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语言的品味
从两次“忽然”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从两次“忽然”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作者:竺荷萍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1期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意外相逢的场面是戏剧《雷雨》中的经典,周朴园“忽然地(鲁侍萍)投水死了”和鲁侍萍“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两句台词中“忽然”两字的重复运用,很好的阐释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征。
一方面,它表达了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用个性化的语言让读者看到人物说话时外在的神态、举止、动作。
同时也展示人物丰富、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动作性的语言充满针对性,也能触动、刺激说话对方,促使言说双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
由此,说话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情感撞击的漩涡,推动戏剧情节向前曲折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情绪链,显示出人性的丰富性和命运的悲剧性。
在“忽然投水死了”这句台词之前,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以及熟悉的无锡口音,引发了周朴园的探问。
两人的话题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而展开,此刻鲁已经认出了周,而周没有认出鲁,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
这样的剧情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其中鲁多次提起三十年前的往事,比如用“也许记得”,“说不定也许记得”,“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总还可以的”等语言不断的暗示,体现了鲁侍萍作为说话者鲜明的针对性,企图揭开、捅穿、逼迫当事人内心的纠结,使周处于自供、自招的境地,以至于当提到姓“梅”的小姐这个细节时,周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称这梅家的“年轻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然而,“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死了”。
注意这里周朴园的台词,“很年轻,很贤惠,很规矩”。
这三个词语极力美化心中逝去的女子,似乎让世人明白,这样的女子无论怎样也不会投水自杀。
如果这里直接说“有一天夜里,投水死了”可以吗?用“忽然”这个词时,周的心理是处于什么目地,何种考虑?很明显,周把这些毫无逻辑的词语放在一起,用“忽然”引出惨事,是在有意识、积极的暗示,这个女子的投水自杀是她梅侍萍自己的事,周朴园想方设法、有意回避自己的责任和道德上的罪恶感,甚至有意识地撇清这个女子的死亡和自己的关系。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上课用

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传递情感、分享经历,可以 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相互理解。
06
提高语言表现力的途径
增强语感
语音感知
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训练,提高对语音、语调、 节奏的敏感度。
语义理解
深入剖析词汇、短语、句子的含义,增强对语 言深层结构的理解。
文化背景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提高对语言差异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3
想象有助于增强语言体验
通过想象,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语言所表达的 情感和意境,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比较法
比较有助于辨别语言优劣
通过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优劣,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
比较有助于发现语言创新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创新点,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
03
结构匀称
语言的句式结构匀称、平衡,既有整 齐划一的美感,也有错落有致的灵动 性。
03
品味语言表现力的方法
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进而 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能力。
朗读有助于理解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 的创作意图。
力,增强表达效果。
03
情境有助于培养语言应变能力
通过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和适
应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04
各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现 力
诗歌中的语言表现力
意象生动
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使读 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音韵和谐
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通过押韵、平仄等 手法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感。
九年级戏剧单元演出与评议优秀写作评价的标准

九年级戏剧单元演出与评议优秀写作评价的标准
写作目标
1.能够抓住某一戏剧人物的特征、戏剧冲突、戏剧台词进行分析,做到观点明确。
2.学会结合具体情节评价人物。
3.要有独特的视角,说出由戏剧获得的感受与理解,语言表达准确。
写作点拨
1.写感悟。
如个人领悟、思考联想或因为观看戏剧而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产生的抨击和讽刺的观点等。
2.评论戏剧人物。
可以小代对该人物的好恶,语言行为等。
评论戏剧人物时,要先交代对该人物的好恶,然后再写清楚原因。
注意评价时要结合演员的表演特点。
3.评论表演技巧。
人物形象塑造得好坏对于戏剧表演的成败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从表演者的表演动作及语言分寸等方面入手对戏剧进行评论。
4.熟悉剧情,了解冲突。
写作戏剧评论,首先要完整地把握戏剧的情节,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深入了解群戏剧所丧现的矛盾冲突。
情节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变化的过程。
5.品味语言,突出个性。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处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评论戏剧时品味语言,要注意结合人物个性,挖掘人物语言,蕴含的潜台词、人物肢体语言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
6.抓住感点,叙议结合。
“感点”是指戏剧中让我们产生感触的地方。
面对众多“感点”,我们必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点或几
点,作为描写自己感受的切入点。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这里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这里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是对剧本(亦称“案头剧”)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麽,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比如《雷雨》第二幕,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四萍,两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将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上升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虽然顺着周的话说“哦,好地方。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任务二 赏析戏剧语言与形象

[整合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导航
10
[参考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甲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 视这“一件事”。②甲句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 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0
