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叙事曲背景

合集下载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肖邦《第一叙事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肖邦终身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个性和情感,体现了肖邦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首曲子进行浅析,探讨其音乐形式、表现手法以及艺术特点,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创作于1829年的钢琴独奏曲,是其20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

这些叙事曲被认为是肖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在创作风格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第一叙事曲》的音乐形式为A-B-A结构,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展开,并在激烈、热烈的部分达到高潮,最后再次回到优美的旋律,形成曲子的整体结构。

通过这样的形式安排,肖邦成功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可以从曲子的表现手法入手,来分析《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曲子开始时以柔和的音乐旋律展开,慢板的节奏以及温和的音色,为听众营造了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

后来,曲子的音乐形式逐渐由A部过渡到B部,音乐变得更加激烈、高亢、激情澎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在这一部分,肖邦采用了大量的音乐技巧,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程、激烈的和弦,使整个曲子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曲子回到了A部的旋律,但这一次,旋律变得更加悠扬、柔情,音乐渐渐减缓,似乎在温柔地告诉听众故事的结尾。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肖邦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语言传递给了听众,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艺术天赋和表现力。

我们还可以从曲子的声音特点、音乐情感、节奏和谐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曲子的声音特点丰富多彩,从柔和的音色到激烈的音色,从低音区到高音区,肖邦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音域和音色变化,使曲子充满了变化和魅力。

曲子的音乐情感丰富多样,既有激烈、激情澎湃的部分,又有温柔、柔情似水的部分,这种对比使曲子更加生动和有趣。

曲子的节奏和谐感非常强,肖邦善于使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和韵律结构,使整个曲子在音乐的表现上更加自由、富有韵律感和动感。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肖邦的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作为肖邦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音乐魅力。

本文将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进行浅析,从其创作背景、音乐特色、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之后能够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创作于1831年至1835年间,是肖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肖邦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充满激情的演奏风格而闻名于世,第一叙事曲正是体现了他对于个人情感和音乐表达的完美结合。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在乐曲结构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即叙事曲。

这种形式结合了诗歌和音乐的特点,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一种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无限的变化和戏剧性。

第一叙事曲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旋律优美、婉转动人。

乐曲以悠扬的旋律开篇,随后通过不同的乐段表达了多种不同情感。

其次是其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和声。

肖邦在第一叙事曲中充分展现了钢琴的音色变化和和声的丰富性,使得整个乐曲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是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因此成为了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经典之作。

对于演奏者来说,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曲目。

首先在技术方面,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力度控制能力,以应对乐曲中的快速音阶、跳音、和弦等技术性要求。

其次在表现力方面,演奏者需要理解和把握乐曲的情感走向,能够通过细腻的表现和灵活的音色转换,表达出肖邦所要传达的丰富情感。

演奏者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解力和感悟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乐曲中的音乐内涵和意境。

在演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演奏者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和表现要点。

首先要注重演奏的连贯性。

乐曲中前后段落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时将这些联系表现出来,使得整个乐曲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是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肖邦最激动人心和最充满激情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这首曲子的浅析,来了解它的背景和特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肖邦。

肖邦是19世纪最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使他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旋律和富有激情的情感而闻名,被誉为“诗人的钢琴家”。

《肖邦第一叙事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在音乐表达方面的才华和功力。

这首曲子创作于1835年,是毕生仅有的四首叙事曲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肖邦将这首曲子献给了他的好友阿道夫·吉沃塔,这也被认为是他对友情和革命的一种态度表达。

这首曲子以G小调开始,通过交响乐式的结构展现了戏剧性的情感变化。

它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曲子的开头就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了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激情。

第一个主题充满了孤独和渴望,展现了肖邦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接着,曲子进入了第二主题,这一部分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展现了肖邦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热情。

而第三主题则展现了肖邦的悲伤和孤独,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煎熬。

曲子以高潮结束,展现了肖邦义无反顾的勇敢和决心。

除了情感的表达,肖邦第一叙事曲还展现了肖邦在钢琴演奏和技巧方面的才华。

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有非常高的技巧和表现力,包括高难度的音阶、琶音和跳板。

这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家们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许多音乐比赛和音乐会的必弹曲目。

肖邦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肖邦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才华,也展现了他的社会和政治立场。

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于今天的音乐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首曲子的浅析,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肖邦的音乐,也能让更多的人对于音乐的魅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肖邦叙事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叙事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波兰著名钢琴作曲家,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他一生历经坎坷,华沙起义失败后他移居巴黎,最终不幸逝于肺结核。

这些复杂的情绪相融合,促使了肖邦创作无数经典的钢琴曲。

本文将对肖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并以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为例,深入剖析其结构及艺术特征。

一、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享年39岁,从小便表现出超凡音乐天赋。

1830年,波兰政治动荡,肖邦离开祖国,他先在维也纳做了短暂的停留,后至法国巴黎定居。

1836年,肖邦身患肺结核,症情逐渐加重。

1848年,肖邦前往英国,他身体十分虚弱,但仍坚持举行最后一次演奏会,献给同是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们。

