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_朱志平
如何将汉字结构规律应用在对外汉字教学中

写 法和 意义 的 时 间 ,还 能够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效 率, 是 今 后对 外汉 语教 学发 展 的重要 趋势 。
三 、巧妙认知字词结合的语义系统
字词 组合 的语义 系统不 仅是 中 国汉 字系 统的重 要组成 部分 而且成 为对外 汉 字教 学中相 当难 的一部 分。 中国文化 的丰 富性 使 中 国汉字 出现很 多 同形 异义 字 、同形 异音 字 , 或 者说 同样 的字用 在不 同 的场 合读 音可 能不 同,意义 也可 能发 生变 化 ,导 致 中国汉 字 学起 来较 为 费力 ,较 为 复杂 。 可见这 就 需要在对 外汉 字教 学过程 中巧妙 认知 自此结 合 的 语 义系 统 。何 为语 义系统 ?一 个字 ,有属 于他 的独特 的意 义 ;一个 词 ,有属 于他 的不可 替代 的 内涵 ,这在 对外汉 字 教 学 中是极为 重要 的 。汉 字 的学 习,其 目的就是 为 了在 生 活 中合理 应用 ,达 到交 际交流 的 目的,如 果我们 不知道 汉 字 的意义 ,就 不可 能实现 汉字 的价值 。因此 ,了解 汉字 的 语 义 系 统 ,极 为必 要 。汉 字 的语 义 系统 , 有其 特 殊 的 规 律 ,汉字 中 ,一个字 不止 有一个 意义 ,一个 意义 也不止对 应 一个字 ,这 也是汉 字难 学的重 要原 因。在 对外汉 字教 学 中,我 们可 以树枝 式学 习的方 法进 行 讲解 说 明 ,以 “ 难” 为例 ,“ 难 ”有 两个 读音 ,对 应 两个 意 思, 当难 读 四声 的 时 候 ,是 患难 的意 思 ,如 :奉 命 于 危难 之 间 《 出 师表 》 ; 当难 读 二 声 的 时 候 ,是 困难 的意 思 ,如 :天 下 事 有难 易 乎 ?《 为学 》 。我 们在 教学过 程 中,遇到 此类 的多音 字 ,一 定要将 所有 的读 音和 意义 归纳总 结出来 ,集 中讲授 ,否则 容 易造 成学 生记忆 的分散 ,影 响记忆 效果 和学 习水平 。完 善 汉字 的语 义系 统,并将 这种 汉字 结构规 律巧妙 地融入 对 外 汉字 教学 中 ,才 能规 范对 外汉字 的教 学方法 ,拓展对 外 汉 字 的教学 范 围,明确对 外汉 字 的教学方 向 ,为 对外 汉字 教 学水 平的提 高奠 定坚实 的基 础 。 总之 ,对 外汉字 教学 不是 一朝一 夕 的,不是 一蹴而 就 的,更不 是轻 而 易举 的 ,想提 高对外 汉字教 学 的水平和 质 量 ,要将 汉字 结构规 律巧 妙融入 对外 汉字教 学过程 势在 必 行 , 充分 了解 到汉 字 结 构规 律 并 且 灵活 应 用 汉字 结 构 规 律 。这样 才能把 握汉 字教 学的命 脉 ,才 能扼住 对外 汉字 教 学 的脉搏 。教 师有意 识提 高对外 汉字教 学 的灵活性 与主动 性 ,帮助 学生提 高学 习能 力和接 受能力 ,从 而促进 对外汉 字教 学整 体的发 展和 提高 。 参考文献 : [ 1 】 胡文 华 . 汉 字 与对 外 汉 字教 学仁 嗍 . 上海 : 学林 出 版社 ,2 0 0 8 . 【 2 1 孙德金 . 对 外 汉 字 教 学研 究 . 北京: 商务 印书 馆 ,2 0 0 6 . f 3 1 张德鑫 . 关于汉 字文 化研 究与汉 字教 学的几 点思考 Ⅱ ] . 世界汉 语教 学 . 1 9 9 9 : 3 5 8 3 .
