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

之 湿 与 内 蕴 水 谷 之 湿 相 互 搏 结 , 而 化 热 , 蒸 于 肺 , 迫 于 大 肠 , 见 郁 上 下 故 肛 门 烧 热 等 症 ; 为 阴 邪 , 于 阴 分 , 蒸 津 液 , 见 盗 汗 。 用 葛 根 芩 连 湿 旺 郁 故 汤 清 解 湿 热 , 肌 透 邪 , 以 甘 平 之 甘 草 培 中 土 , 苦 相 合 , 与 人 参 同 解 辅 甘 “ 为 而 同功 ” 使 湿 开 热 解 , 卫 和 谐 。 , 营 27 痿 证 . 《 经》云 ; 治 痿 者 独 取 阳 明 ” 痿 证 若 并 有 前 额 痛 , 项 内 “ 。 后
热 下 注 , 及 胞 官 、 脉 , 为 带 下 。 辨 证 属 于 湿 热 带 下 者 , 本 方 加 白 伤 任 而 用
头 翁 、 柏 、 苡 仁 , 可 健 脾 益 气 , 化 水 湿 , 可 清 热 解 毒 , 湿 止 黄 薏 既 运 又 燥 带 , 带下告愈。 则
口渴 ; 热 上 蒸 于 肺 则 作 喘 , 蒸 肌 肤 汗 出 。 治 宜 外 解 肌 表 之 邪 , 清 里 外 内 肠 胃之 热 。葛 根 甘 辛 而 凉 , 能 解 表 退 热 , 能 升 发 脾 胃 清 阳 之 气 而 止 既 又
苦 平 之 黄 芩 , 疗 胃 中热 , 以清 肺 止 喘 ; 寒 之 黄 连 , 得 形 之 生 成 相 能 且 苦 取 连 属 , 名 之 日连 者 , 而 以清 其 自 胃 及 小 肠 与 大 肠 三 腑 , 生 成 相 连 属 者 亦
之热 。得 胃调 肠 厚 , 以止 其 利 , 清 心 以 汗 。 且 三 物 平 配 , 听 令 于 既 更 胥
辨 证 要 点 。苦 味 涌 泄 为 阴 , 诸 药 皆 为 寒 性 之 品 , 寒 清 热 , 邪 得 祛 ; 且 苦 热 辛 味 发 散 为 阳 , 表 邪 者 可 汗 而 发 之 , 表 邪 者 可 以 辛 味 与 苦 味 合 用 用 有 无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中医药研究的理论——双向调节作用。
方法:从临床实践入手,从药材使用量,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入手。
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药材,充分发挥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结论:中药双向调节理论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炮制方式;药理差异中国古代已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相关记载。
认为凡事都应该掌握一个“度”,现代中医理论在继承了古人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将现代中医对药材药理的理解融入其中,提出了中药双向调节的新理论,中药的双向调节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该理论重点阐述的是一味药材在掌握好“度”、掌握好“法”的情况下,可以让机体机能从亢进状态回归平衡状态,也可让机体机能从低迷状态回归平衡状态【2】。
因此该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有良好的效果。
1 中药不同剂量使用的双向调节某些中药的疗效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差异,表现出相反的功效。
如常量的麦芽可以催乳且能健脾消食,但使用量大(生熟各30g)时,则体现其回乳功效;常量白术可用于止泻,特别是针对脾胃虚泻者,而用大剂量(30-50g)则起到治疗便秘通便的作用。
两者功效由剂量差异,造成功效相反。
同时,随着剂量的改变,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也有所不同。
如甘草其活性成分较多,有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甜素等多种活性成分,针对甘草甜素这一种活性成分分析,功效与用量可呈正比。
小用量(1-2g)可以起到一定调和作用,中用量(5-10g)可以有养心温胃的功效,大用量(30g或以上用量)可以起到类似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抗变态、抗溃疡的作用功效。
上述由于使用剂量差异造成功效差异,甚至功效相反的疗效,是由于中药药材为天然植物,一味药材中含有的活性物质种类多,含量也各有差异,而每一种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同,针对相应病症使用的中药里的活性物质不同,故用药时应当注意。
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机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将内部状态维持在恒定的平衡状态中。
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
在人类身体内部,双向调节作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身体的各个系统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协同工作,以保持体内恒定的环境。
运动时,肌肉和骨骼系统需要协调动作,神经系统需要传递有效的指令,心脏和呼吸系统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满足运动带来的能量需求。
同时,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机体则需要通过冷却系统来保持体温的恒定。
通过这些双向调节作用,我们才能够进行安全、高效的运动。
而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也需要双向调节作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和皮肤的血管扩张来散热,以保持体温恒定。
同时体内水分的调节也是双向的,当体内水分过多时,我们会感到口渴,并通过排尿来调节水分的平衡;而当体内水分不足时,我们会感到口干并倾向于摄入更多的水分。
这些调节作用都是为了保持体内环境的恒定性。
双向调节作用涉及到许多生理过程和机制。
神经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和传递信息,来激活或抑制体内各个系统的功能,以实现恒定环境的维持。
例如,当体温升高时,神经系统会向心脏和皮肤的血管发送指令,使血管扩张以便散热,并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
此外,内分泌系统也参与到双向调节作用中,通过释放和调节激素的分泌来调整各个系统的功能和代谢水平。
尽管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机体应对外界变化,但长期的适应和调节需要时间。
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时,机体可能无法立即适应,并需要通过一系列调节过程来实现平衡。
而某些疾病和损伤也可能会干扰双向调节作用的平衡,导致机体出现不适和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双向调节作用是机体为了维持内外环境恒定性而展现的一种调节机制。
