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

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食品安全和质量是食品行业的核心关注点,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满意度,食品企业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控制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
一、原材料采购与检验食品企业应该保证采购到所需的优质原材料,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采购时要寻找可靠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对于每批次的原材料,还应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抽样分析,确保其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
二、生产过程控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措施,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以下是常用的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可防止细菌滋生和食品变质。
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和生产工艺,合理控制加热和冷却温度。
2. 时间控制:确保每个生产步骤的时间控制符合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卫生控制:实施严格的卫生操作规程,包括员工卫生意识培训、设施设备清洁和消毒等,以防止交叉污染和细菌滋生。
4. 包装控制: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方法,保护食品免受污染和物理损害。
三、质量监控与检测质量监控与检测是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常见的监控与检测方法:1. 外观检查:对产品外观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食品没有异物、变质等问题。
2. 化学检测:进行食品成分和营养物质的化学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3. 微生物检测:对产品进行微生物检验,以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或过量菌落。
4. 残留物检测:对产品进行农药、重金属等残留物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限量标准。
5. 保质期监控:对产品的保质期进行监控,以确保产品在保存期间保持安全和质量。
四、记录和追溯食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记录和追溯体系,以便追踪食品的来源和流向,确保食品的安全。
记录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检测结果、原材料来源等信息。
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五、员工培训食品企业应加强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质量控制知识的培训。
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案

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案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案1.食品质量控制方案1.1 加强原材料采购我们公司保证从正规渠道采购原材料,并通过有关食品检验检疫部门的正规检验合格。
其中,肉制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并提供采购点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等;蔬菜类材料采购从正规市场购入并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并配备快速检验农药残留设备;各种主食材料、辅料、调味品及卫生消毒用品、消耗品等从正规厂商或商场购入,指定品牌和采购渠道,并提供产品的品牌和采购点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等材料。
我们保证采购的产品的质量,杜绝使用三无产品、假冒伪劣、过期产品。
1.2 质量管理制度1)采购管理制度:1)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应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熟练、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2)采购各类食品应注意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
3)采购时应向销售方索取该批产品有效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4)禁止采购腐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5)禁止采购病死、霉死、死因不明或有明显致病寄生虫的禽、畜、水产品及其制品、酸败油脂、变质乳及乳制品、包装严重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而造成污染的食品。
6)禁止采购掺假、掺杂、伪造、冒牌、超期或用非食原料加工的食品。
7)采购人员应记录采购食品的来源及保管好相关的资料,注意个人卫生并接受片区检查。
2)进货检验的质量管理:1)加强对食品进货、入库、保管、使用等环节的全程管理,严格审验经销食品的质量及相关身份证明,确保所经销的食品质量安全、可靠。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技术与方法食品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控制。
一、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技术1. 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有物理检测、化学检测以及生物学检测等。
物理检测可以检查食品的外观和形态等;化学检测可以检测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生物学检测则可以检测微生物和病毒等有害物质。
2. 储存技术食品的储存条件对其质量和安全影响很大。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存技术。
比如,像肉类和蔬菜等易腐食品,需要进行低温储存,而干货类和非易腐食品可以采用防潮防虫的储存技术。
3. 灭菌技术灭菌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灭菌技术有高温灭菌、紫外线灭菌、辐射灭菌、化学灭菌等。
高温灭菌的原理是通过高温使细菌失去活力,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紫外线灭菌则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破坏细菌的DNA分子,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方法1. 从源头控制从源头控制是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规范用药、保证原材料的安全性、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等,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2. 追溯制度追溯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对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追溯制度进行快速反应,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可靠。
