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优势-双向调节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的神奇力量

中药的神奇力量

中药的神奇力量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它不仅在中医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药的神奇力量源于其与人体的协调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药与人体的调节作用中药与人体的调节作用是中药的一项重要特点。

中药的组成成分经过研究发现,其中包含许多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皂苷等。

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调整,促进人体内部的平衡。

以中药的典型代表——人参为例,人参可以补气养血、益精补脑、增强免疫力。

研究表明,人参中的人参皂苷能够增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人的记忆、学习和思维能力。

此外,人参中的多糖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

二、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中药方剂与现代降糖药物相结合,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降糖效果。

中药中的苦瓜、金银花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成分,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从而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在抗癌治疗中,中药也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药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起到抗癌的效果。

与放疗或化疗结合应用,可以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中药与疾病预防的关系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中药中的许多药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突变等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草药中的黄芩、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可以增强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中药还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助于预防衰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综上所述,中药具有独特的神奇力量,与人体形成良好的匹配。

对于中医来说,中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中药是宝贵的药物资源。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5章解表药1、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

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③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

④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②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

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

④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

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①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特点。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味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其药理作用往往受到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往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有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2. 多途径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例如,中药可以通过直接刺激机体细胞、影响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3. 个体化作用特点: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都不同,对中药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中药的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4. 滞后性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有些药物的作用可能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显现出来。

5. 安全性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
使用时需要谨慎,需要注意剂量、方法和用药时间等方面。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一、中药的双向调节特性中药双向调节特性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时能够调节人体内的生理机能,使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具体表现为中药在治疗疾病时可增强或减弱相关生理功能,使得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中药的成分、剂量、用药途径等。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抑制和促进作用中药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黄芪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同时减少外周阻力和心率;而降血压的蚕豆和降脂的桑叶则有减少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作用。

2. 中药调节身体内的生理环境中药调节身体内的生理环境,使机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处于平衡状态。

例如,黄芩成分中的黄芩苷和黄芩甙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3. 中药增强机体的适应性中药可以提高机体在环境变化或外界刺激下的适应能力。

例如,当人体处于运动或其他高强度训练时,灵芝、人参和黄芪等中药可以增强肌肉、心肺等器官的代谢和氧耗能力,提高肌肉耐力和运动能力。

二、中药双向调节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药双向调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药双向调节能够平衡身体的生理机能,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其次,中药双向调节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

在疾病或手术后,中药可以恢复人体免疫功能,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加快病情康复。

最后,中药双向调节对于药物的选择以及疾病预测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双向调节对于治疗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疾病具有特殊意义。

例如,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可以选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黑豆、甘草、莲子等药物,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缓解胃肠道症状。

同样,在中医治疗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时,也需要选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加强机体对心脑血管的调节,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

字数:2240字“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关键词: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实践重要意义“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祖国医学文献《内经》中所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在我们机体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调节对偶,两个相反作用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中医学强调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气血调合,水火相济,概括称之为阴平阳秘。

若机体发生疾病,则会导致阴阳平衡的失调,此时中医治疗就是通过严密细致的调节过程使亢者承之,弱者彰之,辩证施治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调节。

而调节的要诀就是发现矛盾,然后解决矛盾。

发现矛盾就是分析临床病证中疾病的部位、层次、性质和趋势,解决矛盾就是针对疾病发生机制中所表现的病理双向性差异去采用相反性能的药物进行矛盾对立面的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可分为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的双向效应。

1. 同一种中药本身具有相反的双向调节作用。

例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对淤血则化,对溢血则止。

附子本身药性既能治疗心悸证中的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

石膏主升散,又能清下热邪。

而当归也是既能收缩子宫又能抑制宫缩。

2. 同一种中药由于剂量的差异,作用恰恰相反。

例如:黄芪小剂量能提升血压,大剂量则能降低血压。

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则能活血。

中等剂量的鹿茸能强心,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收缩。

同一种中药和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相反。

例如:桂枝配麻黄增强发汗功效,而桂枝配白芍则敛阴止汗。

柴胡配白芍能柔肝养肝,配伍桂枝则疏肝通阳。

黄芪配伍五味子、益智仁能治疗小便滴沥不禁,而黄芪配伍肉桂、通草则能治小便不通。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Discussion on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京炎黄中医医院夏其奎【中文关键词】中药; 双向调节作用; 药理研究;【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摘要】:正中医治病以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见长。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状态,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偏离平衡态,产生一些不适感觉或疾病时,常常需要借助中药来调整偏倚状态,恢复平衡状态。

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许多中药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年来中医药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的术语,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使中枢兴奋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参它有这样的作用。

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冷用人参也行,热用人参也行,都能够用人参来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

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也有人做了很多的思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能够以不同的方
式对病理状态进行调节,具有双向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中,如果某种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同的
情况下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即对病理情况有正向或负向
的调节作用。

正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积极
干预和调整,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刺
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病原体,加速康复过程。

还有一些中药可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
代谢等,从而改善机体整体功能。

负向调节作用则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抑
制和反向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例如,在炎症反应
过程中,一些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减少病变范围和疼痛感。

