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工地上,起重机把重物从地面上由静止吊起来;足球场上,运动员踢球后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慢慢地停下来。

以上几个物体,有的由静止到运动,有的由运动到静止,有的速度越来越慢,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

在物理学中,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压缩海绵,海绵变形了;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了。

这两个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

其实,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产生形变,都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同时存在。

2.力的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我们要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应该如何描述呢?解答:我们发现,要清楚的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须做三方面的描述:(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F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笫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 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LI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 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 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 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2. 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知道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 ²)。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吸引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2.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和重力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掌握重力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4.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 教学内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实际问题中重力计算的步骤。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重力计算问题。

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I. 说课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通过重力公式计算物体间的引力大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 教学重点1.理解重力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理解重力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引力大小;3.运用重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I. 教学内容1.重力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重力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地球上,也存在于其他物体之间。

. 重力的作用方向是物体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上,总是指向质量较大的物体。

2.重力公式及计算方法 . 重力公式:$F =G\\frac{{m_1 \\cdot m_2}}{{r^2}}$ . 其中,F表示物体间的引力大小,G是重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

. 计算引力大小的步骤:确定物体的质量、计算物体间的距离、代入重力公式计算。

3.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天体运动: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等都是由重力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 摩擦力和支持力:摩擦力和支持力中的各种现象都与重力有关,如地面上物体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由重力所引起的,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 ($F = m \\cdot g$)。

.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纵向运动,重力使物体加速度为常数,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自由落体时间、自由落体速度等都与重力有关。

IV.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和场景,引入重力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引导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计算步骤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重力公式。

3.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物体间的重力相互作用,并应用到具体的现象解释上。

V.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为什么落叶会飘落到地面上?联系生活经验,引出重力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四、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力的分类

6、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分:力学中常碰到的有重力、弹力、 摩擦力.
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动 力、阻力等.
效果不同的力,性质能够相似.性质不同的力, 效果能够相似.

重力

一、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意: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有两个作用: 1、使物体随处球自转的自转偏向力; 2、使物体不脱离地球的重力。

力和力的图示

一、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互相作用.
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有受力物体必存在施力物体.
2、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
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
(1)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 (2)使物体产生形变。

力和力的图示

4、用图形描述力的办法——力的图示
A、线段的长短表达力的大小(要按比例画出). B、箭头指向表达力的方向. C、箭头或箭尾表达力的作用点.
重力
不等于 地球的 吸引力
二、重力的产生条件: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 受到重力的作用。
•一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方向:竖直向下. (不可说垂直地面,不可说指向地心)
2N
F
f

错解2:作用线长应是标度的不不大于1的整数倍。

力和力的图示

练习2:放在桌面上的木块,重3.5N,受到水平向左的 20N的拉力,另还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2N。请用力 的图示描述以物快的受力。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伙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是建立在初中对力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因此,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连续,又是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本节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情分析要紧从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学过力,重力差不多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2,认知方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3,学习方式:他们适应于被动同意式的学习,而我校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三,三维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探究,明白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缘故。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明白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理解重力的大小以方向。

明白物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本课的教学难度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喜新厌旧。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重心”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过思考,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3)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②通过天宫一号的引入和中国版图“重心位置”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以问题探究和讲授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由浅入深地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辅助教学3、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回忆、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己推理、探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剪辑及图片并引导:①为什么天宫一号不飞离地球?②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水不洒向太空?③为什么苹果、铅球、运动员都落向地球?水总是往低处流?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步步设疑,引出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
一、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四、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力的概念
1.由同学们已有的力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得出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
(二)探索力的概念、图示,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实验,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学生概括力的定义。

并在老师引导下探索出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

进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创设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
(三)创设情景,引入重力并了解重心概念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引出重力概念,并探究重力的三要素,探究重心的位置。

[设计意图:联想生活实际,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自主概括重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重心确定的方法。

]
(四)阅读教材学习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特点。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属于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
五、板书设计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定义
2.力的理解、分类
3.力的单位、测量
3.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1.大小:G=mg (g大小的变化)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等效替代、重心的位置的影响因素、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
项工程清单和安全管理措施
工程名称:工程
施工单位:深圳市嘉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纯水岸花园三期(22栋-30栋)及地下车库工程
2、工程地点:中山市板芙镇金钟村
3、工程规模:工程包括9栋,地下1层,地上26层,总用地面积43071.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1810.87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12880.1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28930.8平方米。

4、建设单位: 中山市盛迪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5、设计单位: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6、监理单位:广东中山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7、施工现场情况:“三通一平”已完成并已进行规划放线,具备开工条件。

编制说明:
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编制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程序符合规定,根据方案落实安全技术交底,配备专职安全员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