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精品范文】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试卷特点分析:本次考试总分100分,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主要考查了两种题型,即单选题、材料题。
本次考试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涵盖面比较广,并且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体现。
题目总体简单,注重材料、情景的运用,命题较为新颖、灵活,比较接近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
2、试题得分情况: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选择题普遍不错,较以往有进步,均分都在38分左右,丢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的不好或审题不够仔细;此套试卷丢分较多的是材料题,26题考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答了会议内容而没写影响,丢了不该丢的分;27题是结合材料答与长征相关问题,此题较简单,很多学生能得满分,28题是结合材料答有关抗日的问题,由于学生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得分不高;29题是结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材料答题,因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失分较多。
3、今后历史教学中的策略:1、再次认真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考纲,明确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在考试复习中的指挥棒作用,要依据标准及考纲要求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作认真分析研究,对比新旧教材异同,把握变化趋势,这样在上课和复习时才能做到准确把握命题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比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发展,但前提是要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加以利用和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今后在课堂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巩固工作。
这次考试发现很多课堂上强调过的知识以及讲过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同学错,因此在今后一定要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比较难记忆的知识,要寻找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7篇)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7篇)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篇1今年的历史试卷和往年的试卷大不相同,多了30分的填空题。
整份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
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非选择题共计60分主要5个填空题,三个材料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基本史实的把握和利用基础分析现实的能力、整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刚拿到试卷感到很熟悉,但仔细做起来又感到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不好做。
选择题和填空题重基础;非选择题引领学生整合知识,回答现实问题。
一、试题分析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
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但是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很难直接得出答案。
这几年试题的确灵活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如第1、第15小题,填空题共计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整合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的背景,和影响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历史知识的整合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第17小题。
材料新,出的习题紧扣现实分析历史现象,引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总之,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课改,导向性强。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选择题方面1、4、15、小题失分多,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第4小题失分原因是学生知识点记忆混淆,知识点相互干扰,出现判断失误,学生所得分数看总体较好。
非选择题方面错别字多,影响得分。
16题填空题学生答的不好,主要还是知识点掌握的不好。
这5个题均是书上的原句,抠出了重要部分进行检测,但学生基本是大致意思的掌握,很难答对,答准确,失分比较严重。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总结与反思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总结与反思•相关推荐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总结与反思(通用12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总结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总结与反思篇1一、考试成绩分析及经验小结:本次考试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
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
现将前期工作总结如下: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
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
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
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
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二、存在的问题1、态度问题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期中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半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搞好下半学期的教学,所以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的基本思路1. 侧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2. 根据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命题,难度系数把握在0.67左右;3. 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4.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卷面情况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分,共50分。
材料题4个,共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试题分布数据如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试题分布有所侧重,特别是3、4、6、7、8这几课,时候考察的重点。
可作为以后教学的一个借鉴与指导。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区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语言表达不具备历史学科特点,随意性太强。
(1)审题不认真。
