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说明从总体看试卷,试题覆盖面广,能紧扣知识点,注重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紧扣书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题源于教材,试题难度适宜。

二、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共25题。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选择题满分40分。

出错较多的是基本史实错误、历史概念含糊不清,多在需要记忆的小题。

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如5.蒋延黻写的内容--考查的是需改革的问题,如19.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第二题:非选择题,本试题总分60分,依旧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1)一些同学审题能力差不会审题甚至不仔细审题。

如21题问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许多同学不会看图,导致答案出错。

(2)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答题积极性不高,试卷存在空白,或只做选择题。

(3)一些同学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没有记忆,如中共“二大”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等。

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卷分析(一)本次考试的内容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

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分析、理解、综合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试题共分五大类,一类是选择题,二类是组合列举题,三类是辨析改错题,四类是材料解析题,五类是分析与探究。

从这次期中测试的成绩来看,从执教八年级学生总体上考得比较差。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优分率不高,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学生较多,说明该班基础差或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较多。

就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易错题主要有第一大类的第4、6、8、10小题;第二大类的第11题中第(2)(3)小题、第12题中的第(2)小题;第三大类的第13题中的第(1)(3)小题,第14题中的(1)(2)(3)小题;第四大类的第15题中的第(2)(3)小题,第16题中的第(2)(3)小题;第五大类的第17题中的第(1)小题。

(二)就考试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主要在第4、6、8、11、14、15、16小题失分较多。

第8题讲的是科技革命和我国搭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学生回答较差的原因,是对科技革命不够了解。

第11题第(2)小题实际上是考查“863”计划。

第14题考查学生改革开放以后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第15题是通过材料说明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学生答题情况说明,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方面还需要加强。

2.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在第16题中第(2)(3)小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不够了解,第17题中的第(2)小题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答题情况说明,在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还需要再下功夫。

就教与学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对教材阅读、理解、分析不够透彻,教师课堂讲的较多,补充的较多。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题,试题可以帮助主办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

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篇1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二历史教科书前三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1)依纲据本。

命题依据初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八年级共八个班参加考试,好班:208班及格率62% 平均分62.56分;215班及格率57%,平均分56.85分。

209——214班为平行班,平均分都在43左右。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

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

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存在问题:1.审题不认真。

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

②选择题题主要考查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和前后联系的能力,但只要平时注意历史知识的,都能做出来。

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与反思

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与反思

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与反思本次考试内容为八年级上册全册内容,主要考察中国近代史第一至三单元内容。

试题一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分,材料题解析30分,满分50分。

从考查的知识来说,试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同时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平时教学能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

从学生答卷可看出,对于考察识记内容的题目正确率很高,全卷识记类题目大多表现为单项选择题,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所签订的几个屈辱条约”等,总分是30分,学生平均得分24.3分。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课前提问和课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当堂知识当堂记忆。

2、平时教学能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

对于考卷中出现的材料解析题,学生能认真读题,提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深刻分析原因,写出正确的答案。

如本卷中“列强的战争罪行馨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什么道理?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此类型的题目总分是20分,学生平均得分13.1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答题技巧的训练。

3、平时教学能注重让学生做好知识识记与整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记住主要知识点、考点,下课及时整理。

4、注重复习巩固。

这次期中考试虽然时间紧,我还是组织了复习,我采取的复习方式是,将本册知识选择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闭卷独立完成一部分,然后老师点评,学生改正。

这样做老师就知道了哪些问题学生掌握的较好,哪些问题掌握的不太好,从而在复习时有所侧重;同时学生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掌握层次,从而在复习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

今后改进的措施:优化教学设计,向课堂要效益。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好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对于知识与技能方面考虑较多,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方法上还不是那么灵活,没有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初二历史期中质量分析报告

初二历史期中质量分析报告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检测的范围为八年级上册第1—13课单元。

试卷由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材料分析题三大部分组成,系统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试卷从学生的大体情况来看,选择题的得分率比预期的要低。

其中选择题中的第4题、第10题、第22题、第23题为错误率偏高的题。

组合列举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背诵,偏易,但仍有部分背诵不过关的同学,在这题上失分过多。

材料分析题某些部分设问较为灵活,学生审题能力和理解题意上存在不足,导致知识无法灵活转换和运用。

三、得失分原因分析本次考试各班得分偏低.年级平均分为64。

97分。

各班平均分依次是:122班64。

47分,123班63.32分,124班57。

25分,126班72.97分,127班59。

36分,128班64。

12分,129班73。

78分。

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是做好试卷的前提,本次考试中部分学生对第1、9、12、14、17、18、19、20、21、24题中的知识点掌握较好,所以这一部分得分率较高。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试卷得分高低的决定性原因。

本次考试表明学生在理解题干和材料,审清题设角度等方面有待提高。

当然这也与自己在平时只注重知识记忆而缺少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有关。

四、改进措施1。

重视课本,以课本为基础的同时,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2、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下手.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态度,改变之前认为的历史只要考前背一背,就可以拿高分的认知。

