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7种辩证类型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症状,很多女性朋友经常忽视其治疗,长期月经不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下面看看博粹堂中医介绍月经不调的类型。

1、血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血色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热凉血。

2、肝郁化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

3、气虚型症状:经行先期,或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淡苔薄。

治疗:宜补气摄血。

4、血虚型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谈,质清稀,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少苔。

治疗:宜补血益气。

5、血寒型症状: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

治疗:宜温经祛寒。

6、气滞型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

治疗:宜理气活血。

7、血瘀型症状:月经错后,或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或刺痛,血块排出后其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治疗:宜活血化瘀。

如何治疗月经病 中医方法来帮你治疗

如何治疗月经病 中医方法来帮你治疗

如何治疗月经病中医方法来帮你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人会进行中医治疗疾病,大家需要注意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很多的人会出现月经疾病,所以,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调理方式,那么如何治疗月经病,中医方法来帮你治疗?1、理气法:适用于经前两肋胀满,疼痛,乳胀脉弦者,选加青皮、香附、木香、佛手、橘叶、玫瑰花、夏枯草等。

2、血瘀理血法:用于经行不畅,有血块,恶露不尽者,选加益母草、月季花、泽兰、丹参、茺蔚子等。

若痛有定处,拒按,经血块多者,选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元胡、生蒲黄等。

瘀重者用三棱、莪术。

3、祛痰化湿法:用于体肥脂厚,痰湿较盛,月经量少者,选加橘红、半夏、云苓、车前子、薏米、扁豆花、川朴花、佩兰。

4、和胃法:如经行呕逆泻利嗳气纳呆,选加生麦芽、砂壳、砂仁、陈皮、六曲、枳壳、竹茹等。

阴虚选加石斛、麦冬、沙参;胃气虚选加太子参、白术等。

5、补肾固冲法:用于冲任不固,经期延长,腰酸足软,选加杜仲、寄生、川断、菟丝子、巴戟、狗脊、鹿角胶等。

阴虚者选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生熟地、龟板、阿胶等。

6、温经逐寒法:用于经冷腹坠,胞宫喜暧,腹冷呕逆,选加艾叶、肉桂、炮姜、乌药、沉香等。

7、清热凉血法:用于热盛迫血妄行或口渴舌赤脉数,选加地榆炭、黄芩炭、生地炭、侧柏炭、草根、荷叶炭等。

8、涩经止血法:用于经量过多、崩漏,选加棕炭、仙鹤草、藕节炭、血余炭、煅龙牡等。

9、养血安神法:用于心肾不交,经断前后失眠诸证,选加浮小麦、炙甘草、大枣、夜交藤、合欢花、龙齿、炒枣仁等。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让人越发觉得做女人实在是太不幸了。

办公室里,男同事们干劲冲天地工作,你却只能抱着一杯热水,躲在一边默默地忍耐。

为这个请病假吗?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而且什么时候才算到头呢?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这些治疗方法,有效地进行调节,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月经疾病之后,不要盲目的利用药物进行治疗。

平时大家需要注意合理的进行护理,而且,也要注意这些中草药治疗妙招,帮助自己来缓解疾病,希望大家有所尝试。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导读: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满意,下面分别阐述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

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

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熟地2克,川续断15克,补骨脂15克,菟丝子20克,艾叶10克,首乌30克,当归12克。

方解: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熟地、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补肾,艾叶温经止血调经,首乌、当归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正值经期量多,去当归,加阿胶12克(另溶)、乌贼骨12克、金樱子30克、艾叶用炭以止血。

经期延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克、益母草30克以祛瘀止血。

纳呆食少,加淮山药20克、砂仁9克(后下)、陈皮6克以行气健脾胃。

若月经后期未至加巴戟9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以通经。

典型病例陈,女,岁,干部,门诊号1患者近一年月经紊乱,〜天一潮,历〜天干净,用卫生巾〜包,今正值经期第2天,经量多,色淡红,时挟血块,面色白,神疲乏力,头晕,腰酸痛,无腹痛,口淡,纳呆,夜尿多,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肾气虚型,拟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首乌30克,阿胶15克(另溶),补骨脂15克,川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艾叶10克。

每日1剂,复煎再服。

用药两天,阴道流血减少,上方加乌贼骨15克,用药7天月经干净,经净后上方去阿胶、艾叶、乌贼骨、金樱子,加菟丝子15克,茯苓1克,当归9克,经潮时守原方,共治疗3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肝.肾阴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女性月经不调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女性月经不调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女性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失常或月经量和质地异常的情况。

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女性的月经是与阴阳调和和内外环境协调密切相关的。

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下,调理女性月经不调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调节情绪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一、调理阴阳平衡根据中医理论,女性月经不调常常与阴阳失衡有关。

对于月经不调,要调理阴阳平衡,首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阴虚还是阳虚。

1. 阴虚调理:阴虚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经量减少、质地稀疏、色淡等。

对于阴虚,可使用滋阴补肾的中药,如山药、枸杞、熟地黄等,或者采用调理阴阳平衡的中医针灸疗法。

2. 阳虚调理:阳虚主要表现为月经延后、经量过多、质地粘稠或有血块等。

对于阳虚,可以使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肉桂、干姜、人参等,或者采用艾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二、调节气血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女性月经不调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或瘀滞都有可能引起月经不调的症状。

