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实词现象梳理素材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 考点讲解)课件 新人教版

【题型示例】
(2020金华、丽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 是( A )
A.大可数围
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
2.课内迁移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文言文阅读所考 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在课内都有学过。因此,我们要 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实词释义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2020年温州卷第12(3)题中就 以课内的“亭亭净植(《爱莲说》)”为示例考查“则蕉亦默默静植” 中“植”的释义。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2/22022/2/22022/2/22022/2/2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3.虚词还能提示文章思路:比如《岳阳楼记》中“然则”,该 虚词使得文章的思路从“岳阳楼之大观”转入对“迁客骚人”“览 物之情”的描写。
4.积累常见的虚词释义及用法,可以更快地应答试题。
虚 用法
词
①介词,用,拿
②介词,凭、靠
③介词,按照
④介词,把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重点实词分类梳理及训练

课内重点实词分类梳理及训练(一)通假字第一组1.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5.但手熟尔(《卖油翁》)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6.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8.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9.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0.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富贵不能淫》)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3.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6.军士吏被甲(《周亚夫军细柳》)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7.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诎右臂支船(《核舟记》)1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1.北冥有鱼(《北冥有鱼》)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2.《兑命》曰“学学半”(《虽有嘉肴》)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3.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7.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组2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9.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0.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3.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4.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5.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6.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___ 同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38.与之论辨(《送东阳马生序》)同,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词(一)《咏雪》(1个)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子女,男女(二)《穿井得一人》(1个)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古义:,今义:指本国的人(三)《桃花源记》(5个)1.芳草蚪美,落英缤纷古义: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古义:,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 ,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四)《礼记》二则(5个)1.故日: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2.不独子其子.古义:,今义:儿子3.男有分,女有归.古义:,今义:返回“归还“由“属于“4.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 ,今义:指货物或商品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今义:指偷东西的人(五)《曹刿论战》(2个)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 ,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2.忠之属也。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在研究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虚词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对初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有词义的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量词、和所属关系等特点。
一些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生物"等。
动词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较多,常见的动词形式有表示肯定的"是",表示否定的"非",以及表示存在和动作的动词。
一些常见的动词包括"行"、"作"、"有"、"无"等。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用于修饰名词的前缀。
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包括"美"、"善"、"良"、"难"等。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时以"之"结尾,表示程度或强调。
一些常见的副词包括"甚"、"必"、"故"、"已"等。
虚词虚词是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但通常没有具体的词义。
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和助词三类。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充。
一些常见的介词包括"于"、"以"、"从"、"因"等。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2)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2)说明:1.实词是文言学习重中之重;2.集中梳理便于理解记忆;3.思维导图下载更清晰;4.例句主要来自课文(注明出处);5.囊括初中课文所有词义;6.适当拓展提升(提供译文)。
一、文言实词“临”1.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下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2.临近,靠近。
半卷红旗临易水。
(《雁门太守行》)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3.面临,面对。
执策而临之。
(《马说》)把酒临风。
(《岳阳楼记》)临表涕零。
(《出师表》)4.到达,登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如临深渊(好像来到深水潭边)二、文言实词“胜”1.胜过,超过。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竹杖芒鞋轻胜马。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美好,优美。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3.胜利。
射者中,弈者胜。
(《醉翁亭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4.禁得起,能承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注意:此义项中的“胜”旧读shēng,现读作shèng。
三、文言实词“子”1.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梁甫行》)2.儿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子(指孔子)在川上曰。
(《论语》)4.表示敬称对方,译为“您”或“你”。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未学礼乎?《富贵不能淫》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5.泛指人。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中考复习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一、考点聚焦(一)识别通假字(二)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二、复习要点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
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
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如:1.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 词义扩大。
“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4)

