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长期湿邪滞留于人体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利水渗湿药以其利水渗湿、通利水道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湿气,驱除寒湿,从而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常用的利水渗湿药1.茯苓:是一种常见的吸湿性利水药。

茯苓味甘淡,性平不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腹泻等症状。

茯苓泡水饮用或加入汤中煮食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2.泽泻:是一种渗利水药。

泽泻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水肿、黄疸等症状。

泽泻可以泡水饮用,也可以加入药方中煎汤服用。

3.木通:是一种利水化湿药,是中医宝典《本草纲目》中所收载的重要药物之一。

木通味辛苦,性温,具有通利水道、渗湿泄热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水肿、排尿不畅、热淋液等症状。

木通可以泡水饮用,也可以煎水送服。

4.茵陈蒿:是一种渗湿利水药。

茵陈蒿味苦寒,性平,具有宣泄利湿、清热泻火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消化不良、湿疹等症状。

茵陈蒿可以泡水饮用或加入药方中煎服。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药量:虽然利水渗湿药对治疗水肿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药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副作用产生。

因此,在使用时应该听从医师的建议,按照医嘱合理使用,不宜自行调整剂量。

2.注意药性:利水渗湿药种类虽多,但是其药性各异,互相配伍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配伍时要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

3.注意配合其他药物:利水渗湿药是一类常用的中药,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合,避免产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并按照医嘱合理使用。

4.注意饮食:利水渗湿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芹菜、蕨菜、胡萝卜、甜橙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利水渗湿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水道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湿气,驱除寒湿,从而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一、概述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

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

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3〕抗肝硬化
• 采用复合因素〔皮下注射CCl4、高脂低蛋白 膳食、饮酒〕刺激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在 肝硬化形成后,皮下注射茯苓醇5ml/kg〔含 茯苓醇75mg〕,连续3周,给药组实验动物肝 硬化明显减轻、肝内胶原含量降低、尿羟脯 氨酸排出量增多,说明茯苓醇具有促进实验 性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 纤维组织重吸收作用。
【药理作用】
1. 与成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泄泻、心神 不宁、惊悸失眠等。
〔1〕利尿
•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响。 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 合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 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 化学结构,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2〕免疫调节
•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
巴结的重量;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并能对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 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引 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增加ANAE阳性 淋巴细胞数。
• 特异性免疫: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PHA 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小鼠脾 脏抗体分泌细胞数〔PFC〕明显增多。
2. 抗病原微生物
• 茯苓、猪苓、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钱草、木通、篇 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车前子、 茵陈、地肤子、篇蓄、木通等具有抗真 菌作用;茵陈抗病毒。
3.利胆保肝
•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等具有利胆 作用。
•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等有保肝作用。
4.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 茯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作用,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移植性肿瘤的 生长。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用法用量]
10—15克。
白茯苓:削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 块—健脾利湿;
赤茯苓:削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 清利湿热;
茯苓皮:茯苓外皮—功专利水;
茯神(茯神木):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 穿过的地方,又称抱木神。—安神。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成熟种仁
薏仁乳白小广卵,基宽微凹顶钝圆, 腹面纵沟留棕皮,利水清热又补脾。
六、使用注意: 1、阴亏津少者忌用; 2、滑利之品,孕妇慎用。
第一节 利水退肿药
二、特点: 1、利水作用较强,能利尿消肿。 2、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证。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茯苓类球或块形,皮薄棕糙显皱纹, 剖面白粉成粒状,健脾渗湿又安神。
释名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 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 [功效] 除湿退黄,利水通淋 ,解毒消肿。
[应用] 1、黄疸: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2、淋证(石淋*、热淋):清热、利
尿通淋、排石。如排石汤。 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 30—60—100克。 鲜品加倍。 [要 点] 排石之要药,善治各种结石。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大肠。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脚气:利水渗湿,健脾运湿。 力弱。
2、脾虚、湿盛泄泻:健脾、利湿止泻。 如参苓白术散。
3、带下(脾虚、湿盛、湿热等):健 脾、利湿、清热止带。
4、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5、肺痈、肠痈:清热排脓。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肝、肺、肾、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

