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双向调节作用
试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对 照组治愈率 8 % , 9 病死率 1 , 比有 明显 差异 , 1 对 % P值 均 <
0 0 。剂 量 : 人 16~ . d 儿 童 5 g ( g・ ) 3— .5 成 . 26 ; 0m / k d 分 4
次 口服 。 5 皮 肤病
感染切 口和腹腔 , 直是肠外科棘手问题 。近几年 国内外 学 一
参考文献马新国甲硝畦治疗消化性溃汤疗效观察临床荟萃黄银富灭滴灵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例福建医学杂志于正龙灭滴灵在胃肠病中应用实用内科杂志郭庭杰灭滴灵治疗肺心病例临床荟萃李秀琴灭滴灵治疗急性胆道感染例疗效观察临床荟萃邢万峰四环素灭滴灵合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热河医药许昌泰甲硝唑的临床应用进展新医学何家生甲硝唑治疗高血脂例疗效观察新药与临床林咸熙甲硝唑治疗破伤风新药与临床卢勇田甲硝唑霜治疗例疥疮疗效评价药物与临床张维磷灭滴灵栓防治阑尾炎切口感染例广东医药路直美灭滴灵栓剂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例疗效观察新药与临床摘要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具体又从中药性味所含成分质地及炮制与配伍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无任 何 副反 应 。具 有 高效 、 安全 、 方便 、 价廉 等优 点 , 得 值
推广。
参 考 文 献
[ ] 马新国. 1 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汤疗 效观察. 临床荟萃 ,09,4 20 1
( ) 3 0 8 :5 .
如牙周炎 , 腺体感染 , 间隙感染均为混 合感染 、 用需 氧菌抗 单 生素疗效不佳。邢万峰 报告用 四环素 、 灭滴灵合用 治疗牙 周炎 2 , 7例 结果显效 7例 , 好转 8例 , 总有效率 9 %。用 药 7 方法 : 灭滴灵 02 四环素 0 53次/ ., ., d共服 7次 , 局部不做 任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中医药研究的理论——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从临床实践入手,从药材使用量,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入手。
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药材,充分发挥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结论:中药双向调节理论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炮制方式;药理差异中国古代已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相关记载。
认为凡事都应该掌握一个“度”,现代中医理论在继承了古人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将现代中医对药材药理的理解融入其中,提出了中药双向调节的新理论,中药的双向调节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该理论重点阐述的是一味药材在掌握好“度”、掌握好“法”的情况下,可以让机体机能从亢进状态回归平衡状态,也可让机体机能从低迷状态回归平衡状态【2】。
因此该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有良好的效果。
1 中药不同剂量使用的双向调节某些中药的疗效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差异,表现出相反的功效。
如常量的麦芽可以催乳且能健脾消食,但使用量大(生熟各30g)时,则体现其回乳功效;常量白术可用于止泻,特别是针对脾胃虚泻者,而用大剂量(30-50g)则起到治疗便秘通便的作用。
两者功效由剂量差异,造成功效相反。
同时,随着剂量的改变,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也有所不同。
如甘草其活性成分较多,有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甜素等多种活性成分,针对甘草甜素这一种活性成分分析,功效与用量可呈正比。
小用量(1-2g)可以起到一定调和作用,中用量(5-10g)可以有养心温胃的功效,大用量(30g或以上用量)可以起到类似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抗变态、抗溃疡的作用功效。
上述由于使用剂量差异造成功效差异,甚至功效相反的疗效,是由于中药药材为天然植物,一味药材中含有的活性物质种类多,含量也各有差异,而每一种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同,针对相应病症使用的中药里的活性物质不同,故用药时应当注意。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特点。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味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其药理作用往往受到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往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有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2. 多途径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例如,中药可以通过直接刺激机体细胞、影响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3. 个体化作用特点: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都不同,对中药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中药的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4. 滞后性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有些药物的作用可能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显现出来。
5. 安全性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
使用时需要谨慎,需要注意剂量、方法和用药时间等方面。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龙胆泻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所见的麻疹大都症状不典型 , 一般症状轻 , 发 热 不高 , 呼 吸道 症 状 亦 不 明 显 , 疹 稀 疏 , 上 皮
甚至 见不 到麻 疹粘 膜斑 , 程也 短 , 病 应注 意询 问 既往病 史 和 预 防接 种 史 , 及 时 发 现 和 治 要 疗, 防止漏 诊和 误诊 。
遗 尿 。故用 龙 胆泻 肝 汤治 之 。方 中龙 胆草 泻 肝 胆 之 火 , 能 清热 利湿 为 主药 , 以黄芩 , 又 配
上 述 各种 疾病 , 在证 状 上 各有 相 反差 异 , 但其 致病 原 因 均与肝 胆 二 经 的湿 热有 关 。所
栀子清热泻火, 木通 , 泽泻, 车前子 利小便而
19 年 8月 98
第 4卷第 4 期
中国实验 方剂学杂 志
・6 3・
肥 甘 厚 腻 之 品 。近 期 性 欲 亢进 . 房 事 不 成 但 功 , 见心 烦 易怒 , 寐 不安 , 伴 夜 口苦 而干 , 小便
等穴 , 效果不显 。后邀余诊治 , 自述少腹胀痛
拒按 , 排尿 不 畅 , 滴难 出 . 小 便 时 少则 1 点 解 0
1O 。 0
麻毒 闭肺是麻疹 最常见的逆证之一 , 多 因调护不当, 麻毒炽盛 , 闭郁于肺 所致, 以宣 毒发表汤合麻杏石甘汤, 取麻黄宣肺平喘 , 石 膏清热 生津, 共奏 宣肺透疹 , 清热解毒 , 利咽 祛 痰之效 。
现在 由于麻 疹 疫 苗 已被 广 泛 应 用 , 临床
