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三 第2章末复习总结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课件(共37张PPT)_2[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课件(共37张PPT)_2[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585989581b6bd97e19ea36.png)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变
❖分泌过盛时-- 新陈代谢率增高,消 瘦、血压高、心搏 快、情绪激动、有颤 抖等症状,表现为甲 亢。另眼球凸出, 称凸眼症。
第二性征
• 刚刚出生的婴儿,从生殖器外形就能识别是男还 是女,这就是两性之间不相同的特征,称第一性征。 到了成年,男女在身体外形上的性别差异是显著 的。这种差异是从青春期开始逐步形成,就称为 第二性征。例如,男性高大的身躯,粗壮的肌肉, 突出的喉头,低沉的声音以及长出胡须,汗毛加 重等特点。女性皮肤细腻,声调高细等特点.第二 性征是由于性激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的。
激素调节的实例
•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课本P25 •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为主。 降糖:胰岛素 升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
激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
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
调节过程:
•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胰腺分泌胰液,确实受化学物质的调 节控制
这两个实验都体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两个实验都遵循实验的科学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和操 控单因子变量。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 CO2 、 组织胺)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 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 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 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具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 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 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
Unit2 复习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在感官动词see, hear, feel, smell, watch, notice等后作宾补 2. In order to keep warm, we kept the fire burning.
Don’t leave her waiting outside in the rain. 在使役动词keep, get, leave, have等后作宾补 3. I couldn’t do my homework with the noise going on.
1. … how could I refuse that trust, saying I’m cold, hungry, or tired? 2. At times, she was even seen riding a donkey to faraway villages to provide medical care. 3. … she wa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having delivered over 50,000 babies in her lifetime.
The -ing form
The -ing Form as the
Examples
attributive (定语)
predicative (表语)
• It was great fun enjoying the relaxing atmosphere! • I just can’t take my eyes off the shining lights on
the Christmas trees everywhere.
• You look amazing today.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getting there in time.
Don’t leave her waiting outside in the rain. 在使役动词keep, get, leave, have等后作宾补 3. I couldn’t do my homework with the noise going on.
1. … how could I refuse that trust, saying I’m cold, hungry, or tired? 2. At times, she was even seen riding a donkey to faraway villages to provide medical care. 3. … she wa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having delivered over 50,000 babies in her lifetime.
The -ing form
The -ing Form as the
Examples
attributive (定语)
predicative (表语)
• It was great fun enjoying the relaxing atmosphere! • I just can’t take my eyes off the shining lights on
the Christmas trees everywhere.
• You look amazing today.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getting there in time.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52张PPT)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实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化 学 信 号-电信 号
传导速度 快
慢
传导方向 双向
单向
实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 突触小泡释放递
电流
质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 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会有什么结果?
突触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③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此 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 阻断 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5.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
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
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
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B
A.①→② C.②→①
B.③→④ D.④→③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 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 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 解析 此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B项 应是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C项应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项应 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A项的局部电流在神 经纤维内的流动方向是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
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兴奋经轴突
4.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 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表现为:①神经调节 可控制体液调节;②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一、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概念 激素、CO2 等化学物质,通过 体液传送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 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答案:C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5.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 解析: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 会升高,升高的渗透压会被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进 而引起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但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增 加;抗利尿激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多练提能·熟生巧”见“课时跟踪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 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 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核心要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过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传导特点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如 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继续向前传导;即使不破 坏神经纤维结构上的连续性,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和化学药品等 因素也能使神经纤维的局部功能改变,从而中断兴奋的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 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 传导的绝缘性。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 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 静息电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3)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 神经纤维膜的内侧 和外侧
结束
膜电位的测量及曲线解读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 经纤维膜的外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结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三、特异性免疫:
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举例:细菌、病毒、癌细胞、衰老细移植的器官 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抗体
特性:特异性
分布:血清、组织液、淋巴
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
有特异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四、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高
2)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症等 免疫功能过低
