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望岳教案
望岳优秀教案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岳优秀教案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 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 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 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 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 20________ 米),位于山西浑县。
中岳嵩山( 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三、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 1 )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 2 )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
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那么每句分别五、背景介绍六、品情感,赏名句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p 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1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八年级学生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第 1 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才能目的: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的:进步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才能。
一、导入我国山河秀丽,风光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
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
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确实,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三、教学过程: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现实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3、指导朗读: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需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
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
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第一步:讲解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
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绘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局部内容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
《《望岳》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望岳》教学设计(通⽤5篇)《《望岳》教学设计(通⽤5篇) 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望岳》教学设计(通⽤5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望岳》教学设计1 【教学⽬的】 1、知识与能⼒:诵读能⼒;联想,想象能⼒,背诵这⾸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然,热爱祖国河⼭;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耸 近观──神奇秀丽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导⼊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吗?站在泰⼭之巅,俯瞰群⼭,感受如何呢?唐代⼤诗⼈杜甫却另有⼀种感受。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下他的佳作《望岳》。
⼆、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遍(要求声⾳响亮,读⾳准确,停顿正确。
)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度有什么不同?诗⼈是怎样表现泰⼭的⾼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
岱是泰⼭的别名,因居五岳之⾸,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实在意义。
接句⾃问⾃答,以夸张⼿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势,放眼望去,⼀⽚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北为齐,泰⼭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句是远望,摹写泰⼭卧齐鲁⼤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耸云端、万仞摩天的⾼伟雄俊。
这⾥是近望,赞叹⼤⾃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都聚集在泰⼭了。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7篇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7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力量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4-52)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杜甫的《望岳》(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是初唐闻名诗人杜审言。
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情。
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
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
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
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受使他对人民群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
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宽阔的社会生活,布满着剧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擅长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养分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进展作出了出色奉献。
他的很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制造,是白居易提倡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3篇

《望岳》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讨论: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
《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望什么?泰山。
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字音字形:
岱宗dai 夫如何fu 未了liao 生曾云ceng 绝眦zi
1解题: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
“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
不到尽头。
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
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这句里面有望没有?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那么远看完之后呢?作者又写道: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
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
”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
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
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我们说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
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
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
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
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主语,谁?——我。
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
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
这联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板书: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书法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背诵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