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和挥发油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九章萜类和挥发油目的要求1.了解萜类的含义以及萜类和挥发油的关系2.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类型、性质以及重要的衍生物3.了解挥发油的含义,掌握挥发油的性质、鉴识方法,熟悉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概述一、萜的含义和分类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多样、数量庞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从化学结构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
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 A)(而不是异戊二烯)是萜类化合物生源途径中最关键的前体物。
因此,一般认为,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 )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
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其次,还有含氮的衍生物,构成萜类生物碱等。
因此,萜类化合物之间分子量相差较大,它们的分子中绝大多数具有双键,共轭双键、碳甲基、偕碳二甲基、异丙叉基。
萜类化合物中有许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有的已用于临床并具有较好的疗效。
如从黄花蒿中(青蒿)提取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是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从芫花根茎中分得的芫花酯甲素是有效的引产剂,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有效成分;在葫芦科中的数十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葫芦素类化合物,用于治疗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疗效,中药泽泻中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主要成分泽泻萜醇A属四环三萜类化合物,许多新的二萜衍生物如冬凌草素、雷公藤内酯等作为抗肿瘤药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据1970年统计已有一万余种,至1991年萜类化合物已超过了22,000中,萜类化合物是各类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也是寻找和发现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为多种复杂成分的混合物,一种植物中的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组成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有萜类、芳香族、脂肪族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1. 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是挥发油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例如樟脑油中的樟脑(50%),桉叶油中的桉油精(70%)。
2. 芳香族化合物:挥发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多为苯丙素类含氧衍生物,如丁香油中抑菌、镇静作用的丁香酚,桂皮油中的桂皮醛等均属此类。
3. 脂肪族成分: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鱼腥草挥发油中的癸酰乙醛,亦称鱼腥草素,具有抗菌活性。
此外,挥发油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芥子油、挥发杏仁油、大蒜油、白头翁素等。
总的来说,挥发油成分复杂,且各种成分的含量可能会因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需具体了解某一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领域专家。
萜类和挥发油

贴类和挥发油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开链萜烯分子式具有(C5H8 ) n 通式。
穿心莲、青蒿、龙胆、紫杉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
类别碳原子数异戊二烯单位存在形式数单萜102挥发油倍半萜153挥发油二萜204树脂、苦味素、叶绿素植物醇二倍半255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萜三萜306皂苷、树脂、植物乳汁四萜408植物胡萝卜素多萜~7500~300000>8橡胶、硬橡胶二、单萜单萜类化合物是植物挥发油中沸点较低部分的主要成分,其中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及香气,1.链状单萜2.单环单萜薄荷醇辣薄荷酮3. 双环单萜芍药苷:镇静、镇痛、抗炎。
龙脑:俗称冰片,具有发汗、解痉、止痛等作用樟脑:主要存在于樟树的挥发油中,具有局部刺激和防腐作用,用于神经痛、炎症、跌打损伤。
三、环烯醚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在中药中分布较广,以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龙胆科最常见。
环烯醚萜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C1-OH为半缩醛羟基,不稳定,因此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
(1) 环烯醚萜苷栀子苷:泻下马鞭草苷:兴奋副交感神经、镇咳4- 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桃叶珊瑚苷是车前草清热、利尿的有效成分。
梓醇是中药地黄降血糖、利尿的有效成分之一。
(2)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是龙胆、当药、狼芽菜的苦味成分。
