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全
九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1.七大营养素是指 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水、 维生素、粗纤 维。
2.吕养素作用供能 物质经消化后才能 被吸收糖类 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 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脂肪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非供 能物 质直接吸收 水 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无机盐 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的微量有机物 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粗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等3 •缺少无机盐可能会引起的病:铁:贫血; 碘:甲状腺肿大;钙:佝偻病(幼年)或骨质疏松(成年)锌:食欲不振。
4.几种维生素的缺乏症名称 缺乏症 维生素A 夜盲症维生素D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维生素B i脚气病 维生素C坏血病5•昆虫的各种口器, 蛾蝶类虹吸式;蝇类舐吸式 ;蚊类刺吸式;蜂类嚼吸式;蝗虫咀嚼式6•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1) 结构示意图:一: 牙冠 :二: 牙颈 : 三: 牙根2)龋齿的形成: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从而收起龋齿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 组成。
2.①消化道依次包括:口、 咽、食道、胃、小肠、 大肠、 肛门② 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知识整理第一节:《食物与摄食》① 糖类② 蛋白质③ 脂肪 4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小肠很 长,②内壁有许多 皱襞,③小肠内壁有 绒毛 ,④小肠内有多种 消 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
5•酶:生物体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 的 蛋白质 ,也叫生物催化剂。
特点: 专一 性、高效 性、多样 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pH 、 温度等。
第三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厂血浆:作用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血液〔V 血细胞: ①白细胞(有细胞核)(个体大数量少)作用 吞噬、抗传染。
\ ②红细胞(无细胞核)(数量最多)作用 运输 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

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Chapter 4: n in Animals1.Food and n1.1 Caloric Value: The amount of heat produced when a gram of nutrient is oxidized in the body is called caloric value。
Different XXX value of 16.7 kJ。
while fats have a caloric value of 37.7 kJ.1.2 The seven main nutrients in food are water。
carbohydrates。
proteins。
fats。
XXX。
vitamins。
and dietary fiber.1.3 ns of each nutrient:Carbohydrate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energy for cells and a component of cell structures.Proteins: the main material for cell growth and repair。
provide XXX。
XXX.Fats: XXX.Water: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ells and the XXX.XXX: XXX iron can cause anemia。
lack of calcium can lead to rickets。
and lack of iodine can cause goiter.XXX: XXX.Dietary fiber: derived from plant-based foods。
can absorb and retain water。
XXX food.1.4 Sources and deficiency XXX vitamins: Night blindness(A)。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九上科学——第四章生物部分复习资料2019.12.11一、七大营养物质:(1(2物肥膘等(3)蛋白质制品、牛奶、鱼、瘦肉(肥肉属于脂肪类)。
(4见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5(6)水:不提供能量,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生化反应均要在水溶液中才会反应,体内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于水中才能被运输.(7)无机盐:不提供能量,归纳:(1脂肪含有的能量最高,糖类和蛋白质一样,但是糖类为人体主要提供能量物质。
(2)(3(可以这样记忆:7类物质,3类需要消化才能吸收,3类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1类既不消化也不吸收)(消化道和循环系统示意图)二、消化系统1、什么是消化: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什么是吸收: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和消化的区别:吸收是物质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消化是大分子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一般物质需要先消化再吸收,同时吸收不需要酶参与,而消化需要酶的参与。
3、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4、人体消化道:(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具体路径为: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①肝脏②胃③胰④小肠5、消化腺:一类为在消化道外的大的消化腺,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如唾液腺、肝脏、胰腺;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数量甚多,都是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6、口腔:初步消化食物,但是对食物无吸收功能,其中唾液腺含有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形成麦芽糖,7、咽: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道,对食物无吸收作用8、食管:能蠕动,把食物推入胃中,对食物无吸收作用9、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含胃腺、可以分泌胃液,对蛋白质可以初步消化,胃也有吸收功能,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
10、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为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开始的一段称为十二指肠。
11、大肠:也有吸收功能,可以吸收水、无机盐12、小肠作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1)小肠很长,有5-6米(2)内壁上有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可以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3)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胆汁,均有助于食物消化;(4)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助于吸收。
九年级上第四章科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第四章科学知识点世界如此广阔,任何时刻都有无数的科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流动,而我们应该怎样去探索和理解这些知识呢?科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和揭示真理。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第四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不同科学领域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一个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每个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运作机制。
二、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知识。
地球由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等部分组成。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变动和地质变动两种类型。
构造变动指的是地壳板块的移动和变形,而地质变动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成和变化。
三、物理科学物理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光的传播和成像。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在真空中以及各种介质中传播。
通过反射、折射和投影等现象我们可以实现光的成像。
四、化学科学化学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过程,而化学方程式则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公式。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五、天文科学天文科学研究宇宙中天体的结构、运动和属性。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太阳系和恒星的知识。
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天体。
而恒星则是宇宙中自发光的天体,从地球上观察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恒星,它们具有不同的亮度、大小和颜色。
六、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满足人民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一个过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梳理演示教学

