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
中医内科门诊病历范文完整版本

中医内科门诊病历范文完整版本
患者信息
- 姓名:张三
- 性别:男
- 年龄:40岁
- 职业:教师
- 病历号:
主诉
患者主要感到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口苦纳差等症状。
现病史
患者经常感到腹部胀闷不适,大便频繁,并且伴随有食欲减退
和口苦纳差等不适症状,已有近一个月。
患者平时饮食偏好冷饮,
容易吃辣食物,工作压力较大。
既往史
患者无重大疾病史,但过去曾多次感到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
每次经历数天后症状自行缓解。
体格检查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正常。
腹部轻压有轻微饱胀感,肝、脾、胆囊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脾胃虚
寒型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分型
辨认为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寒湿内蕴证类型。
中医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 温中健脾方:包括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可补脾养胃、温中健脾,改善消化功能。
- 寒湿泄下方:包括紫苏籽、木香等中药,可祛除湿寒,促进
胃肠道蠕动。
2. 饮食调理:
-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温补的食物,如温热粥类、煮熟的蔬菜等。
- 注意餐饮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 生活调理:
-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脾胃功能。
- 注意保暖,谨防受凉。
随访计划
患者每周复诊一次,观察症状变化和体格反应。
以上仅供参考,请患者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治疗和调理。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电话:
【主诉】
(患者自述):
(患者主诉的时间、部位、性质、有无引起原因、有无加重/缓解因素)
【现病史】
(如有多项症状,分次记录)
时间:
病程:
起病原因:
症状及程度:
治疗方法及效果:
现状:
【既往病史】
(成年前、现患、手术、外伤、输血、疾病家族与本人关系等,包括传染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等)
【婚育史】
(婚姻状态、婚龄、生育情况、经期情况,如有多次婚育与不
规则经历分别记录)
【个人史】
(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卫生情况、职业暴露史、起居规
律等)
【月经史】
(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是否痛经、是否绝经、
绝经前后月经状态等)
【体格检查】
(面色、身高、体重、体型、行走姿势、运动功能检查、测量
血压等)
【舌诊】
(舌质:淡红、深红、暗红、青紫,舌苔:白腻、黄腻、白润、薄白、无苔等)
【脉诊】
(脉象:浮、沉、弦、涩、缓、数、迟等)【辅助检查】
(如有必要,包括尿、血、B超等检查结果)【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报告给出初步诊断)【治疗方案】
(包括中药处方等)
【随访与评估】
(包括复诊时间、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
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60篇(3篇)

第1篇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工人住址:XX市XX区XX路XX号就诊日期:2022年9月10日主诉:患者于1周前因搬重物时扭伤腰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在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感到腰部剧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腰部不适。
曾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
近日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表情痛苦,体态自如。
2. 望诊: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无异常。
3. 闻诊:患者无特殊气味。
4. 闻诊:患者呼吸平稳,心率、血压正常。
(1)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弯均受限。
(2)腰部压痛点检查:腰部压痛点位于腰骶部,局部压痛明显。
(3)腰部肌肉力量检查:腰部肌肉力量正常。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未见异常。
2. 尿常规:未见异常。
3. 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
诊断:腰间盘突出症(L4/L5)治疗:1. 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采用针刺腰部压痛点、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拔罐治疗:在腰部压痛点进行拔罐,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 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
(2)理疗:采用中频电疗、红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 日常护理:(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提高腰部稳定性。
(3)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久站。
4. 随访:1周后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经过1周的治疗,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继续治疗1周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度恢复正常。
总结:本病例为腰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门诊内科病历范文

1.刘某,女,46岁,主诉:尿频,尿急3天。
现病史:尿频、尿急,无尿痛,每日排尿次数最多达16次,小腹发凉,纳可,眠可,大便调。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尿频病,肾气不固证。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缩尿。
处方如下:熟地、山药、山萸肉、黄芪各2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鸡内金15g,益智仁、桑螵蛸、炒白术、覆盆子、陈皮各10g,砂仁5g,3 剂,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温服。
二诊:尿频症状无好转,原方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3剂。
三诊:8月16日,尿频症状仍无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
改治以温通心阳为法,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瓜蒌、薤白、桂枝各1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豆蔻10g,木香3g,3 剂。
2.赵某,女,52岁,主诉:尿频、尿急5 天。
现病史:伴有尿频遇冷加重,夜尿频甚,畏寒,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尿频,证属肾气不固证,治以补肾固摄为法,处方:山药、山茱萸、益智仁、鸡内金、炒白术、金樱子各15g,桑螵蛸、佛手、丹参10g,砂仁5g,黄芪30g,5 剂。
每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服。
二诊:尿频未见好转,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在原方中加入瓜蒌、薤白、桂枝各10g,4 剂。
3.袁某,女,77 岁。
主诉:咳嗽咳痰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吹风受凉导致感冒,伴见咳嗽咯痰,色白稀,自行服用头孢呋辛酯片、氨溴索口服液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门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稀,量多,口干,活动时感胸闷气喘,胃纳不香,夜寐差,小便调,大便软烂,平素怕冷。
舌质淡、苔白微腻、边有齿痕,脉沉缓。
查体:咽喉部轻度充血。
两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
西医诊断:感冒后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治宜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予小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姜半夏、麻黄、杏仁、桂枝各10g,生姜6g,细辛3g,白芍15g,炙甘草5g。
中医门诊病历评分标准