理化性质环烯醚萜苷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等,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
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因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而显深色;甚至随水解条件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
中药地黄、玄参等经过干燥或受潮可变黑色,皆因苷类水解的产物氧化聚合所致。
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都能变色。
与皮肤接触可使之变蓝.苷元于冰醋酸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也能产生蓝色沉淀.四.倍半萜 1.开链倍半萜:金合欢醇 2.单环倍半萜:青蒿素 : 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抗疟。
萜类和挥发油

CH3 + CH3 N CH2 CO NH NH2
CH3
吉拉德试剂T
+ N CH2 CO NH NH2
吉拉德试剂P
②吉拉德(girard)试剂加成
R C
R'
R C
R'
+ CH3
O + H2N NH CO CH2 N CH3
CH3
+
O + H2N NH CO CH2 N
X - 10%醋酸 R C
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
物 皂苷、树脂、植物 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多 聚 萜 ~ 7. 5×103 至 3×105 (C5H8)n
橡胶、硬橡胶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empirical isoprene rule)
Wallach于1887年提出了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 的所有的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 为单位首-尾相连而成的聚合 体及其衍生物。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一)挥发油的提取
1. 蒸馏法 ➢不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 2. 溶剂提取法 ➢杂质较多,需进一步精制 3. 油脂吸收法 ➢贵重挥发油 4. 压榨法 ➢可保持原有的香味,杂质 5. 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气体的 扩散系数、液体的溶解力, 能迅速渗透进固体物质之中
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数量巨大、结构复杂
2、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3
萜类的分类与分布
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
分类
萜类和挥发油

环烯醚萜苷元 + 氨基酸 环烯醚萜苷元 + Cu
2+
红 ~ 兰 ~ 沉淀 冰乙酸 兰色 酶 深兰
如苷元与皮 肤接触变兰
环烯醚萜苷元
配伍选择: 【1】 A.冷冻析晶法 B.分馏法 C.硝酸银络合色谱法 D.Girard 试剂法 E. 酸液萃取法 1. 分离双键数目及位置不同的挥发油的方法 2. 分离薄荷脑常用的方法 3. 分离沸点不同的挥发油的方法 4. 分离醛酮类的挥发油的方法 5. 分离碱性挥发油的方法
2).硝酸银-硅胶柱色谱分离,苯-乙醚(5 :1)洗脱
OMe OMe MeO C MeO OMe OMe
OMe
OMe
H
C CH 3 H
C
H
CH 3 C
H
MeO
CH -CH=CH 2 2
(A)
(B)
(C) Rf : A>B>C
3). 2.5%硝酸银-硅胶薄层色谱,氯仿-甲醇-乙 酸乙酯(35:45:20)展开。
E、2,4-二硝基苯肼试剂
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A、亚硫酸氢钠试剂 B、三氯化铁试剂 C、2%高锰酸钾溶液 D、异羟肟酸铁试剂 E、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5、分离下列A与B应选用下列哪一类层析系统:
H
OH
OH
OH
A A. B. C. D.
B
Al2O3 ,TLC,乙醚 SiO2,TLC,苯:丙酮(18:2) SiO2-AgNO3,TLC,CHCl3:EtOAc(10:2) PPC,石油醚/97% MeOH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一类具①有挥发性、
可随水蒸气蒸馏,②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
液体。
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 )
A. 单萜 B. 四萜 C. 二萜 D. 二倍半萜 E. 三萜
6萜类及挥发油

萜类1、萜的分类——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C5H8)n】的数目进行分类,以C原子数为主要区别。
✧单萜(n=2)——①香叶醇(牻牛儿醇):无环;抗菌、驱虫钙盐结晶抗菌虫——②薄荷醇:单环;直接冷冻法,镇痛、止痒、局麻冷冻结晶止麻痛——③冰片:双环;具升华性,发汗、兴奋升华发汗凉兴奋✧倍半萜(n=3)——①金合欢醇(法尼醇):链状;名贵香料——②青蒿素:单环;抗疟——③马桑毒素、莪术醇:双环;治疗精神分裂、抗肿瘤——④环桉醇:三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球菌✧二萜(n=4)——①植物醇:无环;维生素E、K1合成原料——②维生素A:单环;鱼肝含量丰富——③穿心莲内脂、银杏内脂:双环;抗菌消炎、治疗心血管疾病——④雷公藤甲/乙素,雷公藤内脂、紫杉醇:三环;抗癌——⑤甜菊苷:四环;甜味剂,致癌2、环烯醚萜苷类——单萜类化合物(1)结构:基本母核---环烯醚萜醇,具半缩醛(性质不稳定)及环戊烷环结构,同时又-C=C-双键结构,醚R-O-R’结构(2)分类:根据环戊烷环是否开裂,分为环烯醚萜苷、裂环环烯醚萜苷。
✧环烯醚萜苷——①C-4有取代基的:栀子(栀子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鸡屎藤苷②4-去甲基的:地黄(梓醇、梓苷)玄参(玄参苷)✧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3、性状——多数白色结晶或粉末,极少数液态。
味苦或极苦。
