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其中,小人物形象尤其受到重视,被用来划分叙事体裁、阐释情节内涵。
因此,本文将从小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功能。
一般而言,在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形象总是被描绘得比较单一,有条件地与主角相比。
其中,有些小人物具有荣辱自知、死苦教训等性格特征,对读者提出警示和励志。
例如,《石头记》中的聋哑老人、《水浒传》中的金花婆婆、《三国演义》中的小乔,等等,都是小人物形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人物形象被广泛地运用于叙事体裁的展示上。
它被视为推进故事情节的中坚力量,可以让读者更具体地理解某些概念。
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美猴王、沙僧等,《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林黛玉、湘云等,都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此外,小人物形象还可以被用来阐释故事内涵。
它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角色参与演绎,也可以代表一定的概念、形象、思想或情感。
例如,丰子恺的《树上的男爵》中,兰兰是一个充满温柔和情感的小人物,可以代表人类的温柔和善良。
此外,《红楼梦》中的贾代善、偏安子和贾雨村,则可以被视为败落和穷困的象征,具有重要的阐释意义。
最后,小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醒读者不断寻求进步的动力。
它们不仅可以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而且可以传达作者的精神理念,启发读者勇于探索、改变未来。
综上所述,小人物形象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思考,而且可以展现真实的生活,传递深刻的思想意义。
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应当更多地引进小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获得更丰富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审美观。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语文课程是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
而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
这里我们将探讨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
一、情节分析情节是讲述故事的基础。
一篇好的作品,其情节应该紧凑,内容丰富,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在教学备课教案中要求,老师要对课文的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教案。
下面我们以《红楼梦》为例来进行情节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为代表的众多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贵族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展示了婚姻家庭的种种问题。
小说的情节由四十回组成,分为前部和后边。
前一部分叙述贾宝玉回家的故事以及他和林黛玉的相识,中间夹杂了很多闲适的描写如庭院、园林的景色。
后一部分则主要关注贾宝玉内心的变化和故事的结局,全书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在教学备课中,语文老师需要根据情节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拓展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同主题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一个好的小说不仅仅需要一个紧凑的情节,还需要深入描绘形象鲜明且富有特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篇幅长短都可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中,我常常使用《红楼梦》来解释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贾宝玉这个角色。
贾宝玉作为故事中的主角之一,他的思想意识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从前期的闲逸、舒适到后期的忧愁、痛苦,他的心理发展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这种描写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说人物的鲜活、真实、具有感染力,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来看林黛玉。
她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女子形象。
她睿智、聪明、直率,在不同的阶段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在情感描写上,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了林黛玉内心的挣扎和牵挂,这些描写表现得极为细腻,氛围极富感召力。
结论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文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中,语文老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高中语文二年级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二年级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历时几十年之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涌现出了众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塑造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角色形象分析1.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人物形象。
他天生聪明才智,却又懒散浮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贾宝玉敏感且情感丰富,对美丽事物充满热爱。
他对黛玉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荣府变迁的忧虑,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
然而,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和婚姻观念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他在感情路上的抉择困难,最终使他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2. 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贤良淑德的女子形象。
她聪明美丽,深受贾母的宠爱。
薛宝钗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能够以一种冷静的方式对待感情和家庭。
她的婚姻观念很明确,对贾母的期望也非常清晰。
她是一个出色的管家,总是能够处理好家庭事务,并为贾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尽管她在爱情上有些勉强妥协,但她始终保持着她的尊严和自尊。
3. 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
她是贾府中最为独立和叛逆的女子,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才华横溢的文采。
林黛玉善良、敏感但多疑,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她对贾府的虚伪和假面具感到厌倦,并且通过悲观和消极的态度来抗争。
林黛玉的出现为整个故事注入了许多动人的情感,她用她的卓越才华和独立人格向世人展现了她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次要角色形象分析1. 贾母:贾母是贾府的家族长辈,是一个婉约而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
她以她的宽容和博爱为红楼梦增添了许多温暖和和谐。
贾母对待贾宝玉和其他孙辈充满关怀和爱护,她善于处理家庭的纷争,是整个贾府的精神支柱。
2. 薛姨妈:薛姨妈是薛宝钗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果断的形象。
她对待女儿的教育严格而公平,注重家族的声誉和传统。
高中语文_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德育目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复习目标】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题型及设问方式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复习重难点】熟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考纲》对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要求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考点解读】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
预习案预习要求:认真预习以下内容,并准确记忆黑体字,课堂检查一、常见提问方式:a.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c.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d.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原题呈现2014(1卷)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2014(2卷)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2015(1卷)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2015(2卷)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2016(2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2016(3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2018(1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2018(3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二、精准审题: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与比较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与比较人物形象分析与比较一、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到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文字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让读者对这些角色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1. 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他是一只神通广大、机智聪明的猴子,他的形象既有养尊处优时的英俊模样,也有逗趣幽默的一面。
