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成语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震耳欲聋。
2、掩耳盗铃。
3、闻鸡起舞。
4、窃窃私语。
5、一唱一和。
6、夫唱妇随。
7、充耳不闻。
8、电闪雷鸣。
9、曲高和寡。
10、五光十色。
11、立竿见影。
12、坐井观天。
13、镜花水月。
14、海市蜃楼。
15、杯弓蛇影。
16、形影不离。
17、隔岸观火。
18、绿树成荫。
20、惊弓之鸟。
21、海底捞月。
22、滴水成冰。
23、扬汤止沸。
24、釜底抽薪。
25、屡教不改。
26、一往无前。
27、勇往直前。
28、一日千里。
29、旭日东升。
30、刻舟求剑。
31、孤掌难鸣。
32、愚公移山。
33、势均力敌。
34、同心协力。
35、朝发夕至。
36、脚底抹油。
37、咬牙切齿。
38、一刀两断。
39、一无所有。
40、迎刃而解。
42、引而不发。
43、芳香四溢、俗语、诗词中也有物理知识,你会解释吗?1、潭清疑水浅。
2、破镜难重圆。
3、闻其声,知其人。
4、霜前冷,雨后寒。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2、八月秋高风怒号。
13、大树底下好乘凉。
14、身正不怕影子斜。
15、下雪不冷化雪冷。
16、真金不怕火来炼。
叮叮小文库17、小小秤砣压千斤。
18、酒香不怕巷子深。
19、墙里开花墙外香。
20、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冬天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习初中物理的部分口诀(一)知识类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口诀确定对象先隔离,绕其一周找施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依此顺序来分析。
叮叮小文库次要因素可略去,找力忌漏忌多余;全部受力都画齐,平衡概念检验题。
四字成语及解释大学物理

四字成语及解释大学物理1、刻舟求剑【释义】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物理知识】此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2、一泻干里【释义】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3、沉李浮瓜【释义】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形容夏天消暑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类水果的内部都是空心的,其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桃李等果实内均有核仁,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
4、随波逐流【释义】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了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的情况。
5、扬汤止沸【释义】舀动沸腾的水,使它不沸腾。
比喻暂时救急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不把锅底的柴火抽掉,阻止外界供给的热量,水的沸腾就不会停止。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物理变化成语

物理变化成语理变化是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形式。
而变化的过程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变化成语也随之产生。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如“升华”,“熔化”等,以及它们背后所蕴藏的自然规律和物理原理。
二、成语解读1. 升华升华指的是固体直接转变成气体的过程。
当固体表面蒸发时,会从固体表面蒸发出气体,这个过程就是升华。
例如,雪在阳光下会慢慢升华。
2. 熔化熔化指的是固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融化成液体的过程。
例如,热了的冰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升温,会开始熔化。
3. 燃烧燃烧指的是物质在氧气的存在下氧化产生大量热和光的过程。
例如,木材燃烧时,组成木材的碳、氢等元素与氧气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4. 溶解溶解指的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液体中充分分散的过程。
例如,糖水中的糖就是溶解在水中的。
5. 凝固凝固指的是液体被冷却到一定温度下变成固体的过程。
例如,热了的蜡熄灭后,开始凝固成固体蜡。
三、物理规律1. 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物理变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都是绝对的。
在升华、熔化、燃烧、溶解以及凝固等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所带的能量在吸收或放出能量的过程中,都会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2. 气态分子运动理论气态分子运动理论指出,气态分子在宏观层面呈现出了混沌无序的状态,但在微观层面,气态分子的运动却具有较严谨的规律和规律性。
这一理论解释了升华现象。
3. 物质的三态特性物质的三态特性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并且有明确的转变点。
这一规律解释了固态的熔化变成液态和液态的凝固变成固态。
四、物理变化的实际应用物理变化的现象和规律不仅在自然中广泛存在,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升华过程被广泛应用到日常化学实验和工业制造过程中;熔化过程则被广泛应用于加热浇注等工艺过程;而燃烧过程则被广泛应用于火源、发动机、热能发电等领域。
五、结尾小结本文介绍了物理变化中的常见成语,阐述了成语背后的自然规律和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变化的实际应用。
关于物理学的诗句、成语

关于物理学的诗句、成语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近代·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
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30个

