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性能调查表(一)

母猪繁殖性能调查表(一)
母猪繁殖性能调查表(一)

表1 母猪繁殖性能调查表(一)猪场:地址:

调查人:调查时间:

注:本表以猪场为单位,每个品种填写一张。

表2 母猪繁殖性能调查表(二)

猪场:地址:调查人:调查时间:

注:本表以猪场为单位,每个品种调查数量不少于50头母猪(场内某一品种不足50头者,按实际存栏母猪数进行调查)。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一、母猪问题根源 近几年,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平衡、滥用性激素和繁殖障碍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日本乙脑炎、黄曲霉素中毒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猪整体机能下降,影响繁殖机能障碍,引起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发情不排卵、配不上种、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障碍最主要原因。 1、母猪妊娠是一种生殖激素,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生理问题 母猪从怀孕开始因体内激素发生改变,可以引起乳房水肿、便秘等,特别是母猪分娩时生理变化最为明显,非常容易出现由于分娩过度疲劳,机体功能恢复过慢或不能恢复后造成产后疼痛应激等导致产后高热、产后厌食和产后“三联症”(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等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 母猪从怀孕开始,体内激素发生急剧变化,迅速使全身血容量扩张、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骤降,或者母猪泌乳时大量白蛋白随乳汁排出等,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乳房水肿等。 怀孕开始时由于血液中孕酮的增加使平滑肌收缩减慢,怀孕后期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大量水分进入组织引起水肿,肠内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使粪便变硬,或者由于怀孕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压迫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而使粪便变硬,或者产后过度疲劳和过度疼痛应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或者由于大量使用劣质麦麸和统糠等粗纤维(非膳食纤维)引起大便秘结,或者妊娠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药源性便秘,或者天气炎热造成热应激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便秘,诸如以上众多因素均可引起母猪便秘、高热和厌食。 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食欲下降、营养失调;便秘的坚实粪球直接压迫子宫和阴道,引起流产、弱胎、死胎和子宫炎;便秘造成大量毒素被吸收造成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腺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或死亡,损伤肝肾、心肺、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母猪食欲差、营养失衡、难产死产、弱胎死胎、母乳不足、仔猪黄白痢、生长缓慢,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等。 母猪怀孕开始时由于全身血容量的增加,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起贫血;怀孕后期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大增,以及后期易出现高热便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加重了贫血过程。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分娩无力,由于怀孕时营养失调,缺乏额外的补充钙剂、铁剂和硒等,而热应激有会引起钙、碘的需求增加而导致血钙、血碘下降,继而导致母猪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2、后备母猪不发情及第一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 后备母猪在70kg以后的营养需要就已经不同于一般商品猪,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佳的料肉比并不是后备母猪所需要的。后备母猪的未来是为了繁殖小猪,但通常发现不少猪场存在后备母猪由于不发情、发情不正常不能怀孕被淘汰,淘汰率可达30%左右,严重的达50%

猪的高效繁殖实用技术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猪的高效繁殖实用技术综合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繁殖周期 2、畸形精子 3、返情 4、流产 5、木乃伊胎 6、难产 7、假死 8、产后瘫痪 9、人工授精 二、填空题 1、母猪的繁殖周期包括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母猪发情周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猪的发情鉴定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4、在实际生产中,猪的常用配种方式主要有两种,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采精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6、精液品质检查时,直观指标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母猪早期妊娠诊断采用的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种。 8、在生产中,能够导致胎儿发育出现障碍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方面。 9、仔猪初生重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10、仔猪断奶时所受到的应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方面。 11、母猪配种后应及早进行____________,以及时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同时避免受孕母猪再重复配种,引起____________。 12、采精室送来的精液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精液品质检查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判断母猪是否发情及发情程度,以确定适宜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时间,从而提高母猪的____________。 15、发生难产时,要立即检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状态,并分析难产的原因,然后立即采取____________措施。 16、母猪断奶3天后饲养的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保证____________。 17、繁殖期母猪的驱虫,不能在母猪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要安排在母猪____________。 18、一般猪场要在仔猪____________时进行早期断奶。断奶的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9、缩短母猪哺乳期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仔猪____________实现仔猪的____________。 20、产后7天,是母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重要阶段,也是预防和控制__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阶段,需要制定合理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养猪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如何从传统的养殖误区中迅速转变过来,对母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初生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并对母猪进行科学的品系繁育,最大可能挖掘母猪的生产潜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题。一品种为先,选优淘劣选择高产品种与个体如太湖猪,平均窝产15.83头,最高窝产42头;外来品种中的大白猪产仔数在11~12头。这是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有效途径。在个体选择中,研究表明,母猪的有效乳头数与产子率成正比。选好种母猪要从高产的公、母猪后代中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身体健壮、体形匀称、性情温顺,奶头排列整流齐、背腰平直、腹大而不拖地的母猪作为种猪。再次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比其双亲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生长强度,这就是杂交优势。我们可以选用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生产出“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其母性好、繁殖力强,窝产子12头左右,泌乳性能好,耐粗饲,适应性强,瘦肉率65%以上,是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公猪可以选择台湾杜洛克,来生产纯正的洋三元(杜长大),这样的三元猪增重快,不低于800克/天,饲料报酬高,达2.8~3.0∶1,从而大大缩短了育肥期,5个月出栏上市90千克的目标得以实现,降低了养猪成本,效益明显提高。二.营养合理,控制膘情,短期优饲,增加排卵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母猪的空怀期、怀孕中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适当喂给青料;怀孕期要足量供给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丰富的精料和青绿多汁饲料,但不能喂给过多的能量,否则将影响哺乳期的采食量,而使哺乳能力下降。同时要给母猪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地减少转群、驱赶、打架等外界刺激。母猪过肥:产子数少,成活少,体重小,不均匀,而且拉稀严重,奶水差。母猪过瘦:胎儿发育不好,母猪产后很快消瘦,严重者发生产后瘫痪。如何来控制这个膘情?可以采用分阶段饲养的方式,从而为母猪的高产创造条件。母猪妊娠(114)期包括:妊娠前期(配种~第一个月),中期(怀孕2个月~3个月),后期(怀孕的最后一个月)。在母猪配种前10 –15天给予母猪全价优质饲料,可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短期优饲可以增加排卵)。妊娠前期即妊娠后的第一个月给予低营养水平的饲料,每日1.8千克~2.2千克。但蛋白不低于13%/日/头~14%/日/ 头。但如膘差,仍应给予高营养。在妊娠中期(妊娠第二个月到产前80天)的这一时期母猪食欲增加,新陈代谢机能旺盛,饲料利用率提高,可以给营养水平中等的饲料,14%~15%的蛋白,2.5千克/日/头。进入妊娠后期(妊娠后80天~107天)后,这时的胎儿体重、体长增长极为迅速,约占初生重的2/3。这时要给母猪营养水平略高的饲料3千克/日/头。粗蛋白16%~18%。采用这一方法对控制母猪膘情,增加产仔数,促进保胎及提高初生子猪体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母猪发情开始时,经其肌肉或皮下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1000国际单位,可增加其排卵数,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三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 1.母猪初配年龄:过早配恶果多:产仔数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体质弱、生长慢;母猪本身也生长发育不良,未老先衰,种用期缩短。过晚配又减少产仔胎数。本地母猪:6~8月龄,体重70kg以上配;我国培育猪种及其杂种在7月龄左右。杂种体重不低于80~100kg;国外中型猪:如中约克夏,8~10月龄,体重100kg以上配;国外大型猪如大约克夏:体重120kg

