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猫》教案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分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 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练习
布置与猫相关的写作练习,如描写 自己家的猫、写一篇关于猫的故事 等。
课堂互动游戏
设计关于猫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 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猫有关的故事,引起 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
01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猫》一课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02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
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0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爱护动物、热爱自然
的情感。
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结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 文章、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并拓展阅读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猫有关的问 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
兴趣。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猫》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中三只猫的不同特点。
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让学生在文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可爱猫咪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郑振铎的《猫》,看看他笔下的猫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请学生介绍作者郑振铎的相关信息。
3、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分别在哪些段落?引导学生概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结局。
4、精读课文分组讨论: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重点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对猫的动作、神态、叫声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5、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三只猫的死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要关爱弱小生命,不要主观臆断等。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动物的文学作品,如《珍珠鸟》《斑羚飞渡》等。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余映潮猫》。
文章通过对猫的描述,展现了猫的可爱、聪明和灵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猫的特点,学会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打印稿3. 动物图片4. 学生作文本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对猫的认识。
引导学生谈论猫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猫的特点。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课堂展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讲述者的表现。
5. 写作练习(10分钟)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家的小动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展现小动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猫的特点:1. 可爱2. 聪明3. 灵性观察和描写方法:1. 仔细观察2. 抓住特点3. 生动描写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家中小动物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写作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用心去感悟它们的魅力。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猫》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猫》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问题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
2. 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表达来评估。
3. 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提出和回答来评估。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猫》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猫》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4. 课前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准备问题及观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猫》的文意,分析作品主题及文学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有关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猫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或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技巧。
3. 内容理解: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引导讨论,解答疑问。
4. 文学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5.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分享讨论成果。
九、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猫的不同形象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描写猫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来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猫。
2.图片导入- 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猫的外貌、神态等,然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请几位同学描述)(二)作者简介1.介绍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通俗简易,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请教同学。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积累“怂恿、怅然、蜷伏、惩戒、妄下断语”等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学习文中描写动物的方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体会其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默读、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以及“我”对它们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理解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不应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而应注重事实依据,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态度和勇于反思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梳理文章情节,把握三只猫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每只猫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动物特点和情感的写作方法,如对第三只猫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等。
(二)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因第三只猫的遭遇而产生的愧疚之情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2. 引导学生将文中所传达的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避免伤害无辜生命。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猫相关的情境,如播放猫的视频、展示猫的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感受猫的可爱与可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会对第三只猫产生愧疚之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猫的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17课 《猫》(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猫》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本单元教学中主要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将继续学习默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文章中心。
《猫》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笔质朴自然,感情深沉真挚,其中渗透了人性和人间世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走近作者】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福建长乐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重点生字】逗dòu 缕lǚ倚yǐ妄wàng 消耗xiāo hào 忧郁yōu yù懒惰lǎn duò怂恿sǒng yǒng 安详ān xiáng 乞丐qǐgài预警yùjǐng 怅然chàng rán 蜷伏quán fú叮嘱dīng zhǔ惩戒chéng jiè悲楚beīchǔ断语 duàn yǔ冤枉yuān wang虐待nüèdài 芙蓉鸟 fúróng niǎo 畏惧潜逃wèi jùqián táo【词语解释】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猫》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猫》教学设计(优秀14篇)《猫》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
2、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通过纵向对比,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感悟深层情感:对于事物公正的评判态度,对于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等。
教学重难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的自主性学习,通过归纳对比,领会作者对于猫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后蕴含的深层情感。
教学过程:课间时间,指导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相关图片,视频,幻灯片,了解作者情况等相关背景知识。
1、课前自测。
课前,学生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自主检测本课的预习效果,完成“在线评测”部分的基础性知识题目,教师通过“在线评测”查看反馈结果,对学生答题情况做简要评价总结,对高频错误做出订正。
2、课前说明。
今天我们的课,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来学,这更能发挥大家的主动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同时提供两种求助方式解决你的疑难问题:现场讨论和网上求助。
操作上,大家直接进“网上讨论”板块提出问题即可。
3、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么?——猫,字典上的解释是:一种家畜,面呈圆形,脚有利爪,善跳跃,会捉老鼠。
常被人当宠物养之。
对于猫,我们都相当熟悉,不信请大家看一个小短片(播放1分钟视频)怎么样?老师没说错吧,对于猫,我们相当熟悉,无论是动画片里出现的各具特色的猫的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各具形态的猫,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师也知道,很多同学还有着养猫的经历,今天,郑振铎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个“养猫人”的快乐与伤悲——哎?这我就纳闷了,养猫的`乐趣我可以理解,但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相信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略知一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确定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
4、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重点段落(听取学生的建议,朗读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
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长吟的鸣蝉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碧绿的菜畦多彩紫红的桑椹生机勃勃冲向云霄的叫天子活动:听油蛉低唱翻断砖头按斑蝥拔何首乌愉悦身心摘覆盆子乐趣无穷听故事拍雪人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景物: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静态有鹿和古树的画单调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活动:拜孔子拜先生枯燥无味死读书束缚不了偷偷地描画悄悄地溜玩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两幅画面不同两种活动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两种情致不同传旨揭要的构思两种心态不同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
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
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
(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篇二:【教学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教学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
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
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
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
1.识词实践(约8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消遣装潢运筹偏执愚鲁挑剔吹嘘炫耀揣摩梗概蒸馏博学狡黠掩饰2.背读实践(约8分钟)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如: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3.析读实践(约8分钟)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4.学用实践(约13分钟)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
如: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学习之后,同学们自选内容,就“青春”(或“书”“时间”“学习”“读书”)等,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线条简洁,内容朴实。
教师将课文中重要的语言训练内容分为四个学习的板块,较完美地覆盖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