除湿 热 , 邪有 出路 。当 归 、 使 生地 养血 滋 阴与 清 热 泻火药 台用 , 中有补 , 中有 养 作 为佐 泻 补 药 , 胡 疏 肝 , 引 药 归 经 , 草 和 中调 和 诸 柴 且 甘 药 为使 。诸 药 合 用 共 奏 泻肝 胆之 火 , 利 湿 清 热 。本 方泻 中有 补 , 中有 养 , 泻 火 之药 不 疏 使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一、中药的双向调节特性中药双向调节特性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时能够调节人体内的生理机能,使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具体表现为中药在治疗疾病时可增强或减弱相关生理功能,使得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中药的成分、剂量、用药途径等。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抑制和促进作用中药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黄芪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同时减少外周阻力和心率;而降血压的蚕豆和降脂的桑叶则有减少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作用。
2. 中药调节身体内的生理环境中药调节身体内的生理环境,使机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处于平衡状态。
例如,黄芩成分中的黄芩苷和黄芩甙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3. 中药增强机体的适应性中药可以提高机体在环境变化或外界刺激下的适应能力。
例如,当人体处于运动或其他高强度训练时,灵芝、人参和黄芪等中药可以增强肌肉、心肺等器官的代谢和氧耗能力,提高肌肉耐力和运动能力。
二、中药双向调节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药双向调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药双向调节能够平衡身体的生理机能,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其次,中药双向调节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
在疾病或手术后,中药可以恢复人体免疫功能,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加快病情康复。
最后,中药双向调节对于药物的选择以及疾病预测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双向调节对于治疗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疾病具有特殊意义。
例如,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可以选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黑豆、甘草、莲子等药物,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缓解胃肠道症状。
同样,在中医治疗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时,也需要选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加强机体对心脑血管的调节,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双向调节作用

字数:2240字“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关键词: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实践重要意义“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祖国医学文献《内经》中所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在我们机体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调节对偶,两个相反作用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中医学强调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气血调合,水火相济,概括称之为阴平阳秘。
若机体发生疾病,则会导致阴阳平衡的失调,此时中医治疗就是通过严密细致的调节过程使亢者承之,弱者彰之,辩证施治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调节。
而调节的要诀就是发现矛盾,然后解决矛盾。
发现矛盾就是分析临床病证中疾病的部位、层次、性质和趋势,解决矛盾就是针对疾病发生机制中所表现的病理双向性差异去采用相反性能的药物进行矛盾对立面的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可分为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的双向效应。
1. 同一种中药本身具有相反的双向调节作用。
例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对淤血则化,对溢血则止。
附子本身药性既能治疗心悸证中的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
石膏主升散,又能清下热邪。
而当归也是既能收缩子宫又能抑制宫缩。
2. 同一种中药由于剂量的差异,作用恰恰相反。
例如:黄芪小剂量能提升血压,大剂量则能降低血压。
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则能活血。
中等剂量的鹿茸能强心,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收缩。
同一种中药和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相反。
例如:桂枝配麻黄增强发汗功效,而桂枝配白芍则敛阴止汗。
柴胡配白芍能柔肝养肝,配伍桂枝则疏肝通阳。
黄芪配伍五味子、益智仁能治疗小便滴沥不禁,而黄芪配伍肉桂、通草则能治小便不通。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Discussion on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京炎黄中医医院夏其奎【中文关键词】中药; 双向调节作用; 药理研究;【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摘要】:正中医治病以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见长。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状态,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偏离平衡态,产生一些不适感觉或疾病时,常常需要借助中药来调整偏倚状态,恢复平衡状态。
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许多中药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年来中医药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的术语,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使中枢兴奋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参它有这样的作用。
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冷用人参也行,热用人参也行,都能够用人参来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
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也有人做了很多的思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能够以不同的方