谈谈母猪配种与繁殖问题

谈谈母猪配种与繁殖问题 一、母猪配种 母猪配种,应有专人负责,对于母猪饲养管理,亦应加强,配种后应做好配种记录,以利预产,便于接产、护理。关于母猪配种,分以下三方面来说: 1、母猪初配年龄:掌握母猪初配年龄,是养好母猪的一个重要方面,配早了,影响母猪本身的发育,还能使后代体质衰弱,以致猪种退化,有时造成难产。配晚了,则增加饲养成本,减少了经济收入。决定母猪初配年龄的条件,有以下两点:A、品种:本地品种,性成熟较早,三个月后开始发情;引进品种,性成熟较晚,五个月后开始发情。B、饲养水平:营养充足,个体发育较快的猪,可以提早配种,否则就要推迟。本地品种母猪,初配年龄应8个月大,体重达到60公斤;外地品种母猪应10个月大,体得达到80-90公斤,较为合适。 2、母猪发情规律:母猪性成熟后,是常年发情动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每隔14~28天发情一次,这叫发情周期。一般21天左右发情一次。母猪的发情,也与品种,年龄、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年幼的母猪发情持续期长,老年的短,如长白猪的持续期达5~6天,一般在3~4天。要使母猪产仔多,应做到适期配种,即在发情开始后18~30小时(第二天到第三天)配种,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为“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的经验。 3、母猪配种方法:母猪配种方法有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两种。人工授精法是用于有条件的大型猪场,自然交配法适用于小型猪场,或集体养猪场。现谈谈实用的是自然交配法。其方法有单配、复配、双重配、多重配四种,一般采用复配与双重配两种,单配与多重配,一般不应用;因产仔少,经济效益不佳;血统混杂,不宜留种。复配法:复配也叫重复配种,方法是在第一次交配后12~18小时,再用