3. 安全评估安全评估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对不同种类的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控制方法。
三、结语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1.⾷品安全:对⾷品按其原定⽤途进⾏制作或⾷⽤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种担保.2.⾷品质量:⾷品的⼀组固有特性满⾜要求的程度.⾷品质量包括感官质量`营养质量`卫⽣质量等.3.⾷品安全与⾷品质量的区别:⑴⾷品安全是种概念,⾷品质量是属概念.⑵范围不同:⾷品安全包括⾷品的种植`养殖`加⼯`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品质量是指⾷品具有的各种要素.⑶侧重点不同:⾷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⑷⾷品质量可⽤好坏形容,是中性词,是度的概念.4.⾷品危害因素:⽣物危害[最⼤危害]`化学危害[重要因素]`物理危害:放射性.5.⾷品污染源:⑴污染种类按性质可分为:①⽣物性污染.②化学性污染.③放⽣性污染.⑵污染源有:⾷品本⾝`⼯作⼈员`空⽓`污⽔`昆⾍和啮齿动物`有害化学制品.6.⾷源性疾病:通过摄⾷进⼊⼈体的各种致病因⼦⽽引起的,通常其有感染性质及中毒性质的⼀类疾病. @范畴[过敏]:⾷物中毒,⾷源性肠道传染病,⾷源性寄⾍病,⾷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引起的急性肠胃炎,酒精中毒,以及由⾷物中有毒`有害污染引起的中毒性疾病.7.⾷物中毒: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物摄⼊后所出现的⾮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范畴:属于⾷源性疾病,但不包括已知的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病毒性肠炎等]和寄⾍病,⾷物过敏,暴饮暴⾷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也不包括慢性中毒.8.中毒⾷物分类:⑴细菌性中毒⾷物.⑵真菌性中毒⾷物.⑶动物性中毒⾷物.⑷植物性中毒⾷物.⑸化学性中毒⾷物.9.细菌性⾷物中毒:⼈们摄⼊了细菌性中毒⾷物⽽引起⾷物中毒.包括: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三类. 10.真菌类⾷物中毒:主要感染⾕类⾷品.11.⾷物中毒的发病特点:⑴发病急.⑵临床变相相似.⑶发病范围局限.⑷⼈与⼈之间⽆直接传染.⑸有些种类的⾷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特点.12.细菌性⾷源性病毒:主要包括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等]和细菌性⾷物中毒. 详见13-2313.空肠弯曲菌:控制污染源.14.霍乱弧菌:只感染⼈.15.炭疽杆菌.16.沙门⽒菌:⑴特点:肠杆菌中的⼀个菌属,G-,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外界⽣活能⼒较强,不耐热[55℃1h, 60℃15-30min即可].⑵分布:天然存在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动物肠道内,鱼类`甲克类.⑶多数是感染型的中毒.⑷中毒机制:①⼤多数活菌侵袭肠粘膜导致感染性中毒.②部分沙门⽒菌在⼩肠淋巴结等释放⾁毒素[不仅毒⼒强,还是致热源].③肠炎沙门⽒菌,⿏伤害沙门⽒菌还可产⽣肠毒素,导致腹泻.⑸预防措施:①充分加热产品杀菌.②将产品贮存于4℃温度下冷藏防⽌沙门⽒菌⽣长.③防⽌加热菌后交叉感染.④禁⽌病⼈和沙门⽒菌携带者进⼊⾷品加⼯间.17.副溶⾎性弧菌:⑴分布:天然存在于海洋,不耐热,嗜盐菌,⽣长发育须有NaCl.⑵中毒机制:主要是感染型.⑶预防措施:①避免⽣⾷海产品.②彻底加热海产品.③避免加热后的海产品交叉污染.④禁⽌病⼈或携带者进⼊⾷品加⼯间.⑷致病性:主要为⼤量副溶⾎性弧菌的活菌侵⼊肠道所致,少数菌株产⽣耐热性溶⾎毒素,该毒素可溶解⼈的⾎清.18.李斯特⽒菌:⑴特点:不耐热,耐盐,耐碱,不耐酸.在2℃能⽣长.⑵易感⼈群:免疫缺陷的⼈,包括癌症病⼈等.⑶中毒机制:主要为感染型,少量与溶⾎素有关.⑷最⼤的威胁:不需加热的即⾷⾷品.⑸预防措施:充分加热产品,防⽌热产品再次污染.19.变形杆菌:主要与动物性⾷品相关的.主要是感染型的.20.志贺⽒菌[痢疾杆菌]:⑴特点:体外⽣存弱,耐寒.⑵预防措施:①消除⼈类粪便对⽔源的污染.②彻底加热⾷品杀死病原菌.③控制交叉感染.21.⼤肠杆菌:⑴分布:常见于⼈`动物肠道内.⑵主要致病种类:①肠道致病性⼤肠杆菌[感染型].②产肠毒素性⼤肠杆菌[毒素型].③肠道侵袭性埃希⽒菌[感染型].④肠道出⾎性埃希⽒菌[0157][毒素型].⑶主要症状:腹部痉挛,恶⼼,呕吐等.⑷控制⽅法:①在4℃以下冷藏⾷品.②充分加热杀菌.③防⽌烹调过程中发⽣交叉污染.④禁⽌有病⼈员加⼯⾷品.22.⾦黄⾊葡萄球菌:⑴特征:嗜温,最低⽣长温度10℃,耐盐,在含⽔量极少的⾷品上可⽣长.产⽣外毒素---肠毒素[对Pro酶和热具有抗性,对巴⽒杀菌和⼀般家庭烹饪不能破坏这类毒性,100℃3min仍具毒性.],引起急性肠胃炎.⑵中毒机制:为毒素型中毒⑶预防措施:①减少⾷品的暴露时间,特别避免加热后的半成品积压.②控制加⼯车间的温度.③调离⽪肤有创伤的⼯作⼈员.④要求操作⼈员有良好的个⼈卫⽣.23.⾁毒梭菌[⾁毒梭状芽孢杆菌]: ⑴产芽孢—强耐热性.⑵厌氧⽣长.⑶特点:产⽣强烈的神经⿇痹毒素—⾁毒毒素,有A`B`C`D`E`F`G七种毒素类型,E型的在⽔产品中最常见,3℃仍存活.⑷中毒机制:毒素型中毒.⑸常见中毒⾷品:加⼯不当的灌制⾷品,半成品[如熏制].⑹控制途径:①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品卫⽣管理,改进⾷品的加⼯`调制`储存⽅法,改善饮⾷习惯.②低温储存⾷品.③对⾷品原料进⾏彻底的消毒`灭菌.④⾷⽤前对可疑⾷品进⾏加热杀菌.⑤常温储存的真空包装⾷品进⾏常压杀菌措施.24.真菌类毒素分类:按化学性质可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细胞毒`性激素25.霉菌产毒的特点: ⑴同⼀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具有可变性和易变性.⑵产毒菌种产⽣的毒素不具有严格的专⼀性. 26.@@产毒的影响因素: ⑴温度:最适宜25-30℃,⽐⽣长最适温度低,0℃以下或30℃以上产毒减慢/不能产毒.⑵基质:各种⾷品中出现的霉菌以⼀定的菌种为主.⑶空⽓流通:⼤部分霉菌⽣长和产毒都需要O2,少数霉菌厌氧并可耐受⾼浓度的CO2.⑷湿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主要是⼲性霉菌⽣长;80-90%中性霉菌繁殖;90%以上是湿性霉菌⽣长.27.毒素污染的结果:引起⾷品变质`引起⼈畜中毒.28.@@防⽌霉菌毒素中的的措施: ⑴选⽤抗病品种.⑵作物收获时要及时晒⼲.⑶加强粮⾷的储存管理.⑷⾷品加⼯前进⾏毒素沉淀.⑸不吃霉变⾷品.29.⼏种主要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致癌`致畸`致突变][预防措施:⑴降低温度.⑵降低粮⾷⽔分.⑶通风⼲燥,控制环境温度.⑷减少氧⽓含量.⑸减少粮粒损伤程度.⑹培育抗霉新品种.]`OTA`杂⾊曲霉毒素ST`镰⼑菌毒素`岛青霉类毒素.30.⽢蔗霉变时由⽢蔗节菱孢霉产⽣3-硝基丙酸中毒,是⼀种神经毒素.31.污染⾷品的病毒: ⑴特点:病毒不是细胞,不能靠⾃⾝复制.⑵种类:甲型肝炎病毒.⑶污染途径:污染港湾⽔`污染灌溉利⽤⽔`个⼈卫⽣.32.@@甲型肝炎病毒: ⑴甲肝流⾏的三个环节:①传染源:主要甲肝病⼈和HAV病毒隐性携带者.尤其是后者,⽆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是主要传染源.②传播途径:通过粪便---⼝途径传播,⽔`⾷物是爆发性流⾏的主要传播⽅式,⽇常⽣活接触是散发病例主要的传播途径.③易感染⼈群:⼉童,40岁以下的成⼈.⑵预防和控制:①从根本上,要发展经济`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常识,搞好个⼈卫⽣.②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主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患者周围的隐性感染者.③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习惯,饭前便后洗⼿,共⽤餐具消毒,最好实⾏分餐,⽣⾷与熟⾷切菜板`道具和贮藏容器均严格分开.④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式.33.⼈兽共患病毒: ⑴疯⽜病病毒.⑵禽流感病毒.⑶⼝蹄疫病毒.34.