3、注重温故知新,反复练,练反复,抓好典型题.4、注重课堂趣味性,结合生活实例,将知识点寓教于乐.5、课后多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逐个突破.6、针对学生审题能力和知识点运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多启发,多教方法,多训练.7、夯实基础性的知识点,提升分析类知识点运用能力,加强探究题答题能力的训练.8、针对学生试卷失分现象,在今后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解决好已存在之问题,防范于未然。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情况分析1.试卷的基本情况:本试卷题满分100分,难易适中。

涉及八年级上册1-14课内容。

2.试卷的基本特点:(1)注重基础,立足课本。

此试题紧扣课标,贯穿了“试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思想,强调对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的识记和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的理解,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查,历史试题不偏、不怪、不难,难易适中。

(2)注重图表运用,试卷图文并茂。

设计问题情景,传递多元的历史信息,给考生营造“活生生的历史”氛围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重视能力考查,试卷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二、考试情况分析:1.总体情况:我校参考人数189人,最高分92分,最低分17分,优秀27人,优秀率14.2℅,及格87人,及格率46℅,低于30分27人,相对来说各率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

2.从各题来说:(1)选择题,出错最多的是第14题、第15题、第17题、第20题。

第14题“团体”一词加大了题目难度,不少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全,导致失分;第15题主要考时间排序,部分学生记得不准,最后只有胡猜;第20题比较分析题,学生容易记混淆,对A选项把握不准。

(2)非选择题:第22题第2问,学生答案多为戊戌变法,影响很多学生能说出大概意思,但不能准确概括。

这可能与平时老师的教学和学生总结答案的能力有限有关。

第23题的2小题第3问:学生回答不到位,学生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到位。

3.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1)不会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5)教师教学中讲得不到位,出现了一些失误。

三、今后的对策:1.强化训练。

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19世纪上半期,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是哪国?()A.中国B.日本C.英国D.法国2.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是什么战争?()A.甲午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人是()A.魏源B.林则徐C.洪秀全D.李秀成4.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方法,其中杰出代表是()A.道光帝B.魏源C.洪秀全D.张之洞5.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

”雨果所谴责的两个强盗是()A.英、法B.英、德C.法、俄D.美、德6.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什么条约内容()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7.洋务派的中央代表是谁?()A.左宗棠B.奕C.曾国藩D.张之洞8.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是什么条约内容?()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9.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表现谁的不屈服的精神()A.梁启超B.康有为C.刘光第D.谭嗣同10.什么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五四运动D.百日维新11.辛亥革命开始于什么起义()A.广州起义B.武昌起义C.秋收起义D.金田起义12.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13.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与活动是()A.“自强”、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B.“自强”、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C.“求富”、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D.“求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4.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朝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是()A.允许外国驻兵北京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5.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A.同盟会B.光复会C.国民党D.共产党16.近代,哪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A.维新变法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7.什么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A.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C.同盟会成立D.武昌起义1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19.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A.禁烟运动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20.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哪次战争后()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1.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共有四大题型,涵盖了第一、二、三、四单元一---第十三课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40分,第一单元占14分、第二单元占12分、第三单元占8分;第四单元占6分。

这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课本基础知识再现能力的考查,知识点覆盖面较广,能够保证所要考查的内容都要涉及到,在题型的选择和难易程度上要求偏低。

第三大题是材料阅读题共60分,第一单元占18分,第二单元占14分,第三单元占12分,第四单元占16本题材料均来自于课本,主要为课本知识的再现与记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分值上第一单元比例过大。

第四大题简答题共10分,第一单元占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条约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从分值分布上讲,第一单元占34分,第二单元占22分,第三单元占24分。

第四单元占20总体上本次试卷对于题型没有大的变动,没能与中考题型很好的联系,未能达到培养八年级学生适应新题型的目的。

整体上本次试卷的难度偏低,考试范围上侧重点不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试卷总分100分,参加考试人数117人,年级平均分64.67分,一班60。

二班71分,三班62分失分原因分析:1、此次考试开卷,试卷题目难度相对较低,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范围不够全面,过于侧重第一单元,还有由于试题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答题时有轻视心态,也是导致学生失误的主要原因。

2、就整个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来说,反映的现实是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可以,但是在对材料分析题方面还是欠缺历练,做题时分析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强。

3.错别字问题仍然很严重,表现在人名、书籍、文件名称上。

例如新民主主义写成新民主义或辛民主义或者不加书名号。

长技写成长计等等。

这有三方面的原因① 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知识整理的系统性。

② 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和学习很不均匀。

③ 学生在做试卷时粗心大意。

④ 因为开卷考试,学生在平时对于学习有轻视和侥幸心理。

三、今后教学方式、方法及建议1、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多研究新的历史课程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得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学生。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得也比较合理
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二、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30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10-20分。

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三)问答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分析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

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

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③学生答题机械不灵活。

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很弱,一些同学对于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

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④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任课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
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

2017年11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