中医门诊病历评分标准
中医门诊病历评分标准是评价中医门诊病历质量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历书写规范性:包括病历书写时间、病历页码、病历标题、病历顺序、病历签名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 病历信息完整性:包括病历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等是否完整记录。
3. 病历描述准确性:包括对患者病情、症状、体征等的描述是否准确、具体。
4. 病历分析合理性:包括对患者病情的分析是否合理、完整,是否能够得出合理的诊断、治疗计划。
5. 诊疗操作规范性:包括对病患的诊疗操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符合中医基本原理和方法。
6. 病历记录逻辑性:包括病历记录中逻辑关系的连贯性,各部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清晰。
7. 病历诊断准确性: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是否准确、明确。
8. 病历治疗计划合理性:包括对患者的治疗计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中医治疗原则。
以上仅为一般性的评分标准,不同评价机构或个人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评分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评分标准。
中医门诊病历

中医门诊病历现病史:患者在发病前一周曾有感冒病史,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伴有咳嗽,痰少而稠,咽痛,乏力,呼吸急促。
曾自行服用感冒药,但症状无改善。
处方:银翘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感冒清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阿莫西林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医嘱: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如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复诊。
现病史:患者近期出现腰痛,尿频,尿急,尿痛。
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曾自行服用消炎药,但症状无改善。
处方: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三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每次2片,每日2次。
医嘱: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如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复诊。
医师签名:李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中医护理门诊的建设成为了必然趋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门诊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强调个体化、整体性及预防性的护理原则,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然而,目前中医护理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住院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的中医护理相对较少。
因此,建立中医护理门诊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门诊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
在确定目标时,应考虑患者的需求、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医院的发展方向等因素。
中医护理门诊的服务内容包括: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中医养生知识;进行疾病预防与调理,如针对不同体质进行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中医护理门诊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中医护理专家、针灸师、推拿师、理疗师等。
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中医护理门诊需要配备先进的中医护理设备,如针灸床、艾灸仪、理疗仪等。
同时,门诊环境应舒适、温馨,以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中医门诊病历记录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下面提供五篇中医门诊病历的范文,供参考。
病历范文一:感冒主诉:患者男,32岁,因咳嗽、发热、头痛、鼻塞、咽痛2天来诊。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清涕、头痛,自感寒战,未经正规治疗,症状持续存在,故来诊。
体检:体温38.2℃,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肺部听诊无异常。
中医诊断:风寒感冒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温中止咳。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治疗结果:服药2日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3日,症状全部消失。
病历范文二:胃痛主诉:患者女,45岁,反复胃痛1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胃部不适,饮食不规律时症状加重,近1周来胃痛明显加重,伴有烧心、反酸。
体检:腹部软,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其他查体无异常。
中医诊断:胃痛症(寒凝胃脘)治疗原则: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
干姜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附子(炮)6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胃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2周,胃痛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病历范文三:失眠主诉:患者女,28岁,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开始出现入睡困难,夜醒次数增多,早醒,睡眠质量差,伴有心烦易怒,记忆力下降。
体检:精神状态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治疗原则: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酸枣仁30g,茯苓15g,远志10g,甘草6g,大枣10枚,麦门冬15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继续服药1个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_共10篇 .doc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_共10篇范文一:中医院门诊病历模板中医院骨科门诊病历模板颈椎病主诉:颈部痛不适伴右上肢疼痛麻木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外伤出现颈部痛不适伴右上肢疼痛麻木,无其他肢体麻木、走路乏力,语言清晰。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自服活血止痛药物疼痛稍缓解。
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舌象:舌淡暗、苔薄白脉象:脉弦。
查体:颈部活动受限活动度可,颈项肌紧张,左右双侧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右侧压颈试验(Spurling试验)阳性,右前臂、虎口区、手指痛觉减弱,左右上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颈椎MRI提示:C67椎间盘突出。
诊断:中医诊断:痹症(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处理:(处方引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诉:腰痛伴左下肢痹痛8天。
病史:患者8天前无明显外伤出现腰部痛不适伴左下肢痹痛、麻木,无走路不稳、乏力,语言清晰。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自服活血止痛药物疼痛稍缓解。
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舌象:舌淡、苔薄白脉象:脉弦细。
查体:腰椎活动受限活动度可,双侧腰骶部压痛,下腰部压痛、叩击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4字试验阴性,左小腿及足部皮肤痛觉减退,左踇趾背伸肌力减弱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腰椎MRI提示:L45椎间盘突出。