@@寄⽣⾍的危害: ⑴夺取营养:从寄⽣部位吸取Pro`碳⽔化合物`矿物质`维⽣素等营养物质,感染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⑵机械性损伤:寄⽣⾍侵⼊机体,移⾏和寄⽣等⽣理过程均可对⼈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⑶毒素作⽤和免疫损伤:有些寄⽣⾍可产⽣毒素损害⼈体组织器官;或其代谢物`排泄物等损伤组织,引起⼈体免疫病理反应.35.[寄⽣⾍]传染源:感染了寄⽣⾍的⼈`畜.36.[寄⽣⾍]防治: ⑴切断传染源.⑵消灭中间宿主.⑶加强⾷品卫⽣监督检验.⑷改进烹调⽅法和不卫⽣习惯.⑸保持环境卫⽣.⑹加强动物饲养管理.37.蟑螂: ⑴检查.⑵防治:①保持环境卫⽣.②消除蟑螂.38.苍蝇`蚂蚁`甲⾍`蛾.39.昆⾍的杀灭: ⑴杀⾍剂.⑵机械⽅法:如风幕`昆⾍光捕捉器`粘捕器`信息素捕捉器.40.啮齿类动物的防治: ⑴防⽌侵⼊.⑵消除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⑶断绝啮齿动物的⾷物来源.41.鸟类的污染:防治:当⾷物转移之后⽴即打扫,门窗等须关闭.42.害⾍的综合防治[IPM]:综合使⽤⼏种不同的防治害⾍的⽅法,形成⼀个针对⽬标害⾍的防治措施,该措施通常被称为害⾍综合防治.主要⽬的是尽量采⽤环境上合理`技术上经济的⽅法防治害⾍.43.IPM防治过程可分为:防疫检验`清洁卫⽣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物防治`化学防治`习性防治等.44.转基因:将不同来源的DNA分⼦进⾏重组,克服了天然物种⽣殖隔离的屏障,将具有某种特性的基因分离和克隆,再转接到另外的⽣物细胞内. 45.转基因技术[基因⼯程]:指利⽤基因⼯程或分⼦⽣物学技术,将外源遗传物质导⼊活细胞/⽣物体中产⽣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遗传和表达.46.转基因⽣物[GMOs]:指遗传物质被改变的⽣物,其基因的改变⽅式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不是以⾃然…47.@@转基因⾷品[GMF]:利⽤转基因⽣物制造`⽣产的⾷品,⾷品原料及⾷品添加剂等.48.转基因技术在⾷品中的应⽤: ⑴改造⾷品微⽣物.⑵改善⾷品原料的品质.⑶改进⾷品⽣产⼯艺.⑷⽣产⾷品添加剂及功能性⾷品.49.转基因技术的⾷品安全性: ⑴转基因产物的直接影响:营养成分`毒性`抗营养因⼦或增加⾷物过敏性物质的可能性.⑵植物⾥导⼊了具有抗除草剂/毒杀⾍功能的基因后,它是否50.转基因⾷品安全评价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导⼊基因后产⽣的Pro经确认是安全的,或是转基因作物和原作物的营养成分`形态和是否产⽣抗影响因⼦,毒性物质`过敏性蛋⽩等⽅⾯不发⽣特殊变化的话,则可以为转基因作物在安全性上和原作物是等同的,也就是转基因和⾮转基因对⼈类影响是相似的.51.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转基因分为三类:⑴转基因⾷品/⾷品成分实质等同于现有⾷物.⑵除了某些特定的差异外,与现有⾷品具有实质等同性.⑶某⼀⾷品没有⽐较基础,即它是⼀种全新的⾷品,与现有的⾷品⽐较,⽆等同性.52.环境污染: ⑴原⽣环境.⑵次⽣污染:受到⼈类活动的⼲扰.⼤⽓污染`⽔体污染`⼟壤污染.53.环境污染的特征: ⑴浓度低,持续时间长,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联合作⽤.⑵污染物在环境中转化`增毒`降解`富集产⽣不同的危害.⑶污染物通过⼤⽓`⽔`⼟壤和⾷物链对⼈体产⽣危害.54. ⼤⽓污染:⼤⽓就其组分含量变动情况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三中. 55. ⽔体污染物:病原体污染物`需氧物质污染物`有毒化学物质`酸碱盐物质`⽯油类污染. 56. 环境污染物:重⾦属[铅`汞`镉`砷][@@⾷品中有害⾦属的来源: ⑴⼯业”三废”的排放和农⽤投⼊品的使⽤.⑵⾃然环境.⑶⾷品加⼯中实⽤的设备`⼯器具等.]`多环芳烃`硝酸盐,亚硝酸盐与N-亚硝基化合物`兽药对⾷品的污染. 57. @@铅: @@⑴⾷品中来源:动植物原料`⾷品添加剂`接触⾷物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⑵对⼈体的危害:①对神经系统的危害表现为:A.⼼理发⽣变化.B.智⼒下降.C.导致感觉功能障碍.D.降低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速度.②对⾎液系统:抑制⾎红蛋⽩合成,缩短循环中的红细胞寿命导致贫⾎.③对⼼⾎管系统:⼼⾎管死亡率与动脉中铅过量有关;铅暴露能引起⾼⾎压`⼼脏病变和⼼脏功能变化. @@⑶铅中毒的防治:①加强营养,给与优质蛋⽩质⾷品.②排铅.③补充Ca`Fe`Zn 等元素.④⼉童养成良好的饮⾷习惯. 58. @@汞的污染[⽇本⽔俣病]:汞对⾷物的污染:进⼊⼈体主要来⾃被污染鱼贝类.主蓄积于脂肪. 59. 镉[@@⽇本⾻痛病]对⾷品的污染:主要来⾃⼯业三废,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60. 砷的污染[⽇本森永奶粉事件]:⼀般⼟壤中都还有砷.毒性:三价砷>五价砷. 三价为砒霜.61. @@重⾦属污染⾷品的防治: ⑴加强⾷品卫⽣监督管理.⑵加强⾷品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管理.⑶⽣产`贮藏`包装⾷品的容器`⼯具`器械`导管`材料等应严格控制卫⽣质量.⑷加强环境保护,控制⼯业”三废”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⑸制定各类⾷品⾦属毒物容许限量标准,以便进⾏经常性监督检测⼯作.⑹定期进⾏⾷品⾦属毒物检测及⼈体摄⼊量调查.62. @@多环芳烃@@[PAHs]:是煤`⽯油`⽊材`烟草`有机⾼分⼦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品污染物. 来源:有机物不完全燃烧. 危害:强致癌物质,损伤⽣殖系统,易导致⽪肤癌`肺癌`上呼吸道肿瘤`动脉硬化`不孕症. 63. 硝酸盐`亚硝酸盐与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类具有亚硝基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 @@N-亚硝基化合物分类[分⼦结构不同]:N-亚硝基胺& N-亚硝酰胺. 64. 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毒理作⽤: ⑴⾼铁⾎红蛋⽩⾎症.⑵致畸性[中枢神经]. 65. @@防⽌N-亚硝基化合物中的措施: ⑴在⾷品加⼯中防⽌微⽣物污染,对降低⾷品中亚硝酸胺含量⾄关重要.⑵尽量少吃盐腌和泡制⾷品,在腌制过程中尽量少加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避免长时间腌制鱼和⾁.⑶防⽌⾁和蔬菜变质,减少前体胺的形成,少吃或不吃隔夜剩饭菜.⑷尽量减少冰箱保存⾷品.⑸多⾷抑制亚硝胺形成的⾷物.⑹⼴泛宣传亚硝酸盐的毒性,督导⾷品加⼯者莫把⽩⾊粉末当⾷盐⽤. 66. 兽药:⽤于预防`治疗禽兽等动物疾病,有⽬的的调节各器官⽣理机能并规定作⽤,⽤途.67. @@兽药残留的定义:[FAO/WHO 联合组织的⾷品中兽药残留⽴法委员会规定]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68. @@兽药进⼊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⑴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药.⑵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⑶⾷品保鲜中引⼊药物.69. @@造成兽药污染: ⑴不遵守休药期的有关规定.⑵不正确使⽤兽药和滥⽤兽药,使⽤未经过批准的药物.⑶饲料加⼯过程受到兽药污染或运送出现错误.⑷按错误⽅法⽤药,或未做⽤药记录.⑸屠宰前使⽤药物.⑹兽禽舍含有药物.70.@@兽药残留的危害: ⑴对⼈:毒性作⽤,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致畸,致癌,致突变作⽤,激素作⽤.⑵对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⑶对经济的影响.71.@@控制⾷品兽药残留的措施: ⑴加强药物的合理使⽤规范及监督检查⼯作.⑵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制定动物性⾷品药物的最⼤残留限量.⑶严厉查处违纪药物的使⽤.⑷谨慎使⽤抗⽣素.⑸控制饲料⽣产过程中药物的添加及污染.72.农药: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林业的病`⾍`草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有⽬的的调节植物`昆⾍⽣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种物质或⼏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物.73.