具有旋光性4、溶解性——亲水性化合物5、显色反应——氨基酸显色反应(皮肤变蓝)、乙酸—铜离子显色反应(显蓝色)●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氧化聚合,难以得到原始的苷元,同时颜色变深,此为地黄及玄参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变黑的主要原因。
●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氨基酸均可变色。
挥发油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萜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小分子的苯丙素类衍生物,具有C6-C3骨架,多为酚类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2、性状——多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如薁类蓝色,佛手油绿色,桂皮油红棕色——多具浓烈特异性气味,冷却条件下析出结晶,称“析脑”3、挥发性——自然挥发。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三、倍半萜
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位。
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 组分
1、无环倍半萜
洋甘菊
金合欢烯 (甜橙油、玫瑰油、桔子油等精油中)
(用于皂用、洗涤剂香精中和日化香精中)
2、环状倍半萜(单环和双环)
H O O O O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青蒿
宝塔糖 蛔蒿
青蒿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七、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1、形态 单萜及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少数为固体结晶 二萜及二倍半萜多为固体结晶 2、味 多具苦味,少数萜具有较强甜 味,如甜菊苷
龙胆苦苷
2、溶解性
亲脂性: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 于水。 H
碱溶酸沉:具羧基、酚羟基及内酯结构 O O 的萜类。
O
D
E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 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 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 特征。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 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3、薁类成分多存在于 分,呈蓝、紫色。 沸点部
H O O O O O
O O
蒿甲醚
H H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二、分布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芳香植物 有 56 科,约 300种。菊科、芸
3、脂肪族化合物
CH3-(CH2)8-COCH3
萜类和挥发油

4、双环单的有六种,其中四种可 看作由薄荷烷型在不同位置进一步环合而成。其中以蒎烷型和莰 烷型结构最稳定,形成衍生物的数量最多,在植物界以松柏科分 布最为广泛。
蒈 烷 型
8-5
7
蒎烷 型
1
8-6
3
异莰烷 型
5
1-8
8 9
莰烷 型
6-4
守 烷型
葑烷 型
(1) 蒎烷型衍生物 芍药苷(paeoniflorin) 存在于牡丹科植物芍药(Paeonia albiflora)、牡丹(P. suffruticosa) 和紫牡丹(P. delavayi)的根中。对小鼠显示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炎 等作用,另外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对抗急性心 肌缺血,抑制血小板凝集及降低血压作用,临床上已试用于冠心 病的治疗。 结构:是蒎烷型单萜衍生物,结构中除含有蒎烷母核和葡萄糖外, 尚有一苯甲酰基及一缩醛结构,因此对于酸和碱都不够稳定。
萜类化合物是中药具有临床疗效的重要有效成分,其生理活性也 多种多样,因而萜类成分的研究一直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亦是寻 找和发现天然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二、萜类的生源关系
1、经验的异戊二烯规则
提出的依据: A、许多天然的萜类化合物, 如柠檬烯或松节油(含多种萜烯)的蒸气 经氮气稀释后,在低压下通过红热的铂丝网,能获得产率很高的异戊二烯. B、将异戊二烯加热至280度,每两分子的异戊二烯可发生Diels-Alder 反应,聚合生成二戊烯(P220 反应式) C、大多数萜类化合物都可划成若干个异戊二烯单元 但后来发现许多例外,且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异戊二烯的存 在,故称为“经验的异戊二烯规则”
OH
OH
艾纳香
l-龙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半萜类的分类
无环倍半萜
单环倍半萜
倍半萜 双环倍半萜 三环倍半萜
(一)无环倍半萜(acyclic sesquiterpenoids)
OH
金合欢醇 金合欢醇在金合欢花油、橙花油、香茅油中含量较多,为 重要的高级香料原料。
(二)单环倍半萜(monocyclic sesquiterpenoids
)
H O O O O O H H
(2)溶解性:
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于乙醇、丙 酮和正丁醇,难溶于氯仿、乙醚和苯等 亲脂性有机溶剂。
★
环烯醚萜的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 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易进一步聚 合产生聚合物沉淀,难以得到苷元。苷元遇酸、 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可用于 检识及鉴别。 ★氨基酸反应:苷元遇氨基酸并加热,即产生深 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故接触皮肤 能使之染成蓝色。 ★冰乙酸-铜离子反应:苷元溶于冰乙酸中,加 少量铜离子,加热能显蓝色。
>8
