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公开课教案
《苯》教学设计-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苯》教学设计现象:1 向三颈烧瓶中加入苯和液溴后,反应迅速进行,溶液几乎“沸腾”,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2 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红褐色油状液体(溴苯)3 锥形瓶内有白雾,加入AgNO3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4 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FeOH3)原理:+Br2+HBr〖实验探究4〗(视频)演示实验:苯的硝化反应。
百度贴吧:现象: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出现淡黄色油状液体。
原理:+HO-NO2+H2O〔引导学生归纳苯的化学性质〕苯的性质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该既能发生饱和烃的特征反应(取代反应),又能发生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
总之,苯的性质表现为能氧化,易取代,难加成这样的特点。
〖信息提示〗动画模拟苯的加成反应百度网页:结论:说明苯分子具有不饱和性。
〖理论提升〗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引导学生对凯库勒式的正确认识;展示苯的球棍模型和比拟模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科学认识苯的结构。
)1 苯分子为平面六边形结构,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均在同一平面2 各个键角都是120°3 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为1 40 ×10 - 10m ,介于单键1 54 ×10 - 10m 和双键1 33 ×10 - 10m 之间〖总结〗苯的性质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该既能发生饱和烃的特征反应(取代式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新鲜的、美观的刺激,动静协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目标。
通过化学史的介绍,丰富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
对重大化学成就进行情绪体验,对伟大的化学家杰出成就表示崇敬,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世界的美好与神奇,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动脑思考,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苯的结构与性质公开课

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可以观察到烧杯底部
有 色不溶于水的液体。这是溶解了
的粗产品溴苯。如何提纯?
(5)写出烧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
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故不可能发生
加成反应
3.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
面上的是
() D
A.C6H6
B. C6H5Cl
C.C6H5CH=CH2
D. C6H5CH3
4.下列各组物质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B
A.C6H5Br和C6H6 B.C6H5NO2和H2O C.C6H6和CCl4 D.C6H14和C6H6
3、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分离?
3、纯净的溴苯是无色油状液体,烧杯底部是油状的褐色液体, 这是因为溴苯溶有溴的缘故。除去溴苯中的溴可加入NaOH溶 液,再水洗,分液。
4、如何证明苯与液溴的反应是取代反应?
4、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证明为 H5B、r生。成的HBr中常混有溴蒸气,此时用AgNO3溶液对HBr的检 验结果有影响,如何除去混在HBr中的溴蒸气?干燥管的作用?
请据此假设书写苯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并思考此结构是否合理?
凯库勒式
苯的结构到底如何?
——现代物理方法(光谱法、射线法、偶极距的测定)
平面正六边形,键角120º
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 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拓展视野
1935年,经X射线衍射法发现苯 的真实结构。阅读教材P49苯的 大∏键,思考为什么苯的结构稳 定?
2、苯以前是从炼焦所得的煤焦油里提取的, 产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从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以 来,大量的苯可以从石油工业获得。
《苯》 教学设计

《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苯的分子结构特点,掌握苯分子的凯库勒式和现代价键理论表示方法。
(2)学生理解苯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学生掌握苯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苯分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苯的分子结构特点。
(2)苯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2、教学难点(1)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化学键的特殊性。
(2)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机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苯的物质,如油漆、胶水、汽油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苯。
2、苯的物理性质(1)展示一瓶苯,让学生观察苯的颜色、状态。
(2)让学生闻苯的气味,强调苯具有特殊气味。
(3)通过实验测定苯的密度,与水进行比较。
(4)演示苯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3、苯的分子结构(1)介绍苯的发现历史,引导学生思考苯分子的结构。
(2)讲解凯库勒式,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3)介绍现代价键理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强调苯分子中碳碳键的特殊性,即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键。
4、苯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苯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产生的黑烟等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2)取代反应①卤代反应实验演示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下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反应机理。
②硝化反应实验演示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反应机理。
苯的教案

苯
【教材分析】
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学习苯的性质和用途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苯又是最简单芳香烃,掌握了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为后面选修5中系统的研究芳香烃及其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毒性;
2、掌握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和苯的可燃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苯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手段获取信息;2、加强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从中体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史体会科学家求实、求真的的科学品质,形成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意识。
【教学重点】
苯的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苯的分子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及一些特征反应,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初步建立了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板书设计
苯
一、物理性质 二、苯分子结构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环己烷)
3.氧化反应。
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苯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 掌握苯的制备方法、用途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理解苯的物理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特别是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掌握。
-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苯的发现历史2. 苯的分子结构3. 苯的物理性质4. 苯的化学性质5. 苯的制备方法6. 苯的用途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苯的实例,如苯的衍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苯?苯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苯的发现历史:介绍苯的发现过程,强调化学史的重要性。
2. 苯的分子结构:- 讲解苯的平面六元环结构。
- 介绍共振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苯的结构中的作用。
3. 苯的物理性质:- 讲解苯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 分析苯的物理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4. 苯的化学性质:- 讲解苯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性质。
- 通过实例说明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 苯的制备方法:- 介绍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 讲解苯的工业制备方法,如芳烃的催化重整。
6. 苯的用途:- 介绍苯及其衍生物在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苯的结构特点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2. 分析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实例,探讨如何提高合成效率。
(四)实验演示1. 演示苯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原理。
2. 演示苯的取代反应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苯化学性质的理解。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苯教案

主题: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苯的化学式和结构;
2. 了解苯的性质和用途;
3. 掌握苯的制备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苯的化学式和结构、性质和用途。
难点:苯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滴管、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苯的前体物质(如甲苯)、浓硫酸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苯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
2. 讲解苯的化学式和结构,引导学生画出苯的轮廓结构式。
3. 探究苯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苯的应用领域。
4. 带领学生学习苯的制备方法,进行实验展示苯的制备过程。
5. 总结:回顾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延伸拓展:
1. 让学生了解苯类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带领学生做有关苯的实验,加深对苯性质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分析苯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
1. 复习苯的结构式和化学性质;
2. 查找苯的用途及相关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苯的结构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环节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苯的教案设计

