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动力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读后感

《资本主义》读后感《资本主义》读后感(精选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本主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本主义》读后感篇1从人类历史看,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其复杂、全新的生活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资本主义,可能大家都能想到一些例子,如公司之间为了获得投资而竞争;顾客为了达到更划算的交易而货比三家。
它能带来的好处就是社会不断创新,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本书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带来很多全新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资本主义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血脉喷张的豪华轿车、美味的三明治、偏僻而风景秀丽地区的高档酒店……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造就了我们的焦虑不安。
资本主义最重要的驱动力就在于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是生产者却极不愉快。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在充当“生产者”的角色。
经济生产率越高,就业情况就会越严峻和不稳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惶恐焦虑,这确实超出我们的想象。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这话的意思是,虽然以前很贫穷,但是比现在更舒适。
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开始兴建住房、铁路等,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以前根本就不存在“工作”这个词,现在却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所以很多人很想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就当今社会而言,资本主义对于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就在于,人物会将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
我们脑海中经常闪现这样的念头:要是我更聪明,更努力,我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薪水,过更如意的生活。
这些想法令人心神荡漾,因为那些奖品一直在眼前晃荡,舒服的商务舱,世界旅游,更高的职位……但是,想要获得这些“礼物”,我们只有奋发图强,努力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之读书笔记

《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之读书笔记知识储备还是不够,这本书很多地方我理解不透,笔记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下面直奔主题。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通俗一点讲,其实就是投资挣钱。
当然这个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而不是由国家所控制。
为了更好的理解资本主义,我们先理一下他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欧洲发现了新的大陆和新的贸易航线。
只要组建一个船队,去往其它大陆,拉回商品就能赚取大量的金钱。
但这个船队的组建需要大量的资本,因为利润太丰厚,所以很多人就共同出钱投资船队,最后船支回来商品一卖,挣的钱按比例分成。
但远航的船太容易失事,一出事可能就倾家荡产,所以为了减少风险,投资由单次远航分散到多次远航,从投资一支船队到投资一个公司,最后发展成立了股票交易所,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公司股票进行贸易投资,从此也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
这就是商业资本主义。
18世纪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商品供不应求,资本开始蜂拥进入,有钱人不断投资建厂挣取利润。
种地挣的钱当然没有去工厂上班多,因此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进入工厂上班以赚取工资。
日复一日的工作太过劳累枯燥且效率不高,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便持久做战,就有了双休和假期,也有了休闲和旅游。
从此开启了工业时代,这也是工业资本主义。
20世纪,资本开始通过各种金融活动,比如投资货币、债券、股票、期货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而获取利润,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分转到金融部门,金融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现在的金融资本主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还是金融资本主义,所谓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能将各类资产转换成资本的制度,本质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
二、为什么资本主义出现在欧洲?或者说,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在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方?资本主义就是投资挣钱,讲白了,就是有人投资,有人消费。
有人投资就必须要尊重并保护私有财产。
如果没有私有财产,或者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那谁也没有动力去投资。
资本主义的本质读后感

资本主义的本质读后感读完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那些事儿,就像是在雾里看一场复杂又热闹的大戏。
资本主义嘛,本质上感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金钱游戏场。
它的核心在于资本的逐利性,这一点就像一群饿狼闻到肉味似的,一刻不停地追逐着利润。
那些大资本家啊,眼睛就像被利润的光芒给晃瞎了一样,心里只想着怎么让自己的钱生更多的钱。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角度看,就特别有趣又有点无奈。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玩大富翁游戏,有的人一开始就握着大把的地产(生产资料),然后靠着这些地产不停地收租,让其他玩家(普通劳动者)辛苦跑圈儿赚钱交租。
普通劳动者就像棋盘上忙碌的小棋子,被资本的大手拨来弄去。
比如说那些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生产出一堆堆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的大部分利润都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只拿到勉强糊口的工资。
就像做蛋糕的时候,工人忙前忙后,但是最后只能舔舔蛋糕屑,资本家却大口大口地吃着蛋糕的主体部分,这多不公平啊!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里也是个很关键的角色。
市场经济像是一个无形的大手,看似公平地调配资源,但其实背后也是资本在捣鬼。
比如说市场上流行什么东西,资本就一窝蜂地往那里涌。
如果突然流行起某种电子产品,那资本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入这个行业,拼命扩大生产,互相竞争。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怪现象,一边是产品过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边却是很多人需要这个产品却买不起。
就好像一群人在互相抢夺一个宝贝,抢到手后才发现,这个宝贝太多了,根本不值钱了,可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却被挤在一边干瞪眼。
再说说贫富差距这个事儿。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富差距就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一样,越拉越大。