@@农药残留:农药使⽤后残存于环境`⽣物体和⾷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74.@@农药污染⾷品的途径: ⑴农⽥直接施⽤.⑵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⑶⾷物链`⽣物富集.⑷其他来源:①粮库内⽤农药.②畜舍施⽤农药.③⾷品运输过程中.④事故性污染.75.常见的农药残留: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酰酯类`拟除⾍菊酯类.76.有机氯农药: ⑴代表产品:666粉`DDT`艾⽒剂`狄⽒剂`毒杀芬.666和DDT1983年停⽤.⑵毒性特点:蓄积性和远期危害性.稳定`难分解`半衰期10年以上`脂溶性强`蓄积于脂肪和含脂肪的器官中.⑶主要靶作⽤器官:肝脏.77.有机磷农药:多为磷酸酯类/硫代磷酸酯: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敌敌畏`敌触`马拉硫磷[4049].78.氨基甲酰酯类:特点:对⾍害选择性强,作⽤快,对⼈畜毒性低. 79.@@控制⾷品农药残留的措施: ⑴严格遵守并执⾏有关农药的安全使⽤规定.⑵严禁使⽤⾼毒农药.⑶限制农药的使⽤剂量.⑷制定农药在蔬菜`⽔果中的最⼤残留限量标准.⑸加⼯时选⽤符合农残标准的原料,或采⽤⼀定加⼯措施去除农药.80.添加剂:改善⾷品品质和⾊`⾹`味,以及为防腐和加⼯⼯艺的需要⽽加⼊⾷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81.塑料制品包装材料存在的安全卫⽣问题:⑴塑料包装表⾯污染问题.⑵塑料制品中未聚合的游离单体及其塑料制品的降解产物向⾷品迁移的问题.⑶油墨`印染及加⼯助剂问题.⑷回收问题.82.⾦属包装材料:主要⽤于铸铝中和回收铝的杂质,回收铝的杂质和⾦属难以控制,易造成⾷品污染.83.玻璃包装材料:玻璃中的迁移物质主要是⽆机盐和离⼦,从玻璃中溶出的SiO2.84.陶瓷和搪瓷:危害主要在于制作过程中在坯体涂覆的瓷釉`陶釉`彩釉引起.85.橡胶.86.辐射分类:能量⼤⼩: ⑴低能[⾮电离辐射],电⼦能量<10ev,可见光等.⑵⾼能[电离辐射],104-106ev, γ[伽马]射线等.87.辐射单位:ev, Mev, 1Mev=106ev.88.辐射的⽣物学效应: ⑴分类:①直接作⽤:吸收能量和出现损伤发⽣在同⼀分⼦.②间接作⽤:吸能量和受损是不同分⼦.⑵作⽤时间:物理阶段`化学阶段`⽣物阶段.89.辐照⾷品: ⑴定义:⽤Co-60,Cs-137产⽣的γ射线或⽤电⼦加速器产⽣的低于10Mev电⼦束辐照加⼯处理的⾷品,包括辐照处理的⾷品原料半成品.⑵⽬的:①能帮助保存⾷品.②消除危害全球⼈类健康的⾷源性疾病.③使⾷品更安全.④延长⾷品货架期.⑶射线要求:①加速器产⽣的:低于10Mev电⼦束,低于5Mev X射线.②Co-60,Cs-137产⽣的γ射线. @@⑷优点:①杀死微⽣物的效果显著,计量可根据需要调节.②放射性辐照的穿透能⼒强,均匀,瞬间即逝;与加热相⽐,可进⾏准确控制.③产热少,保持原料⾷品特性,冷冻状态也可处理.④没有⾮⾷品成分的残留.⑤可对包装`捆扎好的⾷品杀菌.⑥节省能源.⑸应⽤:延缓呼吸`抑制发芽`延长货架期`杀⾍`杀菌`检疫处理等.⑹注意事项:①被辐照⾷品的选择.②⾷品的清洗.③包装及包装材料:可⽤玻璃纸`⼈造纤维`聚⼄烯膜等.④加热灭酶.90.@@辐照⾷品的安全性: ⑴有害物质的⽣成.⑵营养成分的破换.⑶致癌物质的⽣成.⑷⾷品中的诱导放射性.⑸伤残微⽣物的危害.91.⾷品中天然毒素:作为⾷品的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对⼈体健康有害的⾮营养天然物质成分;或因贮存不当,在⼀定条件下产⽣的某种有毒成分.92.@@天然有毒物质分类: ⑴⽣物碱:有毒的⽣物碱有茄碱`秋⽔仙碱`烟碱`吗啡碱`罂粟碱`⿇黄碱`黄连碱`颠茄碱等. 秋⽔仙碱:黄花菜的中毒物质..发芽⼟⾖:茄碱[龙葵素].⑵苷类:氰苷`皂苷`硫代葡萄糖苷.⑶有毒蛋⽩或复合蛋⽩.⑷酶.⑸酚类及其衍⽣物.⑹⾮蛋⽩类神经毒素:河豚`贝类.⑺植物中其他有毒物质.⑻动物中的其他有毒物质.93.@@⾖类有毒有害因⼦: ⑴Pro酶抑制剂.⑵脂肪氧化酶.⑶植物红细胞凝集素.⑷致甲状腺肿素.⑸抗维⽣素因⼦.⑹苷类和酮类.94.菜⾖:中毒原因:皂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作⽤;凝⾎素有凝⾎作⽤. 95.⾷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⑴⾷品加⼯和保存不当.⑵⼀些消费者学法预防⾷品中毒的基本知识和鉴别有毒动植物的能⼒,⾃我保护意识较弱.⑶投毒或误⾷化学性有毒物质.⑷学校⾷品卫⽣监督管理能⼒薄弱.96.@@⾷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 ⑴接报告:①告知保护现场.②记录中毒情况.③向有关领导报告.④询问报告⼈姓名单位地址.⑵准备⼯作:①⼈员准备.②物资准备.③2h内赶赴现场.④交通⼯具准备.⑶现场调查: ①参与抢救病⼈.②患者调查:A.临床症状.B.进餐史.C.采样.③可以实物调查:A.加⼯制售环节.B.环境卫⽣.C.采样.④业务⼈员健康调查:A.医务室查询.B.病假情况.C.采样.⑷现场处理:①⾏政控制.②追回销毁中毒⾷物.③指导现场消毒处理.④修订治疗⽅案.⑸定案:①流学病学资料.②实验室诊断.⑹结案:①⾏政处罚.②上报.97.毒性:指⼀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毒性较⾼的物质只要相对较⼩的质量98.外源化学物:在⼈类⽣活的外界环境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体内呈现⼀定⽣物学作⽤的化学物质.99.@@剂量: ⑴给与机体的数量或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合物的数量.⑵外来化合物吸收进⼊机体的数量.⑶在靶器官作⽤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或数量.[是决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的重要因素].100.致死量:即可造成机体死亡的剂量.101.@@绝对致死量[LD100]:指能造成⼀群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由于个体差异,群体100%死亡的剂量变化⼤,故很少使⽤LD100来描述⼀种物质的毒性.102.@@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量,也成致死中量,LD50越⼩,外来化合物毒性越强.103.效应和反应: ⑴效应:⼀定剂量的外来化合物与机体解除后可引起的⽣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计数或计量单位如若⼲个mg 来表⽰.⑵反应:⼀定剂量的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定程度的⽐率,或产⽣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例.@@⑶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效应发⽣率的关系可⽤曲线来表⽰.S形曲线较为常见.104.@@最⼤⽆作⽤量[MNL]:在⼀定时间内,⼀种外来化合物按⼀定⽅式与途径与机体接触,仍⽆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摄⼊量. 105.@@最⼩有作⽤量[MEL]:在⼀定时间内,⼀种外来化合物按⼀定⽅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的最⼩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106.每⽇允许摄⼊量(ADI):⼈类每⽇摄⼊某物质直⾄终⽣,⽽不会产⽣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危害的量. 评价⾷品添加剂毒性的⾸要指标.107.毒理学评价实验准备⼯作: ⑴收集化学物质.⑵了解化学物质的使⽤情况.⑶选⽤⼈类实际接触和应⽤的产品形式进⾏试验.⑷选择实验动物的要求.108.@@毒理学评价实验: ⑴第⼀阶段:急性毒性试验.⑵第⼆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30天喂养试验.⑶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⑷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实验].109.@@急性毒性试验[108的第⼀阶段]:指⼀次给予受试动物或在短期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对机体产⽣的毒性反应.