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2024-2025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蝉”“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莅临”“造访”“吝啬”“淅沥”“干涩”“草垛”“绿茵茵”“咄咄逼人”“斗笠”“高邈”“冷冽”“池畦”等。
o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雨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o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课文,感受雨的四季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o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描写自然景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o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四季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o展示一些与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春雨滋润大地、夏雨倾盆而下、秋雨淅淅沥沥、冬雨清冷寂静等,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o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的世界里,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一起去感受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姿态和韵味。
2.学生发言o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后,发言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和印象。
o生1:我觉得雨很神奇,它可以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
o生2:我喜欢夏天的雨,因为它很凉爽,可以驱散炎热。
(二)作者介绍1.介绍作者o师: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
1.3理解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
2.2学会通过描绘雨的四季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
2.2如何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雨的四季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1.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讨论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
5.欣赏雨的美5.1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如形态、色彩、声音等。
5.2学生分享欣赏心得,互相交流。
6.抒发情感6.1学生通过描绘雨的四季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6.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7.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以“雨的四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的四季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抒发情感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拓展活动方面进行改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词汇的灵活运用:学生往往在词汇学习上存在记忆和应用上的困难,如何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新学的词汇。
-创意思维的激发: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写作中。
举例解释:
-修辞手法内化:通过课堂讲解、例句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修辞手法,并通过写作练习进行巩固。
-修辞手法:分析“夏雨像顽皮的孩子,突然跑来,又突然跑走”中的拟人手法,理解其对表现夏雨特点的作用。
-词汇学习:通过例句学习词汇“淅沥沥”,理解其在描述秋雨时的恰当运用。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仿写“风的四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内化:学生需要理解并内化各种修辞手法,能够自主应用到写作中,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其次,关于词汇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新词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有部分学生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词汇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汇训练,让学生在多种语境中反复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些拘谨。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增加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雨的四季》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中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有较深的感受,但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太熟悉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写作更具感染力。
《雨的四季》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雨的四季》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雨的四季》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一、前言雨是大自然的恩赐。
它不仅是万物生长的必需品,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普遍现象。
在小学课本中,已经开始让孩子接触和认识雨,而在初中阶段,更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雨的知识。
在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雨的固有印象,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走进雨的全新世界,加深对雨的了解和认识呢?本文将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一节优秀的《雨的四季》课程,通过综合应用思维性教材,让学生们感受四季中的雨的变化,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以及对人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自然观和热爱自然的意识;2、了解和认识雨的特点和影响;3、通过思维性教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5、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了解雨的现象,发扬探究精神,积极探究科学知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请学生阅读《雨的四季》的标题,思考标题下所表达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呈现环节请学生观察、品尝四季中不同的雨,感受来自不同季节的雨所带来的美好和不同。
3、讲解环节1)“四季之春”:春雨的特点和影响。
2)“夏日闷热”:夏日雨的特点和影响。
3)“秋高气爽”:秋雨的特点和影响。
4)“严寒冰雪”:冬雨雪的特点和影响。
4、探究环节请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对以上四个季节的雨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5、创新环节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设计一次“拯救雨水”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用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6、交流环节让学生来到课堂前交流台,展示自己的“拯救雨水”活动方案,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评价1、学生能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不同季节的雨。
2、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发挥实践能力,设计出一次有创意的“拯救雨水”环保活动。
3、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环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和想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研读一、理清思路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写春雨;第三自然段:写夏雨;第四自然段:写秋雨;第五自然段: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喜雨;第二部分:(2—5)绘雨;第三部分:(6—7)赞雨。
二、把握雨的特点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热烈、粗犷)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端庄、沉静)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自然、平静)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明确: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明确: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教案设计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
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②掌握下列词语静谧:安静。
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 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
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四、课堂总结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初一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教学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础知识:1作者:刘湛【zhàn】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
2字词积累三整体感知鉴赏分析:1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自读课文】畅谈感受,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读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美丽感染了,这是雨吗?更像是个翩翩走来的美少女,轻柔热烈奔放含蓄,我爱雨,像作者一样,爱的深沉!生2:作者以雨为原料,以情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酿出了一坛美酒,刚一开封,那芳香就扑面而来,醉倒了我们的苍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出生命醇香而诱人的的味道,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师: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还有谁能摒弃尘世的杂念?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乐观的背囊和一双清纯的眼镜,心海的雨很美丽: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的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品味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读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2、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预习文章生字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花苞(bāo )彩棱镜(léng )静谧(mì)
高邈(miăo)莅临(lì)吝啬(lìnsè)
淅淅沥沥(xī lì)咄咄逼人(duō)池畦(qí)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
邈,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粗犷:粗豪,豪放。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十分急切
2、搜集作者刘湛秋的资料。
刘湛秋1935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他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3、自行朗读课文,读熟文章。
二、导入新课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
让我们一起来看飘洒俊逸,美轮美奂的四季之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大屏幕,检查同学们的生字生词预习情况。
2、交流作者刘湛秋先生的资料,点名学生起来回答。
四、朗读课文
1、教会学生朗读技巧,把握文章情感,朗读时注意放慢速度。
3、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开头结尾,中间四段由学生分组朗读。
4、读完这篇课文,我们来思考一下文题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更有韵律美,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五、整体感知
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2、给文章标上段落并分层次,提问学生。
第一层(第1段)
第二层(第2-5段)
第三层(第6-7段)
通过分层,大家仔细观察,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3、文章描绘了哪几幅雨景图?
春雨图、夏雨图、秋雨图、冬雨图。
五、赏析文章。
1、指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四季的雨的特点,并进行总结。
PPT出示画面。
2、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这四幅雨景图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幅?那么,你能不能挑出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呢?(可以说一说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呢?是直接描写吗?不是,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对万物的影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这种表现手法叫做间接描写,可以使描写对象更具体全面。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突出了春雨什么样的特点?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表达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句话好在哪里?读到这句话,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复苏的蚯蚓,动用听觉“沙沙声”,嗅觉“芳甜”,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雨后小草的生机勃勃以及给人带来的奇妙感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雨的称呼为何又变成了“你”?读到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二人称更亲切,像朋友一般,更能表达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
五、体悟情感
1.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
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六、课堂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会发现刘湛秋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
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只有用心观察自然,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七、作业布置
1、将课后字词每个抄写四遍并注音。
2、《语文作业本》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