五、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2.抗原检测 3.器官移植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 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值分化
2019年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ppt课件

1.球的体积与该球的半径; 2.粮食的产量与施肥量; 3.小麦的亩产量与光照; 4.匀速行驶车辆的行驶距离与时间; 5.角α与它的正切值
2.相关关系的概念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叫相关关系.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是指两个变量的关系 不同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的关系; 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关系;
谢谢!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 ,一说 宋人, 战国初 期思想 家,政 治家, 教育家 ,先秦 堵子散 文代表 作家。 曾为宋 国大夫 。早年 接受儒 家教育 ,后聚 徒讲学 ,创立 与儒家 相对立 的墨家 学派。 主张•兼 爱”“ 非攻“ 尚贤” “节用 ”,反 映了小 生产者 反对兼 并战争 ,要求 改善经 济地位 和社会 地A 完整地聆听歌曲。
点散布在从左下角 到右上角的区域
称它们成 正相关。
脂肪含量
40
35
如图: 30
25
20
15
10
5
年龄
O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下列关系属于负相关关系的是( )
C
A.父母的身高与子女的身高
B.农作物产量与施肥的关系
C.吸烟与健康的关系
D.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
我们再观察它的图像发现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像这样,如果 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 有线性相关关系;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3.1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课主要学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相关关系的 定义以及通过散点图如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
2.相关关系的概念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叫相关关系.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是指两个变量的关系 不同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的关系; 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关系;
谢谢!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 ,一说 宋人, 战国初 期思想 家,政 治家, 教育家 ,先秦 堵子散 文代表 作家。 曾为宋 国大夫 。早年 接受儒 家教育 ,后聚 徒讲学 ,创立 与儒家 相对立 的墨家 学派。 主张•兼 爱”“ 非攻“ 尚贤” “节用 ”,反 映了小 生产者 反对兼 并战争 ,要求 改善经 济地位 和社会 地A 完整地聆听歌曲。
点散布在从左下角 到右上角的区域
称它们成 正相关。
脂肪含量
40
35
如图: 30
25
20
15
10
5
年龄
O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下列关系属于负相关关系的是( )
C
A.父母的身高与子女的身高
B.农作物产量与施肥的关系
C.吸烟与健康的关系
D.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
我们再观察它的图像发现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像这样,如果 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 有线性相关关系;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3.1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课主要学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相关关系的 定义以及通过散点图如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 选择性 必修第三册:(第二章 气体、固体和液体)本章整合【精品课件】

等压 在连通器中,同一种液体(中间不间断)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液
面法 体内深h处的总压强p=p0+ρgh,p0为液面上方的大气压强
2.加速运动系统中封闭气体压强的求法
选取与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
定律列方程求解。
例1 (2020山东滨州三模)如图所示,一导热良好的足够长汽缸水平放置在
销钉固定的导热活塞将汽缸分隔成A、B两部分,每部分都密闭有一定质量
的理想气体,此时A、B两部分气体体积相等,压强之比为2∶3,拔去销钉,稳
定后A、B两部分气体体积之比为2∶1,如图乙所示。已知活塞的质量为M,
横截面积为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外界温度保持不变,不计活塞和汽缸间
的摩擦,整个过程不漏气,求稳定后B部分气体的压强。
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把大容器中的气体和多个小容器中的气体一起
来作为研究对象,可将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定质量问题。
(4)漏气问题
容器漏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不断发生变化,属于变质量问题。如果选容器
内剩余气体和漏出的气体为研究对象,便可使问题变成一定质量的气体状
态变化的问题,可用气体实验定律列方程求解。
例2 (2020山东泰安模拟)现有一个容积为400 L的医用氧气罐,内部气体可
第二章 本章整合
内
容
索
引
01
知识网络体系构建
02
重点题型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体系构建
答案 温度 273.15 m、T 一定 pV=C 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m、p 一定
=C
=C
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m、V 一定
1 1 2 2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 页
水库坑塘
水库坑塘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章末综合检测
上 页
下 页
上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图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图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图3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自然背景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砍 伐、采育结合、退 耕还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育草 场、舍饲养殖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 区,停止围垦,退 田还湖
上 页
中温带、亚热 东北、西南、华南 带边远山区 林区 半干旱、干旱 内蒙古、青海、宁 夏、新 疆 草原区 湿润低平原、 三江低地、湖滨、 湖泊、海洋边 海滨 缘地区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解析】 该题考查长江流域环境特点以及存在的 二 章 主要生态问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正确的分 区 析各题目要求,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来解答。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上 页
下 页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知识网络构建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48 17627 926 0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
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B.河渠 C.水田 D.河渠 水田 河渠 海涂 海涂 水田 河渠 海涂 水田 水库坑塘 海涂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专题归纳整合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专题
生态 问题
森林 破坏 草原 退化 湿地 萎缩
单位:hm2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转化来源 旱田 湿地类型 河渠 海涂 水库坑塘 水田 489 43 25657 76 城镇用 工矿用 草地 地 地 其他
上 页
-7 -155 -33 -793
0 -2027 -211 -1053
235 0 5694 0
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 选)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 )
上 页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例2 (2009年高考广东卷)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
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1:见图1。 材料2:见图2。 材料3:见图3。
下 页
林区、草原、近海 海域
上 页
水土流 半湿润或湿润 失 的丘陵地区 半干旱内陆或 荒漠化 春旱严重地区
黄土高原、东南丘 陵 西北、华北半干旱 地区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例1
(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读表,回答(1)~(2)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解析】
第(1)题,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大小主要
看转化来源中转化面积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差值越
大,说明变化幅度越大,差值越小,说明变化幅度越小。 第(2)题,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区域湿地正 向转化大于逆向转化,说明湿地面积在增加,所以A、 B、D选项不符合题意。
上 页
【答案】
下 页
(1)B
(2)C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
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 增大 (3)BCD
上 页
(4)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
植被状况。 (5)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 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 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生态问 题
自然背景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 立生态走廊、采育结 合、合理放牧、实行 休渔期制度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 种草,改坡为梯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 利用水资源、解决当 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
生物多 物种资源丰富 样性锐 地区 减
上 页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第 二 章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1) 长 江 上游 流 域 的 优 势 自 然 资 源 有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
上 页
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