⑴实验⽬的:①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靶器官.②为以后的蓄积性实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特⼯依据.⑵实验要求:分别⽤两种性别的⼤⿏或⼩⿏进⾏.⑶实验项⽬:测定LD50和7d喂养试验.⑷见111.110.7d毒性试验:7d喂养试验是以7d向⼏组动物每⽇分别重复给予⼀定剂量受试物,⼀般可设3-4个剂量组,在实验中可的⼀个最⼩有作⽤剂量.MEL90d=MEL7d/6.2≈MEL7d/6,MEL2y=MEL7d/35.3≈MEL7d/35.111.109的⑷:结果判定: ①如LD50⼩于⼈的可能摄⼊量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于⾷品,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②如果LD50⼤于10倍者,可进⾏下⼀阶段的毒理学试验.③凡在10倍左右者,应进⾏重复试验,或⽤另⼀种⽅法验证.112.@@遗传毒性试验[108的第⼆阶段]:指对致突变作⽤进⾏测试的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传统致畸试验`30d喂养试验]. ⑴试验⽬的:了解受试物在体内可能损害靶器官`致突变性`致畸性`蓄积性.⑵实验项⽬:①细菌突变试验.②⾻髓微核试验/⾻髓细胞染⾊体畸变分析.③显性致死试验或DNA复合检验.④蓄积性试验:蓄积系数K, 1113.亚慢性毒性试验[108的第三阶段]:指动物连续多⽇接触较⼤剂量的外表化合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能了解实验动物在多次给予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性作⽤.[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⑴实验⽬的:①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平较长期喂养,确定动物的毒性作⽤和靶器官伤害,并确定最⼤⽆作⽤量.②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仔代的致畸作⽤. ③为慢性毒性和致癌实验的剂量提供依据.④为评价受试物能否⽤于⾷品提供依据.⑵结果判定:①MNL≤100,毒性较强,应放弃受试物⽤于⾷品.②100114.代谢试验[113中的]:⾄少进⾏以下⼏⽅⾯试验: ⑴胃肠道吸收.⑵测定⾎浓度.⑶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⑷排泄.115.慢性毒性试验[108的第四阶段]:指外源化学物长时间少量反复作⽤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损害作⽤.[包括致癌实验]. ⑴实验项⽬:⽤两种性别的⼤⿏和/或⼩⿏进⾏两年起的试验.⑵结果判断:①如果慢性毒性试验的MNL≤⼈的可能摄⼊量的50倍,则毒性很强,应予放弃.②若50116.[⾷品安全]风险:是⾷品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不良影响的概率与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危害发⽣的概率及严重程度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描述.117.[⾷品安全]危害:⾷品含有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品存在状况.⼜导致健康不利的可能.118.⾷品安全性评价需考虑因素: ⑴试验指标的统计意义和⽣物学意义.⑵⽣理作⽤与毒性作⽤.⑶⼈的可能摄⼊量搅打的动物实验.⑷时间---毒性效应关系.⑸⼈的可能摄⼊量.⑹⼈体资料.⑺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⑻安全系数.⑼代谢试验的资料.⑽综合评价.119.⾷品安全性评价包括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120.@@风险评估: ⑴⾷品安全风险评估.@@⑵要素:①危害确认[⽣物`化学及物理危害的确认].②危害特征描述[有害作⽤的评价].③饮⾷暴露评估[摄⼊量评估].④风险描述[潜在有害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⑶⽬标:要描述⼀个特殊⾷品的风险:定量或定性分析.121.@@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品的风险,从⽽保障⼤众的健康. 122.@@标准:为了在⼀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致制定并由公认机关批准,共同使⽤的和重复使⽤的⼀种信息化⽂化. 123.⾷品标准: ⑴⽤途:①保证⾷品的安全性.②国家管理⾷品⾏业的依据.③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⑵分类:①按级别分:国家标准[GB]`⾏业标准`地⽅标准[DB]`企业标准.②按性质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GB/T]`指导性标准[GB/Z].③按内容分:产品标准`⾷品卫⽣标准`⾷品⼯业基础及相关标准`⾷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品添加剂`⾷品检验⽅法标准`各类⾷品卫⽣管理⽅法.⑶⾷品标准:①感官指标:⾊泽`⾹⽓`滋味`质地等.②理化指标:固形物`⽔分`杂质含量.③微⽣物指标:⼤肠菌群`致病菌.124.@@标准化:为在⼀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包括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125.@@标准化的⽬的:通过制定`发布`实施标准,达到统⼀`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的.126.@@GMP[良好⽣产规范]:是为保障产品质量⽽制定的贯穿⽣产全过程的⼀系列控制措施`⽅法和技术要求.127.@@GMP管理四要素: ⑴由合适的⼈员来⽣产与管理.⑵选⽤良好的原材料.⑶采⽤规范的⼚房及机器设备.⑷采⽤适当的⼯艺. 128.@@SSOP[卫⽣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产规范]@@MPN[最⼤可能数].129.@@SSOP内容:根据FDA规定: ⑴⽔和冰的安全.⑵⾷品接触的表⾯的清洁度[包括设备`⼿套`⼯作服].⑶防⽌发⽣交叉感染.⑷⼿的消毒和卫⽣间设施维护.⑸防⽌⾷品被掺杂.⑹有毒化学物质的标记`贮存和使⽤.⑺从业⼈员的健康和卫⽣控制.⑻有害动物的防治.130.⾷品企业计划和实施SSOP时,须保证”四个必须”: ⑴须建⽴和实施书⾯的SSOP计划.⑵须检测卫⽣状况和操作.⑶须及时纠正不卫⽣的状况和操作.⑷须保持卫⽣控制和纠正记录.131.@@HACCP`GMP与SSOP之间的关系: ⑴实施GMP可以更好地促进⾷品企业加强⾃⾝质量保证措施,更好的应⽤HACCP 体系,保证⾷品安全卫⽣.⑵SSOP侧重于卫⽣问题,HACCP侧重于控制⾷品的安全性,良好的⽣产环境是⾷品企业得以规范运⾏的先决条件.⑶HACCP须建⽴在良好地GMP和SSOP基础上,只有GMP和SSOP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完美,更有效.132.@@HACCP七个基本原理:⑴危害分析.⑵确定关键控制点.⑶建⽴关键限值,保证CCP[关键控制点]受控制.⑷确定监控CCP 的措施.⑸确⽴纠偏措施.⑹确⽴有效的记录保持程序.⑺建⽴审核程序以证明HACCP系统是在正确运⾏中.。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4
总结
4 总结
A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确保 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C
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 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B