这种调节作用使得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维持身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平衡。
艾灸的特点有哪些

艾灸的特点有哪些艾灸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呢?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艾灸后也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反应。
艾灸又能治疗妇科病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艾灸的特点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艾灸的特点1.双向调节作用艾灸可以使穴位产生兴奋,其效应是使偏离正常状态的生理功能朝着正常状态的方向发展,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艾灸可以使机体功能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的生理功能无影响。
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无毒副反应的根本。
2.整理调节作用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艾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二是艾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的甚至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的。
3.品质调节作用是指艾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艾灸对正常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机体功能无作用,无论是对机体正常态还是病理态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品质,增强了调节能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对生理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
4.艾灸自限调节艾灸调节又一定自限性,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
艾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功能储备,因为艾灸治病的机制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
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本质上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艾灸调节的自限性。
艾灸后的各种反应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
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
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
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什么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Discussion on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京炎黄中医医院夏其奎【中文关键词】中药; 双向调节作用; 药理研究;【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摘要】:正中医治病以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见长。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状态,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偏离平衡态,产生一些不适感觉或疾病时,常常需要借助中药来调整偏倚状态,恢复平衡状态。
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许多中药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代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年来中医药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的术语,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使中枢兴奋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参它有这样的作用。
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冷用人参也行,热用人参也行,都能够用人参来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
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也有人做了很多的思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名词解释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能够以不同的方
式对病理状态进行调节,具有双向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中,如果某种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同的
情况下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即对病理情况有正向或负向
的调节作用。
正向调节作用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积极
干预和调整,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刺
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病原体,加速康复过程。
还有一些中药可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
代谢等,从而改善机体整体功能。
负向调节作用则是指中药在病理状态下能够对其进行抑
制和反向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例如,在炎症反应
过程中,一些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减少病变范围和疼痛感。
此外,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药