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
如选择题3、16、23题。
②在材料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如非选择题26题(1)、29题(1)。
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很多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以致影响成绩。
如非选择题26题(1)、27题(2)。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选择题的第6、11、17、25小题,这些都是对课本内容的考察,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不全面,如非选择题26题,考察了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以及科举制创立的原因。
(4)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仔细分析原因,可知学生对材料型选择题理解把握不是太好,不能从材料中找出有关的历史信息,也就是对材料背后的命题意图不了解,因此不能正确把握材料和选项的内在联系。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篇1一、试卷说明从整体上看试卷,试卷覆盖面广,能紧密围绕知识点,重视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
问题来源于课本,试题难度合适。
二、答题情况分析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选择题满分20分。
出错较多的是需要记忆的小题。
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如最早原始人--元谋人。
第二题:非选择题,本试题总分30分,依旧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试卷上有大量空白,甚至没有试卷。
有的同学只做选择题,或者还有很多题没做。
(2) 一些同学不会审题甚至不仔细审题,答非所问。
如材料题题3问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许多同学答道家。
又如 2题问商鞅的思想,许多同学答创新精神。
(3)不会做看表格题题,看表格题得分过少(4)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甚至没有记忆,比如分封制的作用。
(5)错字较多。
如秦朝--奏朝、三、建议1.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有看题就放弃了。
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简便方法,是他们学习历史快乐起来。
2.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在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有的放矢地回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
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历史教研组期中考试成绩分析根据学校教研室的安排和要求,我们历史组老师针对本次各年级的试卷命制、阅卷、成绩统计、成绩调查表,充分展开讨论,现将成绩分析情况概括如下: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就试卷命制来说,初一初二试卷题型符合中考要求,高一高二试卷题型和高考的要求保持一致。
总体来说,四个年级的试卷结构比较合理,命题科学,题量,题意明确,题目灵活新颖,确保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基本都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进而引申对其理解和运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这次期中考试从改卷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现结合试卷内容先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试卷都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考查的形式多样性,首先是基本史实的识记,在识记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初一尤显突出)主要是再现再认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朝代的顺序的不清晰,分不清西汉、东汉的前后顺序,关于依法治国和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很多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就标志着依法治国,对于依法治国的概念模糊,也暴露对于课本内容不熟悉,基本知识不牢固。
第二方面是图表类题型,图表表述的较清晰,相对比较容易。
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对重要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对于历史意义,学生能够识记,但不能深入的了解,如高一年级试卷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的概念相互混淆,对于新旧民主主义区别不清,抗日战争胜利的反帝国主义的意义不能深入分析。
第四方面是考查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各年级都存在这种现象)对于材料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个别同学进入对文言文材料逐字逐句翻译的误区;对于知识的运用,学生不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历史知识的联系与比较,知识的衔接相对薄弱。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河津二中高一历史组一、试题分析:1、选择题由于情况未明暂不做分析2、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
总体来说难度中等,基本涉及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
题目在设计上有新意。
材料二选择上对主干知识的多角度阐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考验。
二、试卷分析:1、整体分析:从得分情况来看分数悬殊较大,最高分达到46分,最低分为0分。
从审题上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具体的审题思路,偏差较大。
从做答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写的多,得分少。
2、具体问题分析:①试卷第26题:此题得分率较低,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材料中的“新型经济”和“新经济”理解不够,导致回答失误。
对“微澜”、“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并不理解,不知道要回答什么。
②试卷第27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回答较为满意。
③试卷第28题学生在分析题目时对时间概念缺乏正确的把握,导致回答的要点发生错乱、张冠李戴;另外对第3问“毛主席的指示有何重要意义”不知从何下手,显示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④第29题第一问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简单问题发生失误,第2问“说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的原因是什么”失误较大,多数同学只知道要解决温饱问题,回答过于朴素,缺乏历史语言的表述。
另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理解不够,所以最后一问大部分同学回答不上来。
总之,此次考试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落实不够,该得分的得不了分2、审题不够准确,导致答题偏差3、知识面较窄,涉及课文以外的东西了解不多4、答题缺乏规范性三、教学建议1、苦练基本功,加强学生的书写规范,答题规范的训练2、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3、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拓展知识面4、强化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准确地把握题目的核心思想。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的文章。
文章首先给出了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指出及格率和优秀率不高,年级均分还在及格线以下,形势比较严峻。
接着介绍了本次考试的命题设计,考试范围广,重点突出,多数题为各地会考的真题。
