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合集下载

人生的意义书籍推荐

人生的意义书籍推荐

人生的意义书籍推荐人生是一场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书籍是我们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和朋友,它们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情感,并帮助我们探寻人生的真谛。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向大家推荐几本关于人生意义的书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考。

1.《论人生意义》- 塞缪尔·贝克特这本书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哲学著作,他在其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他写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而在于我们所经历的。

”通过深入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这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之道。

2.《人生的智慧》- 亚瑟·谢尼茨勒亚瑟·谢尼茨勒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寻找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内在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3.《人生的赠礼》- 伊丽莎白·库贝勒·罗斯这本书是一位临终关怀医生的回忆录,她在书中分享了她与数千名临终病人的经历和体悟。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将深刻反思生死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将人生带回到了基本的人性和价值观,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而在于我们所能够给予他人的。

4.《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心理学家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在这本书中,他回忆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对生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意义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这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找到内心的力量。

5.《内在的喜悦》- 登·米克纳姆在这本书中,米克纳姆探讨了内心的喜悦和个体的满足感在我们的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分析正念、修炼、慈悲以及自由选择等主题,帮助读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重在安顿灵魂

人生重在安顿灵魂

人生重在安顿灵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

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周国平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换句话说,人的使命就是尽好老天赋予的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万物之灵。

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

便是幸福。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爱情和事业是人生幸福的两个关键项。

爱着,创造着,这就够了。

其余一切只是有了更好、没有亦可的副产品罢了。

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

这就是你的心灵。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

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

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

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

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俞吾金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前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url=]自然[/url]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

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url=]政治[/url]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url=]研究[/url]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于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于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

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

相较于这种割裂[url=]分析[/url]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么;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么?什么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于人自身的东西是什么?人可以相信些什么,能运思些什么?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么?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么?人生命终止于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

施密茨,1997,页IX)。

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么」、「人能知道什么」而已;更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么」,「可以期望什么」。

生死哲学的探讨

生死哲学的探讨
临终关怀:关注临终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 服务
生命质量: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医学教育:将生死哲学融入医学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学人 才
生命教育领域
生命教育的意义: 帮助人们认识生命、 尊重生命、珍惜生 命
生命教育的内容: 包括生命起源、生 命价值、生命意义 等方面的教育
生死哲学的内涵
生死哲学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死哲学关注生死的哲学问题,如生死的必然性、生死的意义、生死的价值等 生死哲学探讨生死的哲学问题,如生死的必然性、生死的意义、生死的价值等 生死哲学关注生死的哲学问题,如生死的必然性、生死的意义、生死的价值等
生死哲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生死哲学
哲学:研究 生死的哲学 意义,如存 在、价值、
意义等
社会学:研 究生死的社 会影响,如 家庭、社会、
文化等
医学:研究 生死的医学 技术,如治 疗、康复、 临终关怀等
宗教:研究 生死的宗教 信仰,如生 死观、轮回、
天堂等
科技与生死哲学的结合
科技进步:生 物技术、人工 智能等科技的 发展,对生死 哲学产生影响
生命教育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讨 论、实践等方式进 行教育
生命教育的效果: 提高人们对生命的 认识,增强对生命 的尊重和珍惜,促 进身心健康发展。
生死哲学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研究趋势
生命科学: 研究生死的 生物学基础, 如基因、细 胞、神经等
心理学:研 究生死的心 理学机制, 如认知、情 感、行为等
死亡观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新生 命的开始
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应该坦 然面对
死亡是生命的升华,是灵魂的 解脱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课程重点:了解斯多葛主义的核心观点以及该流派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法。

课程目标:从哲学的意义到斯多葛主义,切入哲学第一命题:生死话题。

进而探讨如何看待无常、如何判定生命价值相关问题,全面呈现「生死观」。

课外延伸:电影:《罗马》哲学是西方学问,源自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代人。

哲学的意义在于,能让人反思自我、反思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详细解读,具体参考曾国藩课程第24讲,或者点击《论幸福生活》课程的加餐课:「斯多葛与曾国藩」,即可收听)塞涅卡是古罗马时期思想家,生活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塞涅卡的传播下斯多葛学派逐渐开始兴起,但集中爆发是在罗马五贤君时期。

斯多葛主义后来一直是欧洲诸多精英的价值观,罗曼罗兰、蒙田都是斯多葛主义者。

斯多葛是作为哲学思想,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法,既没有政治主张也没有社会主张,就是一个教人怎么做一个体面、正派的成功人士的心法。

斯多葛有两大主张:①用理性战胜命运;②美德超越命运。

二、哲学第一命题:生与死生与死是公认的哲学第一话题。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20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加缪有句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

判断人生值不值得,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甚至今天的哲学系还专门设立了:「死亡哲学」专业,死亡是哲学中的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如何看待死亡,决定了人活着时该做什么。

《论幸福》书里第三篇《玛西亚告慰书》就专门讨论了死亡这个话题。

玛西亚女士(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后利维亚的闺蜜)痛失爱子,沉湎失去的痛苦整日以泪洗面,作为好友塞涅卡给她写了一封长信,理性分析生死问题,宽慰好友换种方式看待儿子的去世,真正走出来。

