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

合集下载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北部湾城市群作为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经济承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经济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北部湾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一、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北部湾城市群由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等城市组成,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北部湾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枢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日益繁荣。

与城市群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面临巨大压力,交通拥堵、房地产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群的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薄弱。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提升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成为了摆在各级政府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经济承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和满足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需要的能力。

它包括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产业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方面,要考虑城市群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城市发展的压力,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环境等。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要考虑城市群的交通、能源、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设施能否满足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

在产业和创新能力方面,要考虑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创新能力是否强大,是否能够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影响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支撑、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政府决策与管理水平等。

北部湾区域城市群建设研究综述

北部湾区域城市群建设研究综述

广西北部湾区域城市群建设研究综述摘要:[1]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布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它们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等密切联系且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一旦形成城市群,就会使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实现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进形态,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相互补充,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

城市群建设强调产业联系,注重关联性,因此,群内的经济增长容易形成扩散效应,这对于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字:北部湾区域、城市建设群、广西正文:一、广西北部湾区域建设城市群的现状及问题1、城市群生产水平较低[2]北部湾城市群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综合实力也进一步增强。

2007年该城市群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778.79亿元,比2006增长了24%;人均GDP达到了13906元,比2006增长了21.6%。

然而,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通过表1可看出,2007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均GDP和各城市的人均GDP,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示该区域城市群产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2、各城市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为分析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对2007年全国及北部湾城市群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比较,见表2。

通过表2可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其各城市第一、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达11.42个百分点,且所有城市的该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体现出该区域农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下,且第三产业比例过高,是在工业化水平低背景下的“虚高”,各城市内部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公共安全视野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公共安全视野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公共安全视野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摘要】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等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关键词】公共安全;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一个全球性的安全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威胁愈来愈大,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是一个共识性的问题。

维护生态安全与维护公共安全其他领域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要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

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一、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地理位置独特,沿江、沿海、沿边,背靠大西南,毗邻台港澳,地处我国珠三角、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安全要求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分析*官锡强(广西财经学院,南宁,530003)=摘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的过程,为了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及作用机理,树立符合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城市发展核算体系,建立紧凑型城镇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城镇空间形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12 =文献标识码>A*本文是2009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9AM5012)、200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08BJ Y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存在先天耦合的机理。

一方面,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

如果区域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超出生态环境可以消化与承载的能力,则区域生态环境会出现恶化,城市化进程最终会被遏制;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

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速度过快,不符合资金利用的最优经济原则,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速度就会因资金的缺乏而不能跟上,生态环境也将最终失去经济的依托。

特别是城市群内城市分布密集,对资源利用具有同质效应,环境污染具有叠加作用,由此造成对资源环境系统的压力比单个城市更大。

[1]1 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效应资源要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资源总量的多少与城市的发展规模密切相关,而资源分布的状况则对区域空间的拓展方向产生引导。

区域空间发展的速度及方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对短缺资源的集约使用。

111 城市化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人口增长、空间扩张,还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意味着城市对资源需求的增长,需要开发利用更多的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扩大资源利用规模,从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损耗。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北部湾城市群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其经济发展对整个西部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北部湾城市群的概况北部湾城市群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等城市组成。

作为中国西部滨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北部湾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北部湾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二、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现状1. 经济发展水平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已成为广西的经济中心。

南宁市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总量较大;北海、钦州等沿海城市则以港口贸易为主导产业,对外贸易繁华。

2. 产业结构北部湾城市群产业结构多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特别是南宁市以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较快,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完善。

传统产业如农业、资源加工业仍然占据一定比重。

3. 城市协作北部湾城市群城市之间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以南宁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格局。

城市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流动等方面。

三、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分析1. 区位优势作为西部滨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承载着西部滨海地区的经济活动。

其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

区位优势也为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产业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多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完善。

这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也增强了城市群的经济韧性。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探讨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定义了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影响因素,介绍了评价方法,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本文提出了提高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的建议,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形成和发展、概念、特点、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现状分析、问题、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部湾城市群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地区包括北海、防城港和钦州在内的一组城市群。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门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部湾城市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经济承载力的研究备受关注。