富的人富得流油,住在大别墅里,开着豪车,享受着各种奢华的服务。
而穷人呢,可能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为了一日三餐发愁。
这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可能因为一点小摩擦就爆炸。
比如说有些贫困地区的人,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教育医疗啥都跟不上,生活就像陷入了一个泥潭,怎么也拔不出脚来,而富人们却可以轻松地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享受最好的医疗保健,这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啊。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读书笔记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说明感谢: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_^)而是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方便大家摘抄。
(建议不要全抄0.0)当然!在此!坚决!不提倡!快餐式阅读!衷心希望您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仔细翻看本书籍。
(本人显然不属于”您“的范围里的T-T )若对本文的格式有其他要求建议的,请您留言!若您需要某书的读书笔记,请您留言,我将尽快搜集,整理并上传,或者直接发您的邮箱。
考虑到下载其他资料所需财富值从0-N不等,所以本站所有资料均只收取1个财富值。
在此向本文内容的原创作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Bingo海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读书笔记本书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代表作,融合了作者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上的重要思想,该书内容总体上涵盖了大量的实证和实践研究以及各种书本上的“教条理论”。
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世界上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以及最后一个部分主要是阐述历史的演变过程,前面四个部分则是展现作者自身观点和见解的关键部位。
首先对于马克思,作者将该部分分为了四个小章节,分别是先知马克思,社会学家马克思,经济学家马克思和导师马克思。
作者对马克思个人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多种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赞扬。
对于马克思-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作者首先“发炮”。
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均衡静止的完全竞争市场,而这种情况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并且就算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劳动价值理论就不会起作用。
在这部分的最后,对于马克思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后期的演变状态,以及马克思的保护主义理论,熊彼特都表示怀疑,不过,熊彼特对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地位仍然表示了很高的评价。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资本论读书笔记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
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
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
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
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
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
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
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
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
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
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
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作者就是卡尔。
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
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
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
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1这本书探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新教的各个教派对宗教伦理的发展和探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提到资本主义,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资本主义是如何地恶毒和可恶,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利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往往是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欲望的可能,这种欲望都存在。
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资本主义确实是通过连续、合理的商业活动来产生利润并使利润再产生——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
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攫取金钱的投机活动,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并都不是其利益熏心,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
倘若没有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这所有的一切特点都不能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不会有与之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科技发展可能的影响,这与清教徒们对科学采取了青睐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毫无疑问,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建构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两点。
尽管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托于理性的技术和法律,但是要实施一些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借助人为的力量。
倘若这些理性行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碍,那么理性经济行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来自于内部的阻碍。
在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何没有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何两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发展?这里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国所不具备的,往往这看起来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却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读《资本主义的动力》

读《资本主义的动力》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
