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咏柳和春日的诗意

咏柳和春日的诗意咏柳和春日的诗意咏柳和春日这两首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柳和春日的诗意,希望大家喜欢!1、咏柳作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的诗意: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诗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的景致。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这两首古诗在技巧上运用自如,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使诗歌生动具象;风格上则体现出古朴典雅的特点 ,展现出古代诗人的才情与韵味。
对古诗传承与发展的展望
01
传承古诗文化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古诗文化,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等途径,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咏柳、春日背景介绍
咏柳
咏柳是一首以柳树为题材的古诗,表 现作者对柳树的赞美。
春日
春日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展 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两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咏柳
作者不详,创作背景也无从 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作
者对柳树的深情。
• 可能的作者
由于古诗历史悠久,许多作 品并未留下作者的明确记录 。可能的作者包括唐代的杜
02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创新古诗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现代生活和
社会现实,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古诗,推动古诗文化的发展。
03
跨文化交流
将古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诗歌文化进行交流与碰
撞,丰富古诗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古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激发对古诗热爱与传承的行动倡议
举办诗歌朗诵会
咏柳与春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咏柳和春日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 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唱。这两首诗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VS
影响
咏柳和春日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细腻入微的描绘手法和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后世的诗人提 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示。同时,这两 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美好情怀,也一 直在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境界。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是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即《古诗两首》。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咏柳》《春日》两首古诗题目解读

《咏柳》《春日》两首古诗题目解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题目解读是关于古诗两首内容的详细解读,两首诗表达不同的作者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同学们先试着自己理解两首诗的中心内容,然后对照下文,看看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题目解读:咏柳、春日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题目解读
咏柳
从课本图片上看出是春天,画的是柳树,明确这首诗与柳树相关,诗题《咏柳》。
解题:“咏”,通过写诗作文歌颂、赞美。
咏柳,即赞美柳树。
本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他通过描写二月的柳树,表达了对春天美丽景色和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同时通过感受柳树美景,也表达了作者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春日
这是一首借泗水寻芳宣扬圣人之道的的`理趣诗。
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所以诗的首句便提泗水。
从题目“春日”看,似为游春之作,然而,在南宋时期泗水已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所以这首诗是虚构想象之作,而泗水就是暗指孔门。
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因此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而实际上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当今常用来形容祖国形势一派大好,或者文艺园地百花争妍的情景。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题目解读,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咏柳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咏柳
二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咏柳》是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柳树的形态,以及春风对柳树的轻轻吹拂。
其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形容柳树如同用碧玉装扮成的,高耸入云;“万条垂下绿丝绦”则形容柳树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轻柔地垂下;“不知细叶谁裁出”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细叶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二月春风似剪刀”则巧妙地将春风比喻为剪刀,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对柳树的轻轻剪裁。
整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同时也能学习到诗人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的技巧。
三年级古诗两首咏柳春日练习题

三年级古诗两首咏柳春日练习题三年级古诗两首《咏柳》《春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碧绦(tāo tiáo)泗水滨(bīn bīng)妆成(zhuāng zuāng)裁出(cái chái)2、看拼音,写词语。
bì yù zhuāng shì jiǎn dāo sī tāo()()()()3、比一比,再组词。
咏()妆()裁()滨()泳()壮()栽()宾()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碧玉:(2)妆:(3)绦:(4)胜日:(5)寻芳:5、默写古诗。
(1)《咏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咏柳》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后两句诗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_____。
(二)《春日》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胜日: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春日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请写出一首。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你能读出对柳树和春天的赞美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朱熹
春日
朱熹
题目是什 么意思?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酷爱读书、学识渊博。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 者,也写过一些好诗, 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 《春日》、《观书有感》 等较著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光景:风光景物。
贺知章
咏柳是什么意思? 诗人为什么要“咏柳”?
贺知章 唐代诗人,字季真, 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晚 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 文,神采飞扬。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
妆:打扮。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 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 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人们寻常中都知 道有春风,但要 是真正认识它, 只有在见到万紫 千红的景象以后。 万紫千红是诗 万紫千红指 人寻芳时见到 的是什么? 的真实景象。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了春风,才有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体会感情
•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饮水思 源,不要忘记对春风的感恩和回报。
写法特点
• 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无 边光景一时新”虚写风光无限;“万紫千 红总是春”实写春天姹紫嫣红的景象。 • 由景及理,不仅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 象,还阐释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 理,给人以启发。
《咏柳》《春日》诗意

《咏柳》《春日》诗意《咏柳》是唐代詩人贺知章創作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柳樹的欣賞之情。
《春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描寫了春天的美麗景色。
下面將分別從詩歌意境、描寫技巧以及詩詞結構等方面,對這兩首詩進行詳細解讀。
首先,詩歌意境是詩詞作品所追求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咏柳》以短小精煉的詞句,將垂柳的婉約風姿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描寫了柳枝飄拂的情景,以及柳樹曲折的特點,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春天里柳樹的柔軟和優雅。
詩中的“斜飛”一詞,更加突出了柳樹在春風中的輕盈和優美。
而《春日》則描寫了春天的景色,將大地從沉睡中喚醒。
詩中的“草木深春去,蘭花頻對暮”一句,將春天的景色與落日的美景相互融合,使詩歌的情感更加豐富。
其次,描繪技巧是詩詞作品展現美感的重要手段。
《咏柳》通過寫景的手法,將柳樹的形象表現得越來越清晰。
詩中的“翠綠盈盈片眼多”一句,形容了柳樹的葉子綠意盎然,以及葉子上點點綠色的小眼,寫出了柳樹的細膩和優雅。
而《春日》則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寫,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相結合。
詩中的“閒靜深深深幾許,撲地萬黃春光好”一句,既描寫了春天的宁靜寧和,又表達了在美好的春光下,人們感受到的喜悅和興奮。
詩詞結構和韻律也是詩歌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咏柳》的韻腳為押韻的一三四五七八格,詩的結構緊湊,每句詞數不長,使詩意更加簡潔明了。
詩詞的結構清晰,節奏感明顯,韻律優美,使整篇詩詞更具美感。
《春日》的韻腳為押韻的七言絕句,詩的節奏感較為流暢,詞句間的關聯性明顯,使詩歌更具語言美感。
綜上所述,《咏柳》和《春日》是兩首意境深遠、描寫技巧獨特且詩詞結構優美的詩。
這兩首詩詞通過對柳樹和春天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們對大自然的欣賞和感受,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春天帶來的美好和喜悅。
這兩首詩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和超凡的詩詞技巧,成為唐詩中的經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
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
(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
可是。
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
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
(2)师:在这首诗中。
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
叹别之情。
)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
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
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
那么。
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
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
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
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
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
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课末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古诗,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