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
增值税税负率 行业标准

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增值税税负率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与其销售额的比率。
对于企业来说,增值税税负率直接影响着其经营成本和盈利能力。
因此,了解行业标准的增值税税负率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差异。
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取决于行业的性质、生产流程和销售模式。
一般来说,生产型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而服务型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生产型行业往往涉及较多的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环节,导致其增值税税负率较高;而服务型行业则主要依靠人力和技术,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低。
二、影响增值税税负率的因素。
1. 销售额大小,一般来说,销售额越大的企业,其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大规模企业通常能够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
2. 行业性质,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存在差异,生产型行业通常税负率较高,而服务型行业税负率较低。
3. 产品结构,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增值税税负率,一般来说,产品结构越复杂,增值税税负率越高。
4. 政策调整,政府的税收政策调整也会直接影响增值税税负率,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并适应政策变化。
三、如何降低增值税税负率。
1. 合理规划生产流程,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增值税税负率。
2. 提高销售额,通过拓展市场、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销售额,降低增值税税负率。
3. 主动了解政策,及时了解并适应政府的税收政策,争取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4. 优化产品结构,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增值税税负率。
四、结语。
增值税税负率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了解行业标准的增值税税负率对企业制定经营策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经营状况,合理规划生产流程、优化产品结构,主动了解政策,从而降低增值税税负率,提升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应继续完善税收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行业预警税负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行业预警税负率增值税:(1)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增值税=本期销项税+进项税转出-本期进项税-上期留底税额+免抵退应退税额+简易征收增值税(2)行业税负率1.农副产业加工 3.5%2.食品饮料 4.5%3.纺织品(化纤) 2.25%4.纺织服装、皮革羽毛 2.91%5.造纸及造纸品业 5%6.建材产品 4.98%7.化工产品 3.35%8.医药制造业 8.5%9.卷烟加工 12.5%10.塑料制品业 3.5%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12.金融制品业 2.2%13.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14.电子通信设备 2.65%1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16.电器机械及器材 3.7%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18.商品批发 0.9%19.商业零售 2.5%20.其他 3.5%企业所得税:(1)税负率=年度应纳所得税税额(包含预缴)/企业收入总额(2)行业税负率1.租赁业 1.5%2.专用设备制造业 2%3.专用技术服务业 2.5%4.专用机械制造业 2%5.造纸及造纸品业 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 1%7.饮料制造业 2%8.医药制造业 2.5%9.畜牧业 1.2%10.通用设备制造业 2%1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12.塑料制品业 3%13.食品制造业 1%14.商务服务业 2.5%15.其他制造业——管业 3%16.其他制造业 1.5%17.其他建筑业 1.5%18.其他服务业 4%19.其他采矿业 1%2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品业 1%21.批发业 1%22.农副食品加工业 1%23.农、林、牧、渔服务业 1.1%2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25.零售业 1.5%26.居民服务业 1.2%27.金属制品业——轴瓦 6%28.金属制品业——弹簧 3%29.金属制品业 2%30.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 2%31.建筑材料制造业 3%32.建筑安装业 1.5%33.家具制造业 1.5%34.计算机服务业 2%3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3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 4%3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38.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5%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0.纺织业——袜业 1%41.纺织业 1%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43.房地产业 4%4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4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5%46.道路运输业 2%注1: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税负率,如果企业低于这个税负,系统就会发出预警,税局就会让企业自查,甚至稽查。
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2篇

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第一篇:1. 零售行业增值税税负率零售行业是指商店、超市和其他零售企业销售各类商品给最终消费者的行业。
在中国,零售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都非常大。
然而,由于销售环节较多,零售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零售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为17%。
这意味着,零售商在销售商品时要支付17%的增值税并从消费者那里收取税款。
例如,一件售价100元的商品,零售商需要向国家税务部门缴纳17元的增值税。
零售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是销售环节较多。
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商品经过了生产、批发和零售等多个环节。
在每个环节,企业都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增值税。
零售商在最终销售时需要将之前支付的增值税包含在售价中,并从消费者那里收取对应的税款。
此外,零售业增值税税负率高还与商品成本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零售商品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等。
在这些成本中,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已经在之前的环节中缴纳了增值税,因此最终的增值税主要由零售商承担。
总而言之,零售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销售环节较多以及商品成本结构的影响。
这也说明了零售业在税收贡献方面的重要性。
第二篇:2. 制造业增值税税负率制造业是指将原材料或组件转化为成品的行业。
在中国,制造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贡献较大且有很高的就业率。
然而,由于所涉及的加工和生产环节较多,制造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制造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为17%。
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17%的增值税,并将这部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在销售环节,制造商会将支付的增值税包含在商品售价中,并从消费者那里收取税款。
制造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是加工和生产环节较多。
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购买原材料和组件,并进行加工和装配,最终生产出成品。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增值税,且每个环节都需要计算并缴纳相应的税款。
各行业增值税、所得税税负率预警参照表

