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双向调节作用论文

合集下载

(强烈推荐)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毕业论文设计

(强烈推荐)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毕业论文设计

2012 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19 日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某某某摘要:大黄的炮制历史久远,炮制方法有很多种,现今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蜜大黄、盐大黄、清宁片等。

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泻下、保肝利胆、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抗病源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其中对急慢性肾衰竭的作用、降血脂、抗肿瘤作用是大黄药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大黄经过炮制后能够改变药性、减轻副反应和提高疗效。

因此,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药理研究0引言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制大黄、酒制大黄、醋制大黄、蒸制大黄、酒蜜制大黄、制炭大黄、炒制大黄、盐制大黄、蜜制大黄、药汁制大黄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1.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1.2切制洗净,浸润、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闷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1.3炮制1.3.1酒制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79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另79例为研究组给予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上应用大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又称文军、生军与将军等,属蓼科植物,其拥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多糖等。

此药物内服或外用均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等功效。

根据临床实践可知,此药物可治疗多种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同时用于治疗危重症、疑难病等,疗效确切。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大黄治疗,改善了其临床症状,提高了其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了158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70例,最小29岁、最大75岁,平均(43.5±1.5)岁。

疾病类型:牙龈肿痛43例、咽喉肿痛36例、便秘27例、心脑血管疾病22例、出血16例、肝炎14例。

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无药物过敏史;③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病。

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1.2.1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1.2.2 研究组大黄治疗,便秘者,煎服,产后出血着,泡茶服用,肝炎者,煎服,40~100g/次,2次/d。

1.3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

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

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大黄的枯燥根及根茎,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成效。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对病毒、葡萄球菌、厌氧菌、链球菌、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颜学忠[1]治疗35例疱疹性口炎患儿,取大黄3g,参加50~100ml水中煮沸1~2min,每天少量口服煎液不少于4次,连续2d后,与41例常规方法治疗的患儿进展比较。

结果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弥漫性牙龈红肿恢复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

大黄止血的有效成分是d - 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均有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并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还能使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血管抵抗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止血。

林秀珍等[2]对30例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用注射用水10ml稀释大黄粉0.5~1g后鼻饲胃内保存,2~3次/d,连用2d,有效率为93.33%。

大黄能有效阻止炎症介质的扩增及其生物学作用的发挥,阻止炎症介质介导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多种病原体有抑制作用;对某些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

薛前进等[3]对42例胃肠功能衰竭新生儿在常规治疗根底上,用大黄粉0.2g/( kg·次)鼻饲,1次/8h,连用3d。

结果说明:止血有效率为83.33%,肠鸣音恢复有效率为100%。

唐贵富等[4]给32例危重症时肠胀气患儿以大黄粉溶于10~30mL温开水中后口服或灌肠,体重<5.0kg者用1.0g,5~10>15.0 kg者用6~12g,有效率为90.6%。

谢艳红等[5]将大黄粉5g用温开水适量调匀后,对2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根底上用生大黄粉敷脐治疗,每日更换1次,连用3~5d,并随机选择同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对照,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

结果用大黄敷脐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腹胀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 。

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

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杨祺珉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名称生物技术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92038 指导教师严伟完成时间2010年5月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杨祺珉指导教师:严伟内容摘要:大黄为中国特产,全世界60种大黄中,中国占2/3。

