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一:杯弓蛇影
杯弓是指弓倒映再水中,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在这个成语里,杯中的酒相当于平面镜,弓倒映再水中,即平面镜成像。

成语二:打草惊蛇
本来只是打草,却惊动了蛇。

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物现象:
1、用棒子打草,草和地面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蛇为什么能听见声音?这是因为声音通过介质传到了蛇的耳朵里,蛇便听到了声音,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成语三:囊萤照读
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进布代里,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在看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会被车胤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学到了一个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

成语四:掩耳盗铃
谁说那个盗铃的贼笨呀?我可要反对了,在我看来,那贼真时聪明极了。

他可能早就知道:用锤子把钟砸碎,一定会产生具响(声音时靠振动产生的,同样,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他知道:声音那么大,振动也一定十分强烈,这样,很有可能会伤到骨膜甚至内耳,于是,他又想,我可以堵住耳朵,防止噪声入耳,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危害吗?于是他照做了。

可惜,这么好的物理人才,干错了行。

成语五:井底之蛙、立竿见影
这俩成语可是亲兄弟,不信?你瞅瞅,这“光沿直线传播”不就是从他俩兄弟身上发现的吗?。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物理智慧,也引领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成语及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力学类成语1.“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是在表示做事情时,明知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但自己的能力不足,力量不能支撑,从而无法实现,似乎很无奈,非常无力的感觉。

这里提到的力,其实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概念,是一个代表物体作用力的量。

每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是由它的质量和位移量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它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它就无法承受这个力,所以“力不从心”。

2.“顺手牵羊”“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意味,意思是利用自己方便的条件去偷盗别人的物品。

在物理上,这个成语其实与光学中的光线原理相关。

因为光线会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传播,所以当我们用手遮挡住一部分光的时候,另一部分光就会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而这种原理恰好就是“顺手牵羊”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利用自己顺手的能力捞取到别人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顺着光线获得了财物。

二、光学类成语3. “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清明正派,毫无掩盖。

在物理上,光明来自阳光,人们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明晰程度。

在相对论中,光速则常被用来比喻信息的快速传递。

4.“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这个成语是说人处于较高的地位或者居住在高处。

在物理上,高低处也涉及到物理的重力概念。

重力用来描述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说明了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学类成语5. “热火朝天”“热火朝天”这个成语形容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常用于形容热闹而狂热的气氛。

实际上,这是出自于热力学中“热”这一概念,它表现在一定温度下的热量或者分子运动的快速程度。

6.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心里缺乏安定,长时间处于压力中。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成语都包含有物理知识,归纳如下:一、光学类1、光的直线传播类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手遮天②高瞻远瞩③井底之蛙、管见所及、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凿壁偷光④日上三竿、立竿见影2、光的反射类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②水中月,镜中花(镜花水月)③海底捞月一场空④刀光剑影、浮光掠影、珠光宝气⑤波光粼粼3、光的折射类①星光摇曳②海市蜃楼、空中楼阁③潭清疑水浅4、色彩反差类①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②红花绿叶③万绿丛中一点红二、热学类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热火朝天、蒸蒸日上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④趁热打铁、油煎火烧、赴汤蹈火⑤炉火纯青三、声音类1、振动产生声音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掩耳盗铃③震耳欲聋、雷声隆隆④一个巴掌拍不响⑤鸣锣开道⑥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话不说不明,人不学不灵(人不教不会)⑦振振有词2、音调类厉声疾色、呼啸而来、尖声尖气3、音色类闻其声知其人4、声音响度类:①声音很响:如雷贯耳、高歌猛进、引吭高歌、震耳欲聋、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龙吟虎啸②声音很小:低声细语、万籁俱寂、鸦雀无声、5、声音传播类:掷地有声、掩耳盗铃、雷声隆隆、登高一呼、交头接耳、充耳不闻6、乐音与成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腊味、弦处之音、闻千曲而后晓声(意同“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高歌猛进、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高山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欢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长歌当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载歌载舞、歌舞升平7、噪声与成语: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乱弹琴、胡打梆子乱敲钟四、运动和静止类:1、相对静止类:并驾齐驱、形影相随、如影随行、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比翼双飞、水涨船高2、相对运动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山不转水转3、速度快;①迅雷不及掩耳②雷厉风行③急如星火④风驰电掣⑤急风暴雨、暴风骤雨⑥急如星火⑦脱缰之马⑧一泻千里、一落千丈⑨归心似箭五、力学类1、压力压强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一针见血、脱颖而出③坐如针毡④如履薄冰⑤入木三分2、浮力类:冰山一角3、重力重心类:①头重脚轻②轻重倒置③落叶归根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4、合力类:①众志成城、水到渠成②众人划桨③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④九牛二虎之力⑤同心协力、因势利导⑥积羽沉舟⑦寡不敌众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5、力很大:①疾风知草劲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③滴水穿石④雷霆万钧、惊天动地6、力很小类:强驽之末、螳臂挡车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③以卵击石④互相促进六、物质特性、特点类:①真金不怕火炼、烈火真金(金的熔点高)②斩钉截铁、钢筋铁骨、铜牙铁齿、铜墙铁壁③血浓于水④沉甸甸⑤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七、扩散类:①入木三分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③泌人心脾④芳香四溢、香飘万里⑤墙内开花墙外香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效率类:1、提高效率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事半功倍、一举两得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④抛砖引玉、四两拔千斤⑤惩一儆百2、效率很低类:①事倍功半②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③人财两空④赔了夫人又折兵⑤偷鸡不成反蚀把米⑥肉包子打狗3、效率100%类(不可能之事);①无米之炊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
摘要: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4.总结
正文: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词汇,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滴通过长时间的作用力逐渐磨损石头的过程,展示了力学中“恒久的力量”这一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许多成语都包含了力学原理的应用。