12 利水渗湿药

12 利水渗湿药

5
薏苡仁
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种仁
6
※薏苡仁
1.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渗湿 水肿, 利水 水肿 小便不利, 脚气,脾虚湿盛者尤宜。 脚气,脾虚湿盛者尤宜。 2.健脾〔止泻〕——脾虚泄泻,尤宜于脾虚 健脾〔 脾虚泄泻, 健脾 止泻〕 脾虚泄泻 湿盛泄泻。 湿盛泄泻。 3.〔祛湿〕除痹 湿痹, 〔祛湿〕除痹——湿痹,筋脉挛急疼痛者。 湿痹 筋脉挛急疼痛者。 4.清热排脓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肺痈, 清热排脓 肺痈 肠痈。
11
香加皮(北五加皮) 香加皮(北五加皮)
12
香加皮
辛苦温 有毒 归肝肾心经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痹证。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痹证。
13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特点:多苦寒,走下焦,尤能清利 、特点:多苦寒,走下焦, 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 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 2、主治:淋证。 、主治:淋证。
21
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22
23
海金沙
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成熟孢 甘咸寒 归膀胱小肠经.成熟孢 归膀胱小肠经 子
24
石韦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甘苦微寒 归肺膀胱经. 归肺膀胱经 叶
25
※金钱草
海金沙
石韦 1.尤宜于血 1.尤宜于血 尤宜于 淋。 2.清肺止咳 清肺止咳: 2.清肺止咳: 肺热咳喘。 肺热咳喘。 3.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 3.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 血热出血。
33
茵陈
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34
※茵 陈
1.〔清热〕利湿退黄:治黄疸要药。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要药。 2.解毒疗疮:湿疮瘙痒。 解毒疗疮:湿疮瘙痒。 解毒疗疮

医学专题利水渗湿药

医学专题利水渗湿药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九页。
利尿作 用
(zuòyòng)
特点 •冬天采集 > 春天(chūntiān)采集。——采集时间 •泽泻(zé xiè)须稍有利尿作用,泽泻(zé xiè)草根无利尿 作用。
•生用、酒炙、—麸—炙药有用利部尿作位用,盐炙无作用。 ——炮制方法
•健康人口服有效;家兔灌服作用极弱、腹腔注射有效;小鼠 皮下注射有效、灌服无效。
第二十页,共五十九页。
茯苓药理作用
主要(zhǔyào)涉及以下几方面:
利尿 镇静
增强(zēngqiáng)免疫
保肝
胃肠功能
抗肿瘤
其他(qítā)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九页。
茯苓皮水提物、醇提物利尿(lì niào)实验结 果
n=8 Compared with Control,**P<0.05,*P<0.01
猪苓多糖能减轻CCl4对小鼠肝脏损伤(sǔnshāng)、 对D-半乳糖胺诱发小鼠肝损伤也具有预防和治 疗作用。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九页。
泽泻(zé xiè)
37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九页。
泽泻(zé xiè)
主要
(zhǔyào
)成分
三萜类:泽泻醇A、泽泻醇B、泽泻醇C及其醋酸酯 倍半萜:泽泻醇、环氧泽泻烯 少量(shǎoliàng)挥发油、生物碱、植物固醇等
边莲
抗真菌:车前子、茵陈、地肤子、萹蓄、木通 抗病毒:茵陈
15
第十六页,共五十九页。
Ø 抗肿瘤、增强(zēngqiáng) 免疫
◆ 抗肿瘤:茯苓多糖体、茯苓素、茵陈可抑制
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生长。
◆ 对免疫功能影响:茯苓多糖、猪苓(zhū línɡ)多糖及泽泻
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泽 泻(掌握)
一、药性: 甘寒,归肾,膀胱经。 二、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水湿停蓄之水肿,小
便不利。常和茯苓、猪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 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
配用,如胃苓汤。(本品能利小便而实大便)。痰饮 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如泽泻汤。
二、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证。
枳椇子(参考)
枳椇子(参考)
一、药性:甘、酸,平。归脾经。 二、功效:利水消肿,解酒毒。 三、应用: 1、水肿证。 2、酒醉。
泽 漆(参 考)
泽 漆(参考)
一、药性: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 小肠、肺经。
第一节 利尿消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 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 通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 的作用。
茯 苓(掌握)
茯 苓(掌握)
一、药性: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二、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三、应用 1 、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味甘而淡,甘则能
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四、用法用量,煎服9--30克,清利湿热宜生 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五、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
猪 苓(熟悉)
猪苓(熟悉)
一、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二、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泽 泻(掌握)
二、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三、应用: 1、水肿证。 2、咳喘证。 3、瘰疬,癣疮。
蝼 蛄(参考)
蝼 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茯苓为真菌茯苓的菌核(菌核: 某些菌类在休眠期,由许多菌丝体 形成的球状或快状物,表面坚硬, 多为黑色),多寄生在松树的松根 上。
③茯苓因药用部位不同,名称有 别,功用不一
茯苓皮、赤茯苓——利水
白茯苓——健脾
茯神、茯神木——安神
薏苡 仁
功效 主治
1.利水〔消肿〕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2.健脾〔止泻〕 脾虚泄泻。 3.〔祛湿〕除痹 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 4.清热排脓 本品清肺肠之热,治疗肺痈,
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 宜慎用或忌用。
§1 利水 消肿

