒方法。
1.5.4 对消毒物品损坏小几乎所有的化学消毒剂和大多数物理消毒法对消毒物品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必须考虑消毒方法对消毒对象的适应性,使消毒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1.5.5 选用国家批准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所用消毒剂和/或消毒器,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因此选择消毒方法时,必须选择有批准文号且在有效期内的产品。
对于清洁剂和抗(杀、抑、除)菌清洁剂,不需要批准文号,但企业应有产品标准,按企业提供的标准和说明书使用。
生产抗菌清洁剂的企业应有生产许可证。
在宣传杀菌、抑菌、除菌的具体功能时,必须有有效的检验报告为依据。
1.6 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的消毒,绝大多数情况用消毒液消毒,因此,消毒人员必须在消毒前把消毒片和消毒粉配成消毒液;用液体消毒剂时,也需将消毒液稀释成所需浓度。
下述方法供参考。
1.6.1 用消毒片配制消毒液: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所用消毒剂片数。
所需消毒剂片数=拟配消毒液浓度(mg/L)×拟配消毒液量(L)消毒剂有效含量(mg/片)例如:拟配10升含溴(或含氯)消毒液,浓度为500mg/L,所用消毒片有效溴(或氯)含量为500mg/片,问需加几片消毒片?所需片数=500(mg/L)×10(L)=10片500(mg/片)即配10L消毒液,需用有效含量为500mg/片的消毒片10片。
1.6.2 用消毒粉(或其他固体消毒剂)配制消毒液: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所用消毒剂质量。
所需消毒剂质量=拟配消毒液浓度(mg/L)×拟配消毒液量(L)消毒剂有效含量(mg/g)例如:拟配10L含溴(或含氯)消毒液,浓度为500mg/L,所用消毒剂有效溴(或氯)含量为500mg/g,问需加几克消毒剂?所需质量=500(mg/L)×10(L)=10g500(mg/g)1.6.3 把浓消毒液稀释成所需浓度消毒液: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所需消毒液原液量(ml)和加水量(ml)。
所需浓消毒液量(ml)=拟配消毒液浓度(%)×拟配消毒液量(ml)浓消毒剂有效含量(%)例1:用20%过氧乙酸配0.3%过氧乙酸10升,问用多少20%过氧乙酸和多少水?所需20%过氧乙酸(ml)量=0.3%×10000ml=150ml20%即用150ml,20%过氧乙酸,9850ml水。
将150ml浓过氧乙酸加入9850ml水中即可。
例2:将已配成的2000mg/L的二溴海因消毒液稀释成500mg/L的消毒液10L,问用多少消毒液原液,用多少水。
计算:所需原消毒液量(ml)=500mg/L×10000ml=2500ml2000mg/L答:将2500ml消毒液原液,加入7500ml水中即成。
1.7 检验和监督1.7.1 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消毒的效果检验采样和检验均需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
由卫生行政部门、消毒行业协会或其委托的单位,进行采样和检验,检验单位必须具有对社会出具检验报告的资格。
1.7.2 监督:对本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由卫生行政部门和消毒行业协会负责,监督方式主要是检查规范执行情况,消毒效果是否达到要求等。
监督结果由卫生行政部门和/或消毒行业协会发布信息或公告。
对从事公共场所消毒服务的单位,在经消毒行业协会审核后,按行业准入标准管理,并对其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对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经营单位、消毒服务单位,其负责的区域消毒后若不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1.8 消毒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各有关公共场所管理、经营单位和消毒服务单位,必须配备消毒员,按规定参加消毒员培训。
消毒员由消毒服务单位或原单位管理,由消毒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分批分期培训,完成培训计划经考核合格后,由行业协会发给上岗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