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动态汇总共52页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的丧失,脓毒症明显减少B细胞、cD4+T细胞和滤泡状树突状 细胞的数量。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减少非常重要,因为发生在威 胁生命的感染出现的时候,应该有淋巴细胞大量扩增。脓毒症患者脾 脏淋巴小结的数量明显少于创伤患者,脓毒症患者树突状细胞和cD4+ T细胞明显少于创伤患者。 尽管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未被发现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 治疗,但脓毒症是威胁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尤其随着社会老年化,在 内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I“。 针对脓毒症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仅仅抗炎治疗难以奏效,兼顾同时并 存的免疫功能障碍和其他重要环节(如凝血紊乱)可能是防治脓毒症、 改善患者预后的发展方向【14】,只有进一步研究脓毒症的复杂的病理生 理反应,才能针对性地提出治疗脓毒症的方案,我们希望藉此能够给严 重感染并发症治疗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乃至寻找到真正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姚咏明,盛志勇.重视对脓毒症本质的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晒,“ (3):185一l艏. [2】 姚咏明.刘辉,盛志勇.提高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刨伤脓毒症的认识 [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8):561—564. [3】^ngI|8
10%的患者。因此抗俐F.治疗脓毒症的考虑已被排除在外【“。
介导对微生物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表明.拮抗内 毒素治疗脓毒性并发症的观念可能过于简单。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识
别,通过(眦ls)受体,微生物识别模式启动宿主反应。深入了解TLRs
抗击感染的作用已有报道,c3}I,HeJ小鼠因为11尉变异对内毒素产生
抵抗。尽管如此,这些小鼠发生脓毒症的病死率仍然上升。11尉突变
试剂阻断炎症反应瀑布链,如皮质醇及抗内毒素抗体,肿瘤坏死因子拮 抗剂,白介索.1受体拮抗剂等,还有其他制剂【4】,但效果众说纷纭。抗 炎制剂的失败导致研究者思考是否脓毒症患者的死亡源于失控的炎 症口]。临床治疗脓毒症比较困难,因为患者的异质性和血培养阴性率 较高。解释也很复杂,因此对预后分析产生了不同效果分级。 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度刺激的免疫反应不能反映临 床,因为这鬯研究使用大剂量的内毒素或细菌.而且循环血中的细胞因 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在动物中指数级的高于脓毒症患者b】,在这些研 究中动物可能死于细胞因子的暴雨,所以阻挡这些介质的复合物或大 分子可以提高生存率。 某些特定类型的脓毒症,如脑膜炎球菌血症,循环血中的肿瘤坏死 因子升高与死亡率相关。55名严重感染性紫癜的患儿。9l%患儿血中
脓毒症新常态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脓毒症新常态及其治疗研究进展张文杰;何英丽;王涛;董晨明【摘要】Sepsis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because of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es,we still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With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population structure,the clinical phenotype and pathophysiology of sepsis have been changing. 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ew normal of sep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found that immune respon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and the study of immune response will become a promising breakthrough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psi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expound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new changes in sepsis and its therapy.%脓毒症是一项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居高.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未能完全阐述其病理生理机制.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社会人口结构变化,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也在发生转变.因此充分了解脓毒症新的发展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免疫应答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脓毒症免疫应答的研究有希望成为未来诊治的突破口.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脓毒症的新发展变化及相应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7(020)035【总页数】5页(P4470-4474)【关键词】脓毒症;免疫应答;治疗;综述【作者】张文杰;何英丽;王涛;董晨明【作者单位】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一科;734300 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一科;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1尽管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脓毒症进行着不懈的研究,但脓毒症的诊治依然是世界性的难题。
脓毒症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中间期存在着短暂的 内环境稳定 , 表现为混合抗 炎反
应综合征 ( R ) 这时 促炎 因子和抗 炎 因子 的同 时 MA S , 表达 , 相互拮抗 ; 晚期 相则表 现 为代偿 性抗 炎反 应综
合征 ( A S , C R ) 特点 是抗炎 因子过度表达 , 促炎 因子表
1 炎症调节失调 经典观点认 为 , 脓毒症 的病理机制 是炎症 的过度 反应 , 炎症 反应 主要通过 释放细胞 因子实现 。细胞 因
为炎症反应包括促 炎反应 和抗炎 反应两方 面 , 在脓毒 症患者 中可 以同时观察 到在抗炎 、 炎反应 的功能失 促 调 。T F 【 白介 素 一1 (L一1 ) N 一0和 3 1 I 8 是最 重要 的促 炎 因子 , 白介 素 一1 (L一1 ) 而 0I 0 和转 录生 长因子 一B (G T F—B 是最重要 的抗炎 因子。在多 中心临床试验 ) 中, 通过调节 以上 因子 的的活性 , 以提高 脓毒 症患 可 者的存活率 , 改善预后 …。