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

猪场进行母猪分胎次饲养管理需要注意什么 在现代养猪业中, 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 每头母猪1 年内能完成2~2.5 胎分娩周转率、生产18~22.5 头断奶仔猪的指标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母猪胎次增加, 母猪在营养需要和疾病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母猪繁殖性状( 产仔数、产仔间隔、初生重、受胎率、弱仔、断奶头数、断奶个体重) 和仔猪成活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母猪实行分胎次饲养。 一、饲料营养 1、氨基酸 头胎母猪和二胎以上母猪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是因为头胎母猪比二胎以上母猪要求更高的赖氨酸水平。 2、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大多数母猪妊娠期饲喂方式都是使母猪每一胎次的采食量都保持大致不变以便限制母猪的生长, 这一饲喂方式可能不能满足其对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的需求。母猪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母猪在每一个胎次中, 按每千克体重计算, 所得微量养分都比前次少, 为了满足新增组织的需要, 母猪实际需要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母猪以后每次妊娠中都重复出现需要量增加而供应量却不足的情况。因此, 从母猪繁殖和免疫的需要来说, 母猪年龄越大、体重越大, 就越容易有营养不良的危险。 3、能量 对于不同胎次怀孕母猪的能量需要量, 配种体重越重, 怀孕母猪能量需要越多。在生产实践中, 妊娠母猪日粮能量只要满足最低限度增重和体躯活动及胎儿增重即可, 无需供给更多能量, 如果能量水平过高、体内脂肪大量沉积, 繁殖机能降低, 常会出现死胎、胎儿吸收或弱仔。 二、疾病控制 在分胎次生产技术中, 二胎以上母猪场中母猪病原微生物携带量可急剧减少, 而且由于二胎以上母猪场不断引进高免疫力、不带毒( 菌) 的头胎母猪, 二胎母猪场中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最终可被排除, 因此头胎母猪引入二胎以上母猪场可能就不需要实行严格的隔离,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之前有问过很多养猪户哪阶段猪群在夏季是最好养,养猪户表示夏季产房仔猪是比较好养,基本很少出现黄白痢。主要把母猪养好,基本就没问题。然而,夏季养母猪却不得不面临以下众多难题: 1.母猪受胎率低,在热应激条件下,母猪表现为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流产。 2.猪难产或分娩延迟产导致死胎发生,有的分娩时间延长(6小时以上);母猪分娩无力,胎盘或羊水滞留在子宫内使母猪分娩或流产后的易患子宫炎; 3.母猪采食量下降,怀孕母猪易发生便秘;分娩后泌乳量低,断奶后母猪瘦弱,断奶后不发情甚至持久不发情。 4. 产后容易感染传播病原,有的母猪甚至子宫炎症加剧。 综上所述表明夏天炎热天气对母猪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猪场生产管理 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做好以下几方面措施十分必要: 1、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工作,预防发生热应激 可采取通风、喷雾、水帘等降温措施,加强猪舍的通风对流,以促进蒸发和散热,传统式饲养的猪场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 2、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 炎热天气,易导致母猪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营养成分跟不上,

无法正常满足母猪机体繁殖生产需求。而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夏季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使母猪在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营养需要。建议在怀孕母猪后期80-114天日粮中添加1.5%牲命一号,此阶段是胎儿体重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牲命一号,可有效提高仔猪初生重及防止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2%牲命一号,可有效改善母猪奶水质与量,缩短子宫复旧时间。有条件的猪场还可喂些青绿多汁饲料,可增强母猪的抗热应激能力。 3、供应充足的清凉饮水,抑制母猪体温上升 高温环境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母猪机体降温,夏季母猪饮水需求量加大,饮水不足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因此每天必须供给母猪足够的清凉饮水,使用饮水器的猪场,每天应检查饮水器是否能正常供水;使用食槽供水的猪场应勤换水。 4、调整饲喂时间,提高母猪采食量 夏季母猪白天采食量减少,应调整母猪喂料时间,充分利用每天天气较为凉爽、母猪食欲良好的时段喂料。应避开炎热的中午,饲喂时间上午调整为早上7时,下午调整为晚上6点,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午餐需投料时可把饲料拌湿,提高适口性,提高泌乳母猪的食欲。 5、减少各类应激,降低对母猪的影响 母猪应尽量少受应激和刺激,尽量减少母猪转栏和怀孕母猪并栏次数,避免因混群打架导致流产和死胎的增加。尽量保持猪舍内外周

提高母猪分娩率措施

猪场母猪分娩率 母猪配种分娩率太低,配种分娩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该猪场繁殖母猪群的生产效率,是衡量生产成绩和猪场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猪场的配种分娩率长期保持在()之间,夏季不到(),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成绩。 影响母猪配种分娩率的因素 1.1 配种时机 适时配种以及配种质量是影响分娩率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外来品种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准确的发情鉴定、配种时机和次数的安排对配种准胎率至关重要。从已配种的母猪中及时挑出返情母猪,避免快到上产床时才确定是空怀母猪。后备母猪配种日龄、配种体重都是必须注意的环节,一般在第2-3次发情时进行配种最好。 1.2 公猪使用频率 公猪使用过频的直接后果是公猪的精液变稀,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精子密度降低。从而获能精子减少,降低受精能力,造成配种失败。 1.3 疾病 细小病毒、乙脑、蓝耳病等均可严重影响公猪的精

液质量,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弓形体病、蓝耳病以及尿生殖道感染,这些疾病会降低母猪的繁殖力和受胎率,应定期检查公猪精液病作好各项疫苗注射。 1.4 高温 母猪在高温(>30℃)情况下配种,分娩率会降低。环境温度过高(>30℃)会降低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种公猪猪舍的防暑降温,可采用湿帘通风、畜舍空调等,并加强对公猪精液的检查。高温季节公猪母猪饲料内添加抗热应激的药物,选择早晚凉爽时喂料,栏舍多冲水降温。 1.5 母猪胎次的影响 母猪群应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一般低胎次母猪分娩率较低,理想的母猪群胎次结构是:第一胎母猪占20%;第二胎占18%;第三胎占17%;第四胎占15%;第五胎占14%;第六胎占10%;第七胎以上占6%。 1.6 配种方式 配种方式如有条件可以选择1次自然交配和一次人工授精配种。 1.7 母猪尿道感染 大部分患病母猪呈亚临床感染,无可视的尿液异常、食欲与精神无明显异常、正常发情、但是难以受孕。影响其母猪配种分娩率。

母猪繁殖性病(胡)