北部湾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承载力研究的重要背景。

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部湾沿海城市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相互联系、互补发展的城市群格局。

这种城市群形成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经济承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城市规划不够科学、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群的发展潜力和局限性,为制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资源配置:深入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作者:曾红春王启名宁世耀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4期摘要从资源水平、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运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2008—2016年南宁市、防城港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研究期内均远高于平均水平,且明显高于其他各市;北海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上一直處于平均水平;玉林、崇左、钦州土地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低水平。

从空间差异来看,各市之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差异较大,南宁市承载力处于高承载力状态;防城港市处于中等承载力状态;其他市均处于较低或低的承载力状态,发展潜力较大。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时空变化;北部湾经济区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4-0078-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18Analysi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rn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ZENG Hong-chun,WANG Qi-ming,NING Shi-yao (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 533000)Abstract 28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resource level,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nomic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rn Gulf Economic Zone from 2008 to 2016.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time,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Nanning City and Fangchenggang City from 2008 to 2016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Beihai City had basically been at an average level;the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Yulin,Chongzuo and Qinzhou were all at a lowlev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fferences,the level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varied greatly between cities,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nning was at a high level. Fangchenggang City was in a medium carrying capacity state;other cities were in a lower or low carrying capacity state,with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Key words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Northern Gulf Economic Zone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Y19018);百色学院校级自然科研项目(2019KN09);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JDB0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能力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能力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能力研究莫崇勋,蔡德所,杜群超,孙桂凯(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擒要: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开发状况、可利用量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采用最大可承载人13数量方法,评估了该地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在合理和极限两种开发利用状态下的人口承载量。

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开发利用状态下,经济区将在2030年出现人13超载77.83万人,而水资源本底条件较差的北海市在2005年一2030年人口超载20万一160万人;在极限开发利用状态下,只有北海市在2010年一2030年人口超载17万一110万人。

建议采取跨流域调水、雨洪资源利用等措旗,以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生存与发展用水需求;广西St u dy O I!t h e A vai l abl eW at er R es ou r ce s and C ar r y i n g C a paci t y i n B ei bu G ul f E con om i c Zon e of G uangxiM o C h ong xu n,C ai D es uo,D u Q unc hao,Sun G ui k ai(C ol l ege of C ivi l a nd A r chi t ect ur al E ng i ne er i ng,G uangx i U ni v er si t y,N anni ng G ua ngxi530004)A bst r a ct:The avai l ab i l i ty.ex pl oit at ion a nd uti l iz a ti on of w at er r es ou r ces i n,B ei bu G ul f Econo m i c Zone of G uaI l gxi w a g an al yze d f or eval uat i ng t he car r yi ng capaci t y of w at er r es our ce s bas ed o n t he w at er dem and f or s ur v i val a nd devel opm ent.ne m a xi m u m popul at i on c∞r y i ng capacit i es f or di f fer ent t ar get year s w el-e cal cul at ed under t he condi t i ons of r at i onal a nd ex t r em e de ve l opm e nt of w at er res oure e8.ne r esul t s sh ow,un der t he condi t i o n of r ati on al deve l opm e nt,t he r e ar e over l oadi ng popu l at i ons of778300i n w h ol e ec on om i c zo ne i n2030a nd es pecial l y i n B ei hai Ci t h,an over l oadi ng popul at i ons of200000 t o1600000w i l l e m er ge be t w een2005t o2030.U nd e r t he condi t i o n of ex t r em e de vel opm ent,o nl y t he B ei hai ci t y has over l oadi ng popul a t i on of170000t o1100000be t w ee n t he year s of2010t o2030.The i nt er—bas i n w at er t r ans fer a nd t he uti l iz a ti on of r ai n a nd f l ood r esour ces ar e sug gest ed t o gua r ant ee t he dem and of w at er r es o ur ce f or ec on om i c and s oci al de ve l opm e nt i nB ei bu G ul f Econom i c Zo ne.K e yW or ds:B ei bu G ul f E c onom i c Z one;avai l abl e w at er r es our ce s;w at er r e sour ce$c ar r yi ng capac i t y;w at e r dem a n d f or s ur v i val and de vel opm e nt;G ua ngxi中图分类号:TV213(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9342(2010)11-0009-0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贾绍凤等【l】在对西北地区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估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施雅风等翻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对该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2 No. 5 Oct. 2013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
廖志高 ,许明辉
( 广西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 广西 柳州 545006 ) 摘要: 引入区域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生态发展可持续程度 , 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 用状况。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 对北部湾城市群整体和个体在关联度上进行纵向与横向对 比分析, 划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或互补的单位 。 分析结果表明, 北部湾 2011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赤字达到 0. 373 hm2 , 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区域土地的承载能力 。建议实行区域合作分工制 , 明确各自发展方向, 合 理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 , 提高北部湾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 关 键 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北部湾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63 ( 2013 ) 05-0099-06 中图分类号: F293. 2
2 2 2 2
第5 期
廖志高, 等: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 表2 Tab. 2
全球能源足迹 / ( GJ. hm - 2 ) 55 93 1 000
· 101·
2011 年北部湾城市群能源消耗情况
Account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Beibu Gulf of 2011
进行综合测量, 如果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超过生态承载 力, 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反之, 则为生态盈余。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
[8 ]