通过建立并实施相应的管理体系 和策略,结合先进的检测技术和 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食品生 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有效监 控和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 全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8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将更 加依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 例如,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 智能,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过程 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对食品 安全与质量的管理效率。此外, 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 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影响,提高 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 控制技术
-
1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2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主要技术 3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4 总结 5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前景 6 提升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建议 7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0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确保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质量和
8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 全球化和标准统一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将更加重要。各国将进一步推 广和应用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合作也将更加紧密,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 制 总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在未来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微观 层面和过程控制的应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质量控制模式以及全球化和标准统一的推进, 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公众的需求
食品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要点与方法

食品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要点与方法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管理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品安全管理的要点1. 环境与设施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点是确保生产环境与设施的卫生与安全。
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生产区域的清洁,确保无害物质进入。
同时,设施应具备防止污染的能力,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的功能。
2. 原料与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的第二要点是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对于从原材料采购到配送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原料供应链的可控性。
3. 流程控制与标准制定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控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立明确的生产流程,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并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避免污染和风险。
4. 风险评估与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的要点之一是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
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食品进行抽检和检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的首要方法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目标、流程控制、记录和文档管理等,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2. 严格的原材料采购与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原材料的采购与检验。
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采购制度,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对原材料进行抽样和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3. 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是控制生产过程。
通过对每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建立可行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抽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完善的产品检验与抽检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产品检验和抽检。
食品质量控制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食品质量控制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质量的控制和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质量控制是确保食品产品符合一定标准和质量要求的过程。
它涉及到整个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以及销售等。
为了控制食品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对于食品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加工厂商再到销售商,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控。
只有选择优质可靠的合作伙伴,才能确保食品原材料的品质。
2. 严格的生产管理:合理规划生产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符合标准,遵循相关的卫生要求。
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生产工人的素质和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意识。
3. 定期抽检:通过抽样检测,对生产出来的食品进行质量把控。
抽检可以涵盖食品成分、添加剂、微生物等多个方面,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对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微生物和其他不良因素进行检测、监测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 常规化学分析: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残留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通过化学试剂与食品样品反应产生的颜色、气味等变化来进行判断和检测。