应 , 白细胞 聚集 的作用 , 并参 与到脓毒症 多器官
合素的粘合性 , 进 中性粒 细胞 的活化 和外 渗 , 渗 促 外 至肺 、 、 肝 肠等器 官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氧 自由基和蛋
作者单位 :1 0 辽宁沈阳, 10 1 0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通信作者 : 马晓春,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ma :c a9 2 iaCB E— i xm 2 7 @s .O l n
H G M B一1 h h oit gopbx1 是一 种在 ( i —m bly ru o ) g i 脓毒症末 期 相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的炎 症 因 子。脂 多 糖 ( P ) 导的 鼠脓毒 症模 型 中 ,N LS 诱 T F— t L S注射 o在 P
脓毒症对心血管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

.综述.脓毒症对心血管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曹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桂林市541002)【提要】脓毒症是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终末期。
目前,尽管重症疾病的药物治疗及支持疗法已 取得显著进展,但脓毒症仍然是临床,尤其是重症监护病区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脓毒症发病机制的欠明 确是直接影响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就脓毒症对患者微血管的损伤,尤其是导致脓毒性心肌病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脓毒症;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脓毒性心肌病;综述【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68(2〇19)014)043 4)4D01:10. 16121/45-1347/r.2019.01.13脓毒症作为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终末期,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均存在许多困惑。
1992年医学界提出的脓毒症定义是“全 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 IR S)[1],但现在这一定义被认为不能充分反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进程,而且通常 不能早期发现患者潜在的致命的以低血压为特征的脓毒性休克[2]。
2010年学者们将脓毒症的定义更新为“一种严重的内皮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血管内和 血管外感染造成的可逆转或不可逆转的微循环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4]。
2016年脓毒症被重新定义为“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 的器官功能障碍”[5],这一定义虽然有所改进,但仍 未涉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基本机制即微循环损害或衰竭[2]。
脓毒性休克是微循环衰竭的表现形式之一,其 病理生理学特征为尽管机体全身和局部血流量正常,但仍存在组织低灌注[6]。
而持续组织低灌注是导致包括心脏在内的多器官衰竭的根本原因[7]。
本文就 脓毒症对微血管作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综。
1胺毒症影响微循环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 壁均排列着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这些内皮细胞是心、肺、脑、肝、肾和其他器官组织血液交换的主要场所。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及诊断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技术应用
微生物培养
通过血、尿、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种类。
鉴定技术应用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基因测序、质谱等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提高 诊断准确性。
社区宣教
组织医护人员进入社区开展脓 毒症宣教活动,为居民提供预
防和治疗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鉴别
02
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通过病史、体检和相
关检查进行鉴别。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鉴别
03
如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需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
行鉴别。
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
临床评估
对疑似脓毒症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感染部位、炎症反应情况、 器官功能障碍情况等。
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营养支持
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需提供足够 的能量和营养素,以支持机体恢复 。
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 背,预防褥疮和静脉血栓形成。
抗生素治疗策略选择与应用规范
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根据脓毒症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 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避免频繁更换抗生素和使用广谱抗生 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发病机制
病原菌通过血流扩散至全身,在 局部繁殖的病原菌可引起多发性 小脓肿,并可相互融合形成大脓 肿。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常见致病菌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及诊断

非感染性疾病
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行鉴别,如胰腺炎、中毒等。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与其他感染并发症进行鉴别,如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其他感染并发症
相关疾病关联分析
脓毒症治疗与预后
05
治疗策略与原则
脓毒症的诊断应尽可能在早期进行,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
及时诊断和治疗