母猪繁殖性病 母猪繁殖性病主要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和蓝耳病;其次有衣原体和钩端螺旋体。弓形体、气喘病、猪瘟也可引起繁殖失败。这些病已给种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着种猪场的存在。现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确诊和预防简介如下,供综合防制参考: 乙型脑炎病 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最早在日本流行,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危害:妊娠母猪造成流产、早产或晚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弱仔。公猪造成睾丸炎。 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季和初秋季。通过蚊子叮咬传染,蚊子感染乙脑后可终生带毒,并在蚊子体内繁殖和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传染源。本病呈散发。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的猪很多。感染初期有传染性,发病年龄多在6月龄左右,规模化猪场,由于不断地培育新种猪,这对传播本病有很大潜在根源。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盲目冲撞、口流白沫、磨牙、虚呷、严重地倒地不起而死亡。 生长猪和肥猪:体温41℃左右,能持续数天。抑郁型猪:精神不振、昏睡、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正常、有时流鼻液,粪干结有粘膜,尿深黄色,个别猪后肢关节肿大发生跛行。狂暴型猪:精神异常,狂躁不安,盲目冲撞。 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早产或晚产,胎儿多数死胎、木乃伊、弱仔。如果活仔,有的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同一窝猪生后大小相差很大。母猪流产后症状很快解除,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不影响以后繁殖。但有少数母猪症状加重,流产后胎衣不下,流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 公猪:主要表现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大的0.5---1.0倍,以后炎症消散,发生萎缩,硬变,精子数量和活力均下降,同时带毒,约1---2个月恢复正常,可正常使用。 病理变化:流产胎儿皮下水肿,脑积水,脑膜和脊髓充血,胸膜和腹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肿胀,肝和脾有坏死灶,肌肉退色像煮熟样,部份胎儿可见脑部发育不完全。

《母猪养殖技术》(怎样养殖母猪)

母猪的养殖技术 母猪综合保健养殖是指通过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母猪机体本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和增加效益的养猪新方法。做好母猪的综合保健工作,是保证猪群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扶正祛邪,是母猪保健养殖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保持和增强动物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下面简要介绍母猪综合保健养殖技术,供养猪业户。 1综合保健措施 1.1搞好环境消毒 消毒是净化养殖环境,预防控制疫病的常用措施,包括生产前的消毒、生产过程中的消毒和生产后的消毒。凡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先经过猪场大门口进行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5min后方可入内。对每批母猪转走后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空栏5~7d后再转入下一批母猪。全场大消毒每周进行1次,遇到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母猪生产期间应坚持每周带猪消毒2次。带猪喷雾消毒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百毒杀、碘制剂),并轮换交替使用消毒药,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间应选择在傍晚,光线较暗时,喷雾时喷头向上,雾粒在80~120μm之间,过大下落太快起不到消毒作用,过小容易吸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喷雾量按15mL/立方米,在发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后3d暂停消毒。 1.2做好免疫注射 在仔猪生后20日龄前进行猪瘟疫苗首免,28日龄注射口蹄疫疫苗,30日龄副伤寒免疫,60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对母猪在产前60天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产前30d 注射伪狂犬病疫苗,产前20d注射大肠杆菌多价疫苗,产后20d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产后30d注射口蹄疫苗。并根据当地疫情动态适时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3及时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不仅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使猪只免疫应答迟钝,抗病力下降。因此,确定猪群科学合理的驱虫程序,定期驱虫对猪群的健康生产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母猪在产前2~3周内,公猪每年春秋各驱1次,断奶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后驱1次,间隔1周再重复1次。驱虫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