至今,国际上公认我国的大黄医疗效果最好。

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生物学作用,药理作用和大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再综合各种生物学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证实大黄的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泻下、抗菌、抗炎、保肝利胆、止血、降血脂、抗肿瘤、免疫抑制、抗衰老、治疗慢性肾衰竭、清除氧自由基、趋精神等作用还对胰腺分泌及其消化酶、胃和十二指肠、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各种不同的影响,最后从临床学的抗癌、上消化道出血、咳血(咯血)、感染性病变、尿毒症、急性有机磷中毒、流行性出血热、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烫火伤、精神病等角度阐明了大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大黄有效成分生理作用临床研究Bio-effect and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 on RhubarbUndergraduate:Yang Qimin Supervisor:Yan WeiAbstract :Rhubarb is Chinese specialties,China accounts for 2 / 3 in the over 60 Species of Rhubarb around the world.From now on,it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at chinese Rhubarb has the best medical eff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ubrab.First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rhubarb,then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tive ingredients have the action of Purgative, anti-sepsis,anti-inflammatory,regulat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jaundice,stanching and activating blood,lower blood lipid,as a result to treat chronic renal failure,enterogenous lunginjury,developing intelligence and delay aging,immunologic suppression, oxy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psychic entropy and also has influences on the pancreas, stomach,duodenum,urinary system,digestive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 Rhubarb;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clinical application目录1大黄有效成分分析及定量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及药理分析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及药理分析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及药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功效,并分析其药理。

方法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中药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2%,较对照组85.42%高(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

结论大黄具利水、致泻、调节免疫等作用,可针对患者病情予以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肠梗阻、水肿等症状,缩短病程。

【关键词】:中药大黄;症状改善时间;药理分析随临床对中医药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应用频率逐渐增加,大黄味苦,性寒,入胃、肠、肝经,属常见中药。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大黄具调节免疫、消除水肿等作用,但在治疗中,具体治疗方案、治疗疗程、治疗疾病范围等仍无统一标准[1]。

为进一步明确大黄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大黄治疗效果,并进行大黄药理分析,旨在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

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24~76岁,平均(44.67±5.21)岁;疾病类型:急性胰腺炎24例、肠梗阻12例、肾病8例、口腔炎4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5~79岁,平均(44.72±4.30)岁;疾病类型:急性胰腺炎22例、肠梗阻14例、肾病6例、口腔炎6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②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③对治疗方式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月经期女性;③脾胃虚弱;④研究期间失访。

组间资料相近(P>0.05)。

大黄的临床运用和药理分析

大黄的临床运用和药理分析

大黄的临床运用和药理分析【摘要】本文简述了大黄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对其药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药理分析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

其味苦而微涩,气清香,具有祛痰、解毒、清湿热、攻积滞、泻火、凉血等功效。

其在临床中应用相当广泛。

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1药理分析1.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1.1泻下作用通过对电生理证明,在整个结肠的电活动中,大黄均具有兴奋作用,能够明显增加峰电频率以及幅度,通过使肠肌兴奋从而使肠内水分吸收得到阻碍,由此使结肠内容物的排出加快,从而致泻下,其几乎不会对空肠造成影响。

其泻下作用机理是口服大黄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没有通过小肠吸收而直接到达大肠,被肠道内的细菌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而后裂解成大黄酸蒽酮,再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

大黄酸蒽酮所汉语的胆碱样作用能够使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兴奋,由此增加肠蠕动;同时其能够对肠细胞膜上Na、K-ATP酶进行抑制,阻碍Na运转,由此增高肠内渗透压,使大量水分得到保留,使肠蠕动得到促进而排便。

并且,部分蒽甙通过小肠吸收后,通过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对喷神经丛刺激,由此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

虽然导致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但是与蒽甙相结合的葡萄糖能够对甙元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由此,结合型蒽甙所具有的致泻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1.2利胆、保肝作用:大黄煎剂、醇提取物、大黄水均能够明显增多大鼠胆汁量,大黄素、大黄酸可以使胆红素及胆汁酸的分泌得到进一步促进,舒张奥狄氏括约肌炎,收缩胆囊,增加胆汁排出量。

大黄重用能够对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进行疏通,并且能够使胆管舒缩功能增加。

现代研究大黄具有显著利胰效应,能够使胰液淀粉酶活性有效降低,并且在体外能对胆固醇起到溶解作用。

大黄能够明显保护实验性肝损伤,能够降低由于四氯化碳所造成的肝损伤大鼠ALT,由此使肝细胞变性与坏死得到减轻,使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增加或回复争产RNA含量。

