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一、学习目标:●通过阐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与内界条件,建立起生物结构功能观。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提升操作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形成珍惜地球资源的生态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与内界条件●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教学方法以及教具●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借鉴双师平台优师教学思路)●教具:种子、广口瓶、镊子、白板等二、探究竟、设计实验三、讲解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四、实际应用活动二:设计实验一、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设计一个相关实验●第一组:种子萌发需不需要适宜的温度●第二组:种子萌发需不需要适量的水分●第三组:种子萌发需不需要充足的空气●第四组:种子萌发和自身条件有没有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设计。
教师巡堂指导。
二、每组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
●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点●确保实验切实可行活动三:播放实验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实验●根据视频分析实验变量●教会学生寻找实验对照组●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分析: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以及需要完整、活的胚。
活动四: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实验,并上交实验结果。
活动四: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疑问。
●作物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冬天为什么无法播种?(温度)●播种前往往要先浇水,但为什么浇太多种子也无法发芽?(水分)●播种前为什么要先松土?(空气)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填写好实验设计后并上讲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教学实验视频完善自己的实验。
并在课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上交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所学说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能力。
并激发学生对现实现象的观察,能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去探究其本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将知识回归生活。
五、课堂小结一、总结本节课设计的实验方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使学生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2 教学内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过程。
第二章:种子的结构与功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种子的主要结构。
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功能。
2.2 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结构:种皮、胚乳、胚轴、胚根、子叶。
种子的功能:储存养分、传播、繁殖。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图片展示法:展示种子的结构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三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使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种子需要这些环境条件。
3.2 教学内容水分:种子需要一定的水分来激活酶的活性,开始萌发。
温度: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不同种子的最适温度不同。
氧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光照:有些种子需要光照来触发萌发,有些则不需要。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法: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萌发过程,加深对环境条件的理解。
第四章: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2 教学内容分析不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如小麦、豆类、蔬菜种子等。
讨论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际应用,如农作物的种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际应用。
第五章:总结与评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使学生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教师进行点评。
5.3 教学方法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自评法: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教师进行点评。
第六章:实践活动观察种子萌发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

“研究种子萌生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课方案广州市番禺区大岗中学梁国球一、研究实验教课课题:种子萌生需要适合的温度,充分的空气和水分。
二、教材内容和教课对象的剖析:初一世物教材,新增设了研究性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亲自参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提升研究知识的能力。
本实验是初中生物教课中第一个指引学生设计的实验。
实验前,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并从平时生活的经验中,指引出本实验的假定。
初一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教师可将本实验所研究的影响种子萌生的多种要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调要素,让学生经过单个要素考虑种子萌生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从而指引学生设计比较实验,研究种子萌生所需用的外界条件。
三、教课目的的拟订:1、知识:经过研究理解种子萌生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经过假定并采纳比较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取证,逻辑思想判断,报告沟通,概括总结等步骤,体验一个研究知识的完好过程,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
3、态度: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界的兴趣,养成依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育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课策略:在教课班内设 4 个研究组(即原有的 4 个大组),组内又分 4 个研究小组,每小组3—4 人,自行选举组长;在课前 1 个礼拜,指引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依据实验方案。
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种子萌生的外界条件;而后在研究小组内对每人的实验结果进行沟通、议论,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长参加所属研究组的组内沟通,并由研究组组长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准备参加讲堂上的报告沟通,得出实验结论,总结研究过程,剖析成败原因。
五、教课过程:1、设置情境,形成假定:教师可提出:种子能够随时随处萌生吗?种子的萌生需要什么外界条件?让学生思论,剖析原由,得出假定:假如具备适合的温度,充分的空气和水分,种子便能萌生。
2、设计方案:教师提示,要经过实验研究取证“种子的萌生需要适合的温度、充分的空气和水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察看实验结果,剖析假定能否建立:①具备适合的温度,充分的空气和水分时,种子能萌生;②缺少充分的水分时,种子不萌生;③缺少充分的空气时,种子不萌生;④缺少适合的温度时,种子不萌生。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教学方案.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初中生物教材中一节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课。
课本提出了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好机会。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对照实验中唯一变量的控制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方法。
(2)难点: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案设计及结果讨论。
三、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原则,通过各个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合作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都是农村学生,所以是按村分组,便于持续观察合作)四、设计理念和思路(一)、设计理念:本节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主动观察、操作、设计、收集处理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为实验持续时间长,我让学生课上尝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课下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仅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设计思路:1、导入新课。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新的特点,我首先在屏幕上播放小麦秋播夏收的画面,引出在绿色植物种族的延续过程中种子的重要作用,而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呢?达到让学生主动入题的效果。
2、成果展示。
(1)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实验所用都是黄豆的种子)①组……………….②组………………..③组…………………..④组……………………⑤组……………………⑥组………………….课堂预设:变量不唯一、实验失败。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学设计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通过实验法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和交流,认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探究。
难点: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课前组织学生种种子活动,提问学生:种的种子是否萌发?学生回答:有/没有。
进而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种子能够有不同的结果,是不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呢?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种种子的过程,分别组织种子成功萌发和种子萌发失败的学生回答他们各自种种子的过程如何,随后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同学种植过程的不同思考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那些?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温度,水分和空气。
(三)合作探究,设计实验1.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在做单变量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对照实验),提问学生:对于本节课实验,变量一共有三个,是否可以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又该如何设置?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设置了8个锥形瓶1号给予种子充分的温度,空气和水;2号低温,空气和水分则和一组1号相同;4号瓶给予适量的水分,适宜空气和温度;5号瓶给予大量的水分,适宜空气和温度;6号瓶给予适宜空气和温度不提供水分;7号给予充足的空气,适宜温度和水分;8号给予适宜温度和水分,不给空气。
)2.教师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呈现在多媒体上,提问:根据每个锥形瓶所设置的条件,能否减少锥形瓶的使用量。
组织学生回答,并总结简化后的实验设计:1、4、7可以进行合并,5和8可以进行合并。
(四)观察操作实验的过程,得出结论教师将提前做好的实验现象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将实验步骤记录到实验记录本上,观察完之后思考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课后作业组织学生思考在经过科学探究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哪些过程。
种子的萌发 ——探究水和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展示图片
教师提醒:
1.种子的数量不能太少,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乙注入适量的水与甲过量的水,变量是空气,不是水的多少,因为水淹没种子是隔绝空气。
教师提问:
1.甲丙能组成一组对照实验吗?为什么?