例如,“顺水推舟”,这个成语运用了浮力的原理,表示顺着水流推动船只,使其前行。

又如,“临阵磨枪”,这个成语则包含了摩擦力的原理,形象地描述了在关键时刻通过磨枪来提高枪的锐利程度。

这些成语展示了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成语中的力学寓意丰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如“借力打力”,这个成语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暗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来反击对方。

再如,“得力助手”,这个成语将人比喻为物
体,强调了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力学在生活中的寓意。

【总结】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思想和观念,它们既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认识,也反映了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

成语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

成语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
成语扬汤止沸源自中国古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智者用扬汤止
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故事。

而这个成语也被引申为一种智慧的应
对方式,那么究竟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呢?我们可以从物理原理
和哲学原理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从物理原理来看,扬汤止沸的原理其实是利用了物理学
中的对流原理。

在烹饪过程中,水烧开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这
些气泡会使得水面波动,导致水溢出锅外。

而当我们往水中加入一
些冷水或者凉水时,水面的温度会下降,气泡产生减少,从而减缓
了水的沸腾速度,达到了止沸的效果。

这就是扬汤止沸的物理原理,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气泡的产生来达到控制沸腾的效果。

其次,从哲学原理来看,扬汤止沸的原理也体现了一种智慧的
哲学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而扬汤止
沸的方法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采取激烈的手段,有时候
通过一些小而巧妙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也正是
中国传统智慧的体现,通过细致的思考和灵活的应对来解决问题,
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总结来说,成语扬汤止沸用了物理原理和哲学原理两个方面的原理。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扬汤止沸利用了对流原理,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气泡的产生来达到控制沸腾的效果;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扬汤止沸体现了一种智慧的应对方式,通过细致的思考和灵活的应对来解决问题。

因此,扬汤止沸不仅是一种烹饪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一)
熟读史书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射箭非常厉害,可谓百步穿杨,有一天他在表演射箭时一位卖油翁也在观看,而且表现得一脸不屑。

陈十分不爽,于是想找老汉比试一番,卖油翁笑道:我不会射箭,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熟能生巧罢了。

说完以后他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舀了一瓢油高高地往铜钱方孔内倒。

倒完以后发现油一滴都没有漏出来,而且铜钱上面一滴油都没有沾上。

老翁说这是熟能生巧,其实只是一部分原因,关键在于“举高高”这个动作,在流体力学里面有这样一道公式:A1V1=A2V2.这里的A就是流动液体的横截面积,V就是对应那个截面液体的速度。

倾倒液体时液体其实相当于在自由落体,所以越下面的地方速度越快,液体也就越“细”了。

(这和我们平常倾倒蜂蜜,烧烤酱等等一些粘稠的液体现象相同)。

所以卖油翁“高高地”倾倒,到了铜钱方孔那里油自然只有丝线那么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