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

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的演进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独特的构造和内涵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汉字,使之既能传达汉字的文化价值,又能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成为对外汉字教学的核心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汉字部件的构成和分类,进而探讨汉字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汉字的历史演变、汉字部件的定义与分类,以及汉字结构的特点和重要性。
还将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题和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探讨汉字部件与汉字结构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汉字部件概述汉字部件,亦称为“字根”或“构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这些部件在构字时具有表音、表意或标示等功能,是汉字字形分析和教学的重要基础。
部件的存在,使得汉字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为汉字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了便利。
汉字部件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并非无章可循。
通过归纳和分类,我们可以将这些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
一些常用的部件,如“木”“火”“水”等,既具有表意功能,也常作为构成其他汉字的基础。
这些部件的存在,使得汉字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层次性和组合性,为汉字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对汉字部件的深入了解和灵活运用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部件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提高他们的汉字识别和运用能力。
部件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对汉字部件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汉字部件教学更加系统、科学和实用,为培养学生的汉字素养和文化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汉字是有理据性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汉字的造字理据和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解析汉字的构形规律,能较好地援助留同学记忆和理解汉字,提高教学效率。
中国汉字数量繁多、结构繁复,且对于大多数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是一种生疏而特别的文字,因此,如何才能学好汉字、记忆更多的汉字是外国留同学学习汉语的一大难题。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通过字形与字音、字义相联系,而汉字字形与客观事物之间往往具有肯定的联系,从汉字字形能够径直获得其所表达的意义的相关信息。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汉字的造字理据和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解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汉字造字法,能使留同学不仅了解其构造原理,领悟汉字的理据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的构形规律性和汉字的系统性,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汉字。
所以,讨论汉字构形的理据性,必定有助于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效率。
一、汉字形体的理据性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跟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有自己非常的形体结构、独特的表意性。
从符号阐述学的角度看,汉字是一种艺术型的象征性表意符号,“它永久不是完全任意的;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根基”。
〔索绪尔〕汉字的象征结构本身就有“能指”意味,用直观分析的方法就能把握其“所指”为何。
汉字所运用的符号是构形部件,其构意的表达是通过它的构形部件来承受的。
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意图,称作造意。
造意一旦为运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称作造字理据。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论述了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是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理据而归纳出来的,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为用字之法,因此在讨论造字理据时,仅涉及“六书”理论中的前四种。
象形字、指事字是“依类象形”,会意字“比类合谊”,形声字“形声相异”,这些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理据所在。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界的发展文献综述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界的发展文献综述摘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自引入中国后,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汉语国际教育学界有关输入假说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学界输入假说的研究阶段、特点、成果并结合实际给予评价。
关键词:输入假说;文献综述;对外汉语20实际70年代,克拉申在《二语习得的年龄,学习速度及最终成就》中提出“语言监控模式”,后来又提出“可理解输入”和“输入假说”的概念。
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学科建设发展的蓬勃时期,国外的二语习得理论传入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笔者根据在CNKI查阅到的文献,将国内学界关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A.初步发展阶段。
20实际80年代到90年代为对该理论的引入阶段。
主要是对克拉申的假说进行介绍,如,桂诗春(1980)、吴丁娥(1990)等。
21世纪初期,出现针对该理论的评述及与教学初步的结合,如,郑银芳、吴叔良(1990)等。
B.研究成熟阶段。
研究者将输入假说与教学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从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内外影响学习者的各种因素等方面讨论该理论对本学科的影响。
如,刘清平(2001)、张莉(2001)、程相文(2001)、周健(2003)、杨惠元(2000)、王永阳(2022)、贾冠杰、林磊、兰芸等。
一、初步发展阶段克拉申的假说起初是由国内外语教学界的学者引入的,用于研究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