母猪的繁殖指标

母猪的繁殖指标 (1)衡量母猪的繁殖力的主要指标是一头母猪一年生产了多少头断奶仔猪数,目标是25头。涉及到分娩率。分娩率以一年计,≤82%不能接受,目标值为85%,那末还有15%哪里去了?流产1-2%属正常;假妊娠<1%;规则返情10%:是造成分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般不是疾病的原因;不规则返情2-3%,疾病是考虑的主要原因:PRRS-AD-PPV-HC等。在分娩率低时,首先应区分是规则返情,还是非规则返情;其次是尽快找出返情的母猪。妊娠检查最好的工具是:公猪+仪器。 非生产天数:影响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生产天数,其次是活产仔数和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非生产天数是存栏母猪,既未怀孕,又未泌乳的天数。公式为非生产天数=365-(泌乳天数十妊娠天数)x年产胎次。平均非生产天数是60天,变化范围是36-85天。影响非生产天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分娩率。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在最好的10%猪群中为89%;低分娩率是因受胎失败或妊娠失败造成的。 (3)断奶至发情配种的间隔:母猪断奶后体况良好,断奶后第一轮发情就可以配种。膘情适宜的猪群,目标值是7天内的发情配种率为90%以上。17-28天断奶的母猪,需要5-10天才能发情;头胎母猪和体况差的经产母猪需更长的时间才发情;哺乳期体重损失过多的母猪,提高断奶到发情期间的采食量是有好处的,会增加体况差的母猪的排卵数。配种后(24-72小时)进食能量过多,会增加体产热,使受精卵的死亡率升高。 (4)活产仔数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又一个指标,死胎、木乃伊胎表明繁殖力可能有问题。 (5)每窝断奶仔猪数是衡量分娩管理的指标。断奶前死亡率反映了母猪母性能力或分娩管理水平或环境控制能力。挤压致死和饥饿致死是断奶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11、管理对淘汰的影响 (1)增加母猪群的大小,会使群内的个体失去其个性。管理人员只能化较少的时间对猪逐头观察,因而无法及早发现病猪、受伤的猪、或体重减轻的猪。导致母猪淘汰并不因为繁殖障碍(不发情、反复返情、窝产仔猪少、母性差、泌乳障碍),而是母猪存栏过量,导致栏位紧张,无法向受伤的母猪(肢蹄疾患),或患病的母猪或瘦弱的(极端体况)母猪提供充足的良好的环境。母猪体况过差,反映了猪场管理问题和营养问题。 (2)缺乏劳力,尤其是缺乏熟练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工人,会导致猪群饲养管理不良,并导致母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增高。(3)选择后备母猪时不仔细和缺乏经验;后备母猪初配的提早;药物应用的减少,也是造成淘汰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五、疾病预防 1、不同的猪场可能实施不同的疾病预防策略。补铁-注射抗菌素-口服百球清,是初生仔猪最普遍的保健措施;产前驱虫-进入产房前全身清洗-阶段饲料用药,是分娩母猪的常规预防措施;对断奶仔猪,转入前保育舍预先加热和饮水加药,也是常规措施。 2、生产母猪预防的重点是PRRS、寄生虫(线虫和疥癣)、胃溃疡、PR、JE、PPV。 3、对于PRRS-PR阳性的猪场:PRRS阳性场,引入的后备母猪应是PRRS阴性,而且一次性引入足量的后备种猪,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适应为PRRS阳性,在以后的6个月内不再引种,通过封闭生产而成为PRRS稳定场或转为PRRS阴性场,当然还依赖于其他高健康技术;PR阳性场:引入后备母猪也是PR阴性,通过淘汰老龄母猪、疫苗免疫、和淘汰通过检测的阳性猪而达到全场PR阴性。 4、高健康技术在集约化猪场的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多点式生产、按批次生产、按日龄断奶、全进全出、保育舍部分清群和阶段全场保健用药等。 六、关于员工

母猪--授精到妊娠的生理过程分析

母猪--授精到妊娠的生理过程分析 在养猪生产中,繁育群的管理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母猪最高的产出。种公猪与种母猪的管理必须以繁殖的生物学机制和生殖过程为基础,只有了解这些潜在的机理,才能管理好种猪。母猪的生殖过程是周期性的,其主要过程包括母猪发情周期、母猪配种、母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哺乳及母猪断乳后再母猪配种。另外,在公母猪繁殖寿命中,很关键的阶段是性成熟的启动。 一、母猪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与作用 母猪卵巢的作用是产生卵子和分泌两种重要的雌性激素,雌激素和孕酮。卵子产生于母猪卵巢上的卵泡中,卵泡在排卵前也分泌雌激素。排卵后不久,卵泡就会发育成黄体,黄体是间情期和母猪妊娠期产生孕酮的来源。卵子掉入到输卵管中,并逐步移行到母猪子宫里。猪的子宫由两条子宫角组成,胚胎和胚儿就在母猪子宫角中发育。卵子在输卵管中与公猪精子结合而受精,然后受精卵移入到母猪子宫里,母猪妊娠期间在母猪子宫里发育生长。另外母猪子宫会产生一种激素,称为前列腺素F-2-α,这种激素与母猪分娩的发动有关。在母猪子宫的后部有一部位称为子宫颈,它由许多皱褶组成。母猪配种时,公猪的阴茎头就嵌进母猪的子宫颈中,子宫颈的衬壁有一些腺体,为母猪阴道分泌粘液,母猪阴道是子宫颈与外阴户的连接区,阴户是母猪外部性器官,在发情期间,通常表现为红肿状态。 二、母猪发情周期 期中各阶段的时间见表1,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可分为3个阶段,即母猪发情期(0~2天,这时母猪可接受配种),母猪间情期(第3~15天,也称为黄体期)和母猪发情前期(第16~21天,也称为卵泡发育期)。在母猪间情期和母猪发情前期,母猪卵巢开始发育,雌激素的产生不断增加,在发情开始时启动垂体前叶大量分泌促黄体素,在发情开始30~40小时后,促使卵泡排出卵子。不过,母猪发情后开始排卵的时间,个体变异相当大,不一定都相同。排卵后,卵泡破裂并发育成黄体,黄体产生孕酮激素,这种激素的作用是在配种后维持妊娠状态。如果母猪未妊娠或母猪妊娠中止,黄体就会在下个发情周期的第14天左右降解。在母猪妊娠后期,胎盘组织中产生的雌激素水平增加,同时,母猪子宫中产生前列腺素(PGF2α),从而引导母猪分娩。 表1 母猪繁殖周期各个阶段的时间 阶段大致时间 母猪发情周期21天