橡胶、硬橡胶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认为“萜类的碳架是由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
理由: 橡胶
焦化
松节油
280℃
异戊二烯
异戊二烯
二戊烯
问题:1 许多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来划分 2植物中未发现异戊二烯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P 183
甲戊二羟酸则是各种类型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最关键前体 。
前述有些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不符合异 戊二烯法则或其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不是5的 倍数,则是因为其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异 构化或产生脱羧降解反应所致。
符合异戊二烯法则的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的化 合物 (基本碳架不是5的倍数)
异构化或产生脱羧降解 反应
萜类异戊二烯单元的划分
1 在划分萜类异戊二烯单元时,关键是要找到“异戊 二烯”的碳架,如薄荷醇为单萜,可划分成两个异戊二 烯单元;α-桉叶醇为倍半萜,可划分成三个异戊二烯单 元。
(4).环烯醚萜苷的提取分离
一般选用溶剂法。常用水、甲醇、乙醇、 稀丙酮溶液、正丁醇、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 可采用渗漉法或热回流提取法。
三、倍半萜
定义: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即3个异戊二烯 单位构成。 存在形式: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中,是 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组分, 也有低沸点的固体。
H
CHO H
CHO
α-柠檬醛(香叶醛)
顺式柠檬醛(橙花醛)
(二)单环单萜
OH
O
OCOCH3
薄荷醇(menthol)的左旋体习称薄荷脑,是薄 荷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薄荷醇具有弱的镇痛、 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O
胡椒酮(piperitone)习称辣薄荷酮,洋薄荷酮。 存在于芸香草(含量可达35%以上)等多种中药的 挥发油中,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 的有效成分。
OH
O
右旋樟脑在樟脑油中约占50%,左旋樟脑在菊蒿油 中存在。
合成品为消旋体;
消旋体在菊中亦有存在。
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可用于神经痛、 炎症及跌打损伤。
CH2OH
(四)三环单萜(tricyclic monoterpenoid)
CH2OH
三环烷型 三环白檀醇 存在于檀香木部挥发油
五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卓酚酮---变形的单环单萜
结构特征: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结构中有 一个七元芳环。
O OH
卓酚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酸性:卓酚酮具有芳香结构,环上的羟基具有酚的通性,显
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化学性质:1 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
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 铁络合物为红色结晶。
2
分子中的羰基类似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
9.甜味剂作用:甜菊苷
二、 单萜(monoterpenoids)
★定义:基本碳架由10个碳原子,即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萜类
化合物。
★分布: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等分泌组织内
昆虫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海洋生物中
★特点:单萜,尤其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
多是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单萜苷类不具有挥发性)。
OH
OH
薄荷醇 α-桉叶醇 2有些萜类化合物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规则,如卓酚酮 类、4-去甲环烯醚萜类等,其遵循生源异戊二烯规则, 应认定其属于萜类。
(三)萜类化合物的主要分布
类别 单萜 分布 大量存在于唇形科、伞形科、樟科及松科的腺体、油室及树 脂道内
倍半萜
二萜
种类数量最多,集中分布在木兰目、芸香目、山茱萸目及菊 目中
A.C4位多连甲基或羧基、羟甲基,故又称为C-4位有取代基
环烯醚萜苷。
11 6 7 8 10 9 1 5 4 3
COOCH3
O2 O glc
HOH2C
O O glc
栀子苷
存在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中,它们与栀 子的清热泻火、治疗肾炎水肿可能有一定关系,栀子苷 为主成分,有一定泻下作用,其苷元京尼平(genipin) 具有显著的促进胆汁分泌活性。
HO OH
甲戊二羟酸
2、存在形式:
类 别 碳原子数
5 10 15
异戊二烯单位数
1 2 3
存在形式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20
25 30 40
4
5 6 8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叶绿素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多萜
~7.5×103至3×105
青蒿素
穿心莲内酯
(一)无环单萜(acyclic monoterpenoids)
CH2OH H
H
oglc H
CH2OH
香橙醇
香叶醇葡萄糖苷
香叶醇(牻牛儿醇) ,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及香茅叶的挥发油中均含有此成分.
