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平均数课件

先求出总数, 再平均分。
3+4+2+5+1=15(支) 15÷5=3(支)
情景导入2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 投10个。
哪组的成绩好? 怎样比较才公平?
两组人数不同。
探索新知
算出每组的平均成绩。
第一组: (8+7+6+7)÷4 =28÷4 =7(个)
第二组: (9+8+5+3+5)÷5 =30÷5 =6(个)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哪 些知识?
用总数量除以总 份数,这样就可以 得到平均数。
1.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在统计中平均 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或平均水平。
2.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 叫平均数。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 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 据的变化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易错提醒
判断:一组数据中的某一个 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 ( √ )
易错提醒
错解分析:
错误解答错在对一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与平 均数的关系理解不清。在一组数据中,一个数只是 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个体,而平均数反应这组数据的 一般水平,所以不能用一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来代 替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能等 于这组数据中某一个数,也可能大于这组数据的某 一个数,还有可能小于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
平均体重不是每 个队员的体重。
一个队员的体重 不能代表整个球队 的平均体重。
典题精讲
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40厘米,小刚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 高是142厘米。小丽说得对吗?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差不多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明白得平均数的概念和把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得平均数的含义,把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把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辩师:过新年的时候,同学们都收到礼物了吧?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
下面请三位同学上来,老师分配一下礼物。
你们关于老师如此分配礼物,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为何不公平?师:那么同学们说说,如何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小结:同学们真聪慧,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那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确实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究新知1.出示第一组统计表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的投球赛,出示例题:第一组和第二组竞赛情形。
观看这一组统计表,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能够如何样进行比较?(能够比较总数,能够比较平均数,也能够用移多补少法)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出示第二组统计表那么同学们观看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竞赛情形,看哪一组的成绩好?如何比较?(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确实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那么如何求平均数呢?(指名说方法,找同学板演)说说你的思维过程。
师:什么缘故两次运算时同学除以的数不一样?。
认真观看得到结果7和6,与原先每组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你有什么专门发觉?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运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应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3.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情境导入:老师将一篮子苹果分给班级的同学们,告诉他们这是每个同学的苹果数量,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导入问题: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引出平均数概念:介绍苹果数量的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就是平均数。
2. 引入新知老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把一组数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老师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应用。
示例问题:班级同学去野外郊游,每个同学带了一些水果,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人平均带了多少水果。
引导思考:通过计算每个同学带的水果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
4.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练习题示例:1.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5个橘子,小红带来了3个苹果,小亮带来了4个香蕉,请问每个同学平均带了多少个水果?2.一家人去超市买水果,爸爸买了8个橙子,妈妈买了6个苹果,姐姐买了4个香蕉,弟弟买了2个西瓜,请问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个水果?5.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决过程。
实际问题示例:一年级的同学今天齐心协力清理校园,共清理了180个垃圾袋。
如果班级有30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平均清理了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平均数,冀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85、86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索,密切联系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数学的实践观,形成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这个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平均数。
1.谈话引入(出示笔筒图)师:要是每个笔筒的铅笔一样多,要怎么做?每个笔筒多少只铅笔?2.感知课题(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1)学生思考(2)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3)提问:现在每个笔筒都有3支铅笔了,这个3是它们的什么数?(4)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5)想了解平均数的那些知识(学生交流)二、交流探讨,认识平均数1、初步认识理解平均数(课件出示二个小组投中球的统计图)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
当个小裁判,告诉老师哪个组的成绩好?(生交流,师引导学生考虑比较平均数才是公平的)2、分组探讨求平均数小组合作得出两个小组的平均投中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
(1)移多补少法请学生先讲解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课件再次演示移动过程。
师:这样把多的球移出来补给少的就同样多了,这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2)先求和再平均分(边汇报边板书)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还可以怎样算出平均数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组:(8+7+6+7)÷4第二组:(9+8+5+3+5)÷5师:28表示什么?(4个人投中的总数)为什么除以4?(把28平均分成4份)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这个6是第二组谁的成绩?(整个组的平均水平)那7呢?现在你们知道哪个组成绩好吗?小结:第一小组平均投中7个球第二小组投中6个球,7、6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投球的整体水平(4)理解平均数的内涵师:老师也加入第一小组,可惜太差劲了,只投中了3个球,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有变化吗?会是9吗?会是3吗?师:你觉得平均数是一种怎样的数?(中间数)在哪个范围内?(二)计算平均数1、出示例2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你能计算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吗?(课件出示)(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2)集体交流“ 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吗?2、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数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既然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认识平均数课件(共19张)

姓名 刘杰 杨立 孙梅 王丽 丁鹏
投中个数 9个 8个 5个 3个 5个
第一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个
王云
7个
李英
6个
赵明
7个
第二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个
杨立
8个
孙梅
5个
王丽
3个
丁鹏
5个
第一组4人,第二组5人,每组人数不一样, 用每个组投中的总数进行比较不公平
既要考虑人数,又要考虑整体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公平。
的游泳池,有的地方会深,可能超过1米40
厘米,有的地方会浅,不足1米20厘米。
头
脑
风
暴
课堂小结
1.平均数是指用一组数据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 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 对象的平均水平,所以借助它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 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2.平均数代表的是平均的量,是一个虚拟数。反应数 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替实际数据。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我们班学生的平均 身高是146cm。
2.新华小学四(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的体重统计如下, 分别计算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单位:千克)【选自教材P86页 练一练 第1题】
第五组 34 36 42 44 46 50 42 ——
活
第六组 38 34 54 34 35 41 39 45
学 活
第五组:(34+36+42+44+46+50+42)÷7=294÷7=42(千克)
第一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个
王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简析: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
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
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一一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
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易考点: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知识层面、时间预设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预设设计意图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列式计算:
分别计算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1)班和四(2)班各派出一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第二组
姓 名 投中个数(个)
冯泽良
8
刘梅
7
李丽
6
丁一一
7
姓名 刘明 杨华 刘强 王红 张林
投中个数(个) 9 8 5 3 5
问题讨论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 1米20厘米,他会有危险吗?
浅
深
水
水
区
区
小军不会 游泳啊!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再见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1)班和四(2)班各派出一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第二组
姓 名 投中个数(个)
冯泽良
8
刘梅
7
李丽
6
丁一一
7
姓名 刘明 杨华 刘强 王红 张林
投中个数(个) 9 8 5 3 5
哪组的成绩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哪组的成绩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做了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练一练
“小小 ”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星 期日
一二
三
四五
六
售出量(箱) 28
14 16
18 17 22 25
1、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冷 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3
2
3
2
64
算一算: 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3+2+3+2+6+4) ÷7 =21÷7 =3(个)
答: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认 识 平 均 数 冀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