在塞尼卡看来,理解无常是能正确看待生死的第一步,人世间的一切执着、痛苦,都来自于人们不理解无常的道理。

所以不妨把生命当成旅行,所有的得失都是行程的一部分,平常心对待。

《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认识世界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改造世界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 选择。
价 值 观
正确 价值观 错误价 值观
产生正确的 认 识 产生错误的 认 识
采取正确 的 办 法 采取错误 的 办 法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 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
拓展
价值观是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乐与苦、 用与废和是与非的取向和选择。 理解:A、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价值观往往有差异。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C、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的向导向。
课堂小结
价值
社会价值 (贡献)
自我价值 (索取)
人的价值
主要看贡献
认识世界 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 导向作用
改造世界 人生道路的选择
事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它就有价 值,满足的程度大,它的价值就大; 满足的程度小,它的价值就小;不能 满足,甚至对主体有害,它就没有价 值。
思考: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回事吗?
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呢?
物的价值
事物的属性

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

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

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生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终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思考的焦点。

生死哲学是一门深入思考生命起源、意义和死亡意味的学科,它涵盖了伦理学、宗教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在生死哲学的研究中,探讨死亡、永恒、灵魂等重要议题,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推荐几本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生死问题,并拓展其对生命的思考。

1.《生命的意义》 - 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意义》是一本深入讨论生死哲学的精彩之作。

作者肖恩·卡罗尔通过对宗教、伦理学和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意义观。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存在和生存,而是通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正面影响来建立。

这本书既给予读者对生命的个人意义的思考,也引导读者去关注社会责任和自我成长。

2.《人生,简而意义》- 罗纳尔多·德索萨·卢斯坎普《人生,简而意义》是一本简洁而令人深思的生死哲学读物。

作者罗纳尔多·德索萨·卢斯坎普以简洁的文字,阐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并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生命意义。

他讲述了自己与死亡共存的经历,通过对生命的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种超越个人的生命意义。

3.《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 伊曼纽尔·列文纳斯《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是哲学家伊曼纽尔·列文纳斯的重要著作。

他认为人类对于死亡的焦虑是生命意义的根源,进一步探讨了生命意义与伦理学、道德、信仰等问题的关系。

列文纳斯提出了一种存在主义的生命观点,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提升。

4.《黑暗中的生命之光》- 罗伯特·杰因斯《黑暗中的生命之光》是一本关于生死哲学与医学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作者罗伯特·杰因斯通过对医学实践中生死边缘病患的研究和思考,探讨了生死边缘的人们是如何面对死亡和寻找生活意义的。

这本书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医学观点,还给予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新的思考方式。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二单元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二单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
学 的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的基本问题
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生活》
知识架构与梳理
哲学体系
第一单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索
马 世界与把握规律 克 思 主 义 哲 第二单元 认识 学 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基本理论)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3.1:总特征1-联系观

第3课:把握世 界的规律(唯物
辩证法)
3.2:总特征2-发展观 3.3:实质与核心-矛盾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02
Part Tw o and Three
问题引领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新发展和新的问题,它们无不是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与生命存在之普遍化这个人生之根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

今天仍求之于传统的人生哲学原理已经不足以因应这些复杂而又众多的人生问题了。

所以,必须从人生哲学走向生死哲学,联系到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来探究人生问题,使人们从生活的个我化达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超越性,终则实现人生的永恒性,让每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

关键词:人生根本问题人生哲学生死哲学生命存在普遍性
人生可分为二大部分:一为人之生活;二为人之生命。

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等的总和;而生命则是人之生活的基础,包括人物质性身体的生存,也包括人之精神生命的生存等。

一般而言,人的生活总是显现为个我化的,因为生活都是具体人的生活,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所品尝到的人生滋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生活中人们拥有各种的物与事,皆显现为是"我"的就不是"你"的,是"他"的就不是"我"的,这就使人之生活产生所谓"个我化"的倾向。

但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之生命皆源于父精母血,是一种血缘性的存在,又皆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人之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相同的,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同一性或普遍性。

一方面,人没有生命便不可能有生活,而人之生命又只能在人之生活中显现出来,所以,人的生活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可是,人之生活的品格是趋向于"个我化",而人之生命的品格是显现为"普遍性",这二者之间的紧张构成了人生之永恒的根本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紧张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时代发展与现代人之生活
现代人因为有高度发达的理性和科学,所以常常预测未来,而且喜欢用对未来的预见安排当下此在的生活。

在世纪之交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回响。

悲观主义者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人认为人类的品质堕落,环境污染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天空的臭氧层有了一个大洞,且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机器排出的废气越来越多,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许多地方的冰河熔化变成了水,于是海洋水位升高,陆地面积减少,河流以及地下水日渐干枯,大面积的农田减少,沙漠面积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人类正在走向毁灭。

也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爆发,人们互相采用核武器及生化武器,这将毁灭人类所有的文明与文化,人类将回到蒙昧的洪荒的上古时代。

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创造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人人都能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而且人类将实现星际旅行,可以移民月球、火星等;人类也可以实现道德上的大进步,普遍废止监狱刑罚,人们不再犯罪。

人类还可以通过克隆、基因改良等科学技术,实现寿命达150岁以上。

全世界都能够政治清明,各民族平等,不再有国界,也不需要军备、军队,等等。

无论人类的前景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应该想一想如何渡过自己不算长的一生。

那么,二十一世纪我们人所遇上的主要的生活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使我们疲于奔命,身心不适。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是越来越繁杂,以人们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生存时间是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深感身心疲惫,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要去适应越来越多的变化,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以致常常造成了我们在短暂的获得的喜悦的时候,立刻陷入更多丧失的沮丧之中。

我们时常深感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自我的渺小,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造成我们身心的疲惫不堪。

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被生活所埋没,连喘口气都
十分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