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下面课件网为您推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提纲一、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

建立民族:满族清朝建立者:皇太极建立时间:1636年都城:北京皇权高度膨胀“胡蓝之狱”,发生在朱元璋时期,波及面最广。

① 废除宰相制度使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消失,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厂卫制度其中东厂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③设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飞禽走兽);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八股取士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允许自由发挥。

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

文字狱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提纲二、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戚继光抗倭倭寇: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戚继光: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的台江战役就在这发生的。

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

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给侵占,荷兰人在当地残酷压榨台湾人民。

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登上台湾,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收回(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雅克萨反击战背景: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并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过程:康熙皇帝决定反击,进行2次雅克萨反击战,分别在1685年,1686年,重创沙俄,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的平等条约,1689年签定。

具体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以过境进行贸易。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提纲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当上皇帝的过程类似于汉高祖刘邦。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di)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jing)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

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4朱棣当上皇帝的过程类似于唐太宗李世民。

5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的战争。

6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背过)答: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处理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实行削藩政策。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丞相在秦朝建立,在明朝废除。

7、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8、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倭寇是日本的海盗、商人和武士)。

9“戚家军”为什么能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了解)答: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戚家军”英勇作战;得到当地名明军的支持;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1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1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与阿骨打相似之处最多。

1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1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基础知识学案班级姓名第十八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明清帝国的更替:1、元的灭亡与明的建立: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江淮地区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有统治。

贫苦农民出身的僧人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推翻元朝,在年建立明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年号。

2、明的强盛:明太祖实行、、等政策,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

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王朝。

3、清的建立:17世纪初,统一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逐渐崛起,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

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的起义军在年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同年,清军击败农民军,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4、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二皇权高度膨胀(政治上的措施)明:1.杀功臣:朱元璋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制造了波及面最广的“”;2.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使直接受皇帝指挥;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

二者合称为“”,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4.设立廷杖制度:为了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朱元璋设立,使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清:5、雍正时期,中央设立,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思想文化上的措施):(1)实行___ 取士。

这种科举考试,完全脱离________ ,无法培养_________ ;(2)制造_________。

这种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使思想界陷入了__________的沉闷气氛中。

第十九课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戚继光抗倭:明中期,海防松弛,______危害严重,明代民族英雄________受命到浙东抗倭,他从义乌的的中招募新兵,严格训练,创造了适应水乡作战的,他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号称“”1561年,他带领的戚家军在______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4 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只是培养了忠诚的皇帝奴仆,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1、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2、造船术的发达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16(21)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废行中省,设三司②废丞相,权分六部③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④实行八股取士。

(3)、靖难之役,燕王获胜,称帝,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继续执行削蕃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4)、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5)、郑和下西洋(1405—1433),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亚非东海岸。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6)、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为“倭寇”。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7)、葡萄牙夺取在澳门居住权,时间1553年,用了欺骗的手段。

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

(8)、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成盛京。

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国家的统治。

(9)、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0)、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最为严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知识分子诗词中、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

(11)、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顺利收复。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台湾的开发,有利于东南海防的加强。

(12)、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3、秦朝疆域广大:东至____ __,西到___ ___,北至___ ___一带,南到__ ____。 4、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_______,陈胜、吴广 在______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____农民起义 。
3.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4. 209年 大泽乡 第一次
5.西汉的建立者________,时间______,都城 ______. 6.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___________在政 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思想文 化上_____________,在长安兴_________, 推行儒学教育。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 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 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6)汉武为什么能够对匈奴族用兵,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7)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思想
军事
焚书坑儒(李斯) 加强思想控制,但摧残 了文化 北击匈奴修长城,灵渠 (蒙恬)
反击匈奴(卫青\霍 加强中央集 去病) 权巩固统一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定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①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5.刘邦
前202年 长安
6.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 西汉的建立 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文景之治(原因、表现) 西 汉 的 统 治 “文景之治”的经济繁荣。 汉 武 原因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帝 的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大 措施 一 影响: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 统 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 历史 人教版 七下 提纲

第三单元 历史 人教版 七下 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年号为洪武。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

3.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 多千米。

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4.明朝(明成祖)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

宫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北京城的核心。

宫城就又称紫禁城。

也就是今天的故宫。

5、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6、明清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等重大庆典仪式的地方在太和殿7、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8.明太祖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9.明朝实行“厂卫”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大。

10. 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直属中央的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1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

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洪武13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决。

——《明史》(1)“帝”指谁?(答:明太祖朱元璋)(2)六部指什么?(答: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帝方自操威柄指什么?(答:明太祖把一切权力集中在手)(4)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答: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13.八股文的内容、形式及其危害?(课本P62—63)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回答问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二)第三单元:明清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对外】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清)第16课(一)郑和下西洋1、西洋的位置 2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根本条件)3目的: 4.时间:——年 5、次数:6、最远:7、意义:(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

2、戚继光抗倭组建军队名称3、戚继光抗倭三步骤4.戚继光的评价(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的居住权。

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第18课(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1.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据点,头目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经过,结果3.如何评价郑成功4.清朝为管辖台湾设置的机构、时间、影响(二)抗击沙俄1.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修筑的城堡、沙俄头目2.组织自卫反击战的人物、结果3.《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解决的问题、性质、法律上的意义4.为巩固边疆稳定,清初我国人民采取了哪些行动打击侵略者?【对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第19课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一式赐予的封号。

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康熙帝赐予另一西藏佛教首领的封号。

1727年,清政府开始设置,共同管理西藏。

统作用:。

一回部:天山以南居住着信奉的维吾尔族。

多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经过:调兵讨伐平定。

民结果:设,加强了西北地区的管辖。

族国原因:受到控制与压迫。

家迎接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经过:1771年,在首领率领下回到祖国。

的意义:巩固清朝的疆域:。

【文化】时代特点鲜明第21课1、北京城,明长城2、明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原因3、明朝三部科技巨著、作者、评价第22课1清文化的时代特点2四大名著、作者、评价3明清时期城乡人民的文化活动4明朝的戏剧家,作品;京剧形成的时间,基础5明朝的书法家,画家;清朝的画家补充:明清君主集权强化对社会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起到了巩固专职统治的作用(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走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____________明朝
14 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只是培养了忠诚的皇帝奴仆,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1、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2、造船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16(21)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三、古典小说: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注:自秦汉以来,我国的文学表现形式有: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等。

17 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朝廷腐败、赋税繁重、陕北大旱。

2、口号:均田免赋
3、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灭掉明朝。

4、明朝灭亡原因: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继位后的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