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s t a n c e s . I t a l s o s t a t e s t h e c h e mi c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r h u b a r b a n d i t s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d e v e l o p —
o r g a n s y n d r o me, b l o o d - h e a t b l e e d i n g , b l o o d s t a s i s s y mp t o m a n d o t h e r s t h e n i c h e a t a n d d a mp h e a t s y n d r o me . T h i s
l o g i c a l p l e i o t r o p i c e f f e c t g e n e r a t e d b y t h e mu k i p l e c h e mi c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i n r h u b a r b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h t e r a t u r e r e p o r t s o r t h e r e c e n t 1 0 y e a r s , t h u s p r o v i d i n g b a s i s a n d s u p p o t r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h u b a r d .
【 关键词】 大黄
双 向调节
化学成分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谈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唐学游;王海龙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0(15)12
【摘要】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抗菌、利胆、止血、抗肿瘤等作用。

它是临床运用较广的常用药,同时也是具备多种双向调节功能的药物。

现就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药物功效的双向调节大黄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已被大家所公认,如《本经》云:“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大黄;双向调节
【作者】唐学游;王海龙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J], 张启元
2.大黄蛰虫丸在月经失调治疗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J], 俞美谷
3.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J], 向安娅;王艳;余承青;刘仁慧
4.浅析大黄、川芎、蒲黄双向调节作用——读《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心得 [J], 陶
雯;刘敏
5.大承气汤和大黄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J], 杨文修;王辉;刘曼;陈立君;张莉平;刘慧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分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分别从大黄的炮制、配伍等方面,分析探讨大黄的双向调节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结果:提出大黄有双向调节作用,不同炮制、配伍会对其临床应用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大黄;炮制;配伍;双向调节【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3-02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些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上的两极差异,表现在适应相反病证时能呈现对立的调节效应。

它的特点是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

如三七参,既有活血的功能,又具止血的效用,见淤血则能散,遇溢血则能止;妇科要药当归,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成分,能使子宫肌兴奋而加强其收缩;其挥发油成分,则能抑制子宫而使其弛缓;牛膝既补肝肾,又能活血,引血下行,泻淤血停滞等等。

中药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存在于不少药物之中,早为我们前人的医疗实践所发现,也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正在逐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大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疗效显著,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

历代医家甚为推崇,被称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经》记载它能“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药品化义》则指出了其功能特点:“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

”几千年来,大黄的功能多已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而且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急症等诸多领域的实践中又开辟了新途径,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同时也发现,在它的治疗作用中,可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差异和对立的临床调节效应,如它既能泻下,又能收敛;既可活血,又可止血;既能沉降,又能升浮;既治实证,亦理虚证;既走血分,又行气分;上能止呕,下可止利;可缓可峻,能补能泻等。

并且大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产生,与其炮制、配伍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有关大黄的这种特性研究,尚乏报导,故本文试作讨论,以资借鉴。

1 炮制对大黄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通过炮制的手段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升者引之从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之说,表明炮制可改变药物升浮沉降之性和上焦、下焦的不同作用范围。

并强调“……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有关大黄的炮制,历代本草记载很多,《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就有酒洗、酒浸、熬、去皮等法。

其它如酒炒、酒蒸、酒煨、酒润、煨熟、韭汁制,醋熬化成膏等等。

目前,应用最多的则是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等四类。

生大黄攻积导滞势猛,泻火解毒力强,以清泻为功,主攻积泻火,治实证;熟大黄经黄酒拌蒸后,测清热泻下之力顿减,变缓入血分,以导淤通经治经闭症瘕;而酒大黄借酒升腾之性,主清上部火热,驱热下行,以治热犯上焦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大黄炭则主入血分,化淤止血。

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大黄……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胸中可浮。