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减少
痛苦。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表明中药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根据病理状态的不同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节和平衡人体内环境的目的。
这种双向调节的特性使中药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参双向调节血压的原理

人参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原理主要在于其对机体气、血、阴、阳的补益作用以及对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首先,人参能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能力,表现为双向调节的形式,即向着有利于机体的方向发展,从而改善整体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平衡,限制疾病的发展变化。
其次,人参能够增强机体对兴奋和抑制两类神经过程的均衡协调,从而使得兴奋和抑制能够协调起来。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人参中的某些成分如人参皂苷等,具有抑制、安定、镇静的作用,而另一些成分如人参多糖和人参多肽等则能兴奋大脑皮层,增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活动反应,加强胆碱能神经功能。
此外,人参还可以影响脑内单胺类物质和乙酰胆碱能系统对中枢的作用。
同时,人参及其制剂在提高学习能力、易化记忆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记忆的各个阶段都有影响。
另外,人参对脑血流量和脑能量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参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对脑内物质的影响、对蛋白质的合成和DNA、RNA的合成的影响以及对脑血流量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等。
这些作用共同体现了人参的双向调节作用,使得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草药。
中药双向调节多巴胺作用原理

中药双向调节多巴胺作用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中药双向调节多巴胺这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们知道吗,多巴胺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调皮鬼!它能让我们开心、兴奋,充满活力,但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一下。
那中药怎么来对付这个小调皮鬼呢,这可神奇啦!中药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中医,有着各种奇妙的办法。
有些中药啊,就像是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多巴胺,让它乖乖听话。
比如说吧,当多巴胺过于兴奋,乱跑乱跳的时候,中药能让它安静下来;可要是多巴胺有点懒洋洋的,不想动了,中药又能给它加把劲,让它活跃起来。
这是不是很厉害?就好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咱可以想象一下,身体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多巴胺是舞台上的主角。
有时候它演得太疯狂了,这时候中药就出来说:“嘿,小家伙,别太疯啦!”然后多巴胺就会收敛一点。
可要是它演得没精打采的,中药又会鼓励它:“加油啊,振作起来呀!”这不就是双向调节嘛!你看啊,中药里面有那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不同的中药就像是不同性格的老师,有的严格,有的和蔼,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多巴胺这个学生能健康成长,发挥出它最好的作用。
比如说有一味中药,它就特别擅长和多巴胺打交道。
当多巴胺太激动了,它能让多巴胺平静下来;当多巴胺安静过头了,它又能把多巴胺唤醒。
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我们高兴过头的时候提醒我们别得意忘形,在我们低落的时候又给我们打气加油。
还有一些中药呢,它们组合起来就像是一个团队,共同对付多巴胺这个小调皮。
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让多巴胺稳定,有的负责激发多巴胺的活力。
这不就像我们踢足球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赢得比赛呀!中药的世界真的是太奇妙啦!我们的老祖宗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了这么多神奇的中药和它们调节多巴胺的方法。
这可都是宝贵的财富啊!所以说呀,中药双向调节多巴胺的作用原理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了解。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身体健康的大门。
让我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保持心情愉悦,身体棒棒的!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相信随着我们对中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一定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等着我们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数:2240字“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实践重要意义
“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祖国医学文献《内经》中所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在我们机体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调节对偶,两个相反作用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中医学强调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气血调合,水火相济,概括称之为阴平阳秘。
若机体发生疾病,则会导致阴阳平衡的失调,此时中医治疗就是通过严密细致的调节过程使亢者承之,弱者彰之,辩证施治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调节。