EF = N × ef = N ×
∑( ri ci / pi )

( 1)
此理论研究了都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提出建立分散化的
式中: E F 为总的生态足迹; N 为区域内人口数; e f 为人均 生态足迹; r i 为均衡因子
以作为两代人之 间 生 态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的 评 价 标 准。 Niccolucci 等[5]运用该模型从地理政治学的角度阐述了 人类追求社会进步导致的一系列社会、 经济、 环境等危 机, 并提出环境性能指标、 环境可持续指标和人类发展
[6 ] 指标来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Holden 运用
· 100·

[10 ]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32 卷
之 间 的 生 态 足 迹 具 有 可 比 性, 引入产量因子进行处 。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建议, 扣除 12% 的 生物生产面积用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得到可利用的人 均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始产品形态的石油, 为计量单位统一计算热值, 通过将其转化为统一单位的 标准煤并折算成热量单位的焦耳值, 可以计算对应的人 均生态足迹。
用地和建筑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类型的生物资源用煤 炭和石油表示; 建筑用地类型的生物资源用电力表示。 通过折算系数的计算, 整理得到对应的数据( 表 2 ) 。
4 表 2 中电力的折算系数单位是 GJ /10 kW·h , 电力 4 消耗量的单位是10 kW · h 。 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
可以计算得到 2011 年北部湾耕地的人均足迹为 0. 179 hm , 林地的人均足迹为 0. 018 hm , 草地的人均足迹为 0. 621 hm , 水域的人均足迹为 0. 089 hm 。
折算系数 / ( GJ. 万 t 标准煤 - 1 ) 20 934 43 767 36 消耗量 / 万 t 标准煤 536. 656 157. 595 1 936 600 人均消耗量 / 万 t 标准煤 2. 34E - 05 6. 87E - 06 1. 04E - 05 人均足迹 / hm2 0. 008 0. 003 0. 003 生产性面积类型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建筑用地
Account of consumption of biotic resourc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Beibu Gulf of 2011
生产性土 地代表项目 粮食 甘蔗 棉花 油料 蔬菜 水果 肉类 奶类 禽蛋 水产品 “北部湾 4 + 2 ” 城市群消耗量 / t 5 909 900 43 018 600 3 280 000 233 900 8 864 600 4 337 000 1 934 200 71 300 123 100 2 204 486 人均足迹 / hm2 0. 058 0. 027 0. 068 0. 005 0. 021 0. 018 0. 602 0. 006 0. 013 0. 089
[3 ] [1 - 2 ]
首先对中国西部地
区 1998 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提高发展能力 的途径应该是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 而且, 减少生态 赤字的措施和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不矛盾。 本研究在 Wackernagel 研究的基础上, 对生态足迹 模型中的能源账户计算方法做了一定调整, 以更符合当 地生态资源的实际需求情况。 同时引进灰色关联度分 析法和最短距离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北部湾城市群整体 与个体的联系程度进行分析, 划分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 协同性与互补性的单元, 为区域内资源合理布局和经济 产业结构跨地域整合提供了对策。 通过计算 2011 年北 部湾城市群的生物资源消耗量和生态承载力, 分析北部 湾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 为北部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 定与实施提供政策依据。
1. 2
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生态承载力是指区域所能够提供生产性土地的总