从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迹不至,必射以取之也。

”观其炮制的目的,除了具有缓和大黄苦寒峻烈之性,改变其原有性能,制其偏性或加强其某一方面作用外,实现双向调节也寓意在其中。

1.1 大黄生、熟与致泻、止泻大黄苦寒沉降,药力峻猛,能直达下焦,泻下攻积,有推陈致新之效,为有名的泻下良药。

欲逐阳明实邪,通泻积滞燥结,则取生大黄后下煎汤,以图速效,祛邪除病,立竿见影。

然而,制成熟大黄,则泻下力大减而变缓和,以治疗妇科实热血淤诸疾。

大黄若煎煮时间过久,服后反会产生便秘。

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说:“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

”纵观大黄生、熟用法不同,致泻、止泻作用迥异,既反应出中药炮制应用的丰富内容和复杂性,也可看出该药具有既通便泻下,又止泻治痢的双向调节效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含有致泻成分蒽醌甙类,同时含有相当量具收敛作用的鞣质。

生大黄经炮制和煎煮,使所含结合性蒽醌甙类水解变为游离的蒽醌甙类,其泻下作用就会减弱,而鞣质的收敛作用就会相对增强。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大黄就会呈现止泻作用。

这是由于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所致。

此外,此种鞣质,特别是d—儿茶精,还能抑制大肠内细菌的胺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亦可导致便秘。

另据报道,生大黄内服泻下快,次数多,且以排泄稀便为主。

若为酒炒大黄、醋炒大黄则泻下效力可降低30%左右,酒炖大黄泻下效力可降低95%左右,引起泻下的时间延长,次数明显减少。

如果是大黄炭,则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致收敛引起便秘。

这是因为大黄在高温下各种蒽类衍生物含量剧烈下降,但对热较稳定的鞣质成分含量仅减少了1/3,且大黄在高温下又可生成一些碳素,增强了吸附作用,故泻下效力小而收敛作用大。

由此可见,同一种中药具有相反治疗效应是各有一定物质基础的,而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使这些作用按照所需的方向发挥出来。

大黄及其炮制的科学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1.2 酒制、制炭与活血、止血大黄入心肝走血分,既能清血分之热邪以泻火解毒,又可逐血分之淤滞而活血。

“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梨庭扫穴之功。

”临床上为妇科、外科血症之常用要药,无论新淤、宿淤,均可应用。

仲景用大黄治太阳蓄血症,水血结于血室及虚劳干血等症,早为经传。

清代名医唐容川氏善用大黄治疗各种血证,其名著《血证论》168首方,就有21首方中含有大黄。

近代用其治疗淤血方面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

足见活血为大黄的重要功能之一。

历代经验认为:大黄经酒制,活血力增强,所以活血祛淤多用酒大黄。

如果把大黄制成炭剂——大黄炭(炒炭存性),则上述的活血之力殆无,仅为止血之功。

如《本草择要纲目》中就有炭用治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等记载,当代临床用大黄治出血症,亦大都炒炭用。

现代实验研究认为:一是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具有明显的收敛之功,且所生炭素亦具有吸附作用;再者认为: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大黄酚具止血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大黄制炭后,大黄酚及大黄素的含量明显增高。

故大黄炭止血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由上观之,酒大黄、大黄炭,分别具有活血祛淤和止血的相反效应,亦即大黄双向调节作用之一例证。

1.3 生用、酒制与升降浮沉中医药学认为:大黄气味俱厚,为阴中之阴,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

此多指生大黄。

《汤液本草》有:“酒浸良久,稍薄其味,而借酒力上升至至高之分”之说。

《本草蒙荃》亦云:“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之上,酒洗至胃脘中。

”所以说,大黄“以酒引之”亦可“上至高巅”而具升浮之性。

现代临床上,大黄除用治便秘、淋浊、闭经、少腹痛等下部疾患外,目眩、牙痛、口舌生疮、眩晕等上部疾患属于火热者,亦不乏应用。

然而,药物沉降升浮之性并非绝对,沉降之大黄可以升浮,酒制使然也。

通过炮制,使药物呈现双向性,从而来调治病理变化的两极差异,这也是中医治病注意平调于权衡的科学性所在。

大黄经炮制所呈现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其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及机制道理,还需作进一步全面系统的研究。