《资本主义的动力》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做的三次学术报告的讲稿,在该书中,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畴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解释,比如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三层分野”、中心和外围、竞争和垄断等。
布罗代尔秉承着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的现实分析,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理解资本主义的源流和发展动力富有启发意义。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国经济社会史》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
其“长时段”理论连同法国年鉴学派一起,对20世纪的世界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做的三次学术报告的讲稿,讲稿以《对于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反思》为题译成英文,此后又以《资本主义的动力》为题译为意大利文,并附录了布罗代尔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
在该书中,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畴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解释,比如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三层分野”、中心和外围、竞争和垄断等。
布罗代尔秉承着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的现实分析,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理解资本主义的源流和发展动力富有启发意义。
该书的第一部分,布罗代尔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源流进行了研究,探索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推动着人类整体历史演进的隐而不显的力量。
布罗代尔认为,人口数量、食物、技术、市场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东西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的动力》读书笔记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是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二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有。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特征》,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对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是 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作的三次学术报告演讲集合,主要内容是介绍其《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同时书中附录了布罗代尔在1985年夏多瓦隆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
这是其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因此通过此书我们不仅能学习布氏的基本史学理论,更能窥见其“终天之见”。
在这本小册子中,布罗代尔将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相结合,从不同的视角就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作出解释。
在本书中,布罗代尔的讨论以“物质生活”为起点。
第一章《对于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再思考》中对“物质生活”进行了定义:“起步于日常生活,起步于那些生活中对我们尽责、而我们竟不知晓的东西:习惯······即那些千般万种的自发自止的行为①。
”尽管物质生活融入了千百年历史进程的每一个角落,但在历史研究中,那些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往往被当成平庸之物而忽视。
布罗代尔追寻真实的历史,对此现象感到惋惜。
布罗代尔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并非天降之物,正是物质生活中的人口、技术、市场等因素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本书中,物质世界被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世界,而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正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被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
初级的市场经济交易范围小,典型特征是:集市、店铺和商贩。
而较高级的、复杂的市场经济以交易会和交易所为代表。
作者考察了15到18世纪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盛衰变化,发现欧洲经济的兴起正是由于交易会和交易所这类高级交易工具的发展,而中国由于始终缺少这样的交易工具,因此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初级阶段。
由此作者认为:欧洲经济的发展在于交易工具上的优势,高级的交易工具代表了高级的交易市场。
通过这一逻辑继续推断的话,高级的市场经济应该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一点将在第二章中得到印证。
第二章《交换纵横谈》以交换为主题。
在这一章中,布罗代尔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并对二者的特征和本质进行了分析。
市场经济确是由商品交换引发,但市场经济本身也有两层分野:“至少有两种形式的所谓市场经济( 甲与乙) ,只要稍加注意,哪怕只从它们建立的人际、经济和社会关系来看,这两种形式即可识别。
②”在布罗代尔看来,第一种交换包括市场的每日交换、当地的或者近距离的交易,是普通的,透明的,利润是可预期的;第二种交换主要是远程贸易,是高级的、复杂的交换模式,常常避开规则和惯常的控制。
“两类活动的机理不同,约束的因素也不同,资本主义的领域所包含的不是第一类活动,而是第二类活动。
③”但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市场经济,二者都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史物质生活中交换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充盈和扩展。
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很多的共同点。
资本主义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现代国家创造出来的。
同时,资本主义在历史长河之中之所以能够取胜,就在于“资本主义与国家趋同,即它即是国家之时”④。
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他们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渗入统治阶级并最终取而代之,而这一推进过程的关键是某种安定的秩序。
资本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以中国为例,大富商的财产安全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毫无保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且不说商人地位很低,即使是大富大贵者也直接受制于中央政府。
科举是朝廷重新洗牌特权者的有力手段,大族可能会被视为中央的隐患而遭到削弱。
在古代中国,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大富商,其财富亦如浪涛中的浮萍。
诸如沈万三的例子,多年积累的财富很可能因为一纸诏令而烟消云散。
而欧洲因为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为资本主义创造了稳定发育的环境。
基于之前的分析,第三章《世界的时序》将资本主义至于世界总体历史联系之中对其进行分析。
布罗代尔首先就“世界经济”和“经济世界”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
“世界经济意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也就是西斯蒙第所说的全球市场”⑤。