文章还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复不够及时,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措施,包括上课时理清思路,继续抓基础,考试作业的批改等。
具体而言,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包括及格率和优秀率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应该修改一下字数格式,将数字用汉字表示,比如“及格率为41.24%”改为“及格率为四十一点二四%”。
此外,文章第一部分还提到了后半学期的奋斗目标,即提高平均分,拉高优秀率。
这里可以适当改写一下,比如“我们要在后半学期里努力提高平均分,争取拉高优秀率”。
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次考试的命题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些语言表述不够规范的问题,比如“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可以改为“本次考试的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本次考试的目的,即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
这里可以适当改写一下,比如“本次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复不够及时,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些语言表述不够规范的问题,比如“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可以改为“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记忆”。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主观题存在的问题,比如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等。
这里可以适当改写一下,比如“主观题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等”。
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措施,包括上课时理清思路,继续抓基础,考试作业的批改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些语言表述不够规范的问题,比如“有的放矢,干脆利落”可以改为“有针对性地讲解,干净利落地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这次没有考好的,接着努力。
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了,以后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所以不要气馁,上课要好好听,不要说话,有些同学脸皮真厚,说几遍人家照样我行我素。
课下也要拿出点时间看看,做做题,找规律,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自己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多思考下,要善于总结。
总体来看,这套卷子不难,以基础题为主,许多题咱发的优化探究那本习题册上也有类似的,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但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所以看下你们的笔记。
1、这个题给了六个甲骨文文字,我们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吧,都是什么什么的农具吧,农具的先进也表明着农业的发达,所以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
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我们也知道在商周时期,随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只应用到酒器、礼器等方面了,在农具上的应用很少很少,可以说在文明时代的初期,耒耜普遍应用到农业也不见怪了。
2、这个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我们在第一课不就讲了三大特点吗?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本题的材料出自《晋书》,魏晋南北朝的晋,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之小农经济社会了。
而你们还选大规模简单协作,一是它不是三大特点之一,二是它是奴隶社会下的耕作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这书上也有的,所以看书认真点。
本材料的关键两句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力。
”就是说好的收成不在你有多少土地可耕,而是看你下的功夫到了没有。
所以它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就是要高投入才有差不多的收入。
3、《耕织图-耕图》,上面有一人一牛和水田。
但不要一味的从图上得到全部信息,还要看图的解说分析吧。
你们光从图上看到的就选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我问问你们,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春秋末年开始出现吧,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开始普及推广了吧。
西汉是有二牛抬杠,东汉时期有了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
还有,你们选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我来问问你们,唐朝时在哪发明了曲辕犁?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吧,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江东已经可以说算南方了,而且书上还说了适合用于水田,唐朝时人家都在水田用这个犁耕作了,那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了吗?经济重心南移的那三个阶段好好看看理解一下。
材料上还有一句话你们注意了没有,大意就是说这个耕织图虽是南宋作品,康熙命人重画,这个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说明在清代时主要的耕作方式也是铁犁牛耕。
那么牛耕从产生到清康熙年间,大家可以粗略算下,都有两千多年了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选项里的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还是老一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4、这个图是北宋末年东京城的示意图,里面有两处错误。
咱看看里面给的问题:咱学农耕时代的城市时分析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唐朝的长安城,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东京城。
通过分析咱们知道,长安城的市坊是严格分离的,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白天你一地去做生意,晚上你要回到另一地睡觉,而且到了晚上不许再做生意了,你就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在家睡觉吧,没什么事情就不要乱跑,你可以乱跑,不过当心巡城的把你抓起来。
而且城市里还专门设了市长或市令来管理,总之你做生意我要管着。
但是到了北宋呢,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限制,我可以在住宅区做生意呀,多方便不用来回的跑。
晚上也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通宵达旦的做买卖,照常有客人来光顾。
所以,夜市在北宋的城市里是有的。
关于这个彩瓷作坊,咱学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课里,明明白白的写着,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所以,除非有人玩穿越,不然你在北宋东京城里是看不到彩瓷作坊的。
关于瓦子,这个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知识点。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阶层的兴起,许多人闲着没事干,又没玉米棒子啃,怎么办?有些人就开了这么些娱乐场所,即所谓的瓦舍勾栏。
所以你要生活在北宋,在东京城闲着没事干,你也是可以去天桥下听说书的,也可以喝喝茶唠唠嗑,看看表演杂技的。
关于这个徽商会馆,咱书上也有吧,首先问一下,商帮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明清时期吧。