孙悟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智慧、勇敢和机智。
他始终对师父唐僧忠诚,为保护师父的安全,他不惜与妖魔斗智斗勇。
2. 唐僧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
他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和坚守信仰的僧侣。
唐僧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他的慈悲心和独特的学识。
他带领着悟空等众多伙伴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路途,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唐僧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象征着人们追求真理和过上正义道路的信念。
3. 猪八戒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精彩形象之一,他以其幽默和滑稽的性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猪八戒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他的贪吃和贪财,但同时也展示出他的真诚和勇敢。
尽管他有时候表现出许多的缺点,但他的心地善良、正直,与师兄师弟们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二、人物形象比较1. 孙悟空与猪八戒孙悟空和猪八戒在《西游记》中是师兄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对比和互补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孙悟空机智聪明,善于变化,而猪八戒则比较憨厚可爱,容易上当受骗。
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对比带给读者不同的笑料和教训,也是整个故事中的亮点之一。
2. 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同时也是兄弟般的友情。
孙悟空作为孝顺的徒弟一直保护和照顾着唐僧,为他化解了许多危险。
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敢与唐僧的慈悲和智慧相辅相成,使他们能够一起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取经之旅的目标。
3. 猪八戒与唐僧猪八戒和唐僧之间也是师徒的关系,他们的相处方式则更多的是一种幽默和滑稽。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总结归纳1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
1、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2、关于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
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3、关于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2高中语文阅读人物分析答题技巧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写。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对象包括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和环境等等。
鉴赏人物形象,要紧扣这些手法去分析其性格特征。
与中国小说不同,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前,先对主人公作全景式的描写,也即概括介绍。
这样点面结合,往往能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如此。
后者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前,用了很多笔墨,通过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概括介绍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生活中和思想上的种.种套子:生活中的套子是有形的套子,涉及穿着、用具、语言、生活习性等方面: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堵棉花,脸也藏在衣领里;雨伞、表、小刀等用具也都装在套子里;外出时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卧室小得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口头禅是“可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所有这些,都形象再现了别里科夫的胆小孤僻、封闭保守、与世隔绝和狭隘惶恐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一、《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步步深入。
二、《勾践灭吴》1、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2、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王:是一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明君。
四、《触龙说赵太后》触龙:知难而上的勇气,纵横捭阖的游说技巧,赤诚的爱国之心。
五、《边城》1、翠翠:单纯的怀春少女。
情窦初开,逐步走向成熟。
渴望爱情。
内心纷乱躁动而孤单,从而依恋爷爷。
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
在懵懂中体验朦胧的爱情,同时保存着自己那一份矜持。
2、祖父:在湘西拉船渡河的老船夫。
对待自己的职务一丝不苟,恪尽职守,方便过渡人。
时常为自己的孙女着想。
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过幸福的生活。
也教导翠翠要坚强、独立、成熟。
是十分爱护孙女的祖父。
3、天保:船总的大儿子。
理解、正视爱情,不苛求。
真实、心胸宽广、重兄弟情,成全真爱。
4、傩送:对爱情执着追求。
以歌求爱,真诚真挚。
向往爱情。
六、《荷花淀》水生嫂:朴实、勤奋、深明大义、爽朗明快、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七、《装在套子里的人》1、别里科夫:慑于专制政府的恐怖统治,竭力维护旧秩序的知识分子。
自觉成为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反对社会变革。
2、柯瓦连科姐弟:敢于冲破“套子”束缚的人。
不循规蹈矩,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活力。
给令人窒息的沉闷生活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冲破黑暗的希望。
八、《鸿门宴》1、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脾气暴躁。
2、刘邦:委曲求全、虚伪狡诈、有心计有野心。
3、张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办事得体。
4、樊哙:智勇双全、直率粗犷。
5、项伯:知恩图报、贪图私利、轻信他人。
6、范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1、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老人与海》描写的主人公——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重量级大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
事情看起来是劳而无功,甚至自身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失,但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即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桑地亚哥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
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时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琵琶行》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琵琶女是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凄凉无比的长安歌妓。
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妓女们的悲惨命运。
她有一种"曾经沧海"而更浓烈、两炼,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琵琶女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妓,而作者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妓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1、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2、有主见,刚强: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
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
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
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
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
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1.血溅白练2.六月飞雪3.亢旱三年)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蔺相如:坚持正义,不畏强暴,大智大勇,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后私仇”。
廉颇:忠心为国,坦率真诚,勇于改过。
主要情节:1、完璧归赵2、渑池之会3、负荆请罪
《苏武传》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如:宁死不降、拒劝降、北海牧羊等。
善用对比手段刻画性格,塑造苏武的形象:如通过和卫律、李陵的对比来展现苏武的坚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
注意细节刻画,像“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既写出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也写出了苏武的九死不悔的坚忍品质,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