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建筑史上重要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3. 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及建筑类型的区分。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实例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风格演变、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了解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其建筑风格、布局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代表性建筑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建筑风格演变3. 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4. 实例分析: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其他方面,如园林、寺庙、民居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推荐学生参观古建筑,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韵味,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确保对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应详细阐述其结构、材料、装饰、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在建筑风格演变方面,要清晰勾勒出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如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

对于重要建筑类型和代表性建筑实例的介绍,应包含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我们将从原始社会的简陋住所,一直探讨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建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对建筑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掌握,以及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时期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阐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参观故宫为例,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故宫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并比较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差异。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节2. 内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

2. 答案要点:唐代建筑风格特点:宏伟壮观、布局严谨、装饰华丽。

影响:影响了后世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如宋代建筑的精细、明清建筑的雄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亲身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了解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和分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分类、建筑构造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实物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美学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和分类(3)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古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以一例古建筑为例,详细讲解其构造、特点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一组古建筑图片。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2. 内容:(1)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与分类(3)历史时期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并评价你所在城市的古建筑,不少于500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款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

2. 答案:(2)要求创意新颖,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古建筑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建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践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创新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前言、原始、奴隶教学前言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建筑群的组合3、建筑与环境4、工官制度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四、学习方法1、培养兴趣2、运用比较法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作业: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一、前建筑活动1、树居,2、崖下居3、岩洞居二、建筑的创造1、巢居:树居的发展2、风篱和窝棚3、窑洞三、建筑创造突进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1)穴居系列: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从室数看:一室——多室从平面看:园形——园角方形——长方形从形式看:从不规则——规则,(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1、“大房子”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2、祭坛,图1-42,1-43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工程管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中国建筑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难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建筑史。

2. 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1)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稳重。

(2)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出现多元化。

(3)现代建筑:融合传统元素,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建筑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围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2. 各个时期建筑特点3.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现代建筑,探讨其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

2. 答案:根据学生分析的现代建筑,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是否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古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建筑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现代建筑的发展动态,了解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一、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2)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3)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1 建筑材料(1)木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施工方便和可持续利用等特点而受到青睐。

(2)砖石:在砖石结构建筑中,砖主要用于砌筑墙体,石主要用于柱子、梁、基石等承重构件。

2.2 建筑结构(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结构类型。

(2)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如佛塔、城墙等。

2.3 建筑风格(1)对称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2)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如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3.1 宫殿建筑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豪华与辉煌。

3.2 宗教建筑如佛教塔、道教宫观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宗教影响力。

3.3 民居建筑如福建土楼、四川民居等,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特色和智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4 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演变4.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庭院式布局。

4.2 秦汉时期:统一天下,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大型宫殿和城市。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建筑风格受到影响,出现佛教建筑。

4.4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出现木结构建筑的高峰。

4.5 宋元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建筑风格趋向多元化。

4.6 明清时期: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出现故宫等代表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探讨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模型、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建筑元素。

(2)官式建筑: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布局、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例,分析其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

(4)园林建筑:以颐和园为例,阐述园林建筑的布局、意境及美学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身边的中国古代建筑,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官式建筑:故宫3.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宫观4. 园林建筑: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分析故宫的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比较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

(2)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宏伟壮观;象征意义:皇权至上、国家统一。

(3)佛教寺庙:以塔为中心,注重宗教氛围;道教宫观:以殿堂为主,强调仙境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教案主讲人:***前言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架建筑的优势: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建筑群的组合: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工官制度:思考题:▪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教学要求: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郑州商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商)⏹洛阳东周王城、诸侯城址(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

苏州吴阖闾城等)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瓦的发明,还有半瓦当。

(西周)⏹高台建筑,发现大量板瓦、筒瓦以及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花纹空心砖(春秋)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城市繁荣(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木构榫卯形式多样。

⏹秦:阿房宫、骊山陵⏹汉: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冥器陶楼等间接资料看: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经形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的成就。

佛寺、佛塔和石窟。

《洛阳伽蓝记》、“舍宅为寺”、第四节:隋唐建筑概况: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有着广泛的影响。

(长安、洛阳)⏹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大明宫、乾陵)⏹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

(麟德殿的柱网、木构架构建的规格化、并留有山西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大殿两座木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县永济桥)⏹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绿色琉璃瓦居多,黄色、蓝色次之,但数量都没灰瓦与黑瓦多)第五节:五代、宋(辽、金)建筑发展概况:⏹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很大的变化(打破里坊的禁闭,开放的商业化的城市布局)⏹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有明确的模数规定;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宋代木构架之一)。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中都有反映)⏹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直棂门窗格子门窗;彩画种类繁多;室内也逐渐以木装修为主;逐渐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瞭敌塔;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四两座石塔等)第六节:元代建筑发展概况⏹宗教建筑异常兴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由西北地区传向内地。

⏹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

(减柱造、直梁。

代表建筑: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第七节:明代建筑发展概况⏹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无梁殿在明代出现)⏹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更加广泛(南京报恩寺塔、九龙壁、琉璃门、琉璃牌坊)⏹木构经过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十三陵、北京故宫与天坛)⏹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家具也是文明于世的⏹风水术已达极盛期第八节:清代建筑发展概况⏹园林达到极盛期,特别是皇家园林。

⏹藏传佛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创新思考题:⏹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试述唐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各类建筑类型或建筑构件最早出现的时代很容易出填空题,需重点记忆。

第二章:住宅与聚落教学要求:住宅与聚落是人类基本的居住形式,在学习中要了解各地区民居的结构构造与装修装饰特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

了解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布局特点。

第一节:概述▪住宅的构筑类型:民居形式: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多姿多彩的。

第二节:实例: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徽州民居中国古聚落的公共设施:思考题:1.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2.试述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点与环境适应性。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教学要求:本章内容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成就之一,一般为贵族统治者服务,所以凝聚着中国古代匠师们的智慧与心血。

要求在学习中了解这三类建筑的演变过程;理解故宫、天坛、明十三陵这些典型实例的空间布局特点与建筑艺术成就。

第一节:宫殿: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实例:北京故宫第二节:坛庙▪坛庙主要有三类:祭祀自然之神(天、地、日、月、风雷云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

▪祭祀祖先(太庙,祠堂);▪祭祀先贤(孔庙、关帝庙、武侯祠)。

▪实例:北京天坛第三节:陵墓▪地下埋葬制与墓室▪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两种:一为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另一种是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

▪以后由砖石技术发展成了石墓和砖墓室,石墓又有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

▪明代之前各帝陵独自营陵,并且各有自己的谒陵路线与神道。

明代帝陵共用一条神道,并影响其后的清代帝陵的营建。

▪实例:明十三陵。

思考题:▪试论述中国宫殿建筑的礼制内涵。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第四章:宗教建筑教学要求:宗教建筑遍布祖国各地,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学习中要理解各类宗教建筑的布局特点与精神内涵;掌握典型建筑的布局特色与建筑成就。

中国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第一节:佛教建筑•佛教由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的发展,隋、唐、五代之宋,是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

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

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

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生活区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后侧重建。

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有的辟为文物陈列室、佛经流通处。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河北正定隆兴寺(宋)、天津蓟县独乐寺(辽)第二节:道教建筑•道教的建筑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

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傍设灵官、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

•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

有的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

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

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

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在风景名胜点建筑的道观,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阁、亭、榭、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供人观赏。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实例: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山西芮城永乐宫藏传佛教:•清初藏传佛教(即黄教,俗称喇嘛教)不仅在西藏,而且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地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因当时藏传佛教是全民族信仰,而且在西藏还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亦归属于寺院,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