2. 微生物学检测: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污染。
常用的方法包括培养法、PCR法和荧光法等。
3. 激光光谱分析:利用激光光谱技术对食品成分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光谱信号的变化来快速判断食品中某些有害物质的存在。
4. 生物传感技术:使用生物传感器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检测更加快速和精确。
通过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完善,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的食品,并养成良好的食品存储和烹饪习惯。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合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食品环境。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受到关注,食品质量控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因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一、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从而达到改良食品质量和增加产量的目的。
同时,转基因食品也可以提高抗病性、耐旱性等,从而保证食品的质量。
另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帮助食品企业快速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
例如,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
二、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操作物质的技术,应用于食品行业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包装材料可以减少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同时也可以减少食品中的氧气、水分和有害元素的进入。
纳米技术还可以制备具有特殊效果的食品添加剂。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抵御食品中的自由基,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的保质期。
三、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开始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可以帮助食品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生产计划。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食品企业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此外,通过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企业还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战略决策。
总之,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是每个食品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食品行业的变革将会更加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1、正交试验确定巧克力味雪糕的配方2、巧克力味雪糕食品安全企业标准3、GMP案例练习4、SSOP案例练习5、巧克力味雪糕生产HACCP计划冰淇林/雪糕的研制1、巧克力冰淇林工艺流程(略)。
2、配料配比确定实验。
冰淇林配料包括奶粉、奶油、蔗糖、巧克力、淀粉、糖浆,通过查资料及单因素实验,前4种配料对冰淇林口感风味分明显,确定葡萄糖浆的添加量为3%,其余集中配料取值范围为A奶粉46%,C蔗糖101%。
①制定实验的因素水平表表1 配表比因素水平表水平A奶粉/%B奶油/%C蔗糖/%D巧克力/%144100265120、5386141②根据因素水平表的数据,在下列正交试验表的括号中填入相应的试验数据。
表2 配料配比正交试验结果L9(34)试验编号ABCD奶粉/%奶油/%蔗糖/%巧克力/%感官综合评分11(4)1(4)1(10)1(0)7421(4)2(5)2(12)2(0、5)7831(4)3(6)3(14)3(1)8242(6)1(4)2(12)3(1)8052(6)2(5)3(14)1(0)8562(6) 3(6)1(10)2(0、5)9073(8)1(4)3(14)2(0、5)8683(8)2(5)1(10)3(1)8893(8)3(6)2(12)1(0)84指标之和∑K1234240252243总和T=747∑K2255251242254∑K3258256253250平均值K178、0080、0084、0081、00平均值之和T=249K285、0083、6780、6784、67K386、0085、3384、3383、33极差R8、005、333、663、67优水平A3B3C3D2因素主次顺序1243③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见表2,请对感官评分结果进行极差分析。
答:由极差R可知,影响因素主次为AD0、3%,瓜尔豆胶0、10、08%,CMC0、05AB;对表4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优化组合为A2 B2 C3 D3经试验验证,其融化率平均值为4、59%④画出因素与指标间的关系示意图。
各因素与指标关系示意图4、结论产品配方(1000kg):蔗糖140kg、奶粉80kg、奶油60kg、葡萄糖浆30kg、巧克力5kg、单甘酯2kg、瓜尔豆胶1、5kg、CMC1、5kg、卡拉胶0、8kg、水加至1000kg刻度。
发布xx-9-15发布xx-9-15实施Q/GDLS 01S-xx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GDLSICS备案号广东林氏企业集团公司发布发布xx-9-15实施xx-9-15发布巧克力味雪糕Q/GDLS 01S-xxQ/GDLS 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ICS备案号 Q/GDLS 01S-xx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编写。
本标准根据产品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参考有关标准而制定,作为企业组织生产和质量监督检验的依据。
本标准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林氏企业集团公司、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23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xx年9月15日巧克力味雪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巧克力雪糕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及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巧克力,雪糕为原料,加入其它辅料,经杀菌、均质、老化、凝炼制成的巧克力雪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17 白砂糖GB2759、1 冷冻饮品卫生标准GB2760-xx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含增补公告)GB/T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T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T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T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GB/T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5009、8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GB/T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GB57491999 冷冻饮品检验方法SB/T10015 冷冻饮品雪糕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9644-xx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19646xx 葡萄糖浆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令〔xx〕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雪糕以饮用水、乳和/或乳制品、食糖、食用油脂等为主要原料,可添加适量食品添加剂,经混合、灭茵、均质或凝冻、冻结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