桂诗春最早将克拉申的假说引入国内外语教学,他在论及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时提到克拉申的“监查模式”,“运用‘照顾式语言把‘输入变为‘吸入”“自然顺序”等,他认为该假说很值得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深入讨论。
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的衔接

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的衔接朱志平提 要 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汉语词汇,达到一定的汉语阅读和写作水平。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作了两项调查,一是欧美学生成绩测试的结果与其他留学生对比,一是三年来两个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期刊中有关汉字教学的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指出,汉字教学要跟汉语词汇的教学衔接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的问题。
基于汉字和词汇关系的分析,本文主张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下原则:(1)在初级水平阶段分阶段集中进行基础汉字的教学;(2)以意义为线索贯穿字词;(3)以语素为形式标志对汉字进行分类;(4)“举一反三”与“条分缕析”相结合。
关键词 汉字教学 词汇教学 教学设计引言有关汉语第二语言汉字教学有两个现状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汉字教学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丰硕成果;另一个是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依旧面临的“汉字难”现实。
基于对这两个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字教学跟词汇教学必须衔接起来。
一、“汉字难”与“字词并行”的挑战汉字难,这对于非汉字圈国家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在日常的汉语学习中,汉字给这些学生带来的困难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通过调查来了解。
据此,我们对按水平混合母语编班的35名中级水平学生“精读课”平时测验的成绩作了一个调查。
这批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当于汉语言本科二年级(或相当于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1000学时以上)。
每学一课,他们要接受两种测验,一种是“听答”———根据课文内容用写的方式当堂回答问题,另一种是“听写”———写出听到的课文词语组成的句子。
“听答”是开卷的,目的是测验学生理解课文并迅速组织句子回答问题的能力;“听写”是闭卷的,目的是测验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包括记录这些词语的汉字)的掌握程度。
①每次测验的满分是10分,采用“扣分制”。
“听答”每错一处扣0.5分,“听写”每错3字扣0.5分。
这些学生来自日、韩、印尼、英、美、葡萄牙、俄罗斯、德国、意大利9个国家。
泰国初级学生汉字笔顺书写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泰国初级学生汉字笔顺书写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随着世界汉语热的兴起,汉语无疑成为一门受欢迎的语言。
但是,汉语也是全球十大最难学语言之一。
特别是汉字的读、识、记、写,成为汉语学习者及汉语教学教学的难点。
本文主要从泰国初级学生日常学习及书写汉字的案例出发,分析汉字笔顺学习的难点及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岀相应的教学策略。
标签:汉字笔顺难点;原因;教学策略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据统计,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了10亿。
但是,汉语口语和文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特别是汉字,单从汉字的书写形式来看难以辨识它的发音,而且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这无疑使得汉语成为全球十大最难学语言之一。
本文从泰国学生日常汉字学习及书写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笔画的书写方面存在母语笔画书写的负迁移,随之, 考虑到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笔画的书写是否受母语笔画书写的负迁移影响。
并且针对泰国初级学生的汉字笔顺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汉字笔顺教学策略。
一、汉字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是最早研究文字学的国家,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研究涉及汉字的方方面面,有汉字的数量、偏旁、部件、结构、造字来源,文化等。
从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来研究汉字的文献远不及本体研究的程度,并且汉字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汉字研究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比如,许多汉语学习者会不经意间问到“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很多教师往往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告诉学习者汉语的习惯就是这样的,没有原因。
这是因为汉语本体研究的复杂性,一些汉字的来源和理论难于在对外汉语中进行解释和详述。
结合汉字本体研究之下的对外汉语研究中,朱志平(2002)《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中指出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高定国、钟毅平和曾铃娟(1995)《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更容易认知高频词,这是结合其他相关领域对汉字进行研究;柳燕梅(2001)《汉字速成课本》对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以有趣的形式呈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研究方案设计

5、把下载的资料按照论文大纲分类标出来。
6、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7、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结束课题研究。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与方法(Researching method)
1.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但所查找的文献还处于不断更新与逐渐完善之中,在今后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对其作进一步修整;
[12]洪慧鸣.由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所引发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1年06月第06期.
[13]吴卓然.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安徽大学中文系.2011年第5期.