各行业增值税、所得税税负率预警参照表一、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参照表序号行业平均税负率01 农副食品加工 3.50%02 食品饮料 4.50%03 纺织品(化纤) 2.25%0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0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06 建材产品 4.98%07 化工产品 3.35%08 医药制造业8.50%09 卷烟加工12.50%10 塑料制品业 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12 金属制品业 2.20%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14 电子通信设备 2.6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 3.70%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18 商业批发0.90%19 商业零售 2.50%20 其他 3.50%二、企业所得税行业预警税负率序号行业平均税负率01 租赁业 1.50%02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0%03 专业技术服务业 2.50%04 专业机械制造业 2.00%05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0%06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 1.00%07 饮料制造业 2.00%08 医药制造业 2.50%09 畜牧业 1.20%1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1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0%12 塑料制品业 3.00%13 食品制造业 1.00%14 商务服务业 2.50%15 其他制造业--管业 3.00%16 其他制造业 1.50%17 其他建筑业 1.50%18 其他服务业 4.00%19 其他采矿业 1.00%20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00%21 批发业 1.00%22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0%23 农、林、牧、渔服务业 1.10%2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00%25 零售业 1.50%26 居民服务业 1.20%27 金属制品业--轴瓦 6.00%28 金属制品业--弹簧 3.00%29 金属制品业 2.00%30 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 2.00%31 建筑材料制造业 3.00%32 建筑安装业 1.50%33 家具制造业 1.50%34 计算机服务业 2.00%3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0%36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 4.00%3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0%38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50%3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0%40 纺织业--袜业 1.00%41 纺织业 1.00%4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43 房地产业 4.00%4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0%4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50%46 道路运输业 2.00%47 餐饮业 2.00%48 娱乐业 6.00%。
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

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
行业名称警示税负率(%) 水泥制造 4.5
摩托车整车制造 2.5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 6
电线电缆制造 3.5
欧式插座 3
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 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5
稀土金属冶炼 4
钢结构 2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6
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制造 5.5
模具制造 6.5
农副食品加工业 4.5
食品制造业 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
刺绣加工 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
丝网印刷、烫印 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5
塑料造(拉)粒、改性 3.5
医药制造业 7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5
锦纶短纤 2.5
涤纶短纤 2.5
涤纶综合类 1
腈纶纤维制造 2
橡胶制品业 5.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
洗衣机 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
汽车修理 5.5
零售业 1
附:本期实际纳税=销项税-进项税
=本期销项税-本期进项税-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收入*17%-本期存货增加*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收入*17%-[销售成本—(期初库存-期末库存)]*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毛利*17%+(期初库存-期末库存)*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
其中,销售成本=本期存货增加+期初库存-期末库存
本期存货增加=销售成本—(期初库存-期末库存)
杂项抵扣主要指运费抵扣,低值易耗品抵扣,劳保用品抵扣等。
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参照表

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参照表税负率=应交税金/销售收入(销项税金-进项税金/销售收入)序号行业平均税负率1 农副食品加工 3.502 食品饮料 4.503 纺织品(化纤) 2.25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5.006 建材产品 4.987 化工产品 3.358 医药制造业 8.509 卷烟加工 12.5010 塑料制品业 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12 金属制品业 2.20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14 电子通信设备 2.6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 3.70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18 商业批发0.9019 商业零售 2.5020 其他 3.50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分析税负率差异幅度=[企业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100%将测算的企业税负率与上年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如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30%,则该企业申报异常。
(二)企业销售额变动率的测算分析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当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50%或低于-50%,应将应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进行配比分析,以确定该企业申报是否异常。
(三)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分析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100%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100%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额=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如果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幅度超过各地设定的正常峰值,该企业申报异常。
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

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增值税税负率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增值税负担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
对于企业来说,正确计算和控制增值税税负率对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遵循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对企业管理和税收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高,而服务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价值链不同所导致的。
因此,针对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也需要有所区别。
其次,增值税税负率的行业标准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同时,税收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再者,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也需要相应调整。
因此,税收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确保税收政策的适时性和有效性。
最后,企业在遵循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透明度和规范运作。
只有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增值税税负率,降低税收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对于企业和税收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部门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和完善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促进税收政策的适时性和有效性。
企业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遵循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值税税负率行业标准的制定和遵循,是税收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税收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公式(纯干货)