式对病理状态进行调节,具有双向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中,如果某种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同的
情况下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即对病理情况有正向或负向
的调节作用。
正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积极
干预和调整,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刺
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病原体,加速康复过程。
还有一些中药可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
代谢等,从而改善机体整体功能。
负向调节作用则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抑
制和反向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例如,在炎症反应
过程中,一些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减少病变范围和疼痛感。
此外,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药
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减少
痛苦。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表明中药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根据病理状态的不同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节和平衡人体内环境的目的。
这种双向调节的特性使中药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中医药研究的理论——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从临床实践入手,从药材使用量,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入手。
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药材,充分发挥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结论:中药双向调节理论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炮制方式;药理差异
中国古代已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相关记载。
认为凡事都应该掌握一个“度”,现代中医理论在继承了古人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将现代中医对药材药理的理解融入其中,提出了中药双向调节的新理论,中药的双向调节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该理论重点阐述的是一味药材在掌握好“度”、掌握好“法”的情况下,可以让机体机能从亢进状态回归平衡状态,也可让机体机能从低迷状态回归平衡状态【2】。
因此该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有良好的效果。
1 中药不同剂量使用的双向调节
某些中药的疗效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差异,表现出相反的功效。
如常量的麦芽可以催乳且能健脾消食,但使用量大(生熟各30g)时,则体现其回乳功效;常量白术可用于止泻,特别是针对脾胃虚泻者,而用大剂量(30-50g)则起到治疗便秘通便的作用。
两者功效由剂
量差异,造成功效相反。
同时,随着剂量的改变,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也有所不同。
如甘草其活性成分较多,有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甜素等多种活性成分,针对甘草甜素这一种活性成分分析,功效与用量可呈正比。
小用量(1-2g)可以起到一定调和作用,中用量(5-10g)可以有养心温胃的功效,大用量(30g或以上用量)可以起到类似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抗变态、抗溃疡的作用功效。
上述由于使用剂量差异造成功效差异,甚至功效相反的疗效,是由于中药药材为天然植物,一味药材中含有的活性物质种类多,含量也各有差异,而每一种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同,针对相应病症使用的中药里的活性物质不同,故用药时应当注意。
2 中药不同制法的双向调节
炮制中药的方式不同,中药的药理与药性也会有所差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相关记述。
生用蒲黄(失笑散)作用为活血化瘀,如炭炒(蒲黄散)功效则重在止血。
又如生用山楂可消食健脾,如果炒制则药性减弱,再制则焦而有苦味时,还增强了消胀止泻之功,同时兼顾了止血的疗效。
还有何首乌,生用时通便、解毒、祛邪,制后对补肝和补肾的功效较好。
3 中药不同配伍的双向调节
中药的不同配伍方式不同,达到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
中药配伍讲究阴阳调合、标本共治、温清共施、攻补兼用、升降相宜、刚柔共济等【3】。
一方面,旨在配伍药物中活性成分的药理特征,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共同将药效发挥到最大化,实现多效叠加的结果。
如
升麻配伍牛膝,共起发阳之气,祛邪除湿的双向疗效,葛根配伍半夏,升脾胃清气的同时,降脾胃浊气,共同调理脾胃到平衡状态。
同理,桔梗配伍杏仁也有此升降并用的功效,起到宣肺降气的效果。
另一方面,不同配伍方式达到不同治疗效果。
如防风单用,药效微温而不燥,但与川芎和白芷配伍,可主治头面之风,与羌活配伍则主治腰膝之风,再与白术配伍主治脾风,与黄芩配伍可治热风,与荆芥配伍主治肠风等。
又如桂枝配伍麻黄,有解表和发汗的功效,如与白芍配伍则行止汗收敛的功效。
4 入药部位不同调节效果不同
中药为天然植物所成,植物本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不同器官入药,其功效也有所不同。
如当归,有全归入药,归头入药,归身入药和归尾入药之分,全归入药可攻可补,即可行活血功效也有补血效果;归头为攻,主营活血功效;归血主补,主营补血疗效,常用于无瘀而血虚者;归尾主营祛瘀,特别针对血瘀凝集者的疗效最好。
故同一味药材,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不同部位入药功效不同【4】。
不同体质的患者,使用中药也应有差异,如人参可升高低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绝不能用于高血压患者。
当非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出血而造成血压骤降时,可立即服用人参回升血压。
而对气弱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使用人参为主,再配以其它药材达到降血压的效果。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在中医临床治疗的很多应用中体现出来。
中药药材有很多奇妙的功能,配伍叠加在一起可达到很多意想不到
的治疗效果。
运用中药双向调节理论,开发新药配方,发挥中药更大疗效,对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筱文.中医治则与双向调节[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72
[2]杨金荣,高万庆.试析中药“双向调节”的作用[j].中药研究.2004,16(3):224-225
[3]宋超.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探析[j].中医中药.2010,12:33-34
[4]张瑜,李康清.论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机理[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