第四章基础知识分析第一节食物与摄食1.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热量价。
不同物质的热量价是不同的,蛋白质为16.8千焦,糖类为16.8千焦,脂肪为37.7 干焦。
2.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3.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构成组织和维护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如缺锌时会使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减弱。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辅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word可编辑word 可编辑 维生素B 1 脚气病 米糠、麦麸 维生素B 2口角炎、唇裂症 酵母、大豆、胚芽、肝 维生素B 12恶性贫血 肝、奶、肉、蛋 维生素C坏血病 蔬菜、水果5.昆虫的各种口器,蛾蝶类: 虹吸式 ;蝇类 : 舐吸式 ;蚊类 : 刺吸式 ; 蜂类: 嚼吸式 ; 蝗虫 : 咀嚼式 。
6.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1)结构示意图:①写出图中一、二、 三所指的名称:一: 牙冠 ;二: 牙颈 ; 三: 牙根 。
②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 2 ] 牙本质 ;③人得了龋齿发生疼痛,是由于 病菌 已侵入[ 3 ] 牙髓腔 而引起 神经发炎 所致;④保护牙齿要做到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
(2)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粘有的糖类食物 → 微生物发酵 → 产生酸性物质 → 腐蚀牙釉质(出现黑斑)→ 破坏牙骨质 → 牙髓腔受到破坏 → 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
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 作用下消化。
九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4章)

九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4章
4.1 食物与摄食
4.1.1 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
4.1.2 了解牙的结构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4.2.1 清楚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过程(重,难点)
4.2.2 各种酶的作用,及酶的专一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4.3.1 了解血液中三种血细胞的作用及特征
4.3.2 心脏结构及心脏内血液的流向(重,难)
4.3.3 人体内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过程(重)
4.4 能量的获得 4.4.1 糖类+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4.4.2 动物无氧呼吸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植物无氧呼吸 葡萄糖——酒精+能量(少量)+二氧化碳
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4.5.1 糖,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与储存
4.5.2 泌尿系统的各器官与功能
4.5.3新陈代谢(重)
4.6 代谢的多样性
4.6.1 自养,异养
4.6.2 微生物,腐生生物,寄生生物,发酵
酶 酶
酶。
初三科学上册浙教版第四单元笔记

初三科学上册浙教版第四单元笔记
以下是浙教版初三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笔记,供您参考:
一、电能的转化
1. 电能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通过电流做功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3. 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
二、电能的利用
1. 电能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照明、加热、驱动机器等。
2. 电能作为二次能源,可以方便地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内能、机械能、光能等。
三、电能和其它能量形式的比较
1. 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便于传输、易于控制、无污染等。
2. 电能可以方便地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机械能、光能等。
3. 电能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电路中电能的计算
1. 电能的计算公式是:电能 = 电流× 电压× 时间。
2. 计算电路中消耗的电能时,需要测量电流、电压和时间三个参数。
3.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电能表来测量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五、安全用电常识
1.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 不使用绝缘皮破损的导线(如裸线)。
3. 不用要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4. 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棍将人与带电体分开。
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