[14]张秋红,陈鹤.浅谈地方高校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初级阶段的
对外汉字教学设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二期。
2、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教学难点,分析出对留学生来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2、让留学生尽量克服反感学习汉语的心理,培养起他们的汉字学习兴趣。
3、用夸张法和手势法让留学生学习汉字声调,读准汉字四个声调。
4、学会整体拼读简单的常用汉字的音节。
5、了解汉字的意思及其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
在汉字认知方面主要由以下研究。
第一,1997年,彭聃龄通过实验来了解汉语学习者的汉字认知心理历程(《汉字识别中的两种加工机制》,1997年)。第二,冯丽萍从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对外汉字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些教学原则(《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1998年)。第三,徐子亮根据留学生中的两个群体,汉字背景与无汉字的背景学生的认知汉语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在汉语与汉字教学上的方法(《汉字认知及教学方法》1999年)。第四,张积家指出,汉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影响汉字整体与部分认知的重要变量(《汉字认知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2001年)。第五,万业馨也说明了特征分析,字形的视觉信息检测存在着整体优越性,汉字的轮廓框架会传递较多的信息。(《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语的认知的综合研究》,2003年)这些特征都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引导外国学习者认知汉字读音乃至把握汉字符号体系的重要途径。
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肖奚强2009中文摘要外国学生语料中存在大量汉字书写偏误现象,为了描述偏误现象的特点,阐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得到偏误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本文进行了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本文按照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三种类型对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现象进行分类,各类又可细分为:部件的改换包括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和类化改换;部件的增损包括增加意符和减损意符;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包括母语迁移变形和部件镜像变位。
形近改换是各个学习阶段和不同母语背景学生语料中都最常见的偏误类型。
形近的部件常干扰学生书写时的选择,学生对形近部件区别特征的认知需要加强。
初级阶段偏误数量较多,中级阶段偏误数量大幅减少并进入稳定状态,到高级阶段偏误数量不再有明显减少。
中级阶段是外国学生汉字习得的过渡阶段和关键阶段。
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强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增加部件和减损部件四类中的表现与汉字文化圈学生差异较大。
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远远多于本族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汉字的特殊构形特点的确给外国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但在各类偏误数量分布来看,外国学生与本族小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大。
关键词:汉字汉字部件偏误分析习得AbstractIn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writing corpus, there are large amount of error phenomenon.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se error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these error phenomenon and then to find out some discipli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rror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and acquir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foreign learners.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in character writing by foreign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of components. We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errors: 1. Errors of substitution; 2.Addition and omission errors; and 3. Erroneous variants and misplaced components.Error of substitution caused by similar appearance is the most common error type in every learning stage and in the corpus written b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hen writing characters, the similar appearance of components alway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choice. Thus, we should reinforce students’ the similar components Cognition ability.The amount of errors is the most in early stage. In middle stage, the amoun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d come into a stable state. In late stage, the amount no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y more.