2 配伍对大黄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如上所述,炮制可影响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而配伍对大黄反向作用的转化调节,亦会产生明显作用。

大黄通过配伍,可治疗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病症,其中含有不少治疗作用上的两极差异,适应相反病症的对立协调效应。

如泻与补,泻下与收敛,活血与止血等,兹分述如下:2.1 清泻与补益大黄为清泻攻下之品,作用强烈,非有实邪者不可用之。

然而泻下之中亦有补焉,通过不同配伍亦可用于虚中有实,虚实并见或久病体虚患者。

张仲景就常将大黄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如所立之鳖甲煎丸以大黄配鳖甲、人参、阿胶等治体虚邪结之疟母;大黄虫丸以其同芍药、地黄、虫等补虚及活血化淤药相配,治虚劳有淤血之证等。

近来有文献报道大黄亦有补益功效。

如尿毒症患者,用大黄后,不但不泻,反见病情好转,体力恢复。

可见,大黄通过不同配伍能产生泻和补的双向作用,实证虚证均可应用。

正如《本经疏证》中所说:“……随所往而有所率,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不单是攻坚破积之品。

”2.2 泻下与收敛泻下攻积,用治大便秘结不通,乃大黄的主要功效。

然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多种,通过不同配伍,大黄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原因造成的大使秘结。

热结便秘,可配寒凉泻下之芒硝等,如承气汤;若为冷积便秘,则可配温阳之附子、干姜等,如温脾汤;若便秘属虚者,则同补益之品,如《景岳全书》中就有:“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的记载。

此外,体虚胃津不足者,与麻子仁相配(麻仁丸),热结阴伤者,与玄参、麦冬相合(增液承气汤)等等,多样配伍,灵活运用,使其泻下之功不局限于热结便秘一症之上。

除治便秘之外,大黄还可用以治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的痢疾之证,如治痢名方“芍药汤”、“木香槟榔丸”等即以本品配行气导滞的木香、青皮等药组成。

《新中医》曾报道商振玉用生大黄粉未研制而成的“军桂散”治痢疾初起,疗效甚好。

又如大承气汤也可用治热结旁流之症,当然,此属“通因通用”之法,内中也不无寓止于泻的对立调节效应。

2.3 活血与止血大黄入厥阴肝和心包经,走血分,善能祛淤活血,多用于治疗淤血阻滞之证。

张仲景立活血化淤十一方,用大黄者有七,如与虻虫、水蛭相配的“抵当汤”,治疗太阳蓄血证;与桃仁、虫相伍的“下淤血汤”治疗产后恶露不下等。

另外,王清任的“复元活血汤”以大黄配伍桃仁,穿山甲等治跌打损伤;“调营饮”配文术、川芎等用于肝脾血淤的臌胀证等,其活血功效应用甚广。

然大黄不仅只有活血功效,尚且有止血之功。

如泻心汤以大黄配伍黄连,黄芩等清热泻火之品,治血热妄行之吐衄;皂刺大黄汤以大黄配皂角刺治痔疮出血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大黄……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近代用单味大黄粉治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率可达95%以上;外用大黄石灰水止血剂治外伤出血等也有报道。

可见其具有“祛淤止血”、“清热止血”、“降气止血”等作用,又是一味较为理想的止血药物,大黄既活血又止血,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

3 其他3.1 气分与血分传统多认为大黄为血分专药,主要用于血分淤滞等证。

所以《本草切要》中说:“气血者,有形无形之分也。

如热在气分,无形之邪也、热在血分,有形之邪也。

有形之邪当用大黄荡涤之,若无形之邪而用大黄,是谓诛伐无过,误之甚矣。

”长期以来临床也都以血分之药来应用大黄。

但近代名医张锡纯则认为:“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

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

医圣张仲景亦用大黄治疗气分病证,如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化无形痞满,“三物厚朴汤”消气滞腹满胀等。

两晋以来,医家用大黄治邪盛之疮疡肿毒,时行热证等都有很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