混合共存,但以反式柠檬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为重要的香料。 在香茅油中可达70%~85%,山鸡椒、橘子油中均有大量存在。
萜类和挥发油
杨炳友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
含义、分类、生合成途径、分布、主 要的生物活性
结构特点、典型化合物
理化性质
萜类
常规提取分离方法 检识方法 结构研究方法及规律
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研究实例
挥发油的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概述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挥发油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挥发油的检识方法 挥发油的中药研究实例
OH OH O CH CH CO O H O glc
钩果草苷
钩果草苷、梓醇等C4–去甲基环烯醚萜 苷,水解后的苷元均不稳定,易变为深色, 含此类苷的地黄及玄参等中药在炮制及放 臵过程中因此而变成黑色。
2.裂环环烯醚萜苷
此类化合物苷元的结构特点为C7-C8处断键成 裂环状态,C7断裂后有时还可与C11形成六元内酯 结构。
glc C O
O O
O O OH
双环单萜
龙脑(中药冰片) 的右旋体〔α〕 +37.7°(乙 醇),得自龙脑香树(Dryobalanops camphora)的树干空洞内的渗出物。左旋龙 脑〔α〕 -37.7°(乙醇),在海南省产的艾纳 香(Blumea balsmifera)全草中含有。合成 品是消旋龙脑。均用于香料、清凉剂及中成药。
O O O O
NH3
★
O O glc
N
龙胆苦苷
龙胆碱
龙胆苦苷在龙胆、当药及獐牙菜(青叶胆等植物中均 有存在,是龙胆的主要有效成分和苦味成分,味极苦, 将其稀释至1:12000的水溶液,仍有显著苦味。
3.环烯醚萜的性质:
(1)性状: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大多数为白色结 晶或粉末(极少为液态),多具有旋光 性,味苦。
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 IR特征: 羰基(1600 cm-1~1650cm
-
1
)和羟基(3100
cm 1~3200cm )
- -1
卓酚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O OH
真菌的代谢产物 柏科的心材中也含有卓酚酮类化合物。
卓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α-崖柏素
多具有抗癌活性,但同时多有毒性。
(三)双环单萜(bicyclic monoterpenoid)
(四)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循环系统作用:芍药苷、银杏内酯 2.消化系统作用:环烯醚萜 3.呼吸系统作用:穿心莲内酯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臭蚁内酯,穿心莲内酯,鸡蛋花苷 5.神经系统作用:缬草环氧三酯、高乌头碱及龙脑 6.抗肿瘤作用:紫杉醇
7.抗生育作用:棉酚,芫花酯甲、乙
8.杀虫驱虫作用:青蒿素,鹰爪甲素及川楝素
11 6 7 O 8 10 9 1 OH 5 4 3
定义: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1 环烯醚萜类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2 环烯醚萜形成后,其C4-甲基经氧化脱羧, 形成4–去甲基环烯醚萜; 3 其C7—C8处断键开环,形成裂环环烯醚萜, 并多与糖结合形成苷。 4 其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故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蒈烷型
蒎烷型
莰烷型
异莰烷型 葑烷型
芍药苷是芍药根中的蒎烷单萜苷。其中还有白 芍药苷、氧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结构类似 的苷,多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活性。
glc C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