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包括物质的三态、性质统一性和物质的变化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指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分子排列紧密;液态是指物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小,分子排列较为松散;气态是指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分子间距离较大。
物质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固-液-气的相变过程。
二、性质统一性物质的性质统一性是指无论处于何种状态,物质的性质是相同的。
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导致的。
例如,水的冻结点为0℃,沸点为100℃,但无论水处于哪种状态,它的化学成分和基本性质都是相同的。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其状态或形状时,其化学成分保持不变的变化。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冰,散射光的颜色改变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变化。
例如,铁锈生成、木炭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四、物质的分子物质中最小的、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单位是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其性质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科学家们提出了分子模型,如氧气分子(O2)由两个氧原子连接而成。
五、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性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单质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O2)、氢气(H2)等;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非金属则相对较差。
六、物质的分离和纯净物质的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物质组分分开的过程。
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发、沉淀、蒸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生物知识点一、 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 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 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 蛋白质:16.7千焦/克 糖类:16.7千焦/克 脂肪:37.7千焦/克 二、 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 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 2、 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 (2)(3) (4) (5) (6)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7大类。
糖类: 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一种组成成分。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除维生素 D 夕卜,其他维生素人体三、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一一牙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
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牙冠一一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一一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① 从成分上分: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2. 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 淀粉 f 葡萄糖 ② 蛋白质 f 氨基酸③ 脂肪 f 甘油与脂肪酸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物理性消化:牙齿一一切、撕、磨(咀嚼) 胃一一搅拌 小肠一一蠕动 胆汁一一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 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酶 酶的概念 酶的作用特点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活动——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成败关键有四条:一条:制备的淀粉糨糊 (将淀粉制成糨糊后很均匀,有利于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充分分 解)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
二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
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三条: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 37C 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 化,影响实验结果。
四条:加碘液前, 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 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 效果。
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温度的控制是关键所在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图解: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4.21.消化系统的组成 :1) 2) 3) 4) (1)(2)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 pH 等,只有在适宜的温度、 pH 等条件下,淀粉酶才能使淀 粉迅速水解。
以下活动仅供参考。
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1) 假设 pH 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过酸或 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2) 制订实验计划: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按下表中序号 1至5的要求操作。
② 振荡这3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
然后,将 3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入37r 的温 水中,保温10分钟。
③取出试管,冷却,向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观察3支试管中 溶液的颜色变化。
④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 讨论: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 37 恒温?(人体内的酶在正常体温条件下催化效率最 因为在 ③根据4.3 —、血液 1、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
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 升。
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2、 红细胞(1) 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称血红蛋白。
(2) 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3) 血红蛋白的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3、 白细胞(1) 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
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2) 白细胞的功能: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患,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 淋巴细胞还参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3) 伤口处出现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与细菌。
4、 血小板 (1)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2)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3) 血友病:血小板缺乏的病症 5、 红骨髓 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6血液的功能(1) 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 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2) 会读血样分析报告: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白细胞大于正常值通 常患有疾病的是炎症 血浆占55% 三、心脏和血管 ,细胞 (1) 心脏的位置 血液(红色) 红细胞 心脏位于胸部的中部偏 血细胞白细胞 (2) 与心脏四个腔 血小板 以及血液在心脏中的流 瓣膜的作用: 与心房相连的都是静脉:其中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是动脉;其中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血液在心脏中流动总是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
高)②该实验能不能按照表格中序号 1、5、2、3、4的步骤操作?为什么?(不能, 注入氢氧化钠和盐酸之前淀粉可能已被分解, 导致3支试管中溶液加碘后均不变蓝) 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 pH 的影响) 3.5 〜4.0 为人体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占45% 左下方 相连的血管 动情况以及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与心室相连的都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室。
(3)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房收缩一次一般约需0.1秒,舒张一次约需 收缩1次约需0.3秒,舒张1次约需0.5秒。
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养料,把废物排出)和肺循环(进 行气体交换)。
(1) 体循环过程:左心室f 主动脉f 全身毛细血管f 上、下腔静脉f 右心房 (2) 肺循环过程:右心室f 肺动脉f 肺部毛细血管f 肺静脉f 左心房 2、 重要提示: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流动脉血;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 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 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
3、 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低,血呈暗红色。
4、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一一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 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二、脉搏与血压 1、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健康的成人安静时心率约为每分钟 75次。
2、 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 压力,形成脉搏。
脉搏和心率是相同。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
3、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推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一般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可用 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定,单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健康人在 12〜18.7千帕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
健康人在 8〜12千帕 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 12千帕低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 12千帕,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那体都 是有害的。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心室和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 成年人心 0.7秒,在心房开始舒张的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四、血液循 环:血液在由 心脏和全部 血管组成的 封闭的管道 中,按一定方 向周而复始 地流动1、血液在一■ 次完整的循 环过程中要左心房、左心室流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流静脉血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肺循环中的肺静脉和体循环中的动脉中流动是动脉血分布 肺循环中的肺动脉及体循环中 的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4.4四、泌尿系统(1) 废物的排出我们在利用营养物质获得能量、 合成身体新的组成物质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泌 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
(2)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①②组成: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功能:肾脏一一形成尿液;输尿管一一输送尿液;膀胱一一暂时储存尿液;一一尿道一一排 出尿液。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大约有 100万以上个肾单位 (3)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单位,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通过重吸收作 用,形成尿液,由收集管收集进入肾盂。
原尿和血浆相比,除缺少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的成分 如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完全相同;尿液与原尿相比,除缺少葡萄糖和小分子的蛋白质 外,水、无机盐、尿素所含比例增多。
(4) 尿的排出过程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五、水盐平衡(1) 水盐平衡的意义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其中水盐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 对 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水的平衡 正常人每天水的出入量相等,维持动态平衡,称为水的平衡。
① a . b . c .人体通过下列途径获得水分:食物:成人一般每日从食物中摄入水约为 9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