经济世界是作者在这一章中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它所指的不再是全世界的市场,而是只地球上的一小部分经济,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一个经济圈。
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就有好几个经济世界共存,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占据这一定的地理区域、都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中心(中心是会变动的)并包括了其他延伸地区和边缘地区。
经济世界理论是布罗代尔论证资本主义垄断和剥削本质的重要手段。
在15-18世纪的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家奴制度并存,外围地区养活中心地区,尤其是中心地区。
“在作为世界经济特征的分工中,边缘地区不太能主动参与,②《资本主义的动力》,p33—p34③《资本主义的动力》,p42④《资本主义的动力》,p43而是出于从属、依附的地位。
在这些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常常使人想到炼狱,甚至地狱。
”⑥资本主义靠这种等级制度而生存。
在欧洲的经济世界中,中心的变迁由城市的建制和统治阶段向全国的建制和统治阶段转变。
以阿姆斯特旦为代表的城市统治阶段向英国(伦敦)统治转变。
而促成这一转变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作者认为首先应归功于市场经济的力量与生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继而通过扩大世界市场,对外剥削而得到加强,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催化刺激。
即使是今日的资本主义,作者认为其剥削和垄断的本质依旧没有改变。
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将人类经济进行了三层分野:物质生活、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个基础,一是物质生活,一是结构紧密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代表的是高利润领域且具有垄断性;范围上,商品化向全球方向推进。
过程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步骤:首先是物质生活充盈发展处结构紧密的市场经济,然手是在经济结构的顶端,以垄断和高利润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与国家结合最终取得胜利。
根据布罗代尔的理论,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
首先在市场的发展上,中国就遭遇了瓶颈。
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尽管拥有数量众多并且灵活的店铺,但中国的市场长期停留在初级层面。
地区市场的顶端在城市,但全国范围内没有大型的高层次的交易机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通有无靠商贩和匠人在各地间赶赴不息。
古代中国有着充盈的物质生活,但市场经济的网络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在欧洲,结构紧密的市场以高级的交易工具和建制为代表普遍发展起来,如大型交易会、证券交易所和各种形式的信贷。
这些高级的交易工具和建制如同枢纽一般,将市场经济这张网络上的每一个点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步——资本主义在市场顶端取胜所需要的安定的秩序在中国也是缺乏的。
资本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按照布罗代尔的理论,在这一积累过程中政府需要保持某种“中立”。
但事实上,这一进程在中国和欧洲遭遇了两极的待遇。
在近代欧洲的半封建社会中,“财产、社会特权都相对地受到庇护,由于财产是、至少想让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富得以积累,家系得以成长与维持。
封建贵族而后又与兴起的商业资产阶级联盟,新贵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这样的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但在古代中国,这一情况可以说恰恰相反。
首先如上文所说,科举制导致了社会结构流动性加快,世家大族的地位很难长久维持。
此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为起点,重要的经济资源都掌握在国家手中。
到明清时期,政府沿用了宋朝的特许专营制度。
商家需从政府获得许可才能经营关系国计民生、获利丰厚的贸易活动。
在宋朝,这一许可称为抄引,到明清时期称为窝本。
一些家族通过获得窝本在一世之内富可敌国,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所获得的财富是完全没有安全感的。
政府给他们颁发的许可没有任何的契约效力,当中央财政因战争和地方灾害而拮据时会任意剥削,商人没有反抗的余地。
同时窝本的获得需要与当朝者维持良好的关系,官商勾结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的养料之一。
但由于权力层的流动性,很可能数年内相关的官员就被替换,窝本会被授予与之有关系的家族,而窝本的收回是不需要作任何解释的。
资本的积累极易中断,这很可能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在中国开花结果的原因之一。
从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中,布罗代尔敏锐指出了其剥削性和垄断性的本质。
他赞同伊曼纽尔·华勒斯坦的论断:“资本主义是世界不平等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它需要国际经济的默契。
在一个显然非常巨大的空间里,它是专横组织所生下的儿子。
在一个狭窄的经济空间内,它不会生长得如此茁壮。
若不借助别人卖身的劳动 ,它大概压根儿就生长不成。
”布罗代尔看来,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自由和竞争。
这里的论述似乎些相悖。
如果资本主义是在市场经济的顶端发展而来,那么资本主义是否已经完全独立于市场经济而自成一个经济模式了呢。
如果没有,两者还有想交融的地方,那么垄断或是竞争能否作为二者的本质区分就值得商榷。
如果确实两者是完全独立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主义也经历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资本主义也是有自由和竞争的特征的,而布罗代尔则将自由和竞争排除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讨论范围,这一点值得商榷。
即使是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笔者认为竞争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愈演愈烈。
随着资本主义取得了对国家的掌控,这一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
因此,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顶端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垄断也不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才有的,市场经济之中也有垄断。
综上,以笔者陋见,竞争和垄断同时存在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之中,只不过在资本主义中垄断的性质可能体现得跟强烈。
布罗代尔勇敢地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进行区分,在当时是具有有先驱性的观点。
“至于我,不是作为历史学家,而是作为当代之人,我所抱憾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如同在社会主义世界一样,人们拒不区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信奉市场至上,尽管种种危机浮现却被认为是小害。
而社会主义世界的人们则将市场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加以鞭挞,经济的迟钝相比于资本主义这一大祸来说,亦只是小患而已。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能有吗?无论如何,我不认为它在世界上有许多信徒!”布罗代尔的描述是悲观的,但是在两极对峙的当时,两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因为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而抱有如此狭隘的偏见呢?布罗代尔深刻洞察了这一假说的荒谬,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