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学生卷.docx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学考复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学考复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秦军汜.()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许君焦、瑕.()5、若不阙.()秦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 同_____________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夜缒.而出缒 _____________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_____________3、是.寡人之过.也是 _____________ 过 _____________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_____________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_________设版 ________ 6、又欲肆.其西封.肆 __________封 _____________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 _______ 惟 ________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_____________ 10、失其所与.与 _____________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5、越国以鄙.远句中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6、以烦执事..句中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7、亦去.之句中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8、微夫人..之力句中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五)、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3、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 4、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5、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 6、阙秦以利.晋 ________________7、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_________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9、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六、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 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 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2、而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_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 3、焉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夜缒.(zhuì)秦军氾.(sì) 南函.(hán)陵B.共.(ɡònɡ)其乏困逢.(pánɡ)孙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C.失其所与.(yù) 匹夫.(fū)之勇若不阙.(quē)秦D.不知.(zhì) 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ɡōnɡ”;C项中“与”读“yǔ”。

答案 D2.[对应考点链接]下列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烛之武退.秦师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B.朝.济而夕设版焉籍.吏民,封府库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侣.鱼虾而友麋鹿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析A项“退”与“归”都作使动词用。

B项朝:早上,这里作状语用,译为“在早上”;籍:户籍,这里作动词用,译为“登记”。

C项封:疆界;侣:伴侣,都作意动词用。

D项亡:灭亡;固:稳固,都作使动词用。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答案 B6.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测试(1)(新人教版必修1).doc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测试(1)(新人教版必修1).doc

(( 敝. 函・鄙,守 楚出> 于而阙.Z(KE-、y之(杞. 佚.秦南)逢.、文学常识《左传》又名《《左传》《公羊传》《谷《》,是我国. 都是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这三部著作也同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 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

《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 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三、 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3、秦伯说,与郑人盟 四、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为熊为也已舍郑以为竣谆丰 行李之往来 微寺人之力亦去之 》.历史著1、 2、3、 4、5、 2、共其乏困4、失其所与,不⑹B.⑴⑹/⑵⑺/⑶⑷/⑸⑻D.⑴⑵⑸⑹⑺⑻/⑶⑷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②臣本壮也④许本⑥行李之往来⑧夫晋,何厌年有⑩唯君图本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Bo朝济而夕设版焉 Do 独之武退焉子亦有不利焉 ( 将焉取之(焉用亡郑以陪邻(戍.zl\ z(\贰•缱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随堂检测一、注音五、 选出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⑴以其无礼于晋⑵敢以烦执事⑶越国以鄙远⑷阙秦以利晋⑸不赂者以赂者丧 地事秦(7)秦以攻取之外⑻苟以天下之大A. (1)(2)/⑶⑷/⑸⑹/⑺⑻ C.⑴⑸/⑵⑹/⑶⑷/(7)(8)六、 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①公从本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⑤邻匕厚,君匕薄也 ⑦君之所知也 ⑨将焉取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七、 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八、 解释下列词,语 其又欲肆其西封(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以其无礼于晋(失其所与且焉置土石(朝济而夕设版焉因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地制宜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故人西辞黄鹤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咨之焉用亡郑以陪邻且君尝为晋君赐也何压之有与郑人卑以乱易整然不以为然41使之然也欣欣然、飘飘然然郑亡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也年且九十九、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晕寡人之过也夜,缱而出郑朋知亡矣朝济而夕族版焉肆其西封徵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十、翻译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附答案)

一.有关知识1.史书体例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成的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备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的十倍)。

②国别体: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时间先后编写的史书。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所编写的史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

2.学法指导:①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初,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气氛十分紧张。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郑国获得了一线生机。

可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又使郑国的希望趋于渺茫。

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与愤慨,郑伯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引以自责,终使烛之武答应了此事。

凭着烛之武的说辩才能,秦军退兵。

本可松一口气,可晋大夫子犯又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而晋侯的一番言辞又使之得以平息。

这种时张时弛的情节,牢牢吸引着读者,我们需认真品味,并在写作上加以借鉴。

“文似看山不喜平”,切中肯綮。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的原因。

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又企图谗言重耳、夷吾二公子,重耳外逃。

下面是公子重耳“过郑”一段。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郑文公:郑国的君主,名捷。

]叔詹谏曰:[叔詹:郑国的大夫,执政有贤名。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天之所启:上天所开导、赞助的人。

启,开。

弗及:赶不上。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有三焉: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可以看出是天意来)。

天其或者将建诸:上天或者要树立他吧?其,表推测的语气。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上册第十七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测验1.以下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记传体史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春秋左氏传朋公羊传》《谷梁传》俗称“春秋三传二2.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佚之狐(y i )夜缱而出(zhu i)B.夫晋,何厌之有(fU)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G ng)D.共其乏困(g d ng)杨孙戍之(sh u )3.以下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臣之壮也,尤不如人B.以其无理于晋C.晋候、秦伯围郑D、朝济而夕设版焉4.以下与“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厥秦以利晋D、以乱易整,不武5、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那么名微而众寡(轻微)B、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慢慢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永久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概,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他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幅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 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4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不超过10个字)43、第二段指出长城非常伟大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答:44、本文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是指?(分别不超过18个和15个字)答:45、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各不超过15个字)答:都江堰:46.以下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的赞美了都江堰韵千古功绩。

《烛之武退秦师》专项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专项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知识(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氾南(fá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B.阙秦(quē)朝济(cháo)逢孙(páng)C.戍之(shù)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D.夫人之力(fú)共其乏困(gōng)贰于楚也(èr)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共其乏困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秦伯说,与郑人盟3.对下列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回国)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古义:再次,两次今义:“二”的大写,数词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夫晋,何厌之有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6.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A.朝济而夕设版焉B.晋军函陵C.夜缒而出D.既东封郑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失其所与,不知D.吾其还也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与秦国的联盟是脆弱的。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基础知识全检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基础知识全检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基础知识全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

其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

二、重要文言词语释义(划线处为特殊句式)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氾南:氾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一、文学常识:1、《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吋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6、关于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女口《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木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言基础积累(一)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纟追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① 辞th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④ 归去来兮辞过①是寡人之过也②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范增说项羽马也②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以乱易整,不武(四)一词多义1、实词: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微闻有鼠作作索③辞不赴命③秦伯说 知①君知其难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①公从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③越国以鄙远()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而①今急而求子(()③夜缱而出()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之①公从之()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是寡人之过也()⑥辍耕之垄上()其①以其无礼于晋()③吾其还也()②敢以烦执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⑥以乱易整())(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④且焉置土石()②唯君图之())⑤夫晋,何厌之有()②君知其难也()④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④ 臣死且不避((五)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④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⑥ 若亡郑有益于君(⑦ 夫晋,何厌之有(③ 失其所与( 三、选择题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③年且九十( (六)周定结构:“所“字结构 形式: 所+动词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A.烛之武“夜纟追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缱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 乂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5、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O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6.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课文按故事情节依次为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晋师撤离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师。

C、在“烛之武说退秦师”这一情节中,烛之武首先欲扬先抑,提出问题,接着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然后指出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利,最后用历史与现实挑拨秦晋联盟,达到自己的目的。

D、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的推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且君尝为晋君蜴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