猪场名词及指标讲义

猪场名词及指标讲义 一、猪场常用名词 名词定义 1.品种:动物(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长期进行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形成 的在外表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繁殖性状及其它性能等与其它同类动物有明显区别,并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如杜洛克猪、皮特兰猪等。 2.品系:品种中,具有特殊性状、性能或区域的群体,如英系大约克(又称英系 大白)、加系大约克等。 3.杂交:指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雌雄动物(猪)之间进行交配称杂交。由此产生的 后代称杂交种(猪)。仅有两个品种的动物进行的杂交叫二元杂交,其后代称二元杂交种(猪);有三个品种的动物进行的杂交叫三元杂交,以此类推。 4.批次:生产中一群日龄、大小相近,管理环节(如:断奶、换料、转群、防 疫、出栏等)相同的猪的总称。 5.全进全出制:将一批猪从猪舍全部转出,清空栏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栏数 天再转入下一猪群的饲养方式。 6.两点生产:也称为“多点生产”。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点而相互之间保持 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为3~5公里),每个点饲养同一阶段猪只的养猪生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成年猪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有较强本身带毒、带菌而不致病,多为隐性感染,但很容易传染给抵抗力较低的仔猪,如: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先天性震颤等严重降低仔猪成活率的仔猪常见病。 这些病要么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要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根本来不及治疗。为了阻断成年猪与仔猪的传播途径,近年来养猪发达国家采用多点生产的生产体系,防病效果很好。因而,多点生产主要是将成年猪与仔猪的生活环境相互隔开。早期断奶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7.自繁自养:猪的繁殖、生长、育肥各个生产阶段在同一养殖场全部完成的生产 方式,为养殖户的常用模式。

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

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 我们在拜访猪场老板的交谈中,感觉现在的猪场老板很容易满足,只要猪群不发病,每头母猪年上市15 ~17头商品猪就万事大吉了。猪场老板也知道生产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以及严重程度。有没有一套参考的评估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重成本的标准?现推荐一个,建议规模化猪场实现数据管理。 猪场的主要问题是母猪群繁殖能力普遍低下、生长猪死淘率高和育肥时间长。母猪群的繁殖率,常常以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的数量来衡量。影响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即NPDS(NPDS越多,母猪的年产胎次就越少);其次是窝产活数和生长猪的全程死淘率。目前猪场的普遍问题反映在: (1)窝产活仔数少。窝产活仔数少于10头,普遍在9.2 ~9.7,初产就更低,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见表1)。 (2)分娩率低。分娩率低于85%,普遍在75%~82%。母猪的年产胎次在1.90 ~2.10。丹麦2005年5个好的猪场分娩率在86.5%~92.5%之间,分别为86.5%、90.7%、91.1%、92.2%、92.5%。《猪与禽》杂志2007年第5期报道有550头的种猪场2001~2005年的分娩率分别为83.7%、80.6%、85.9%、90.8%、94.0%。我国猪场母猪的分娩率、年产胎次有待提高。 (3)初生重偏小,普遍在1.2 ~1.3kg之间。 (4)母猪哺乳期采食量饲喂不足。母猪泌乳不充分、断奶体况差、仔猪断奶窝重小。 (5)生长猪的死淘率高,大于12%~15%,甚至高达25%以上。 (6)生长猪100kg的上市日龄延长,上市日龄大于175~185d。 生产数据可分为三个水平:优秀、一般、差。可与自定目标、纵向与以往的数据、横向与邻居场数据相比,反映不足或良好。生产数据虽然反映了已发生的事件,但最终体现了猪场的生产水平、健康水平和盈利能力! 自我评估的繁殖性能指标有:后备母猪初配日龄;母猪群体况、胎次、分胎次产活仔数、窝死胎木乃伊胎率;母猪群断奶后7d内的发情比例;返情率、流产率、空怀率、分娩率;母猪群的非生产天数;初生重、断奶重;产房内仔猪死亡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 自我评估的生长性能指标有:初生重,21日龄断奶重,60日龄保育重;100kg上市天数;全程死亡率;0~100kg育肥饲料报酬。 增重成本是饲料增重成本加其他费用支出。

种猪母猪繁殖力检测的新技术

种猪母猪繁殖力检测的新技术 本文为大家分享种猪和母猪繁殖力检测的新技术,供养殖户学习,详情如下。 高繁殖力在养猪生产中对获得较高利润多年来一直起到重要作用。这主要由于公母猪在猪场中是生物学上的基本单位。生产实践和电脑模型都表明:每次配种获得的活产仔数越多,经济回报也越高。这是基于配种和妊娠相关的生产成本与窝产仔数无关的事实,换言之,无论母猪窝产8头或12头仔猪,母猪配种和妊娠所需的劳动力、饲料和其它成本是相似的。总之,有理由相信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公母猪繁殖力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养猪生产者优先考虑的内容。 本文主要对公母猪繁殖力**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提高繁殖力的充分认识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些讨论内容是早期研究结果,可能已应用多年。相反,另一些内容则准备在商品生产中开展试验。希望本文能为生产者、学者和兽医工作者对繁殖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猪群繁殖力的组成 猪群的繁殖力简单地说受三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影响,它们是母猪繁殖力、公猪繁殖力、饲养员的技术水平。三个因素通常对繁殖效率的作用是等同的。对于单个配种结果来看,每个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是等同的,但是对于一个猪群或一个生产场来说,某个因素可能相对重要些。公猪和配种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对分娩胎数的影响显然大于母猪。 例如,如果1000头母猪的生产线每年分娩2200胎,那么每头母猪平均只产2胎多。相反,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每头公猪理论上每年

