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建筑史上重要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3. 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及建筑类型的区分。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实例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风格演变、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了解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其建筑风格、布局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代表性建筑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建筑风格演变3. 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4. 实例分析: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其他方面,如园林、寺庙、民居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推荐学生参观古建筑,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韵味,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确保对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应详细阐述其结构、材料、装饰、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在建筑风格演变方面,要清晰勾勒出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如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
对于重要建筑类型和代表性建筑实例的介绍,应包含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我们将从原始社会的简陋住所,一直探讨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建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对建筑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掌握,以及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时期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阐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参观故宫为例,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故宫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并比较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差异。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节2. 内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
2. 答案要点:唐代建筑风格特点:宏伟壮观、布局严谨、装饰华丽。
影响:影响了后世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如宋代建筑的精细、明清建筑的雄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亲身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了解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古代建筑”,详细内容涵盖: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构造技术、装饰艺术以及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具体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建筑类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建筑的演变过程、风格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建筑。
2. 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建筑构造技术、装饰艺术的理解。
重点:古建筑的演变过程、风格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建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2)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建筑;(3)古建筑构造技术、装饰艺术及审美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和利用。
4. 例题讲解: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其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及装饰艺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古建筑简图,并分析其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的代表性。
2. 答案:故宫建筑特点包括:严谨的布局、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丰富的文化内涵等。
在明清时期,故宫是皇权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建筑的了解程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保护现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1. 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2. 古代建筑的构造技术3. 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4. 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5. 古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古建筑相关知识。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和分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分类、建筑构造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实物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美学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和分类(3)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古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以一例古建筑为例,详细讲解其构造、特点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一组古建筑图片。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2. 内容:(1)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与分类(3)历史时期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并评价你所在城市的古建筑,不少于500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款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
2. 答案:(2)要求创意新颖,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古建筑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建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践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创新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前言、原始、奴隶教学前言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建筑群的组合3、建筑与环境4、工官制度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四、学习方法1、培养兴趣2、运用比较法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作业: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一、前建筑活动1、树居,2、崖下居3、岩洞居二、建筑的创造1、巢居:树居的发展2、风篱和窝棚3、窑洞三、建筑创造突进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1)穴居系列: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从室数看:一室——多室从平面看:园形——园角方形——长方形从形式看:从不规则——规则,(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1、“大房子”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2、祭坛,图1-42,1-43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工程管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中国建筑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难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建筑史。
2. 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1)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稳重。
(2)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出现多元化。
(3)现代建筑:融合传统元素,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建筑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围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2. 各个时期建筑特点3.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现代建筑,探讨其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
2. 答案:根据学生分析的现代建筑,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是否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古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建筑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现代建筑的发展动态,了解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一、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2)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3)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1 建筑材料(1)木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施工方便和可持续利用等特点而受到青睐。
(2)砖石:在砖石结构建筑中,砖主要用于砌筑墙体,石主要用于柱子、梁、基石等承重构件。
2.2 建筑结构(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结构类型。
(2)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如佛塔、城墙等。
2.3 建筑风格(1)对称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2)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如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3.1 宫殿建筑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豪华与辉煌。
3.2 宗教建筑如佛教塔、道教宫观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宗教影响力。
3.3 民居建筑如福建土楼、四川民居等,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特色和智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4 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演变4.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庭院式布局。
4.2 秦汉时期:统一天下,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大型宫殿和城市。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建筑风格受到影响,出现佛教建筑。
4.4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出现木结构建筑的高峰。
4.5 宋元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建筑风格趋向多元化。
4.6 明清时期: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出现故宫等代表性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152039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
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建筑学概论、建筑设计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中国建筑的历史,加强学生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综合知识,提高建筑历史修养。
课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实物,深入总结、探讨我国古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形制的演变,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建筑理论和实践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制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选用教材: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必读书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侯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选读书目:
1、何建中、潘谷西.《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5、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Liang Ssu-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M].New York: DOVER PUBN INC,2005
9、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期刊等。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建筑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形制的演变,能够掌握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宋式和清式两种营造体系,能够对古建筑实物和文献进行综合地观察和思考;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建筑理论和实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建筑考察和建筑设计中。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64 其中讲授学时:64 实验(上机)学时:0
序号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序
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讲课实验
1 绪论 1 7 第六章住宅与聚落7
2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0 8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技术10
3 第二章城市建设 6 9 第八章中国近现代建筑概况 2
4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 10 建筑意匠(设计) 4
5 第四章宗教建筑10
6 第五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6 合计64
2、教学要求: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特点及形制的演变,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理论及实践,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
2、熟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及形制演变。
3、掌握由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的规律
4、了解研究建筑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并用于建筑设计。
绪论(1学时)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建筑史的课程性质、作用和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史学习的方法及要求。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参考书和学习方法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8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各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学习古代建筑各时代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一、原始人群的住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
二、商
三、周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先秦
二、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
二、五代
三、宋、辽、金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一、元
二、明
三、清
教学要求:1、了解各阶段建筑发展概况和影响因素。
2、掌握各时代建筑发展特征
重点难点:区分个时代建筑发展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各时期城市的发展历程、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学习古代在城市选址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实例
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
2、掌握从汉至明清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点、背景因素及设计思想和规划理论。
重点难点:指导古代城市建设的两大城市规划思想,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宫殿、坛庙、陵墓的类型特点、构成形制及其典型实例;并结合空间构成理论、公共建筑原理等课程相关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造型、尺度、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作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借鉴。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宫殿
一、沿革
二、实例
第二节坛庙
一、礼
二、坛庙种类的内容
三、实例
第三节陵墓
一、传统的墓葬观念与制度
二、陵墓的组成
三、实例
教学要求:1、掌握宫殿、坛庙、陵墓等建筑的类型、形制要求。
2、掌握典型实例的建造特征。
重点难点:工官文化对官式建筑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严格的等级制。
第四章宗教建筑(8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时期佛教寺庙、道教祠观、塔幢、石窟等建筑在文化、建筑组群布局、单体建筑艺术、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及营造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佛寺、清真寺
一、宗教和中国的宗教形态
二、寺庙的发展
三、佛教的寺庙实例
四、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第二节佛塔、经幢
一、塔的作用
二、寺塔布局的演变
三、塔的种类
第三节石窟
一、石窟的起源
二、石窟的种类
三、实例
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宗教的流派、发展特点及其在建筑上的反映。
2、掌握中国主流宗教建筑特点及典型实例。
重点难点:佛教寺庙建筑的建筑特点和建筑实例。
第五章园林与风景建设(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