代表药物: 茯 苓 薏苡仁 猪 苓 泽 泻
茯 苓
茯 苓
茯苓皮
功效 主治
1.利水〔消肿〕渗湿 可用各种水肿、痰饮。 2.健脾 脾虚诸证。 3.安神 肝血不足的心悸失眠。
运用
①特点:本品药性平和,补而不峻, 利而不猛,既扶正又祛邪,能补能 泻。
萆 薢
运用
1.利湿去浊 本品“治湿最长” 善利湿而分清别浊,为治膏淋、
白浊要药。 2.祛风〔湿〕除痹 风湿痹痛。 尤善治着痹。
瞿麦
瞿麦
利尿通淋,
淋证。 本品苦寒泄降,能清心与小肠
火,导热下行,为治淋常用药。 尤以热淋最为适宜。 破血通经。
闭疼痛; 热淋——小便短赤,兼有热象。
代表 药
车前子 滑 石 木 通 海金沙 石 韦 萆 薢 瞿麦
车前 子
滑 石
※车前子
滑 石 Huashi
利尿通淋 —— 淋证。
1.偏治热淋。
1.偏治石淋。
鉴别 用药
2.渗湿 止泻:湿。盛
之水泻
3.清肝明目 :肝热
目赤肿痛
4 清肺祛痰:
2.掌握治淋诸药的特点。
热淋——车前子、木通、通草
血淋——石韦
石淋——滑石、金钱草
膏淋——萆薢
诸淋涩痛——海金沙
【学 习要 点】
3.特殊用法:包煎——车前子、 海金沙
4.功效比较:茯苓与苡仁、车前 子与滑石
5.特殊功效:通乳——木通、通 草
6.综合比较:
利水消肿药与峻下逐水药—— 水肿
肠痈。
运用
①特点:本品药性平和,能补 能泻。
②用量:10~30g。
③处方名:薏苡仁、薏仁米、 苡仁米、苡仁、苡米
猪 苓
猪 苓
泽 泻
猪苓Zhuling ※泽泻Zexie
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 用药
力强 为利水渗湿 之专药
泄热 :清膀胱之热 ,又泄肾经之虚火。
用治湿热淋证及肾 阴不足,相火偏亢 之遗精
金钱 草
海金 沙
石 韦
鉴别 用药
※ 金钱草
海金沙
石韦
利尿通淋—— 淋证
1. 清热利湿 长于通淋止 1.尤宜于血淋。
退黄: 湿热黄疸。
痛,尤善止 尿道疼痛, 为治诸淋
2.清肺止咳: 肺热咳喘。
2. 解毒消肿: 涩痛之要药。3.凉血止血:
痈肿疔疮、
血热出血。
毒蛇咬伤。
煎服, 15~60g 宜包煎 鲜品加倍。
阴黄——
阳黄——黄色 黄色晦暗如 鲜明如橘子 烟熏
虎 杖
1.〔清热〕利湿退黄
湿热黄疸。
2. 清热解毒
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 伤。

3.〔活血〕散瘀止痛

经闭,癥瘕,跌打损伤。
4. 化痰止咳
肺热咳嗽。
5. 泻热通便
热结便秘。
【学 习要 点】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 效及主治及每节药物的性能特 点。
调尤宜。
§3 利湿 退黄

代表药 茵 陈 虎 杖
茵 陈
茵 陈
运用
1.〔清热〕利湿退黄
为治黄疸之要药。
2.解毒疗疮——湿疮瘙痒。内服、 外洗均可。

①本品虽属蒿类,经冬不死,至 春则因旧苗而生新苗,故名;
②采集: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 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说明采集时间尤为重要。
利水渗湿药
概说
【含义】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 【功效】 利尿(水)——消肿、通淋、
退黄 【主治】 水湿病证——水肿、淋证、黄

概说
【配伍】
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解 表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 补脾肾药;
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 使用。
【使用注意】 利水——伤阴
利水消肿药——力弱,利小便, 一般水湿病证,常用;
峻下逐水药——力峻,通大便, 胸腹积水实证,不常用。
肺热咳嗽痰多。
2.清热解:暑:暑热烦渴,
小便短赤,如六一散 (《伤寒标本》) 。
3.收湿敛疮
本品外用于湿疮, 湿疹,痱子。
包煎.附属药物:车前草
关 木 通
运用
1.利尿通淋——热淋涩痛。 2.通乳——产后乳汁不下。 3.清心火 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 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
心火移热于小肠之心烦尿赤等。
§2 利尿 通淋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淋证。
※ 淋证概要
①含义:淋证,通常是指小便 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即 尿频、尿急、尿痛)。多见于 现代医学的尿路感染、尿路结 石、前列腺炎等。
§2 利尿 通淋

②分类及其特点: 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突
然中断; 血淋——尿色紫红,或夹有血
块; 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 劳淋——淋沥不已,时作时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