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30个篇一: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过一系列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其状态或性质的变化。
下面是与物理变化相关的30个成语。
1. 一触即发:形容某种状态或情况到了极度紧张、危急的程度,只需要稍微一触即会发生变化。
2. 风云变幻:形容形势或情况迅速变化,变化多端。
3. 突如其来:形容某个事物或变化突然出现,来势汹汹。
4.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非常短暂,转眼就过去了。
5. 石破天惊:形容某个消息或事件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轰动。
6. 变幻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7. 悄然无声:形容变化或动作非常轻微,没有声音。
8. 神出鬼没:形容某人行动迅速,突然出现或消失。
9. 一刻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刻都能够产生巨大价值。
10. 转败为胜:形容某种情况从失败或劣势转变为胜利或优势。
1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容问题或困扰没有解决好,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或困扰。
12. 一发千钧:形容某种力量或影响力非常巨大。
13. 九转万化:形容事物变化多端,形态万千。
14. 峰回路转:形容某种困境或危机迎来转机,形势变得好转。
15. 一触即溃:形容某个物体或结构在受到轻微影响后立即崩溃。
16. 千变万化:形容事物变化多样,形态繁多。
17. 突飞猛进:形容某种发展或进步速度非常迅猛。
18. 暴风骤雨:形容变化或行动非常激烈,猛烈如暴风骤雨。
19. 随波逐流:比喻人随着潮流或众人行动,没有主见。
20. 尧达不拘:形容人思维开阔,能应变自如。
21. 斗转星移:形容天空星星的位置转变,比喻世事变幻。
22. 众志成城:形容众人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困难或危机。
23. 临危不惧:形容人在面临危险时不害怕,勇敢坚定。
24. 四海为家:形容人不拘泥于一个地方,到处都能感到自在。
25. 波涛汹涌:形容海洋的波浪非常汹涌激烈,比喻局势或情绪激动。
26. 神采奕奕:形容人的神情非常饱满,精神焕发。
27.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令人难以忍受。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震耳欲聋。
2、掩耳盗铃。
3、闻鸡起舞。
4、窃窃私语。
5、一唱一和。
6、夫唱妇随。
7、充耳不闻。
8、电闪雷鸣。
9、曲高和寡。
10、五光十色。
11、立竿见影。
12、坐井观天。
13、镜花水月。
14、海市蜃楼。
15、杯弓蛇影。
16、形影不离。
17、隔岸观火。
18、绿树成荫。
20、惊弓之鸟。
21、海底捞月。
22、滴水成冰。
23、扬汤止沸。
24、釜底抽薪。
25、屡教不改。
26、一往无前。
27、勇往直前。
28、一日千里。
29、旭日东升。
30、刻舟求剑。
31、孤掌难鸣。
32、愚公移山。
33、势均力敌。
34、同心协力。
35、朝发夕至。
36、脚底抹油。
37、咬牙切齿。
38、一刀两断。
39、一无所有。
40、迎刃而解。
42、引而不发。
43、芳香四溢、俗语、诗词中也有物理知识,你会解释吗?1、潭清疑水浅。
2、破镜难重圆。
3、闻其声,知其人。
4、霜前冷,雨后寒。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2、八月秋高风怒号。
13、大树底下好乘凉。
14、身正不怕影子斜。
15、下雪不冷化雪冷。
16、真金不怕火来炼。
17、小小秤砣压千斤。
18、酒香不怕巷子深。
19、墙里开花墙外香。
20、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冬天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习初中物理的部分口诀(一)知识类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口诀确定对象先隔离,绕其一周找施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依此顺序来分析。
次要因素可略去,找力忌漏忌多余;全部受力都画齐,平衡概念检验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
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
斗转星移:机械运动。
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电光石火: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3*108m/s。
余音绕梁:回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回音。
闻其声知其人:音色。
因每个人的声音都与别人不同。
掩耳盗铃: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发音体介质耳朵。
把耳朵捂住,对盗铃人来说,听到声音的条件不足,因而听不到铃声,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会听到铃声的。
震耳欲聋:噪音的等级。
当声音超过90分贝时,人的耳朵将被震聋。
釜底抽薪:沸腾吸热。
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水因吸收不到热量,而彻底止沸。
扬汤止沸:沸腾吸热。
将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水不再沸腾,只能暂时止沸。
真金不怕火炼:晶体熔点。
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金的熔点是1064℃,在一般情况下达不到金的熔点,因而真金不怕火炼。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光照在竿子上便会在竿后留下影子。
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因光沿直线传播射过小洞,就能得到光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
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会看不见。
海底捞月:平面镜成像。
所成的像是虚像,因而不可能捞到月亮。
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孤掌难鸣:力的相互作用。
一个巴掌拍不响。
以卵击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用卵碰石头,石头也会给卵一个反作用力,其结果是卵碎了。
快刀斩乱麻:压强。
刀刃越锋利,说明受力面积小,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快刀易将乱麻斩断。
四两拨千斤:杠杆平衡原理。
根据L1/L2=F2/F1可知,当动力臂远远大于阻力臂时(L1>L2),动力很小就能克服阻力。
(即F1<F2)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具有作用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
花开以后,香气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向四周扩散。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的衍射现象。
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一石激起千层浪:波的叠加。
石块投入水中产生水波向四周传播至岸边又反射回来,与原来的水波叠加,形成“千层浪”。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球体,表面温度约6000℃.由氢核聚变成氢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辐射的方式,由内部转移到表面,而发射到宇宙空间.高山流水:能的相互转化.高山上的水流下来,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3.1 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夜深人静《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4.1 漆黑一团《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
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
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
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成语一:杯弓蛇影杯弓是指弓倒映再水中,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在这个成语里,杯中的酒相当于平面镜,弓倒映再水中,即平面镜成像。
成语二:打草惊蛇本来只是打草,却惊动了蛇。
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物现象:1、用棒子打草,草和地面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蛇为什么能听见声音?这是因为声音通过介质传到了蛇的耳朵里,蛇便听到了声音,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成语三:囊萤照读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进布代里,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在看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会被车胤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学到了一个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
成语四:掩耳盗铃谁说那个盗铃的贼笨呀?我可要反对了,在我看来,那贼真时聪明极了。
他可能早就知道:用锤子把钟砸碎,一定会产生具响(声音时靠振动产生的,同样,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他知道:声音那么大,振动也一定十分强烈,这样,很有可能会伤到骨膜甚至内耳,于是,他又想,我可以堵住耳朵,防止噪声入耳,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危害吗?于是他照做了。
可惜,这么好的物理人才,干错了行。
成语五:井底之蛙、立竿见影这俩成语可是亲兄弟,不信?你瞅瞅,这“光沿直线传播”不就是从他俩兄弟身上发现的吗?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 刻舟求剑《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
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