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iddle stage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key stage of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acquisition.The writing condition of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 is better than the condition of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latter has large differences in four types with the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The errors written by foreign students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Chinese pupils. The spec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use a certain difficulties for foreign students. But the amounts of every error type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foreign students and Chinese pupils is not big as we thought.Key words: characters component error analysis acquisitio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朱志平提要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在教学上与汉语不是同一的关系。
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
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说,并且与汉字习得规律密切相关,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汉字教学可资借鉴的理论。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汉字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
它要研究学习主体,即人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习得规律;它必须借鉴语言本体和语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使之在应用的领域里进一步延伸。
因为“语言学家事实上并没有为发展语言科学而对语言进行`全面的'描写”(S.Pit Co rder 1983)。
从理论与教学的关系看,理论研究只涉及语言的规律,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使之为教学服务,“这个问题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同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字教学不可避免,教学中也要借鉴汉字本体的研究成果,所以必须引入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汉字构形学。
一 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有人曾经就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情况做过对比,二者的阅读曲线呈剪刀差形分布。
中国儿童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却难以阅读有生字的内容;美国儿童能阅读有生词的篇章,却不一定理解已读的内容①。
二者的这种差异就是文字的差异造成的。
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传递口语信息。
拼音文字可以以语音为中介达到拼读、辨识和拼写的目的,其口语与书面形式是一致的。
汉字却不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王宁2000)。
以笔画和部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方块字几乎完全不能直接拼读,更难以仅凭语音去辨认。
这是今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学习汉字的最初阶段既要借助于汉语拼音的帮助,又不能只停留在拼音阶段的主要原因。
汉字虽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却有自身的系统与结构规律。
汉字有三个要素:形、音、义。
其中,音与义属于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只有字形属于汉字本体。
阅读时要通过字形来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沟通,从而达到理解。
由于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音、义会发生变化。
但语义的变化不直接影响字形,所以字形并不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汉字结构所折射的语义与今天汉字所负载的语义已经有了差别。
汉字字形与其所记录的语言在变化上的这种“不同步”,形成二者在规律上的差别,使得我们只有对汉字形体及形体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捕捉到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使汉字的三要素“形、音、义”统一起来,这是汉字得以识别和记忆的基础。
在汉语学习中,不了解字形,就无法掌握汉语的读写技能。
汉字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
它决定了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字形结构的分析上,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
二 汉字构形学说及其可应用性汉字构形学说“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形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王宁1995)。
汉字在造字之初是根据词义构形的,汉字字形“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王宁1995),这种情况从汉字使用以来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是汉字之所以能超越时空局限,超越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各个方言区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大多数汉字构形所表现的最初造义与汉字所负载的语言中的语义有了一定的距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通过对构形理据的分析来辨别(音借字除外)。
如“初”字,《说文解字》“刀”部:“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从刀从衣”是“初”字的构形,“裁衣之始”是“初”字的构意,“始也”则是许慎对“初”字所负载语义的诠释。
通过《说文解字》对“初”字构形的说解,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起初”、“当初”等词中的“初”字为什么是由“衣”旁和“刀”组成的。
在这个字里,“刀”是独体字,“衣”是部首,二者都可以通过类推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如果把这样的构形关系引入对外汉字教学课堂,学生就有可能避免把“初”字中的“衣”旁写成“示”旁或把“刀”写成“力”。
当字形与其所携带的意义信息同汉字所记录的语言中的词义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时,一个字的辨识、理解与记忆就会由难变易。