任务二 赏析戏剧语言与形象
栏目导航
1
戏剧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但舞台说明同人物 语言相比,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戏剧的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 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人物的性格在戏剧冲突中能 够得到充分地揭示,从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纠葛,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性质的、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栏目导航
4
(1)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语言动作)。动作性主要是指台词要能揭示人物的内心动 作,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 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此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这就要求台词服从戏 剧行动,具备动作的特性。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1 知识点——把握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因篇幅限制,此处省略文章正文部分内容) 1.贤一郎说:“我们根本没有父亲!”这句话的潜 台词是什么?(4分) 2.请简要分析舞台说明“色厉内荏地”的作用。 (4分) 3.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请简要概括。(4分) 4.结尾部分贤一郎的转变是否显得突然?请结合剧 情进行探究。(6分)
习惯、教养、兴趣和爱好等特点的语言。
把握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点解析】
B、通过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
人物的动作有外在的和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动作是指人物外表 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所谓内在的动作是指人物的内心活动、 感情意向。这两种动作,内在的动作是主要的。人物的内心活 动、感情意向是人物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的依据;外在动作 有内心活动的依据,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 在戏剧文学中,这两种动作都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而不 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表现。每个人物只有处于一定的矛盾冲突 之中,才能产生一系列的内心活动,才能由内心活动而导致一 定的外部动作。
把握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点解析】
3、用人物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揭示 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生活内容的根本手段。 因此,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就比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加
重要,有着特殊的要求,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A、通过充分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 关系。 个性化的语言,就是既要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阶级特征, 又要表现出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年龄、职业、经历、
5.文章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
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 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2分)
体会戏剧语言的 动作性和个性化

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1年第06期入乎其内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由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因而,戏剧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诸多特点,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就必须了解戏剧的这些特点。
一、紧抓动作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表现出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的。
因此,在戏剧中语言的动作性并不是单纯的外部动作或内部动作,而是以语言为基础使对话双方产生心理活动的变化,是人物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做出的反应(即动作),从而使戏剧能够把各种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感情的、心理的矛盾冲突直观再现于舞台,令观众身临其境。
例如,国王看破哈姆莱特不像是真疯,而是“有些什么心事”,便立刻“当机立断”“防止万一”,这些动作性语言,刻画出一个盘踞王位的阴谋家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要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就必须抓住剧中人物的动作性语言。
窦娥之所以在刑场发下三桩誓愿,鲁待萍之所以撕碎周朴园递来的支票,哈姆莱特之所以装疯,都是以推动情节发展为基础的。
二、紧扣个性化语言,理解人物性格语言是话剧的生命。
要欣赏话剧,品味戏剧语言尤为重要。
凡是优秀的话剧,在语言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时而严厉,时而和缓,时而威风,时而得意,这些就鲜明地展现出他“夫”“父”“董事长”的多重身份和多面性格,始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当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来干什么?”而且是“严厉地”说出来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内心在一瞬间所经历的复杂活动,与读者之前看到的周朴园对侍萍的种种怀念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周朴园伪善的一面。
当侍萍提出要见一见周萍时,周朴园说:“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暗示侍萍不能与周萍相认,当侍萍表示不会相认时,周朴园说:“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
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
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
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
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
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
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
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
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雷雨》为例浅谈品味戏剧语言
郭艳君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
艺术的总称。
而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
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体现。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
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
节。
而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所以鉴赏戏剧语言关键人物语言、舞台说明、潜台词一个都不能少。
一品味关键性的人物对白
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
”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
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特征,让
