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现象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高中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目标: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并能够应用
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特点;
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3. 物质的熔化、固化、蒸发、凝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特点,掌握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熔化、固化、蒸发、凝结过程,能够深入理解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
化关系。
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索物态变化的规律;
2. 示范法:展示物态变化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概念理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教师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熔化、固化、蒸发、凝结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
四、案例探讨(15分钟)
教师通过讨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索物态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
关系,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态变化相关知识,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物态变化教案

物态变化教案物态变化教案引言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状态。
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物态变化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状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冰块等。
2. 实验物质:水、冰、盐、石蜡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幻灯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等。
2. 知识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讲解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点。
重点强调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如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加深他们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4. 学生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例如,观察不同温度下冰的融化速度,或者观察酒精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的状态变化等。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5. 实验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6. 拓展延伸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状态变化现象,如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固态残留物、干冰的特殊状态等。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模板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态及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2. 掌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物态的概念和特点;
2.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态的特点和物态变化的条件;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及实验观察。
四、教学方法
1. 归纳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
2.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物质的物态及物质的物态变化条件和过程;
3. 实验法:通过实验示范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物态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物态的概念和特点引出物态的变化以及物态的实验;
2. 学习: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3. 实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描述物态的变化过程;
4.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过程;
5. 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了解更多物态变化的例子和实验;
6. 复习:进行小测验和复习巩固学习内容。
六、课堂设计
1. 实验用具:烧杯、试管、燃烧器等;
2. 实验步骤:设置好实验步骤,让学生亲自操作;
3. 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制作物态变化的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小测验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板等;2.实验药品:水、冰块、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物态变化,并与学生讨论一下物质会因何种原因发生物态变化。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有什么特征?•物态变化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物态变化?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固态和液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探究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
b.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c.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冰块逐渐熔化,变成水;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冰的熔点(0℃)停止上升。
4.实验结论:冰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实验二:液态和气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试管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水的沸点(100℃),水开始沸腾。
b.沸腾过程中水逐渐变成水蒸气。
4.实验结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4. 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2.掌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释实际现象。
3.熟悉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能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探究(10分钟)•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发放一份小样品或展示一段物态变化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分享课本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物态变化的分类和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
•就学生在导入环节中提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给出几个常见的物态变化案例,例如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水蒸气等,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举例解释这些条件和因素的作用。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用火煮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用冰块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等。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相关规律。
步骤五:知识拓展(15分钟)•将课堂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联系起来,讨论一些不常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干冰的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物态变化现象与一般情况下的物态变化有何不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课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回答和提问质量。
物态变化教案范文

物态变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4)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2)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物态变化的神奇和美妙;(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2)物态变化的控制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和条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观察到过物质的变化?物质是如何变化的?”2.探究(20分钟)(1)实验一:观察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材料:水、冰块、火柴、热水步骤: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分别取一杯水;②将一部分水倒入玻璃杯中,将另一部分水倒入塑料杯中;③将玻璃杯放入冰箱中,将塑料杯放在暖气旁边加热;④观察水在冰箱和暖气旁边的变化。
(2)实验二:观察物质的气体状态材料:热水、冰块、塑料瓶、气球步骤: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分别取一瓶塑料瓶,倒入适量的热水;②将一个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③分别将一个瓶子放入冰箱中,一个瓶子放在暖气旁边加热;④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归纳(1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哪些物态变化?”(2)让学生总结归纳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4.拓展(15分钟)课堂上进行讨论:“物态变化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合理利用物态变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雾的形成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好奇心。
-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受物态变化的神奇。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问题和实验,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3.合作学习,提高交流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知识整合,强化应用。
-将物态变化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物理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加湿器、冰箱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理论讲解:详细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以及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现象和条件。
2.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及其热量变化,让学生理解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3.图表展示:运用物理图像、图表等工具,直观地展示物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4.探究性问题:请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课堂上分享研究成果。
-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加湿器、冰箱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研究物态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减少雾霾、节能减排等。
5.拓展阅读题:推荐学生阅读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拓展知识视野。
-提供一些科普网站、图书等资源,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现象: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物态变化的误区讲解一、对几对关键字的误写1、"熔"和"溶"固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如对海波加热,海波由因态变成了液态;固体溶于另一种液态物质中的现象叫溶化,如海波放入水中变成了海波溶液。
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要用到"火",故用"火"旁;而溶解时不需要加热,只不过有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有的是放热过程,学习方法,液体的温度会升高,但必须有液体物质,故用"水"旁。
如食盐溶于水,白糖溶于水等。
2、"汽"和"气""汽"是指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也特指水蒸气。
如汽油、汽水等,由于它身上有"水",所以常与液态有关,"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而"气"是指某种气体,如空气、水蒸气等,所以常与气态有关。
3、"凝固"和"凝结""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固在一起就成了固态;而"凝结"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将分散的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水滴。
如常说的凝结成小水滴,就是水蒸气变为液体的过程。
二、对"白气"状态的误解能飘浮在空气中的都认为是气态,如对"白气"的误解,形成"白气"时,它在空中也能飘浮,表面上与气体的状态是一样的,但它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不能被人所看到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处不存在水蒸气,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可"白气"却能被我们所看到,说明"白气"不是水蒸气,那么它是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白气"都是由一些细小的小水滴组成的,它们的平均直径只有几个微米,因此它们能够在空中悬浮成为白色的气状物质。
如生活中的雾、吃冰棒时冰棒上冒的白烟、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后出现的"白气"、冬天嘴里哈出的"白气"等,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小液滴。
所以学习时我们不但要善于比较,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善于举一反三。
三、对吸、放热记忆的误区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关于物体的吸、放热过程极易产生混淆,有时死记硬背的效果又不好,所以这部分有时被认为是学习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图示来描述,如图1所示,凡是向上的变化,都是吸热的,向下的变化都是放热的。
这种将六个物态变化立起来的直观方式很适合我们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从状态来记忆,凡是向体积变大、没有形状的方向转变的变化都是需要能量的,要吸热;凡是向体积变小,越来越稳固方向转变的都需要将能量释放出来的,应该放热。
物态变化之熔化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物态变化之凝固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物态变化之凝华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物态变化之升华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升华吸热: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物态变化之液化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1.沸腾: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
-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
-219℃时,氧为固态。
-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2.蒸发:⑴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沸腾与熔化的比较1、液体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晶体熔化也在一定温度下进行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3、沸腾的必要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需要继续加热温度计表示与用法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