3、2巧克力雪糕以巧克力、雪糕为原料,按照广东风味的要求,经过杀菌、均质、老化、凝冻制成的巧克力雪糕。
3、3 空头用刀切开雪糕根部时出现超过5mm的凹陷。
4分类按产品的组织状态分为清型雪糕和组合型雪糕5要求5、1原辅材料要求5、1、1雪糕:应符合GB2759、1-2003的要求5、1、2巧克力:应符合GB/T19343-2003的要求5、1、3饮用水:应符合GB5749--xx的规定5、1、4白砂糖:应符合 GB317的规定5、1、5食品品添加剂:应选用GB2760 中允许的食品添加剂;还应该符合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5、1、6 奶油; GB/T5415- 5、1、7 葡萄糖浆; GB/T20885- 5、1、8乳粉;GB/T196445、1、9他辅料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或有关规定5、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感官要求项目要求清型组合型色泽具有巧克力雪糕应有的色泽形态形态完整,大小一致。
插杠应整齐,无断杆,无空头组织冻结坚实,细腻滑润具有巧克力雪糕应有的组织特征滋味和气味滋味协调,香味纯正,具有品种应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杂质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5、3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5、4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 理化指标项目要求清型a组合型总固形物∕% ≥20、0 总糖(以蔗糖计)∕% ≥10、0 蛋白质∕% ≥ 0、80、4 脂肪∕% ≥2、01、0 砷(As)∕(mg/L)≤0、2 铅(Pb)∕(mg/L)≤0、3 铜(Cu0)∕(mg/L)≤5、0a组合型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指雪糕主体部分5、5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3 微生物指标项目指标清型组合型菌落总数/(cfu/mL)≤25000大肠菌群/(MPN/100mL)≤450致病菌不得检出5、6 食品添加剂添加限量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添加限量应符合GB2760规定。
6 生产加工过程控制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符合GB14881的规定。
7 检验方法7、1、感官要求在冻结状态,取单只包装样品,将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先检查包装质量,用目测检查色泽,形态、杂质等,用口尝、鼻嗅检查其他感官要求。
7、2 净含量:用感量为1g的天平先称量单件包装产品的总量、再称量包装纸和木棍,计算两次称量差。
7、3 总固形物、总糖和脂肪:按SB/T10009规定的方法测定7、4 砷、铅、铜:分别按GB/T5009、11、GB/T5009、12和GB/T5009、13规定的方法测定。
7、5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分别按GB4789、2和GB4789、3规定的方法检验。
7、6 致病菌:按GB4789、4、GB4789、5、GB4789、10 和GB4789、11规定的方法检验。
8 检验规则8、1 出厂检验8、1、1 成品出厂前须经工厂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并签发合格证。
8、1、2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感官特性、净含量、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8、2 型式检验8、2、1 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试制鉴定;b、正式生产后,如原料、工艺有较大变化,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时;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国家质量检验机构提出要求时。
8、2、2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技术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8、3 组批同一班次、同一品种、同规格的产品为一批。
8、4 外观、抽样方法和数量8、4、1 外观、感官特性、理化检验在成品库按批随机分散均匀抽样,抽样单位以箱计。
抽查箱数按式(1)计算,但不应少于3箱(含3箱)。
S= ……………………………………(1)式中:S抽样箱数;N被检产品实际箱数。
每箱抽取的件数(最小包装)按式(2)计算,但不得小于12件。
S1=……………………………………(2)式中:S1取样件数; N1每箱中的件数。
抽取的样品全部用于单件包装检验;从其中取1/3用于外观和感官特性检验,1/3用于净含量检验,1/3用于总固形物、总糖和脂肪检验。
8、4、2 卫生检验抽样按GB4789、1和GB4789、21规定的数量抽取8、5 判定规则8、5、1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判为合格品。
8、5、1、1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判为合格品。
8、5、1、2 出厂检验项目有一项(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除外)不符合本标准,可以加倍抽样复验。
复验后仍不符合本标准,判为不符合格品。
8、5、1、3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中的一项不符合本标准,判为不合格品,不应复验。
8、5、2 型式检验判定和复验8、5、2、1 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判为合格品。
8、5、2、2 型式检验项目不超过3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除外)不符合本标准,可以加倍抽样复验。
复验后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判为不合格品,超守3项不符合本标准,不应复验,判为不合格品。
8、5、2、3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判为不合格品,不应复验。
9标签9、1 外包装箱标志外包装箱应标明: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商标、产品名称、件数、毛重、“小心轻放”、“冷冻贮藏”、生产日期。
9、2 单件包装标签标志9、2、1 应按GB7718的规定标明:产品名称、配料表(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防腐剂和着色剂应标明具体名称)、净含量(g)、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藏条件、产品标准号。
9、2、2 按GB7718的规定,使用“新创名称”、“奇特名称”、“牌号名称”、或“商标名称”时,应同时注明表明产品属性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