因此,在调理女性月经不调时,需要调节气血运行。

1. 气调补气:若患者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可通过中药调补脾胃,增加气血生成。

常用的气补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血调活血:若患者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中医疗法。

如川芎、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

三、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也是女性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

女性在月经前后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等问题。

通过调节情绪,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1. 情绪调节: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压力过大或焦虑情绪的产生。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身心平衡。

2. 中医情志调理:中医认为七情六欲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疗法或中药配方可以调理情志,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理对于女性月经不调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的观点,月经不调与饮食失调、营养不良有密切关系。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月经不调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不少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1、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这种情况多由气虚、血热等因素导致。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

其原因可能是血虚、虚寒、气滞等。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 7 天以上,连续 3 个周期以上。

这通常与肝郁、肾虚有关。

2、月经量异常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

多因血热、气虚、血瘀等所致。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可能是血虚、肾虚、血瘀、痰湿等原因引起。

3、月经颜色和质地异常月经色淡:经血颜色较淡,质地稀薄。

往往是由于气血不足。

月经色紫暗:经血颜色发紫发暗,有血块。

多为血瘀、寒凝所致。

月经质稠:经血质地黏稠,多与血热有关。

4、经期异常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超过 7 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

常见于气虚、血瘀、湿热等情况。

经期缩短:月经持续时间不足 2 天,量亦甚少。

可能是血虚、肾虚等导致。

5、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中医认为,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等。

6、闭经女子年逾18 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 个月以上。

闭经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

二、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方法1、中药调理辨证论治: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然后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对于肝郁气滞型,常用逍遥散等。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一些针对月经不调的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等,但使用时也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功能性子宫出血,常简称“功血”,是指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月经紊乱和出血异常。

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主要属于崩漏的范围。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

病因多端,归纳起来主要有虚、热、瘀三类。

1、肾虚其原因主要有:少女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更年之期肾气渐衰;房劳或者久病体虚伤肾。

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肾阴虚,阴虚火旺动血,则导致崩漏或经期紊乱。

2、脾虚其原因有:素体中气不足;忧虑过度,饮食不节伤脾;脾虚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月经量大,或提前,重则引起崩漏。

3、血瘀其原因主要有:七情算伤,冲任瘀滞;经期、产后淤血未尽又外感寒热之邪;气血虚弱,血流无力,经血迟滞而淤。

瘀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或净量增大。

4、血热热证分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素体阳盛,肝火妄动;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

虚热者多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

不论实热、虚热均损伤冲任,迫血忘行,以致月经异常。

辩证和治疗1、肾阳虚多表现为经期不调,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主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常用方剂如右归丸随症加减。

2、肾阴虚症状多经期不调,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治疗当滋水益肾,止血固经。

主方左归丸加减。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月经量大,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色晄白,或肢体浮肿,手足不温,纳少便溏;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薄润,脉弱或沉。

治疗当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常用方剂固本止崩汤。

4、血瘀型经量常突然增大或淋漓不绝,色黯黑,常挟有血块;小腹胀痛;舌质紫黯,舌体有淤点,苔薄白,脉涩或紧。

治疗重在化瘀的同时,养血调经。

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缓解月经不调症状的中药药方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缓解月经不调症状的中药药方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缓解月经不调症状的中药药方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经量异常的情况,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提前、推迟、过长、过少、经期不规律等。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月经不调症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帮助女性朋友缓解月经不调症状。

一、适应症一:月经提前月经提前是指月经周期缩短,提前来潮的情况。

常见的中药药方有:1. 黄芩汤组成: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甘草等。

服法:将以上药材混合,煎汤服用。

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5天。

2. 乌鸡白凤丸组成:乌鸡血液、白凤丸等。

服法:每次12克,温水送服。

每日2-3次,饭前服用。

二、适应症二:月经推迟月经推迟是指月经周期延长,延后来潮的情况。

常见的中药药方有:1. 当归芍药散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炙甘草等。

服法:每日一剂,将以上药材混合,煮水调服。

可以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服用。

2. 黑芝麻糊材料:炒熟的黑芝麻、红糖。

制作:将炒熟的黑芝麻磨碎,加入适量的热水和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服法:每日一次,可在早餐或晚餐后服用,连续服用7-10天。

三、适应症三:经量过多经量过多是指月经期间出血量明显超过正常情况的症状。

常见的中药药方有:1. 留白汤组成:仙灵脾、龙脑香、元青黛等。

服法:将以上药材混合,150毫升开水冲泡,浸泡15分钟,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次75毫升。

每日两次。

2. 赤石脂散组成:赤石脂、黄芪、川芎、当归等。

服法:将以上药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10-15克,温开水冲服。

每日2-3次,饭前或饭后服用。

本文介绍了中医药中针对月经不调症状的常用中药药方。

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中药的适应症也会有所差异。

在使用中药治疗月经不调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同时,中药使用应注意药品的质量和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结起来,中药是一种缓解月经不调症状的有效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关于妇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对于现代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选取几种常见的妇科病症,探讨其辨证论治方法。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甚至出现闭经等现象。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月经不调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