各行业预警税负率及计算方法(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税负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税收负担的大小。
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讲,只有相对合理的税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纳税监管角度讲,在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一定情况下,实际税负过低,则有可能存在偷漏税问题,会引起税务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企业来讲,如果实际税负较高,企业也应该查明原因,加强纳税税务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
一、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一般如下:(仅供参考)1、食品饮料:4.50%2、农副食品加工:3.50%3、医药制造业:8.50%4、纺织品(化纤):2.25%5、金属制品业:2.20%6、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7、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2.91%8、电子通信设备:2.65%9、造纸及纸制品业:5.00%10、建材产品:4.98%11、卷烟加工:12.50%12、化工产品:3.35%13、塑料制品业:3.50%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15、电气机械及器材:3.70%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18、商业批发:0.90%19、商业零售:2.50%20、房地产:3.5%21、建筑安装:3.5%22、其他:3.5%二、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公式:简单的来说: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3%(具体根据行业税率)除以销售收入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一般就是: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3%、9%或6%,而是小于该比例,具体计算: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三、各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仅供参考)1、造纸及纸制品业:1.00%2、畜牧业:1.20%3、医药制造业:2.5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5、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食品制造业:1.00%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1.00%8、饮料制造业:2.00%9、畜牧业:1.20%10、塑料制品业:3.00%11、商务服务业:2.50%12、专用设备制造业:2.00%13、专业技术服务业:2.50%15、其他制造业-管业:3.00%16、其他制造业:1.50%17、建筑业:1.50%18、其他服务业:4.00%19、采矿业:1.00%2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00%21、批发业:1.00%22、农副食品加工业:1.00%23、金属制品业--轴瓦:6.00%24、金属制品业--弹簧:3.00%25、金属制品业:2.00%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27、农、林、牧、渔服务业1.10%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0%29、零售业:1.50%30、居民服务业:1.20%31、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2.00%32、建筑材料制造业:3.00%34、家具制造业:1.50%35、计算机服务业:2.00%3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4.00%3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50%38、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50%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40、纺织业:1.00%4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0%42、房地产业:4.00%4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4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50%45、道路运输业:2.00%四、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所得税税负率为年度交纳所得税税额占该企业销售额或者营业额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值税税负率农副食品加工3.50食品饮料4.50纺织品(化纤)2.25建材产品4.98化工产品3.35医药制造业8.50卷烟加工12.50塑料制品业3.50金属制品业2.20电子通信设备2.65商业批发0.90商业零售2.50其他3.50所得税行业税负率(%)饮料制造业2.00医药制造业2.50塑料制品业3.00食品制造业1.00商务服务业2.50其他建筑业1.50其他服务业4.00农副食品加工1.00批发业1.00零售业1.50建筑材料制造3.00建筑安装业1.50家具制造业1.50计算机服务业2.00纺织业1.00房地产业4.00道路运输业2.00餐饮业2.00娱乐业6.00税负分析基础知识一、宏观税负及相关概念(一)税收负担分类1、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国家征收的税款占纳税人税源数量的比重,反映出税款与社会新增财富之间的在关系。
以不同主体为出发点,税收负担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出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即:要征收多少税收;另一方面,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出纳税人在税收缴纳时的负担水平,即:承担了多少税款。
2、宏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反映出一定时期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水平,是一个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财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经济指标。
计算公式:宏观税收负担率=税收总收入/国生产总值*100%3、单项税种的税收负担单项税种的税收负担是指某一税种在一定时期的收入占该税种税基的比重,反映该税种的征税强度,是分析和研究税收制度和税制结构的重要容。
计算公式如:增值税负担率=实纳增值税税额/含税销售额*100%(或不含税销售额)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实纳所得税额/实现利润额*100%税负调查分析中分行业增值税负担率分母统一为不含税销售额。
4、行业税收负担行业税收负担是指按照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测算某行业的税收与相关税源之比,计算出某行业税负。
如增值税行业税负为某行业增值税与该行业计征增值税销售额之比。
在计算单项税种行业税负过程中,根据分析需要,既可以计算实际税负(如实缴增值税税负,以实缴增值税作为分子),也可以计算名义税负(如应缴增值税税负,以应缴增值税作为分子),既可以计算销售收入税负(如以计征增值税销售收入作为分母),也可以计算增加值税负(如以增加值作为分母)。
如某行业增值税宏观税负==某行业增值税÷该行业增加值;某行业增值税微观税负==某行业增值税÷该行业计征增值税销售额;由于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商品批零贸易业与餐饮业是一个产业,单独测算商业增加值比较困难。
在实际分析中,一般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分母。
即:商业增值税宏观税负==商业增值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业增值税微观税负==商业增值税÷商业计征增值税销售额;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的税负比较,可以反映出征收力度和征管质量的差异。
5、行业预警税负目前,总局计统司定期公布行业预警税负指标。
具体方法为:在计算出行业税负水平后,根据统计学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计算出行业税负离散度,以0.6作为参考值,当离散度小于等于0.6时,预警税负为行业平均税负减离散系数,当离散度大于0.6时,预警税负为行业平均税负减去行业平均税负乘以0.6的积。
预警税负反映某行业最低税负标准,当某行业税负低于预警税负,则该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征收力度不足的问题。
