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学生版) 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

专题08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蔽,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颜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宋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涂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绝:断,断绝。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已经。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收拾。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C.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D.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甲、乙两段文字的相同点有哪些?(23-24九年级上·山东威海·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文言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比阅读不同的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其魅力,洞察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在对比阅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作者在相同主题下的独特表达和思考。
比如,同为描写山水之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有着迥异的风格。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通过对鱼的细腻描写,烘托出小石潭的清幽宁静,作者的心情也随之略显孤寂。
而《醉翁亭记》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则以大气磅礴的笔触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四季的变化,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豁达心境。
再看《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抒发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王勃的《滕王阁序》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绚丽多彩的文字描绘出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和周边景色的迷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不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文言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上也有诸多可对比之处。
《出师表》言辞恳切,以恳切的语气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忠诚和期望,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而《阿房宫赋》则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极力描绘阿房宫的奢华,从而对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了批判。
对比阅读不同时代的文言文,还能清晰地感受到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的演变。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如《论语》《孟子》,充满了对人生、道德、政治的思考和辩论,反映了当时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
而到了明清时期,像《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善恶,体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们对现实的关注。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请举例加以说明。
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3.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荀崧①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②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及入鲁阳山获免④。自诣⑤石览乞师;又为⑥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列女·荀灌》,有删改)
【乙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②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注①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斋:书房或学舍。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乙文庄周以比喻的方式阐明拒绝的理由,其实庄周的志趣是回归自然,逍遥自得。
10.《逍遥游》塑造了积极进取的鲲鹏的形象,这是否与道家思想矛盾?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甲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青浦·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庆历末,富文忠公①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坌③入京东。
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
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赘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
明年夏,大稔⑤。
计其道里,资遣还业。
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人。
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忠公:北宋名相富弼。
②商胡:地名。
③坌:并;一齐。
④即民所赘聚:让他们到流民聚集的地方去。
⑤大稔:大丰收。
⑥无虑:大约。
1.【甲】诗的作者是。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卒.辞不受( )3.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4.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丙】文“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
6.【乙】文“,”两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绩。
【丙】文富弼解决灾民食宿的具体措施是:(1);(2)(用现代汉语回答)。
以上表现出两位官员忠于职守、的人物特点。
(2024上·上海静安·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对比阅读1.《孙权劝学》对比阅读[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颜回好学》【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
蚤:同“早”。
恸:哀痛之至。
贰:重复。
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⑵即更刮目相待()⑶门人益亲()⑷不迁怒,不贰过。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⑵不迁怒,不贰过。
译: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
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
(2分)答: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分)答:2.《木兰诗》对比阅读【甲】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丙】列子学射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说符》)注:①[中]射中箭靶。
②[守而勿失] 牢牢记住不要忘掉。
守,掌握,遵守。
1.(2分)下面句子中“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B.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C. 然足下卜之鬼乎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2分)指出下面括号中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A.皆次当行(行:行军) 会天大雨(会:恰逢)B.或以为死(或:有的人) 楚人怜之(怜:爱戴)C.念鬼(念:念叨) 又间令吴广(间:暗地里)D.卒中往往语(往往:经常) 皆指目陈胜(目:看着)3.(2分)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
”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4.(2分)下面对《陈涉世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体现了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判断。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写出了陈胜对民心的深刻洞察。
C.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表现了陈胜对天意的准确领悟和把握。
D.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生动表现了陈胜谋略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5.(2分)下面对《列子学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6.(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3.《狼》对比阅读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牧竖蒲松龄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⑴狼不敢前()⑵.一狼径去()跑号如前状()相去数十步()⑶.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2.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回答《狼》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3.《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口技》对比阅读【甲】口技清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乔山人善琴清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⑴便有妇人惊觉欠伸觉《口技》《乔山人善琴》比较阅读答案⑵今客鼓此鼓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无敢哗者/起坐而喧哗者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11.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3分)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