汉字系统中,每个汉字的构形都遵循整个系统的总规律。
汉字构形的这种系统性,许慎《说文解字》已经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王宁教授提出了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从静态的角度讲,它们分别包括了(就楷书而言,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笔画和部件,笔画是部件的下位概念,部件由笔画组成,再组成整字。
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则分别与汉字的书写和辨识两个方面相关联。
写字要一笔一画地写,如果每一笔每一画的起落位置不明确,就会产生笔画书写的错误。
所以,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书写元素是个不可忽略的概念。
在静态条件下,汉字的书写元素并不复杂。
汉字楷书的基本笔形②大致可归纳为“横、竖、撇(捺)、点(提)、折”几种。
但每一种笔形都有特定的写法,偏离一定写法超过某一限度时,就会产生笔形的错误。
比如,“横”的右侧抬得太高,会与“撇”相混,“厂”就成了“质”的上部。
因此它的动态过程就变得异常重要,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大多数错字是书写元素的偏误造成的。
比如,把“商”的两个相向的笔画写成反向的;“为”的两点放错了位置而写成“办”;“希”的第四笔书写不到位;“贝”的最后一笔则因写得太长并且拐了弯而成了“见”。
又比如“男”因少了一笔而成了“曰”与“力”的组合;“味”则因多了一笔而成了“口”与“朱”的组合,等。
从“男”与“味”的错误还可以看到,书写元素的数量即笔数,也极为重要。
由此可见书写元素的偏误是导致错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学中重视对书写元素的教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字的产生。
根据朱志平等(1999)的调查,对汉字基本笔画,也即书写元素的概念输入与书写训练,是减少学生汉字偏误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调查从实践上证明了书写元素教学的重要性。
但写字又需要有对构形元素认识的前期积累作基础,因为笔画起落依附于结构的特点。
在认识构形元素以后,书写过程才能达到理性化。
构形元素的分析可使学习者建立起系统的观念,所以书写元素最终的熟练掌握依附于对构形元素的理性认识。
在对汉字进行辨识时,汉字的构形元素是汉字能否被正确辨识的关键。
构形元素是直接进入构形的最小单位,也是汉字结构中表义的最小单位。
它对汉字的识别和记忆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由于构形元素带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汉字的构意,如“初”字的构意“裁衣之始”是由“衣”旁和“刀”组合起来体现的。
因此,当一个已认得“初”字的人看到“示”旁和“力”组成的“怪字”时,决不会认为这就是“初”字。
心理学家在研究汉字正字法对汉字“字优效应”③的影响时,使用了三组字:真字(通行的汉字)、假字(构形元素位置与真字一致,但不是通行汉字,如双人旁和“也”组成的字)、非字(构形元素位置与真字不一致,如“她”字的“也”和“女”互换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真字的识别率最高,假字次之,非字识别率最低。
心理学的实验对象是已经习得汉字的人,由于实验材料限于构形元素位置及搭配的变化,被试对真字、假字和非字识别的这种梯度表现就说明,已经习得汉字的人是根据构形元素及其位置和结构方式对汉字进行识别的。
当然,认字虽不涉及笔画,记住每个构件却又要以笔划为基础,因为整体认读由于缺乏分析只能达到对汉字笼统的认识。
由此可见,书写元素与构形元素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写”和“认”的相互促进达到汉字的最终习得。
从第二语言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许多偏误是由于对构形元素辨识不清,对构意不明而造成的。
如,把“租”写成“祖”,把“往”写成“住”,把“为”写成“办”等等,既是书写的错误,也是由于辨别不清“禾苗旁”与“示”字旁,单人旁与双人旁等本身所携带的语义。
因此,在汉字识别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构形元素及其位置、结构方式和构意的分析。
其中构形元素所携带的意义的掌握极其关键,要让学生明白,“示”旁与“衣”旁只相差一点,却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当这些构形元素与各自表示的语义建立起联系时,就很难再混淆起来。
从汉字构形系统来看,组成汉字的构形元素不是无限的,可以归纳为一定数量的形位。
汉字构形学的研究表明,在汉字使用的每个历史时期,“形位的数量都大致在250-300个左右,它们分别或完全具有表音、表义、表形、标示四种功能”(王宁1995)。
如,“刀”在“初”字里的功能是表义,在“刃”字里就是表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以“衣旁”为表义形素的汉字就达一百多个。
掌握这些形素及其构形规律,显然是习得汉字的捷径。
几百个形素又可以组成上万个汉字,它们的结构方式并不复杂。
据研究,汉字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两种:层次结构与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由形素一次性集合而成”(王宁1995),如“器”;层次结构则由形素逐级依次组成,如“灏”,见图1。
汉字形素的功能及其结构方式是汉字构形理据的基本内涵,除少数因字体变异而产生形素粘连(如“事”、“更”等)的汉字以外,大多数汉字都可以通过构形理据的分析得以理解和掌握。
由此可见,“汉字构形学说”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 汉字构形学说与汉字学习、习得规律的相关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成人教育。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1995)指出,成人获得语言与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自然的习得(unconscious acquisi-tion),一是有意识的学习(learning),后者是人脑随后天的发育成熟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对前者有推动作用,可使习得效果大大提高。
而语言教学在习得和学习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它对学习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因此,对成人来说,机械性的重复训练应当更多地被可理解的分析与归纳所代替。
此外,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另一个原则是“可懂输入原则”,这个原则认为,语言的习得依赖于可懂材料的输入。
所以,如果我们把汉字构形的特点和理据分析透彻,给予成人学生能够理解的汉字材料,就会极大地推动他们的汉字习得。
在这一点上,汉字构形学说的分析特性与上述需要正好吻合。
当前认知心理学对汉字字形认知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笔画、部件、正字法。
心理学家在研究了汉字认知过程中的字形加工以后指出,“笔画是识别所有汉字的一个单元”,“部件也是汉字识别的一个单元。
与笔画的特征分析相比,部件分析发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
”(彭聃龄1997)这一研究结果与汉字构形学说的理论是一致的。
正因为部件(即构形元素)的分析处在“较高的层次上”,它才与汉字的辨认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