而调节的要诀就是发现矛盾,然后解决矛盾。
发现矛盾就是分析临床病证中疾病的部位、层次、性质和趋势,解决矛盾就是针对疾病发生机制中所表现的病理双向性差异去采用相反性能的药物进行矛盾对立面的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可分为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的双向效应。
1. 同一种中药本身具有相反的双向调节作用。
例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对淤血则化,对溢血则止。
附子本身药性既能治疗心悸证中的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
石膏主升散,又能清下热邪。
而当归也是既能收缩子宫又能抑制宫缩。
2. 同一种中药由于剂量的差异,作用恰恰相反。
例如:黄芪小剂量能提升血压,大剂量则能降低血压。
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则能活血。
中等剂量的鹿茸能强心,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收缩。
同一种中药和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相反。
例如:桂枝配麻黄增强发汗功效,而桂枝配白芍则敛阴止汗。
柴胡配白芍能柔肝养肝,配伍桂枝则疏肝通阳。
黄芪配伍五味子、益智仁能治疗小便滴沥不禁,而黄芪配伍肉桂、通草则能治小便不通。
4.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种中药配伍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例如:葛根配伍半夏能够升脾降胃,升麻配伍牛膝亦能够升清降浊,桔梗配伍杏仁可以升降同用,平喘止咳。
5.同一药物,炮制方法不同,作用相反,如蒲黄生用活血,炒用则止血。
荆芥生用走表发汗,荆芥炒用则入血止血。
6.同一种药物,采用其不同部分,则作用相反,如麻黄发汗,而麻黄根却能止汗。
7.同一方剂,本身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例如补中益气汤,即可治泄泻(中阳不振,气虚下陷,运化无权之泄泻),又可治便秘(中气虚衰,健运无权,大肠传导无力的便秘)。
该方一方对二病,与病机丝合,故均能使泄泻与便秘二病痊愈。
金匮肾气丸,既可治尿少浮肿,又可治肾虚多尿。
甘露消毒丹,既可治不寐,也可治多寐。
不寐与多寐均系痰湿为患,不寐系湿热蕴滞,胃气不和;多寐系痰湿内困,脾阳不振。
该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使得湿化热清,气机畅利,不寐得寐,多寐得寤。
上述三个方剂所治的病症完全相反,而病机却一致。
在临证中,要将病人的各种症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加以综合分析,针对性的给予立法选方,这才是方剂双向治疗的真谛。
第二方面:中药方剂配伍中的双向调节。
中医治疗过程中所强调的诸如寒热并用、表里双解、功补兼施等重要法则无不是“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的辩证论治体系中,立方遣药要求发而不过散,收而不过敛,升而不过亢,降而不过沉,温而不过热,补而不过滞,攻而不过脱。
《内经》指出补阳当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阴当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中药方剂配伍的运用中其核心问题是药物的动静结合问题,我们先来谈谈中药中“动药”与“静药”的概念。
所谓“动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行气活血消导作用的中药。
所谓“静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功效的中药。
“动静结合”是指在方剂治疗中动药佐以静药,静药佐以动药进行对病症的双向调节。
动静相伍,一般来讲静药量宜大,动药量宜小。
凡补养之静药必须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已可煦之走之。
例如:中医著名方剂炙甘草汤,立方阴阳兼顾,用药动静结合,而静药份量最重,方中麦冬、阿胶、人参、麻仁、生地、甘草、大枣皆为静药,重量约占六分之五,佐以少量动药为生姜、桂枝,重量仅占六分之一,做到补而不过滞,在历代临床治疗中屡获良效,为各派中医临床家所推崇。
笔者在急诊科十余年的临床治疗中受到“双向调节作用”这一重要启示针对外感发热自拟柴胡退热饮治疗发热患者,组方中重用柴胡、黄芩、丹皮、地骨皮、大青叶、板兰根、竹叶、茵陈、白茅根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以动药攻邪为主,佐以适量静药元参、生地顾护津液,扶助正气。
全方动静药结合,使热毒清解外泄,阴津存护于内。
“外感发热”在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身困重,咳或不咳”为主要临床表现。
笔者在多年内科急诊临床实践中,采用柴胡、黄苓对药这一传统退热经典组合,以柴胡之苦降辛开,加之黄芩清泄里热、和解少阳;配之以丹皮、地骨皮,退阴分之热、板兰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可加强血分热毒自里向外透达;加之元参、生地滋阴凉血顾护津液,防止正气耗伤;茵陈、竹叶、白茅根等苦泄降下,利湿导热下行,纵观该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强的退热功效,病程缩短,复发率极低,,副作用小,这一方剂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比较和加减,已逐步走向完善,临床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易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笔者题为《柴胡退热饮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章已发表在《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8月08第16卷。
综上所述,“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古代哲学中深奥的矛盾对立统一理论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祖国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其奥妙之处是在临证治疗中通过中药与方剂的双向调节作用来调整机体的寒与热、虚与实、表与里、阴与阳的矛盾对立面的“证”,使过强与过弱两个方面同时向正常方向转化,起到阴静制阳,阳动促阴的作用。
在我国现今社会中医的存在与发展受到某些客观与主观因素的质疑与诽谤之时,重新思考中医治疗的精髓之处不仅能够使我们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对祖国医学增强信念,还能够更优化地指导我们广大中医同道不断提高中医疗效,造福人类,它的重要意义是广泛深远和值得思考的!在此笔者希望并呼吁我们广大中医同道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