可配500-700胎次,而饲养员的影响却不仅仅500-700胎次。因此,公猪繁殖力和饲养员的技术水平对整个猪群的繁殖力的影响要比母猪繁 殖力大得多。 需要记住的另外一重要方面是繁殖力是累计过程,而不是加性过程。解释这个问题的**好方法是将分娩率或其他测定繁殖力的指标作为以上述及的公猪繁殖力、母猪繁殖力和饲养员技术水平三个因素的结果。理论上,如果一个猪场的三个因素都在同行排位中居上5%,那么,分娩率将期望接近86%(0.95公猪繁殖力×0.95母猪繁殖力×0.95技术水平=0.86)。这个数字表明,猪群的分娩率大于85%,公猪和母猪繁殖力可能已经很好,只需细微的改变,在标准生产流程中不需根本调整,但它们都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这是需认清的关键概念,因为公猪或母猪繁殖力的提高并不表现在整个猪群繁殖力的提高。一个因素的提高被另一个因素同等的减少所遮盖的现象经常发生。 例如,母猪繁殖力提高5%,可能被伴随之出现的公猪繁殖力5%减少所抵消,反之结果也一样。这种关系暗示在养猪生产中有相对高的劳动效果消长的现象。人们经常为提高公母猪繁殖力而努力时,可能被新饲养员在熟悉他们的职责时所犯的错误抵消。需牢记的是若以提高公母猪繁殖力来提高整个猪群的繁殖力的话,其它方面水平一定不能下降。

国内繁殖母猪的生产现状及管理现状

国内繁殖母猪的生产现状及管理现状 繁殖母猪的重要性体现 繁殖母猪是整个猪场的核心群体,其繁殖性能高低决定着猪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其盈利情况。母猪提供的卵子数决定产子数,母猪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提供的营养多少决定出生活仔数及出生重,哺乳母猪的体况决定其产乳量,而产乳量严重影响断奶仔猪头数和断奶重,同时母猪在断奶时的体况又决定其发情间隔和排卵数。繁殖母猪的发情间隔及其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和断奶仔猪重这些指标都直接与猪场的效益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猪场的生产力水平,提升猪场的经济效益,那么猪场的关注点就应多放在繁育母猪的饲养和管理上。 繁殖母猪的特点 现代母猪由于目的性更强的育种要求和更高的生产要求,使其体型更大,体组织成分中瘦肉比例加大,背膘厚度降低;饲料营养量提高,所以饲料转化率提高,采食量下降;母猪产子数和仔猪增重的提高,需要更多的泌乳量;同时配种年龄提前,生产周转加快。这些因素导致繁殖母猪长期处于高代谢高周转过程中,即长期处于生理应激中。因此繁殖母猪需要更精心的饲养和管理,从而保证处于高代谢高周转状态下的繁殖母猪具有良好的体质。而对于繁殖母猪的饲养好坏,也直接关系猪场的经济效益。我国当前养猪业水平低下,繁殖母猪管理水平低是其重要原因。 国内繁殖母猪的生产现状及管理现状 我们现在的母猪的生产水平:每头母猪2.2胎次/年,提供出栏仔猪数也只有18头左右。国外2009年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每头母猪2.3-2.4胎次/年,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仔猪25头。 母猪是猪场生产的发起者,但是母猪在生产中往往最容易受到忽视,有很多猪场花了大价钱引进了优秀的种猪,却用旧的饲喂方式,饲喂低标准的日粮,重引种却轻视饲养管理,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看的到的利益,却忽视平时看不见却实际存在的利益流失。 国内猪场应需要的繁殖母猪 国内猪场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会带来资源浪费,国外年出栏万头的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大致在400头,而国内则需要近600头,这多出来的200头繁殖母猪在一年的饲养过程中属于有饲料采食而没有仔猪产出,属于没有生产价值的母猪。而在国内,猪场长期饲养着这样一批浪费饲料的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在当前国家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当前饲料成本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养猪业要从成本上下苦功夫,那么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成绩是必经之路。 国内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

母猪的选育

母猪的选种与饲养管理 蔡全珍 (乐都县畜牧兽医站,邮编:810700) 摘要:猪场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猪阶段的饲养管理效果,成功培育后备母猪对提高母猪一生的生产性能影响极大,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第一胎的产仔数和初生重,而且还会影响以后多胎生产成绩。因此,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在整个养猪业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母猪选种饲养管理 1、前言 农村养殖母猪由于受资金投入少、饲养技术不科学、母猪品质较差等因素的影响,直接降低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养殖效益。就农村饲养母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2、种母猪的选择 一、品种 以前饲养的母猪,大多是本地的土杂猪,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现在饲养的母猪正在向瘦肉型杂优母猪转变,因此,建议我省专业户养母猪时优先选择长大、大长,并且用杜洛克公猪进行交配;其次,选择杂优瘦肉型母猪,如省畜牧局培育的太原花猪母本专门化品系,大哈梅瘦肉型母本系以及北京黑猪、湖北白猪等优良品种。 公猪选长白、大白、杜洛克等,本地的土杂猪最好不要再培育下去了。 二、外形?? 留种的母猪外形一定要符合要求,眼大有神,皮毛光洁,食欲旺盛,动作灵活,贪食好强,体格健壮。尤为关键的是四肢要结实,乳头数不少于6对,最好是七对,而且排列整齐,没有瞎奶头,并且没有疝气等遗传性疾病。?? 三、发育阶段?? 1.断奶猪的选择主要考虑父母成绩、同窝仔猪的整齐度以及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外形。一般说来,同一时期内出生的仔猪在管理和环境条件上基本相似,要选留的仔猪,