诊断:中医诊断:痹症(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腰椎间盘出症处理:(处方引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诉:右髋关节疼痛、跛行、活动受限1月。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外伤出现右髋关节疼痛、跛行,无小腿以下痹痛,无走路不稳、乏力。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长期酗酒病史。
舌象:舌暗、苔薄白脉象:脉弦细。
查体:跛行,右髋部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内旋及外展受限明显,内收肌压痛,4字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骨盘X光提示:右股骨头坏死。
诊断:中医诊断:骨痹骨蚀(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处理:(处方引用)膝关节疾病主诉:左膝关节疼痛、肿胀7天。
病史:患者7月前无明显外伤出现左侧膝关节疼痛、跛行,上下楼梯疼痛加重,无小腿以下痹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咽痛鼻塞咳嗽2天
现病史:入院前2天不慎受凉后,出现咽痛、鼻塞,继而出现咳嗽,呈阵发性非刺激性,较剧烈,痰呈黄绿色,量少,难咯,并感轻度畏寒,全身酸痛不适,无寒战高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等,未予注意,未经任何处理,经休息上述病情无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7.1 ℃神清神疲,咽红,舌红苔黄,脉浮数,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腹部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风热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计划:1.避风寒,慎起居。
2.中医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取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9 g 连翘9 g 竹叶6 g 荆芥9 g
牛蒡子9 g 淡豆9 g 薄荷3 g 甘草3 g
桔梗12 g 芦根9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咳嗽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咳嗽咳痰8天
现病史:入院前8天不慎受凉后,出现咽痛、鼻塞,继而出现咳嗽,呈阵发性非刺激性,较剧烈,痰呈黄绿色,量多,易咯,并感轻度畏寒,无寒战高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等,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药物口服”(具体用药欠祥),咳嗽咳痰无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6.8 ℃神清神疲,咽红,舌红苔黄,脉浮数,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腹部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胸部平片:双肺纹理增多增粗。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诊疗计划:1.避风寒,慎起居。
2.中医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取桑菊饮加减。
桑叶9 g 菊花9 g 杏仁6 g 连翘9 g
薄荷3 g 桔梗12 g 芦根9 g 黄芩9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上腹胀痛2天
现病史:入院前2天饮食不节后,出现上腹胀痛,呈持续性,餐后尤甚,致不思饮食,时有恶心欲吐,无畏冷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泻黑便等,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药物口服” (具体用药欠祥),上述病情无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6.1 ℃神清神疲,舌红苔厚腻,脉滑,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5次/分,无气过水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血淀粉酶:正常。
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饮食停滞
西医诊断:急性胃炎
诊疗计划:1.畅情志,清淡饮食。
2.中医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取保和丸加减。
山楂9 g 神曲9 g 莱菔子9 g 半夏9 g
茯苓9 g 陈皮9 g 连翘9 g 甘草3 g
厚朴9 g 槟榔9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上腹胀痛2天
现病史:入院前2天饮食不洁后,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呈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同时出现腹泻,呈黄色浠水样,夹有粘液,日10余次,泄后腹痛稍缓解,伴肛门灼热感,时有恶心欲吐,无畏冷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黑便等,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药物口服” (具体用药欠祥),上述病情稍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6.1 ℃神清神疲,舌红苔厚腻,脉滑,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腹平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10次/分,无气过水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血淀粉酶:正常。
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粪便常规:脓球(++)。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泄泻
—伤食
西医诊断:急性胃炎
诊疗计划:1.畅情志,清淡饮食。
2.中医治则:消食导滞,方取保和丸加减。
山楂9 g 神曲9 g 莱菔子9 g 半夏9 g
茯苓9 g 陈皮9 g 连翘9 g 甘草3 g
厚朴9 g 黄连5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反复头晕视物旋转2天
现病史:入院前2天起床如厕时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较剧烈,伴恶心欲呕,出冷汗,经平卧闭目休息后缓解,之后上述病情反复发作,以改变体位时多发,日3-5次,无头痛意识障碍,无四肢麻木乏力,无耳鸣听力下降,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等,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药物口服” (具体用药欠祥),上述病情稍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7.1 ℃ Bp 130/80mmHg 神清神疲,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弦滑,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小脑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颅脑CT:未见异常。
心电图: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
诊疗计划:1.避风寒,慎起居。
2.中医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取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9 g 白术9 g 天麻9 g 陈皮9 g
茯苓9 g 蔓荆子9 g 生姜3 g 甘草3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初诊
2012-3-8 9:00am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3天
现病史:入院前3天不洁性交后,出现小便次数增多,日20余次,每次量少,尿道口灼热刺痛,轻度畏冷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泻黑便,无腰酸背痛等,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药物口服” (具体用药欠祥),上述病情无好转,今求诊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键。
体格检查:T37.2 ℃神清神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5次/分,无气过水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血淀粉酶:正常
尿常规:WBC(+++) RBC(+) PRO(-)。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淋证
—热淋
西医诊断:尿道炎
诊疗计划:1.畅情志,得饮水。
2.中医治则:清热利湿通淋,方取八正散加减。
木通9 g 萹蓄9 g 滑石9 g 车前子9 g
大黄6 g 栀子8 g 瞿麦9 g 甘草3 g
水煎X3剂水煎服日一剂 3.不适随访。
医生签名: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