苯的教案设计引言: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苯的教案设计来展示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够:1. 理解苯的化学结构和性质;2. 掌握苯的命名方法和基本反应类型;3. 理解苯的用途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苯的化学结构和特性、苯的命名方法和基本反应类型。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试剂、苯的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苯的结构式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苯的外观特征,并提问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1. 介绍苯的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环形共轭体系的概念;2. 讲解苯的平面六元环结构,以及苯分子中π电子的共轭运动;3. 探讨苯的稳定性来源,解释苯的共振现象;4. 引导学生思考苯的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学习苯的命名方法1. 介绍苯环上取代基的命名规则,重点讲解直接命名法和数字命名法;2. 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苯的命名方法。
步骤四:学习苯的基本反应类型1. 讲解苯的常见反应类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环加成反应等;2. 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巩固学生对苯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
步骤五:展示苯的应用和重要性1. 利用实例和图片,介绍苯在化工、医药、染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苯的特性和结构如何决定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步骤六:实验操作设置合适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苯的相关实验现象,如苯的溶解性、酸碱性等。
步骤七:作业布置和讲评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下一堂课上进行作业讲评,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综合评定,旨在检验学生对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实验报告或者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苯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
苯的教案(公开课)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试验,记录实验现象,小组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
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投影并讲解】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C6H6结构式: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2、结构特点:
课题
第三章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2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2.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特征,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
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苯的结构,体验苯分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了解一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学难点
苯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品(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习】1、甲烷、乙烯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引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打一字
(1)苯分子具有平面____________结构(个原子共平面),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2)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是一种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键,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碳碳双键键长之间。
(3)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等效,六个氢原子等效
实验证明: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能够说明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而不是单双键交替(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陈小强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与本质的辨证认识
二. 教学重点
苯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三. 教学难点
苯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竹笠戴草帽,化工生产是英豪。
(打一字)
【读一读】苯的发现史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
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
【师】苯的用途介绍:图片展示
【资料阅读】苯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化学品,人短期内吸入大量的苯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与酒精中毒相似。
慢性苯中毒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引发白血病。
新闻线索一:05年垫江一化工厂发生泄露造成一死三伤七人苯中毒
新闻线索二:07年广东省,猛鞋”胶水致17家鞋厂67名工人苯中毒•
【试一试:】请利用提供的药品和仪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
【板书】
一、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有毒液体
苯的密度比水小
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苯的熔沸点较低,易挥发
【算一算:】请你根据以下信息,确定苯的分子组成。
信息1 :常温下苯是一种液态烃,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H2O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
信息2: 经过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的精确测定,发现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生活动:】计算得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苯的结构是怎样呢?
请根据以下问题组,探究苯的结构
1、碳原子数为6的烷烃与烯烃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经测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属于哪类物质(饱和烃、不饱和烃)?
3、19世纪的科学家就进行了研究。
当时的有机化学刚刚发展起来,比较成熟的理论只有碳四价学说”
和碳链学说”请根据这两种学说写出1-2种苯可能的结构简式。
4•请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验证所猜测的苯的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实验验证: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 4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1:2。
C=C
或C 三C 。
即下列假设都是错误的:
CH 三 C — CH 2— CH 2— C 三 CH CH 3— C 三 C — CH 2— C 三 CH CH 2= CH — CH = CH — C 三 CH
从而否定了苯的链状结构。
【资料阅读】凯库勒一直在想着怎样在教材中写苯的结构这一难题,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只
好停笔,偎炉休息。
朦胧之中,凯库勒仿佛觉得有一些碳原子在自己的面前跳起舞来,它们 排成蛇的形状,一会儿在火焰中翻滚,一会儿卷曲起来,突然,原子
蛇”的头咬住了自己的尾
巴,形成一个环状,不停地旋转起来。
凯库勒猛然惊醒,根据梦中受到的启示,并经过若干 次的修正,最后他决定用六角环状结构来描述苯的分子结构。
凯库勒在186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两个假说:苯的 6个碳原子形成环状闭链,即
平面六角闭链各碳原子之间存在单双键交替形式
【板书】二、苯的组成与结构
这两个结构简式表示的有机化合物是同一种物质还是同分
异构体?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回答】
【实验事实】1.破坏苯中六个碳碳键所需能量完全相同
2.苯中每两个碳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相同 【结论】科学研究表明:
苯分子里6个C 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 【板书】二、苯的组成与结构
【方法教育】
发现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T 收集有关的资料、文献和数据T 提出假说(几种可能性)7 验证假说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T 发现问题的规律得出结论
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性质、推测结构 分析结构、推测性质、实验验证
【想一想】苯分子中碳与碳之间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
苯公开课教案
分子式
C 6H 6
结构式 【问题解决】 (独特)的键。
分子式
C 6H 6
结构式 简写成:
(独特)的键,那苯的化学
C
JL
简写成:
性质如何呢?
【学生活动】猜想:苯的化学性质应介于烷烃和烯烃之间:既有一些烷的性质,也有一些烯的性质
【板书】三、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燃烧:实验现象:火焰明亮且伴有浓烟
方程式:
(2)苯的硝化反应:
方程式:反应类型:
(3)苯与氢气反应:
方程式:反应类型:
【总结】
笨的特笨的拓
珠结构'珠性质
饱和煙不龟和煙
取代反虚知成反应
【课堂反馈】
1、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0
2: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可以作为证据的是: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加成生成环已烷④经实验测定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