商帮做生意在当时一些大的城里都有根据地呀。
所以在北宋你是看不到徽商会馆的。
5、这个题要注意“宋朝的黄金时代”,还要注意那四个字“商业革命”,咱在初中历史上也学过吧,北宋商业的繁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再说咱好好看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其它三项。
所以,你们要多注意某个事件的时间段,这样好分析背景不是。
6、这个题,你们选扬一益二的多吗,咱讲课时说过,扬一益二是说唐中期以后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
而苏湖熟,天下足则是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这个题我在讲汉代四个经济区时就说过的,可能你们忘了。
我说过,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哪个经济区?书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话,是山西经济区吧。
这个题出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呀,人家首先问你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一块,成都平原上吧,所以答案出来了。
8、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在咱学的古代农耕经济时,咱知道小农经济下,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社会够稳定,没有什么苛政和天灾人祸,他们还是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不会轻易出来造反。
所以,选项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日子就是稳定。
9、这个题咱只关注六个字,粉彩和珐琅彩,上课讲过的,它们是清朝才有的彩瓷。
所以根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古墓不早于清代呀。
10、两个信息:一是图,二是图的标题《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太小;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工商税都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开手工工场和做生意的多呀,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明代中后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这个题考查的是知识点的识记程度。
有5个句子,让你填到上面的空里,和语文的天空题差不多。
有四个朝代,让你填这四个朝代的纺织技术都有哪些。
西周,教材上就有,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教材上没有,但讲过的,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朝,教材上有,出现缂丝技术和“通经断纬”手法;元朝,书上也有,棉织技术革新。
12、这个题,关键词,康熙年间,还有那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人家问解读不正确的是?我们知道康熙年间也是在封建社会呀,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念就会存在着,咱也知道,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很有名,这书上也有吧。
13、这个题对的比率高些。
16——18世纪,美洲大陆是关键话语。
新地名出现,而且后缀都是欧洲的国家,说明这些国家占领了美洲的这些地方呀,就是选项的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4、这个题对的比率也很高。
赞美郑和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张班是指,张骞和班超呀,一个西汉出使西域,一个东汉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出使西域。
哥麦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是指麦哲伦呀,他的船队开辟了环球航线。
问题是想让你先说出对联中的麦是谁,说来了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再指出他开辟的环球航线是哪条。
就是那条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后,又进入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国的那个选项。
15、17世纪,还有,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这个题,注意时间,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我们先想想,英国在17世纪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个世纪里,英国分别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看看选项,有那个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以那个《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
在下两个世纪里,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答案出来了吧。
16、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谁革封建制度的命,答曰:资本主义。
在西欧,发展资本主义都有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7世纪后期,荷兰衰败的原因。
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人家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工业基础却很薄弱。
英国为了打击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
此后,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
而英国呢,人家的工业基础好,搞商业贸易比荷兰更有优势。
18、这个题,注意第一个说法,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孕育”什么意思,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可取。
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首先看这个时间段,1913至1921年,看到这个时间我们应该想到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么原因应该记记吧,虽然西方在1914至1918年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无瑕东顾,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不意味着外来经济控制消除;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没有终结。
20、这个题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它们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它们一方面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防止封建官僚的反对,另一反面它们也具有革命性。
21、从1934年后和外部原因可以看出,那个资金少、技术弱是内部原因呀,用排除法做。
22、时间段1927年到1936年,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给你们说过的,这段时期的影响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23、1913年,章太炎的征婚广告。
虽然民国政府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出,他还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24、以前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现在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25、你们选错肯定就是第一问没有理解好,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之门,这个句子说的对呀,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近代化之门,那80年代肯定是已经开启了呀,所以那个已经的说法是对的,所以,这个题的答案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