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22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一、小说由此可以看当时志怪小说作家的心态与目的。
正由于当时的志怪作家创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志怪小说中充斥了不少宗教迷信的内容,不过,由于作者在创作时“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所以在志怪小说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内容。
大致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干将莫邪》、《三王墓》、《韩凭夫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前者记述楚国巧匠干将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他的儿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情节虽然离奇,但却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慨。
后者记述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被囚自杀,“其妻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何氏在遗书里要求将她与韩凭合葬,王怒,不听,将两人分葬,而韩凭夫妇墓间生出相思树,一对鸳鸯桓栖于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
这个故事不仅暴露了统治者的无耻和残暴,更赞扬了被压迫者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的崇高品质。
此外还《述异记》中的《封邵》:“汉室城太守封邵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时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也揭露了官吏吃人的本性。
二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其中记载的谢端,是一贫苦的农民,“少丧父母,无有亲属”,被邻人养大,尽管他“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仍穷得连妻子也娶不上。
一天他捡到一个大螺,拿回家放在瓮里,此后,他每天干活回来,总有现成的饭菜等着他。
开始他以为是邻人的馈赠,后来才发现是一个少女为他准备的,这位少女就是大螺变的。
她本是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22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22 2 2 河里的白水素女,被天帝派来为谢端“守舍炊烹”,素女走后留下螺壳“以贮米谷,常可不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7.1 复习笔记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诗坛多元格局(1)沈德潜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1)袁枚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第11章晚明诗文11.1 复习笔记一、李贽1.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悖逆。
他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
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言论,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2.“童心说”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
李贽在《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
天下的“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传统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犀利坦直的文风(1)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焚书》等。
(2)他生平写作的一些书札,大多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成为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名师点拨】“童心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考研热点之一,尤其在名词解释中,更是频频出现。
另外,“心学”是明代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一股思潮,而“童心说”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将其与思潮中其他人(如袁宏道等)的文学理论连在一起进行设问,也是考题之一,所以,关于“童心说”的知识要重点掌握。
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1.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1)在晚明文坛,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宫体诗的特点及意义、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小说发展状况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文论的兴盛【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丕《燕歌行》、《与吴质书》;曹植《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洛神赋》;蔡琰《悲愤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咏怀诗》;左思《咏史》;陆机《赴洛道中作诗》、《文赋》;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鲍照《拟行路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王孙游》;庾信《拟咏怀》、《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哀江南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核心考案1、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上。
2、乱世文学的三个主题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风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为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而陶渊明独树一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1.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2)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诗人团体,他们不再拘泥于儒学,而是表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动乱的时代。
(3)他们诗作特点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
2.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期的文学。
(2)此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执掌大权,政局动荡。
玄学兴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文学上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3)作品主要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的苦闷,对当权者的反抗。
3.太康诗风(1)指的是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上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
(3)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和声律对仗成熟有推动作用。
4.玄言诗(西晋)(1)产生于西晋,盛行于东晋。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诗歌。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
5.游仙诗(晋)(1)游仙诗描写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直接是为了乞求长生,但同时又是为了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圣才出品】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7.1 复习笔记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1.南戏的形成(1)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它最早出现于永嘉(浙江温州),称为“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2)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盛行于浙闽一带,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3)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逃难至此,人口骤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4)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民间艺人在宋词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5)形式上,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2.南戏的体制及其与北杂剧的区别(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2)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3)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4)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灵活多变,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5)在结构方面,南戏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称作“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3.南戏在内容上与杂剧的同异(1)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2)不同的是南戏民间色彩更浓,少有像《梧桐雨》《汉宫秋》之类借历史事件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作品,而往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都斥责男子变心,反映当时文人一旦高升就休妻再婚,破坏家庭稳定的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7.1复习笔记
一、北朝文学与文化的概况
1.北魏文人温子舁
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舁,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他也善于写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被沈德潜评之为“直是唐人”。
2.北齐文坛
以邺都为中心的东魏与北齐政权,占据的是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因而文学领先于位居关陇的西魏与北周。
其标志是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
活跃于北齐文坛的文士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其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
北方本土文士的脱颖而出。
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异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异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他正面声称趋薪立异,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3.西魏的文风改革
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文风的改革。
他托古改制,采用周官古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如苏绰的《大诰》。
唐代陈子昂乃至韩愈、柳宗元的复古主张都可以从苏绰那里追溯发端。
4.北周文坛
北周接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在皇族之内。
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迁的文士。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1)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
而在南北各政权之间,随着对峙形势的进一步形成,文化方面的竞争更加明显。
(2)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各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尽管存在着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通过使臣的外交活动、南北使臣间的直接交往、文士北迁,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三、庾信文章老更成
1.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梁书·庾肩吾传》)。
2.庾信前期诗文
(1)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由于萧纲等人
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
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如《乌夜啼》。
(2)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除了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包括美感内容上的体认。
庾信前期已具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
庾信后期的生活经历,使这种美学追求得到充分实现的土壤,从而达到高于同时代人的艺术境界。
3.庾信后期诗文
(1)后期历仕西魏及北周,不得南归,便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
(2)“乡关之思”的具体表现,一是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二是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这类作品有《拟咏怀》27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多角度抒发凄怨之情。
4.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名词解释
徐庾体[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徐庚体是指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体。
徐、庾二家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
他们都是宫体
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
《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
第8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8.1复习笔记
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1.“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1)以气质为体
①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以气质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性。
文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褪去了政教的色彩,更注重个性的表现。
②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的命题,适时地反映了当时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与追求。
这种文学取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以情纬文
沈约指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伴随着“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说的提出,“丽”的审美要求不局限于诗赋,也影响到书表铭颂论说等其他体裁,从而大大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
也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曹操的教令
曹操的教令饶有通脱之风。
诏令之体,属于庙堂之制,在两汉时期,这种体制的文辞庄重典雅。
曹操所作诸令,不但思想无所顾忌,而且行文风格也不拘常例。
3.曹丕兄弟的书札
(1)曹丕、曹植的书札
内容多为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因而较之前代书札,更能随境生趣,摇曳多姿。
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
(2)曹植的表文
曹植的表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也是情文并茂,刘勰评为:“陈思之表,独冠群才。
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
”(《文心雕龙·章表》)
4.《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的新局面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随着情感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登楼赋》
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楼赋》。
《登楼赋》善于自然地切入当下最真实的情境,即景抒情,情境交融,因而更易于感人。
(3)抒情小赋的繁盛
因政治险恶而备感命运多舛的文人们,有的在赋中吐露一腔悲愤。
①曹植的《洛神赋》,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但主题发生了变化。
《神女赋》意在讽谕君王不可贪恋美色,而《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这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一个典范。
②向秀《思旧赋》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对惨死于司马氏屠刀下的友人追念感怀,并对迫害贤良的当政者寓有怨愤谴责之意;
③阮籍《猕猴赋》刻画贪求利欲者“人面兽心”的丑态。
这些作品篇幅几乎都不长,却意绪绵邈,给人以新鲜清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