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

合集下载

物理初二上沪科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二

物理初二上沪科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二

物理初二上沪科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二
知识再现本章知识点
与知识网络
投放学案知识再现,
组织学生自主快速
完成对应题目
自主快速完成学案上
的题目
15m
in
展示交流参照物及相
对性
刻度尺的使

时间的测量
速度的有关
计算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能在组内、全班大胆
说出自己的解题思
路与方法
认真思考,积极讨
论完成学案上对应的
例题,能积极主动的与
组内、班内其他成员交
流自己的见解
10
min
拓展提升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生活
实际问题
“从物理走
向社会”
组织学生完成学案
对应题目,拓展知识
的广度与深度,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达到
举一反三的目的
认真答题,积极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

9mi
n

验成功组织学生完成题目,
并通对答案
认真答题,并通对答案
10m
in

业与预习1、学案上没完成的题目
2、学案上一开始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强化巩固
3、同步探究上没有完成的题目
4、认真复习,迎接单元检测
1mi
n
教后反思通过复习,学生对本章的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但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如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计算的规范性等,需要进一步强化。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2章运动的世界第1节动与静问题式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2章运动的世界第1节动与静问题式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2章运动的世界第1节动与静问题式教案课题:2.1 动与静问题集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明白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课前预习: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________的世界,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处在________之中。

(答案:运动运动)2.专门多诗人曾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你能写出如此的诗句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舟一片日边来。

)课中问题:知识点1:运动的世界1、课本P13 那段描述说明什么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同时运动是如何样的?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1、你能否说出一些描述运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2、物理学家们是如何认识运动的?3、什么是机械运动?4、参照物如何选取呢?知识点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有专门多的应用,你能举出这些应用的事例吗?2、卡车与联合收割机,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是运动依旧静止?3、两个物体间相对静止应满足什么条件呢?经典例题:【例1】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AC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物体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是运动的,那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能够不选择参照物【例2】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金茂大厦,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楼,观光厅位于金茂大厦的第88层,高度为340.1 m,是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观光厅(已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堪称为“时刻穿梭机”的两台电梯约7.5 m/s的速度给人以高速体验,仅需45 s左右就能将你平稳地从底层送至观光厅,电梯上升过程中,若以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答案】D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例4】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中有句如此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答案】青山(或江岸) 竹排【例5】我们曾听到鸟与飞机相撞而引起机毁人亡的报道,空中翱翔的鸟对飞行构成了庞大威逼。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

(2)掌握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学会计算速度。

(3)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公式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利用实验器材,探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1. 机械运动的概念2. 参照物的选择第2课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1. 直线运动的特点2. 曲线运动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2)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选择。

(2)速度公式的运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选择。

2. 公式计算法:运用速度公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3. 实验探究法:利用实验器材,探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

(2)讲解参照物的选择,让学生明白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公式讲解:(1)讲解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2)讲解速度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实例,让学生区分它们的特点。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运动、参照物选择、速度计算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现象,巩固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4.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2. 介绍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方面的速度概念。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3. 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学术论文等。

十、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第二课时: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 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 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

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二、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询,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 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 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2-4),请同学们聆听。

4. 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全章教案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全章教案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全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掌握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通过实际测量,探究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3)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准确性;(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4)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 引入:讨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实验:硬币和小车实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讲解:分析实验结果,阐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第2课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1. 引入:讨论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2.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探究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3. 讲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公式。

第3课时: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1. 引入:讨论测量长度的方法,引入刻度尺的使用。

2. 实验:分组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准确性。

3. 讲解:总结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介绍测量误差的概念。

第4课时:力的作用效果1. 引入: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2. 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总结力的作用效果,阐述力的作用原理。

三、教学资源1. 教材: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硬币、小车、刻度尺、力的作用演示器等;3. 课件:教学课件、实验动画等;4.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速度、路程、时间关系、刻度尺使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沪科版全册八年级物理同步导教学设计:第2章运动的世界

沪科版全册八年级物理同步导教学设计:第2章运动的世界

沪科版全册八年级物理同步导教学设计第2章运动的世界本文档是针对沪科版全册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2章《运动的世界》的同步导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运动的概念、运动的类型以及运动的描述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各个知识点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运动的概念1.1 运动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物体运动的两个必要条件、参照系和移动参照系的概念。

教学步骤: 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区分运动和静止。

2. 物体运动的两个必要条件: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来发现并总结物体运动的两个必要条件:位置的改变和时间的改变。

3. 参照系的概念:介绍参照系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

4. 移动参照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参照系也在运动,物体的运动会有什么变化,介绍移动参照系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

2. 运动的类型2.1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内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教学步骤: 1. 直线运动的定义: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列子来让学生理解和感知直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定义: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列子来让学生理解和感知曲线运动。

3. 实际例子:通过动画、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际例子,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运动。

2.2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教学内容: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1. 匀速运动的定义: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来发现匀速运动的特点。

2. 变速运动的定义:介绍变速运动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变速运动。

3.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公式 v = s/t 来计算速度。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全章教案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全章教案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中对于运动的定义和描述方式。

2.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实验工具进行运动测量。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定义和描述。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运动测量实验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 运动状态的转换和描述。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刻度尺、秒表、运动器材。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运动的定义和描述方式,如速度、加速度等。

2. 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相同路程比时间、相间比路程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运动测量实验,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运动的定义和描述方法,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沪科版物理《运动的世界》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学会通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速度。

3. 掌握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速度公式的应用。

3. 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及其分析。

教学难点:1. 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

2. 从图线中获取运动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刻度尺、秒表、运动器材。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运动的世界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船=v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船 s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 来计算,切勿利用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 = =2.5s
后半段时间为:t= = =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的,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它通过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m/s。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接下来的15s时间内作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时间内作的是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合_____km/h。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9:1
b.1:9
c.4:1
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

a.30.8m
b.30m
c.29.3m
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

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

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

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

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