此外,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药
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减少
痛苦。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表明中药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根据病理状态的不同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节和平衡人体内环境的目的。

这种双向调节的特性使中药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理学复习

药理学复习

药理学复习药理名词解释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4.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具有双向作用,表现为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6.适应原样作用:是指某些补虚药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有害刺激损伤的非特异性的抵抗力,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

7.中药四性: 所谓四性,又称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8.双相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药理大题1、是否可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生素完全等同?答:不可以。

因为目前还没有在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有哪一个清热解毒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强度与抗生素相似。

但是,有的清热解毒药虽然没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在临床上对许多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目前认为,清热解毒药的抗菌作用与其调节机体的功能有关,是其它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解热、抗炎等)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药理作用比抗生素要广泛。

2.柴胡“疏肝解郁”功效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答:柴胡“疏肝解郁”功效的药理基础是其具有明显的保肝、降脂和利胆作用,其保肝作用机理是由于皂甙对生物膜直接保护的结果,也认为是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有关,柴胡皂甙可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进而使皮质甾醇含量升高,因此认为柴胡皂甙有通过促使脑垂体分泌糖皮质激素及拮抗甾体激素对肾上腺萎缩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非特异刺激的抵抗力。

此外,柴胡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排出量增加,使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和胆固醇的浓度降低。