治疗月经不调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紫暗,凝血不畅,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2. 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暗红,质稠,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淡红,质稀,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子宫壁内。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子宫肌瘤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

治疗子宫肌瘤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紫暗,凝血不畅。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2. 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暗红,质稠。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淡红,质稀。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在子宫外的疾病,常见症状为经期腹痛、月经不调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导读: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满意,下面分别阐述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

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

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熟地20克,川续断15克,补骨脂15克,菟丝子20克,艾叶10克,首
乌30克,当归12克。

方解: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熟地、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补肾,艾叶温经止血调经,首乌、当归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正值经期量多,去当归,加阿胶12克(另溶)、乌贼骨12克、金樱子30克、艾叶用炭以止血。

经期延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克、益母草30克以祛瘀止血。

纳呆食少,加淮山药20克、砂仁9克(后下)、陈皮6克以行气健脾胃。

若月经后期未至加巴戟9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以通经。

典型病例
陈XX,女,46岁,干部,门诊号095175。

患者近一年月经紊乱,18~20天一潮,历8~10天干净,用卫生巾5~6包,今正值经期第2天,经量多,色淡红,时挟血块,面色白,神疲乏
力,头晕,腰酸痛,无腹痛,口淡,纳呆,夜尿多,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肾气虚型,拟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首乌30克,阿胶15克(另溶),补骨脂15克,川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艾叶10克。

每日1剂,复煎再服。

用药两天,阴道流血减少,上方加乌贼骨15克,用药7天月经干净,经净后上方去阿胶、艾叶、乌贼骨、金樱子,加菟丝子15克,茯苓15克,当归9克,经潮时守原方,共治疗3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2.肝肾阴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调经。

方药: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减。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8克,干地20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山茱萸12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9克。

方解:本方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菟丝子滋养肝肾,于地、白芍、玄参、麦冬滋阴清热,五味子交通心肾,并有收涩止血的作用。

加减法:正值经期,月经量多,加阿胶12克(另溶)、岗稔根30克、乌贼骨12克、金樱子30克以养血收涩止血。

经期延长,淋漓不断者,可加益母草30克、茜草根15克、地榆15克、荆芥炭10克、煅牡蛎30克以祛瘀凉血、收涩止血。

月经完期或先后无定,加桑椹子15克、金樱子30克、珍珠壳20克、淮山药15克、当归9克以滋肾调经。

典型病例
吴,女,13岁,门诊号为091935。

患者12岁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历20天干净,后停经半年,近两月月经频发,15~18天一潮,历7~8天干净,用纸巾3包,经色鲜红,手足心热,口干,梦多,大便较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诊为月经失调(先期,量多),中医证属肝肾阴虚型。

拟方:女贞子15克,旱莲草18克,岗稔根30克,菟丝子15克,山茱萸12克,干地20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平时加淮山药15克,当归9克,月经期加益母草15克,首乌20克,阿胶12克(另溶),共治疗3个月,月经25~28天一潮,历6天干净,用纸巾1+包,随诊半年,月经正常。

*3.气血虚弱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滋血汤加减。

当归15克,熟地3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鸡血藤30克,黄精20克,首乌20克。

方解:本方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鸡血藤、首乌、黄精补血养血,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生化之源,共奏补益气血调经之功。

加减法:月经后期未至,可加丹参20克、牛膝9克以活血通经。

心悸怔忡可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大枣10克、五味子9克以养心安神。

典型病例
林,女,31岁,工人,门诊号为051355。

患者两年前顺产一女婴,产后8+月,月经复潮,出现月经后期,量少,多40~70天一潮,历2天干净,用纸巾4~5条,未湿透,头晕乏力,心悸,腰酸,面色萎黄晦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检查内分泌五项提示卵巢功能早衰,诊为月经失调(过少),中医证属气血虚弱兼肾虚型。

拟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12克,菟丝子20克,随症加减共治疗6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量明显增多,历4~5天干净,用纸巾10条,复查内分泌五项正常。

*4.肝郁气滞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红,夹血块,胸胁、乳房、
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白术9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木香6克(后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柴胡、香附、郁金、木香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调经,茯苓、白术健脾和中。

加减法:肝郁化热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者,可加丹皮12克、栀子10克、川楝子10克以疏肝清热,茜草15克、地榆15克以凉血止血。

气滞血瘀见月经后期,经行不畅,加丹参20克、
牛膝15克、桃仁12克、红花6克、益母草30克以活血调经。

肝郁脾虚月经失调加重茯苓至30克,淮山药15克以健脾益气。

肾虚见面部有斑加女贞子15克、菟丝子15克,以滋肾调经。

典型病例
陈,女,38岁,工人,门诊号为018918,患者近一年月经先后无定,经量偏少,经色紫红,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经行时少腹胀痛,面色晦黯有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为月经失调。

中医证属肝郁气滞兼肾虚型,拟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20克,郁金15克,香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每日1剂煎服,治疗3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面部黯斑变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