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时候会出现冬季。

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

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2010·安庆模拟)下面是我国两所中学作息时间表(部分),表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1~3题。

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冬季)上午第一节课8∶00~8∶45第四节课10∶50~11∶35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上午第一节课7∶40~8∶25第四节课10∶30~11∶15育才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上午第一节课9∶00~9∶45第四节课11∶50~12∶351.()A.天气气候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D.日地距离2.育才中学可能位于()A.安徽省B.甘肃省C.河北省D.黑龙江省3.冬季,光明中学上午第一节课开始时,地球日照情况是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晚)中的()(2010·北京西城区测试)下图中圆圈为纬线圈(66°34′),它穿过两个大陆的北部,纬线圈中心点地球自转角速度为零。

据图完成4~5题。

4.当纬线圈内各地太阳高度角始终大于0°时()A.尼罗河正处于枯水期B.北京地区昼夜长短相等C.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D.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5.对图中甲地的叙述可信的是()A.位于东半球的陆地上B.能够看到大面积的阔叶林C.处于环球自然灾害带上D.具有极昼现象等旅游资源(2010·北京东城区检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6~8题。

6.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A.aB.bC.cD.d7.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A.a、c、b、dB.a、b、c、dC.d、c、b、aD.c、d、a、b8.当c地昼最长时()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B.北京昼长夜短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右图为a、b两城6月22日和12月22日正午旗杆(等高)影长及朝向。

回答9~10题。

9.关于a、b两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a城有极昼极夜现象,b城没有B.b城有阳光直射现象,a城没有C.a城昼长变化幅度大于b城D.b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于a城10.若a、b两城位于同一大陆,该大陆可能是()A.北美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亚欧大陆如右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学生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 775 km的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仰角为42°。

完成11~12题。

1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23°N,90°WB.25°N,90°EC.42°N,90°WD.23°S,90°W12.此时若图中D点的太阳高度角是10°,则D点的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是A.80°N,33°B.67°N,36°C.77°N,36°D.77°N,33°(2008·全国卷Ⅱ)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3~15题。

13.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B.66.5°S、66°S、40°S、40°NC.66.5°N、66°N、0°、40°SD.66.5°S、66°S、0°、40°N14.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15.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A.0<P a/P b<1B.P a/P b=0C.P a/P b=1D.P a/P b>1二、综合题16.如图中的箭头指示太阳直射点位置,角α为21°,此刻北京时间为下午3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经度为,直射点位于(国家)境内,属于(类型)气候。

(2)此时地球上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带是。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为。

(4)在图上画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此线上太阳高度为,该线是晨线还是昏线?17.下图为6月22日从北极点上空所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部分),N为北极点,弧AB、AC、AD皆与极圈相切于A点。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能表示晨昏线的是,该段弧线是(晨、昏)线。

(2)该日,A点的昼长为小时,C点夜长为小时,E点早晨时日出。

(3)该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

(4)如果此时全球刚好平分成6月21日和6月22日两个不同的日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A.①和②较小B.②和③较小C.③和④较小D.③和⑤较小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3.(20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10·泰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D>C>A>BB.A>B>D>CC.C>D>A>BD.C>D>B>A7.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

完成8~9题。

8.该城市可能是()A.重庆B.广州C.天津D.哈尔滨9.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B.云量大小C.空气质量D.昼夜长短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丙、甲、乙11.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地()A.位于乙地北侧B.位于乙地南侧C.纬度高于乙地D.纬度低于乙地(2010·浙江五校联考)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13题。

12.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A.1004或1006B.1006或1008C.1008或1010D.1004或100813.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A.台湾岛风速变大B.珠江口风速明显变大C.长三角地区风速变小D.环渤海地区风速明显变小下图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5.这种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应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力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二、非选择题16.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判断的依据是。

(2)此风是在半球,判断理由是。

(3)图中的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4)图中a的特征是,c的特征是(5)图中A、B两地中,风速较大的是地,原因是。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一、选择题美国宇航局2009年2月11日称,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卫星(铱33),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1时55分,与俄罗斯一颗1993年发射的、现已报废的卫星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相撞时轨道高度约790 km(在空间站上方),倾角74°;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据此回答1~3题。

1.卫星相碰事故发生时,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太阳辐射接近一天中最强烈时B.气温仍在逐渐降低C.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显著D.影响了我国的无线电短波通讯2.关于卫星相碰地点的正确叙述是()A.气温很高B.有大量电离层C.大气密度很小D.臭氧含量最多3.1997年美国发射铱33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卫星依次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B.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C.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D.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气压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4.(2009·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下图表示某一时刻地面(a线)和大气上界(b线)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

5.形成图中a、b两线太阳辐射强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正午太阳高度B.大气状况C.地面状况D.人类活动6.人类大量燃烧煤炭,会使()A.①部分增大B.②部分缩小C.③部分增大D.③部分缩小(2010·杭州联考)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

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日期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最低气温23℃23℃24℃25℃26℃27℃28℃28℃28℃25℃最高气温31℃32℃33℃34℃35℃36℃37℃38℃38℃30℃天气多云晴晴晴晴晴晴晴晴阴风力弱弱弱弱弱弱弱弱弱较强偏北风7.2008年9月15~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8.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C.开始进入秋季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