3.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什么?答:1).成分:蒽醌苷,双蒽醌苷。

2).大黄口服后,结合状态的蒽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抵大肠,在肠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蒽醌,蒽酚,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苷元能抑制Na+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加;部分恩苷自晓畅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经血流或胆汁运输至大肠而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能 , 种 作用 表 现 在用 于人 体 时 , 因剂量 不 同而 功用 不 同 , 用 补 肾阳 的药 物 可使 尿液 少或 尿 液多 的病 理现 象 得 到纠 正 。这 这 常
应 用 大剂 量时 ( 克 以上 ) 5 出现 泻 下 , 而小 剂量 ( 克 以下 ) 主要 些药物就不能视为药物作用的双向性。但有一些药物临床应用 1 则
无 出现便 秘 。这是 由于其 所含 鞣 质 的收敛 作 用掩 盖 了含 量 少 的泻 时分 别 表现 为 直 接作 用 或 间接 作 用 。如 黄芪 有 汗 能止 , 汗能 发 , 现 象来 看 似作 用 的双 重性 , 质上 均 为 黄芪 的 补 气 升 阳作 从 实 下 成分 的作 用所致 。 当药 用剂 量 小 , 泻 作用 的 成分 打不 到应 有 致 故 气 的 作用 时 , 应用 过程 中会 出现 继发 性 便秘 。又如 : 在 肉桂 常用 量 用 。 对表 虚 自汗能达 到 止汗 固表 作 用为 黄 芪 的直 接作 用 ; 虚
黄芪补正而使汗出, 谓其 间接作用 , 这类情况均 为 温 中补 阳 , 止 痛 , 剂 量可 引火 归 源 。 他还 有如 : 实 清阳不得升发 , 散寒 而小 其 枳 少用降气 , 多用升气; 红花少量养血 , 大剂量则破血散瘀。 这些都 不 属 于药 物 双 向调节 作用 范 畴 。
为 增 强 。桂枝若 与 芍药 配伍 , 于 营卫 不和 的 自汗 , 药 同用 后 用更 好 地应 用 临床 , 人类 的健 康 服好 务 。 可用 二 就 有调 和 营卫 的功能 , 不 与芍 药 配伍 , 用桂 枝就 达 不 到调 和 参考 文 献 如 单 1江 中药 大 辞 典 【】 海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S. 上 上 营 卫 的 目的。 因此 , 枝 用 于表 实无 汗 者而 能 发汗 , 于表 虚 则 【】 苏新 医 学 院 编 . 桂 用
18 0
内蒙古中医药
中药 的优 势 一双 向调 节 作用
邓 毅
关键 词 : 向调 节; 双 中药
中图 分类号 :2 文献标 识码 : R8 B 文章 编号 :06 07 (00 1- 180 10 —99 2 1)30 0- 1 -
中药 在治疗 疾 病 的过 程 中 , 主要 是纠 正人 体 阴 阳偏 盛 、 衰 时便 能体 现 出来 。 偏 . 4炮制与双向作用 的关系 :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 能, 使之更 的病 理 现象 , 以恢 复其 动 态平 衡并 达 到治 愈疾 病 的 目的 。 中药 的 1 性能 具有 多方 面 的功 能 , 在这 诸多 复 杂 的性 能 中 , 的具 有 双 向 适 合病 情 的需 要 。 有 因此 , 中药 的炮 制或 用 不 同方 法炮 制 可 以改 变 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 : 甘草有补和泻 的不同作用 , 生 作用 , 升与 降 、 与泻 、 如 补 散与 收 ( ) 。 敛 等
1 药 物 与双 向调 节作 用 的关 系
行 头 目, 下行 血 海 ; 降可 牛膝 能泻 能 补 , 下行 之 力 , 指其 补 炮 制 方法 , 泻指 补 以期 获得 更好 的疗效 。 . 用 部 位 与 双 向作 用 的关 系 :中 药大 多 数 为植 物 药 、动 物 5药 益 肝 肾之功 ; 肉豆 蔻 能 收 能行 , 有行 气 之 功 , 除 气滞 导 致 的 1 行 消 用 紫苏 入 药有 叶 、 、 的 茎 子 腕 腹胀 满 , 收为 收敛 大肠 止 泻 , 于 久泻 久痢 的部分 。其他 如 干 药 , 其 不 同部位 对 人体 的 反应 亦不 同。 用 处方 用 名分 别 为苏 子 、 叶 、 梗 。 苏 苏 苏叶 有 发散 解 表之 升 浮 姜能 走能 守等 。根据现 代科 学研 究 , 中药 的双 向作用 与药 物本 身 区别 , 苏子则有 降气之沉降之性 ; 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 , 十 通 所含 的有效成 分有直 接关 系 。 即一 味药 物 同时含有 两种作 用趋 向 之性 ; 相反 的成 分 , 当归 , 如 含有 两种 成 分 , 一种 为抑 制 成分 , 另 种 为 二经之关窍。 盖叶、 子惧能和气 , 茎、 但叶则和而散 , 茎则和而通 , 麻黄 根 有 止 汗之 功 , 种 因药 这 兴奋成 分 , 宫 的作 用就 出现双 重性 , 水 溶性 非 挥发 结 晶成 子 乃和 而 降瞄。麻黄 有 发 汗之 效 , 对子 其 在临 床上 也 要 注 意掌 握 。 分能兴奋子宫而使其收缩加强 ; 挥发油有抑制子宫而使其弛缓 的 物部 位不 同而 作用 亦不 同 的药 物 , ‘ 作用。 大黄含有 致泻 的蒽 醌类衍 生 物 , 成分 为潘泻 苷 , 有 2 疾病 与 中药 的双 向调节 作 用 主要 与具
Hale Waihona Puke 用 可 解 毒 泻 火 , 于 痈 疽 、 疡 、 喉 疼 痛 等 症 ; 用 则 补 中 益 用 疮 咽 炙 气 , 于脾 胃虚 弱 之症 。荆 芥 有散 与 收两种 功 能 , 用 能 发 散透 用 生 11中药性 能 与双 向作 用 的关 系 : 中药 本 身 作用 复 杂 有 些药 物 . 而炒用则可止血等 。因此 , 临床应根据不同病情而选择不 同 在作用 上趋 向上 呈 现相 反 的表 现 。例如 : 穹 可升 可 降 , 川 升可 上 疹 ,
从疾病的表现症状上来看 , 的看似趋 向相反, 有 但病机则一 收敛 作用 的鞣 质成 分形成 截然 相 反的致 泻与 止泻两 种作 用[ 1 1 。 1 中药 剂量 与 双 向作 用 的关 系 : 临床 用 药 中 , 物 的剂 量 对 致 , . 2 在 药 只是 因体 质 的不 同或 其他 原 因 , 致使 表 现 出来 的 症状 有 差 别 这 如 同样 属 肾 阳不足 的患 药 物的 功能有 一定 的影 响 ,剂 量 的大 与 小除 有 药物 功 能强 弱 之 而 已。 种 情况 不属 于 药 物双 向作 用 。 : 可 不 同 分 外 , 时甚 至呈 相反 的作用 。例如 : 黄有 致 泻和 止泻 的不 同 者 , 表 现 为 膀胱 气 化 失 调 , 能摄 水 而 尿 液 反 多 的现 象 , 样 有 大
说 明剂量 的大 小除 与 功 能的强 弱 有关 外 , 时也 呈 双 向性 , 临 3 小 结 有 在 中药 的双 向调 节作 用 , 种 特殊 形 式 , 由药物 功 效 的复 是一 是 床 用药过 程 中应 注意 掌握 。 杂性 决 定 的 。 临床 在组 方上 既要 注 重药 物 的主 要 功效 , 又不 可忽 1 . 3配伍 与双 向作 用 的 关系 : 中药 绝 大 部 分是 复 方 用药 , 方 中 复 除表 现药 物 自身作 用外 , 因配伍 的不 同而有 差 异 。如 : 还 桂枝 能 略 了药 物所 具有 的双 向性 调节 作用 , 根 据病 情 的 需要 , 循 中 应 遵 剂量 、 配伍、 炮制等特点和规律 , 使中药的双 向调节作 发汗解表 , 与麻黄配伍 , 可用于无汗表证 , 二药合用其发汗力量 药的性能、
能 止汗 。 物 的这 种双 向调 节 作用 , 过不 同的配 伍在 临床 应 用 药 经
+ 陕西省安康 市石泉县 医院 (00 1 203 ) 21年 4 1 00 月 5日收稿
1 96: 0 . 9 1 4
2江 苏新 医 学 院 编 . 药 大辞 典 f . 海 : 海 科 技 出 版 社 , 1 中 s上 1 上
1 9 2 3 6 9 6: 5 .
欢迎订阅21年《 01 中国民 药》 族医 杂士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