( E师, 博士, 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 信息技术与决策支持研究, mail) liaozhigao@ 126. com。
和,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 因此, 单位面 积不同类型的土地生物生产力差异很大。 为了使地区
区域内真实的耕地类生态足迹可利用复耕指数 I c 进行调整, 因此, 生态足迹中所需的耕地面积的计算公 式可以改进为:
A 耕地 =
∑( ci / pi ) / Ic 。
( 3)
式中: p i 为第 i 种物质的年平均产量。 通过公式( 3 ) 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更符合区域的实 更能准确反映区域对资源的需求程度。 际情况, 在处理能源消耗账户中, 通过分析广西 2012 年统计 年鉴, 发现广西主要能源消耗分为煤炭 、 石油、 电力 3 大 类, 考虑到部分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及传统计算方法中分 配能源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 在本研究中能源账 户处理成煤炭、 石油、 电力三大项目。 由于石油产品可 以进一步加工成燃油、 汽油、 煤油、 柴油等产品, 这里统
: ( 2)
1. 4
采用的相关参数
广西北部湾各种消费项目的全球平均产量和全球
[13 ]
EC = N × ec = N × ai × ri × yi ,
ED = EF - EC 。
能源足迹采用王建军等
在 2007 年对河南省可持续发
式中: e c 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a i 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y i 为产量因子[2]; E C 为区域内总的生态足迹供给 ; E D 为
展研究中的相关数据, 能源折算系数采用 Daisy V. MacDonald[14]等对区域资源管理的研究数据。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1. 3
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
将生态足迹计算中耕地生态足迹、 化石能源地承载
[12 ]
2
北部湾城市群生态足迹分析与计算
北部湾区域供给的生产性土地分为 5 类: 耕地、 森
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 理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分类项目 煤炭 石油 电力
( 1 ) 可以得到表 2 中的数值。 表 2 中 2011 年北部湾化 建筑用地的 石燃料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0. 011 hm ,
2011 年北部湾城市群生物资源消耗情况
全球平均产量 / ( kg. hm - 2 ) 4 373. 488 68 257. 536 2 073. 204 1 738. 477 18 000. 000 10 238. 850 140. 000 502. 000 400. 000 1 078. 000 总的足迹 / hm2 1 351 301. 233 630 239. 568 1 582 091. 648 134 542. 981 492 477. 777 423 582. 726 13 815 714. 285 142 031. 872 307 750. 000 2 044 977. 736
利用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 ( 1 ) , 可以计算对应的生 态足迹数值。运用 2012 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计算 出北部湾区域 2011 年的耕地复耕指数为 1. 51 , 修正后
2 的耕地人均面积为 0. 179 /1. 51 = 0. 119 hm 。 利用表 1
2. 2
能源消费足迹计算
能源资源对应的生产性土地类型分别为化石燃料
, 同时, 对能源消耗账户的处
林、 草地、 水域和建筑用地。 生态足迹主要分为生物资 源生产足迹和能源生产足迹。 生物资源分为农产品、 畜 产品、 林产品和水产品等几大类 ( 表 1 ) 。 能源消费帐户 根据资料分析主要考虑了如下几种: 煤炭、 石油和电力 ( 表 2 ) 。除了将电力的消耗转化为建筑用地面积外, 其 它能源消费均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 并依据全 球能源统计使用的发热量折算系数, 将能源消费所消耗 的热量折算成化石燃料土地面积。
0
引言
北部湾城 市 群 位 于 广 西 南 部, 包 括 南 宁、 钦 州、 北
房屋聚居地和人口密度高但规模小的城市形态的理论, 同时, 建议合理规划公共设施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以减 少交通运输所排放的污染物。 我国对生态足迹的研究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徐中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