病因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06
生物标志物筛选与鉴定
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
生物标志物与治疗
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疗
要点三
基因变异与脓毒症易感性
研究基因变异对脓毒症易感性的影响,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要点一
要点二
基因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脓毒症患者基因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因组学与药物研发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发现新药靶点,加速脓毒症相关药物的研发。
预防感染
免疫细胞调节
调节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以减轻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损伤。
抗炎治疗
使用抗炎药物,如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
针对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情况,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治疗
疼痛缓解
给予患者足够的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表现为全身乏力,肌肉疼痛,精神状态不佳等;
发热
常见于感染性发热,可伴有寒战、出汗等;
呼吸急促
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
胃肠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血压下降
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
体征表现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及诊断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及诊断xx年xx月xx日•脓毒症概述•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脓毒症诊断方法目录•脓毒症治疗策略•脓毒症预后与影响因素01脓毒症概述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
定义根据病因不同,脓毒症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脓毒症和医院获得性脓毒症。
分类定义与分类流行病学脓毒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免疫系统受损、长期使用抗生素、手术或创伤患者等。
临床特点脓毒症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
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初始阶段感染部位出现炎症反应,白细胞增多,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
多器官功能衰竭(MOD…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
恢复阶段炎症反应得到控制,症状逐渐缓解,器官功能逐渐恢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出现呼吸急促、低血压、高代谢状态等。
病程发展阶段02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免疫麻痹细菌内毒素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功能抑制免疫过激过度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失调炎症反应感染后机体产生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活化、趋化及炎性介质释放抗炎反应过度或不足的抗炎反应可加重器官损伤或导致免疫麻痹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细胞凋亡脓毒症时免疫细胞凋亡增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自噬自噬在脓毒症中发挥双刃剑作用,既可清除有害物质,又可加重细胞损伤细胞凋亡与自噬氧化应激脓毒症时大量活性氧簇产生,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线粒体损伤脓毒症时线粒体功能障碍,能量代谢障碍,引发细胞凋亡与坏死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03脓毒症诊断方法1基于临床的诊断方法23简述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结合脓毒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过程。
早期临床表现: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等。
晚期临床表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方法介绍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包括感染指标、炎症指标、凝血指标等。
脓毒症病理生理基础以及其研究相应进展

基因多态性
严重损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及器官损害受体 内众多基因的调控,但为何有的人群易于并发脓 毒症和MODS?
对MODS患者采取相似的治疗方案,但机体反应 和预后可能完全不同。这些现象是否与体内存在 某种MODS相关的“易感基因”或基因表达特性的 改变影响宿主对应激状态的敏感有关?
基因多态性
携带不同CD14基因多态性烧伤患者 单核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
单核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ABC)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0
*
5
CC
TC
TT
*
*
10
15
20
25
30
伤后天数(天)
烧伤30脓000 毒症患者预后与单核细胞 HLA-25D00R0 结合量死亡的组 关系存活组
基因大规模直接测序,明确了中国人群中 一些在创、烧伤感染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效应 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并初步进行了临床关 联分析和功能研究。
已明确 TLR4受体 5’ 区-1892G→A、-1837 A→G、 CD14 启动子区 -1145G/A 和 -159C/T、 IL-1β启动子区-1470 G→C 、-511T→C和 -31 C→T与创伤感染易感性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基因多态性 (基因组序列上的变异) 是决定人体对应 激打击易感性与耐受性、临床表型多样性及药物治疗 反应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TNF-2 纯合子患者 TNF-水平和病死率均高于杂合子或 TNF-1 纯合子患者,证实TNF-2基因型可能是严重脓毒 症患者出现高TNF-水平和不良预后的基因标志之一。
TNF-双等位基因Nco1多态性与严重脓毒症和器官损害 的发生密切相关, 分析其多态性有助于评估并发脓毒症和 MODS的易感性及明确对抗TNF免疫治疗的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