2.如果没
有乙瓶可以
么?
3.为什么
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第三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课前拍摄的图片:
提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何探究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呢?
教师板书: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师生共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
条件都相同。
回答:一个
加水,一个不加
水,
甲乙为一组
对照,变量:空
气
丙乙为一组
对照:变量:水
分
学生回答:
1.不能,因
为有两个变量。
2.不可以。
因为甲丙都与乙
做对照。
结论是:
种子的萌发
需要充足的空
气;需要适量的
水分。
设计丁瓶与
乙瓶条件一样,
把丁瓶放入冰箱
里,这样丁瓶与
乙瓶有形成一组
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计
论,交流,体验
知识获得的过
程,感悟科学探
究的方法,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探究实
验的理解和应
用,使学生尝到
探究性学习的
乐趣。
种子的萌发——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种子的萌发——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设计对照实验,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
②初步了解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③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探究方法。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一)本次实验的创新之处
1. 合理地实行了分段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时间紧的矛盾冲突。
2.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发扬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实验的不足之处
由于初一学生特别好动,好奇心强,一接触到实验就非常兴奋,课堂上太过活跃,所以个别实验组没有在预期内完成实验,为此以后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和学生的管理,今后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全面开展学生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生物探究性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组别:日期: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探究实验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
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记录实验数据: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数量。
6.得出结论
7.表达交流。
采集蚯蚓分布的调查表
探究实验评价量表
小组:
注:每一栏满分:10分。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王十万中学陈红霞一.教材、学情分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种子的萌发”这一节的第一课时。
在本节课前,学生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内容时,第一次接触了对照实验,对“对照实验”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对照实验的理解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对于如何自己通过对照实验的方法去探究问题,思路不清。
二、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难点: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四、教学方法为有效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温度、水分、空气三个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于在本课前学生缺乏自行设计对照实验的经验,因此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独立地去顺利完成实验设计。
为了适应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在实验设计环节,让学生在提供的实验对照表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实验的设计。
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顺利地完成,基础稍差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同学的启发,也能较好的完成。
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设计并初步实施后,不能立马观察到实验结果,因此,课堂上通过展示兴趣小组的课前实验,来完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探究环节。
通过展示兴趣小组课前探究温度、水分、空气、阳光、土壤五个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发现种子的萌发并不一定需要阳光、土壤,同时确立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需要的基本条件。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报告①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吗?②作出假设:③(温馨提示:当前室温在19℃左右;冰箱冷藏室温度约为4℃、冷冻室约为-18℃)我们小组需要的实验用品有:④实施计划: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学课程标准>> 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课标,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视频入手,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在接下来的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处理上,教师想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还不太熟悉,尤其对探究过程中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这一流程进行教学,把观察记录放在课后进行,而探究结论的汇报与交流则在下一课时进行,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由于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无法亲自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的,所以在本课结束前,为学生播放种子萌发瞬间过程的录像片段这一环节,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悸动与神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2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的第二块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要经过“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的生活历程,已经知道了种子的重要性,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上开展探究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了初步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
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既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
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通过这几年的设备配置,教学条件逐一得到改善。
就本实验来说,实验材料没有受到限制,实验所用的蚕豆种子学生可以自备或老师统一购买。
针对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实验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一定的水份、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要的
条件。
能力目标:
①初步掌握对比实验,能运用对比实验设计实验方案。
②亲历一个假设、设计方案、交流讨论、修正方案、实验、后期
观察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②通过观看种子萌发过程,体验生命的神奇,从而帮助学生形成
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实验准备
教学实验材料:记录纸、后期观察记录表、水、玻璃板、土壤、烧杯、
冰箱、恒温箱、吸水纸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具有萌发条件的蚕豆种子、笔、记录本。
五、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没有采用传统的上实验课的方法,而是采用真正的探究式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进行课下观察,提倡学生去想、去做,并允许学生得出深浅不一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
本实验大部分小组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是还有个别小组得出的结论有点出
入,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要针对学生不一样的结论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原因,并且使学生科学的认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附实验方案
方案探索材
料
探究条件
实验装置实验小组
安排
1 蚕豆种子25
℃
水
浸
适量空
气A组
(1,2小
组)
2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适量空
气
3 蚕豆种子25
℃
干
燥
适量空
气
4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适量空
气
B组
(3,4小
组)
5 蚕豆种子50
℃
湿
润
适量空
气
6 蚕豆种子0℃湿
润
适量空
气
7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密闭C组
(5,6小
组)
8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适量空
气
9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土
壤
适量空
气
D组
(7,8小
组)
10 蚕豆种子25
℃
湿
润
适量空
气
11 蚕豆种子25
℃
光
照
湿
润适量空
气
E组
(9,10小
组)
12 蚕豆种子 25湿适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