首先是父母成绩优良,然后考虑从窝产仔猪较多且均匀一致的窝中选留,同时要求体质外形符合种用特征。此时选种一般应为留种量的4~5倍。?? 2.6月龄猪的选择这一阶段重点选择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同时要观察外形,有效乳头、有无瞎奶头、生殖器官是否异常等。此时选择一般为留种数量的1.5倍。由于选择的余地较大,要求比较严格,生长发育缓慢,外形有缺陷的要坚决选掉。一般猪种在6月龄时都有发情表现,此时可用成年公猪诱情,多次诱情没有明显发情表现的也不宜留种。地方品种猪此时可以配种,培育品种和国外品种一般还要推迟1~2个月。配种时表现不好,如明显发情但拒配,一个情期内没有稳定的站立反应,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应及时淘汰。?? 3.头胎母猪的选择这时的种猪已经经过了两次筛选,对其父母表现,个体发育和外形等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这时的选择主要看其繁殖力的高低,第一,对产仔数少的应予以淘汰;第二,对产奶能力差,断奶时窝仔少和不均匀的应予以淘汰。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母猪在产仔数、产奶多少、哺乳成活率等指标上,各胎次的差异有时会很大。所以 头胎猪表现一般的应尽量选留。?? 4.二胎以上母猪的选择此时留下的种猪一般没有太大的缺陷,对重复第一胎产仔数较少( 少于9头),哺育力差(哺育期死亡率高、仔猪发育不整齐)的应予于淘汰。此时该种猪已有后代,对其后代生长发育不佳的母猪应予淘汰 (一)种母猪的选择 母猪群的生产力,是商品猪生产的基础。母猪品种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商品猪的质量。遗传上,母猪所在窝仔猪数和该窝仔猪的断奶体重是由母亲遗传的,应依此选择母猪。身体健全和来自大窝的母猪,若生长速度、瘦肉率都高,就应留做后备母猪,反之,来自小窝的母猪不宜留种。选种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后备母猪要符合本品种特征,即毛色、体型、头形、耳形要一致。 2.选留母猪时,应设法了解其父母及其直系亲缘关系的生产性能,要从饲料利用率高、增重快、肉质好、屠宰率高、母性好、产仔数多、泌乳力强、仔猪生长发育快、断奶重高的优良公母猪的后代中,挑选母猪的预选对象。 3.选留母猪的外形一般要求是:身躯宽大,背腰子直,后躯宽而发达,四肢结实而稍长,身体各部分发育匀称,皮毛细致,不肥不瘦的膘情,有效乳头6对以上,两排乳头左右对称,

种猪的繁殖周期和管理

种猪的繁殖周期和管理 一般来说母猪8月龄开始可进入种群并配种,其平均怀孕时间为114天,断乳4周或5周,即28~35天仔猪断奶,母猪返回配种舍,仔猪进入网上培育。母猪断奶后5~7天又发情配种,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 图3-1 种猪周转示意图 一、确定繁殖节律和生产工艺参数 集约化猪场都是采用的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连续流水式生产工艺,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首先要确定繁殖节律,即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群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或组织自然交配,使其受胎后及时组建起一定规模的生产群,以便保证分娩后组建起规模的哺乳母猪群,并获得规定数量的仔猪。人们把组建哺乳母猪群的时间间隔(天数)叫做繁殖节律。时间经验表明,年出栏1万~3万头规模的猪场多实行7日制,规模较小的猪场采用14、28或56天制。7日制繁殖节律有很多优点:第一,可减少空怀和后备母猪的头数,因为猪的发情周期为21天,恰好是7的倍数。第二,可将繁殖的技术工作和劳动任务安排在1周5天内完成,避开周六和周日,因为大多数母猪断奶后第4~6天发情,因此配种工作可在3天内完成。第三,有利于按周、按月、按年制定工作计划,建立有秩序的工作和休假制度,减少工作的混乱和盲目性。 为了准确计算猪场的猪数和存栏数,据此计算各猪舍所需栏位数、饲料需要量、产品出栏数量等各项生产数据,必须首先实事求是地确定生产工艺参数。由于不同的猪场其生产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工艺参数也不相同。现以5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为例说明,见表3-1。 表3-1500头基础母猪猪场的工艺参数 二、母猪分娩指数 1、母猪周期分娩指数 母期分娩指数是1年的365天除以1个繁殖周期所需天数。1头母猪投入生产后: 第一个周期分娩指数=365/(114+28)= 第二个周期分娩指数=365/(114+28+7)= 从上述两个分娩指数可以看出,第二个周期分娩指数比第一个指数多7天,即空怀间隔天数。由此看出,一个母猪从断奶到下一次配种间隔时间越长则分娩指数越小,也就是说一年内生产速度必然减慢。 2、猪场分娩指数 猪场分娩指数是周期分娩指数的平均数。 猪场分娩指数=一个时期产仔窝数/同期母猪平均饲养头数 例如:某猪场年初母猪存栏数为498头,年底母猪存栏数为502头,全年共分娩1120窝,那么,猪场分娩指数=1120/(1/2×498+1/2×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