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
《雷雨》中周朴园是虚伪的、狡诈的、阴险狠毒的,鲁侍
萍是勤苦的、善良的、愤恨不平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经由个性化、动作
化的语言而栩栩如生。
(一)通过一种句式品味人物个性语言。
《雷雨》中,从“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好,你先
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疑问句特别多,
并且这些疑问句都非常地短小。
如: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针对这几个句子小组讨论5分钟并推荐发言人,第一小组发言较好:“简短
的疑问词充分给人一种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
写出了周朴园得知鲁侍
萍还活着时的惊愕和不安,周朴园的“惊愕”表现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说明他
思念鲁侍萍时虚假的。
”又有一小组联系“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这里三
个疑问句分析了短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
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惶恐
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的真实心态。
(二)通过外在动作添加品味人物内心语言。
戏剧的媒介是演员,或者说是演员的身体和语言。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
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就是活的人。
”因此,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的特
点。
所以课堂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为戏剧语言添加动作,来细细品味语言背后的人
物情感。
如《雷雨》中当周萍打鲁大海时,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
盗!(走至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让学生揣摩
诵读“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诵读时根据自己理解添加鲁侍萍的动作表情,同学
们有双手捂脸痛苦的“哦”的,有颤抖的怒指“真是......一群强盗。
”无论怎么添加都品读出鲁侍萍的愤怒,痛苦,至此她彻底认清了周朴园狠毒、贪婪、残
忍、狡猾、虚伪的丑恶面目。
也推动者情节的发展,她将离开这个肮脏的所在,
离开这帮凶狠的强盗!不能再吃了强盗的亏了。
二品味丰富的潜台词
品味人物语言,还要善于抓住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
之意,弦外之音,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从而把握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性
格特点。
(一)寻找共同词语品味针锋相对的潜台词。
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人口中所表达的意味是不同的,尤其在矛盾冲突激烈
的戏剧中,在对立的两个人物中。
如在《雷雨》学习时,我要学生找寻文中周朴
园和鲁侍萍交锋中出现的共同词语,品味鉴赏。
同学们找到一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
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两人话中都用了“忽然”一词,而且话都说了一半,话中有话。
周朴园是
在推卸责任,鲁侍萍则是在揭发周朴园的劣迹:不是我无缘无故投河自尽,而是
你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丧尽天良地赶我出门,全然不顾我生孩子才三天,这
是何等狠毒!这里鲁侍萍引用周朴园话中的“忽然”来嘲讽周朴园的虚伪,语言
精炼而有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二)掌握情节语境品味片言百意的潜台词。
如《雷雨》周朴园: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也活着。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这段对白中的“也活着。
”言外之意是“他就是你矿上的工人鲁大海”,表
现了侍萍的极度悲愤与痛苦;“你是谁?”则是“你和他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
么的?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的意思,将周朴园的多疑、恐慌、虚伪的性格
暴露无遗。
(三)考虑谐音字品味一语双关的潜台词。
如《雷雨》: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
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
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对白的动作性简直太丰富
了。
她本想说“你是萍儿”,要和周萍相认,那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但
她终于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巧妙用了一个谐音词“凭”,转换了话题,“凭什
么打我的儿子”。
侍萍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她从周萍打大海的举动中看到了尖
锐的阶级对立,这个人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和自己已经不是一路人了。
也许她
还想到母子相认对周萍而言并非一件好事,这样落魄的母亲给儿子带去的不是荣
耀而是耻辱,因为天下没有不替儿子着想的母亲。
侍萍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就
在这一简单的对白中展示无遗。
三欣赏舞台说明
课本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间的两场戏。
这其间,主要是周朴园和鲁侍萍
的对话,舞台说明也紧紧围绕他们二人的活动作了安排,并且很好地揭示出了不
同状态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6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哦”
字让学生揣摩读一读,并说明这样读得理由。
结果同学们个个踊跃诵读,有苦痛,
有惊慌,有沉思、、、问其理由,大都结合“哦”字前面的潜台词揣摩的,不能不说学生是聪明有思想的。
于是我又选择了10句话,如下:
①(看她关好门窗,忽然觉得有些奇怪)你站一站。
(侍萍停)
②(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③(苦痛)哦。
④(汗涔涔地)哦!
⑤(抬起头来)你姓什么?⑥(喘一口气,沉思地)侍
萍,侍萍,对了。
,,
⑦(惊愕)什么?
⑧(忽然立起)你是谁?
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⑩(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些地方的舞台说明,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周朴园在得知侍萍生死的前后的态
度的极大变化,刻划了他的独特的性格。
就这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舞台说明来揣摩
周朴园的人物性格。
经过十分钟的讨论,学生总结道:“当他看到侍萍很自然地关好窗子的时候,
他的奇怪是因为这个行动似曾相识,引起了他内心之中对侍萍的一丝想念。
而在
对话中提到了无锡的时候,他的“沉思”,则表现了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当侍萍讲出当年的那一段悲惨的遭遇时,他的表现是“苦痛”和“汗涔涔”,不
难想像,此时的周朴园,内心的确充满了对往事回忆的痛苦:有对侍萍的怀念,
也有怕别人知晓内情的惊惧,也许还应该有些良心上的自责,,他对侍萍姓什么
的追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知道了侍萍姓鲁,他“喘了一口气”,心情有些
轻松,可是,一听说侍萍还活着,马上转为“惊愕”。
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事,可
是周朴园的表现却一反常态,这一舞台说明,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周朴园对侍萍的
怀念的的怀念的虚伪。
他的“忽然立起”,就是他内心害怕的最好的证明。
特别
是当侍萍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之后,周朴园的表现更是让人看到了他的丑恶的嘴
脸。
此时,他的语气已变为“严厉”和冰冷,说出来的话,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
刚才还对侍萍念念不忘的那个人。
如果说周朴园对侍萍还存有一丝温情,那也只
是对早已死去的侍萍而言。
对于仍在世上的侍萍,他的那种冷酷依然如故。
这就
不能不让人怀疑当初他对侍萍的感情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情愫。
”你看,有了这些
舞台说明,是不是更能让我们看清人物在内心深处潜藏的意识和想法?
总之,人物语言、舞台说明、潜台词也好;话剧、杂剧、戏曲也好,掌握方
法,细细品味,必将读出语言背后的万千风韵。
WORD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