从研究实证看,对比离散系数和行业税负相关关系,税负低的行业离散系数普遍较大,税负高的行业离散系数普遍较小,说明一般情况下,税负低的行业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
(二)GDP及相关知识1、国生产总值(简称GDP)国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即全社会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总和就是GDP。
国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国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GDP上述三种形态在核算时分别体现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
(1)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新创造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计算分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衡量核算期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最终去向的一种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测算的GDP,理论上应该一致,称为三面等值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往往存在差异,但需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误差(一般为3%)围。
国生产总值不同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只是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物质产品生产的成果,而国生产总值则包括全部生产活动的成果,既包括物质生产成果,也包括劳务活动成果。
GDP的中文名称为:国家一级称为××国生产总值,如中国GDP称为中国国生产总值;从2004年1月开始,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各地方GDP称为××生产总值,如GDP称为生产总值。
2、GDP数据发布我国自1985年建立国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以来,计算方法逐步完善,GDP及有关数据为党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4年始,参照国际惯例,我国GDP数据发布程序进行了改革,目前,年度GDP和季度GDP的发布程序分别如下:(1)年度GDP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
初步核算数在次年1月20日左右发布,并在2月和5月出版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上使用;初步核实数在次年9月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最终核实数在隔年5月和9月在《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出版物上发布;(2)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
初步核算数于季后15日发布,初步核实数于季后45日发布,根据年度GDP最终核实数对全年各季度GDP初步核实数进行调整,形成各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并对外公布。
3、工业增加值及分类目前,统计局年度对外公布的工业增加值为规模以上(即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在公布年度数据时,才有全口径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在核算时采取的方法不一。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前,统计规模以上企业数据采用全面报表制度,即根据统计法有关规定,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要向统计部门报送规定格式的统计报表,统计局以此为依据,汇总、公布有关数据。
(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下企业为统计局企业调查队控管,纳入企业名录库,名录库企业组成抽样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一般以工业总产值为标志,在抽样框选定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计算这部分企业的增长情况,从而推及全部。
随机抽样是数理统计学上一个较为重要的理论,如果能够确保抽样的随机性,一般能够确保推算结果的正确性,误差一般不会超过3%。
计算分式为:工业增加值=当期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上年的增加值/上年工业总产值(三)常用的几个分析口径目前总局进行宏观税负分析时,常用以下几个口径:1、全口径税收宏观税负全口径税收宏观税负是指全口径收入(一个地区的国、地税部门征收的全部税收收入,包括海关代征税收、证券印花税)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全口径税收宏观税负=全口径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100%2、国税收宏观税负国税收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地区国、地税部门征收的全部税收收入扣除海关代征税收和证券印花税后的税收收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国税收宏观税负=国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100%。
3、全口径国税收入宏观税负全口径国税收入宏观税负指全口径国税收入(一个地区的国税部门征收的全部税收收入,包括海关代征税收、证券印花税)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全口径国税收入宏观税负=全口径国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100%4、国税收收入宏观税负(国税部分,以下类同)国税收收入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地区国税部门征收的全部税收收入扣除海关代征税收、证券印花税和车购税后的税收收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国税收宏观税负=国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100%。
5、国税收扣消费税后宏观税负国税收扣消费税后宏观税负是指剔除消费税差异对宏观税负的影响,一个地区国税部门征收的国税收收入扣除消费税后的税收收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国税收扣消费税后宏观税负=(国税收收入-消费税)/地区生产总值*100%。
6、增值税行业税负总局计统司宏观处根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发布行业税负状况,其计算增值税行业税负的口径为:应交增值税行业税负=某行业应交增值税÷该行业计征增值税销售额;实交增值税行业税负=某行业实交增值税÷该行业计征增值税销售额。
7、全口径国税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口径国税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指剔除第一产业差异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全口径国税收入(一个地区的国税部门征收的全部税收收入,包括海关代征税收、证券印花税)占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全口径国税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口径国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100%8、国税收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国税收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指剔除第一产业差异对国税收收入宏观税负的影响,一个地区国税部门征收的国税收收入占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计算公式:国税收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国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100%。
9、国税收扣消费税后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国税收扣消费税后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指剔除消费税和第一产业对国税收收入宏观税负的影响,一个地区国税部门征收的国税收收入扣除消费税后的税收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