一词多义: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4)说明:1.实词是文言学习重中之重;2.系列内容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同音通假、古今异义;3.例句主要来自初中课文(注明出处);4.囊括初中课文所有词义;5.适当拓展提升。
一、文言实词“观”1.观看,观察,观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2.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周密《观潮》)译文:浙江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3.道观(dào guàn),道教的庙宇。
玄都观里桃千树。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这里的“玄都观”就是道观。
二、文言实词“言”1.说话,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其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不知所言。
(《出师表》)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别云间》)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2.话,言论。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周亚夫军细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谐》之言曰。
(《北冥有鱼》)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注意:“一言”指“一句话”,如“一言以蔽之”的意思就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进尽忠言。
(《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
(《出师表》)察纳雅言。
(《出师表》)3.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实词现象梳理通假字用法举例出处意思1. 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语录》)通“悦”,愉快2.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语录》)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3. 要便要还家(《桃花源记》)通“邀”,邀请4. 阙(2013考)略无阙处(《三峡》)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5. 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6. 见(2011考)才美不外见(《马说》)通“现”,表现7. 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通“才”,才能8. 邪其真无马邪(《马说》)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9. 支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通“肢”,肢干10. 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通“披”,穿11. 具百废具兴(《岳阳楼记》)通“俱”,全,皆12.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通“嘱”,嘱托13. 曾(2015考)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增”,增加14. 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横”,梗塞、不顺15. 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弼”,辅佐16. 辟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通“避”,躲避17. 辩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通“辨”,辨别18. 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9.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欤”,语气助词20. 乡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通“向”,从前21. 徧小惠未徧(《曹刿论战》)通“遍”,遍及、普遍22. 有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又”23. 孰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熟”,仔细多义词用法举例出处意思1. 安(2011考)①衣食所安.(《曹刿论战》)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011考)③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养②怎么,哪里③安逸2. 备①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②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①挂着②详尽3. 蔽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②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遮挡,遮盖②(受)蒙蔽4. 薄①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①迫近,接近②轻视,看不起5. 辞①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②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告辞;辞别②言语6. 朝zhāoa cháob ①朝.a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时朝.a发白帝(《三峡》)②皆朝.b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于是入朝.b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①早晨②朝见③朝廷7. 出(2015考)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5考)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③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⑥皆出.酒食(《桃花源记》)①指在国外②出来,出去③露出④发出⑤从……生长出来⑥拿出,摆出8. 常①常.有高猿长啸(《三峡》)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①经常②普通9. 称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不以千里称.也(《马说》)①称赞②著称10. 传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②传.不习乎(《孔子语录》)①传来②老师传授的知识11. 从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语录》)/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②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③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节①依从,听从②跟随③自,由④向;跟①温故.而知新(《孔子语录》)②故.渔者歌曰(《三峡》)(2013考)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③公问其故.(《曹刿论战》)纳谏》28. 和①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②政通人和.(《岳阳楼记》)③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④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①和煦②和乐③暖和④和睦,协和29. 患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忧患、祸患②担忧、忧虑30. 或(2011考)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011考)/或.王命急宣(《三峡》)/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①有时②也许、或许31. 及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及.郡下(《桃花源记》)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①比得上②到,至③和,与32. 急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②或王命急.宣(《三峡》)①紧急,急迫,危急②急速33. 极①此乐何极.(《岳阳楼记》)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③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①动词,穷尽②尽、直到③到极点④非常,很34. 间jiāna jiànb ①又何间.b焉(《曹刿论战》)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a者(《醉翁亭记》)③奉命于危难之间.a(《出师表》)/其间.a千二百里(《三峡》)④遂与外人间.b隔(《桃花源记》)⑤时时而间.b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①参与②中间③期间④间隔,隔绝⑤间或,偶然35. 见(2011考)jiànaxiànb ①曹刿请见.a(《曹刿论战》)②于是入朝见.a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才美不外见.b(《马说》)(2011考)④明灭可见.a(《小石潭记》)/见.a贤思齐焉(《孔子语录》)/见.a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①召见,接见②拜见,进见③通“现”,表现(或:显露)④看见36. 尽①进尽.忠言(《出师表》)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林尽.水源(《桃花源记》)①穷尽②竭尽③动词,到头37. 进①是进.亦忧(《岳阳楼记》)②进.尽忠言(《出师表》)/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①在朝廷为官②进谏,进献38. 景①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②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①景色②日光39. 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①停留,留②处在40. 具①百废具.兴(《岳阳楼记》)②具.答之(《桃花源记》)①通“俱”,全,都②详细地41.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②哀转久绝.(《三峡》)③绝.多生怪柏(《三峡》)④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①隔绝,隔断②消失,停止③极,非常④断,断绝42.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可.爱者甚蕃(《爱莲说》)④可.怜白发生(《破阵子》)①大约②可以,能够③值得④可惜43. 空①浊浪排空.(《岳阳楼记》)②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③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空.谷传响(《三峡》)⑤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①天空,空中②消散③使……贫穷④空旷⑤只44. 良①良.多趣味(《三峡》)②此皆良.实(《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①真,实在②善良,贤良③好的,肥沃的45. 临①执策而临.之(《马说》)②临.溪而渔(《醉翁亭记》)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①面对,对着②到,靠近③将要,快要46. 名①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②有仙则名.(《陋室铭》)③故虽有名.马(《马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取名,命名②出名,闻名③名贵的,著名的47. 明①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晦明.变化者(《醉翁亭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③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①明媚,明亮②透明③圣明,英明④第二59. 舍shěa shèb①便舍.a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②屋舍.b俨然(《桃花源记》)③至舍.b,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舍弃②房屋③学舍,书馆60. 生①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②绝多生.怪柏(《三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生命②生长③生存61. 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②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③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优美的②经受,经得住③得胜,胜利④取胜,胜利62. 师①可以为师.矣(《孔子语录》)/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②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①老师②军队63. 食shía sìb ①食.a不饱,力不足(《马说》)/肉食a者谋之《曹刿论战》②食.b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设酒杀鸡作食.a(《桃花源记》)①吃②通“饲”,喂③食物,饭64. 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②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①假使,假如②叫,让65. 室①斯是陋室.(《陋室铭》)②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③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①房屋,住宅②家③王室,王朝66. 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①谁,哪一个②通“熟”,仔细,周详67. 属(2013考)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属.引凄异(《三峡》)(2013考)①通“嘱”,嘱托②动词,连续68. 说shuōa yuèb①诣太守,说.a如此(《桃花源记》)②不亦说.b乎(《孔子语录》)①用言语解释,说明②通“悦”,高兴69. 私①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不宜偏私.(《出师表》)①偏爱②私心70. 素(2013考)①可以调素.琴(《陋室铭》)②则素.湍绿潭(《三峡》)(2013考)①朴素、不加装饰的②白色的99. 志①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③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博学而笃志.(《孔子语录》)④志.虑忠纯(《出师表》)/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语录》)①动词,做标记②名词,标记③意志④志向,有志向100. 至①至.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②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到②周到101. 知①温故而知.新(《孔子语录》)/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人不知.而不愠(《孔子语录》)③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①知道,懂得②了解③识得102. 自①妄自.菲薄(《出师表》)/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②自.非亭午夜分(《三峡》)③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语录》)④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自己②如果③从,由④亲自103. 足①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②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充足②足以、值得③脚104. 作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鼓作.气(《曹刿论战》)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④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①奋起,振作②写③劳作④建,造⑤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