1849年他返回巴黎,病情急剧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病逝。

肖邦少年时期便显露多方面的才能,7岁就写出了《波罗涅滋》,他8岁便首次公开演奏钢琴。

除此之外,他在文章、绘画、戏剧表演等方面也拥有极高天赋。

中学时期,他便以卓越创作才能和演奏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在这时期多受华沙音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恩师爱尔斯涅尔。

肖邦乐于探索不同体裁,如谐谑曲、马祖卡舞曲、波罗涅滋舞曲等等,并力求在这些体裁中做到完美。

他对钢琴音乐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叙事曲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

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它在12世纪和13世纪时流行,尤其被法国南北部的吟游诗人所传颂。

18世纪时,叙事曲逐渐发展为叙事诗的形式,并在一些作曲家的谱曲下形成叙事曲歌曲的形式。

19世纪,肖邦首次将“叙事曲”一词冠名为一种乐曲的题材,并运用至钢琴作品中。

当时,肖邦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最终,他将文学与音乐相联系,用音乐表达文学的情感,钢琴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便在这时产生。

在所有文学类的叙事诗作品中,密茨凯维支的作品对肖邦的叙事曲影响最深,尽管他们联系在具体内容上并不太密切,但二者均表达了对波兰的爱国之情,同时体现了波兰强烈的民族风格。

肖邦代表作的 背景

肖邦代表作的 背景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

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

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

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采用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

)第一乐章是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

但曲子随时透漏着浪漫气质。

,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

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

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

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

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

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

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双主题的回旋曲式,甚快板,E大调。

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10款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聆听报告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

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

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浪漫的行板,第一主题庄重典雅,旋律富有歌唱性。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作者:邓应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他是第一个将叙事曲体裁运用到钢琴作品中去的作曲家。

本文将分别从叙事曲的体裁、创作背景、演奏分析三个方面对第一叙事曲进行浅析。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体裁;背景;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76-01一、叙事曲的体栽叙事曲源出于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它最早是一种舞蹈歌曲。

14世纪后开始运用于声乐领域,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19世纪中期,肖邦创造性的将叙事曲体裁运用到钢琴器乐作品中,并把它提升为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于一体的大型乐曲。

他的一生一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作品编号为op23、op38、op47、op52。

这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容深刻、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是钢琴作品中的不朽杰作。

二、叙事曲的创作背景《g小调第一叙事曲》诞生于1831年一1835年间,当时华沙革命失败,波兰亡国,肖邦流亡法国,身处异国的他深感悲愤痛苦,这些情感成为他创作这首作品的动机,所以,这是一首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

三、叙事曲的演奏分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经典,被演奏最多的一首。

曲式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共有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

(一)引子(1-8小节)全曲在严肃的气氛中开场,第一个音要弹得音色饱满厚实深重,随后的第一乐句是双手齐奏的上行分解和弦,第二乐句是小幅度下行流动的柔美旋律,弹奏时要多用大臂的力量代替手指的力量的弹奏,把旋律线条弹奏地厚重、宽广、流畅、优美。

(二)呈示部(8-94小节)主部主题(8-35小节)主部主题是引子的延续,深沉而又忧伤。

肖邦第三叙事曲介绍

肖邦第三叙事曲介绍

肖邦第三叙事曲介绍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即降A大调叙事曲,是他的众多杰作之一。

创作于1841年,被视为他与病痛斗争的写照,体现出了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最终以胜利结束。

此曲是一首带有幻想性歌唱性的旋律,展现出其抒情的叙事性质。

该曲目的开头部分采用了带有问答形式的“谈话”形式,展现出音乐的叙事性质。

其力度高潮部分以重复八度的节奏性动机开始,并在第27小节中更响亮地重复了一次。

全曲的高潮部分走向非常值得注意,它的开头部分力度较弱,之后简短的渐强段和在29小节中出现的渐弱标记,以及四小节的力度下降和结尾段,形成了一种不大的渐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高潮部分并没有参与到作品的主要高潮进程中。

此外,肖邦的第三叙事曲在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第一主题的结尾部分引用了叙事曲的头四小节,给人一种作品第二次开始的印象。

同时,高潮部分的高音八度深沉发音以及在和弦同音进行中对左手一视同仁的处理方式,都是为了更明显地强调高潮点。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沙龙气、上流社会化、最高贵、沾满香水味的作品,但它并没有妨碍它同时成为整个钢琴文献中的光辉之作。

如需更多关于这首叙事曲的信息,建议咨询音乐领域专业人士或查阅专业音乐书籍。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风格肖邦是一位历史之中伟大的钢琴家及作曲家,其作品流传甚广,对后代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有大量的钢琴作品,风格多样,是音乐史中一块珍贵的瑰宝,《g小调第一叙事曲》就是他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

一、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1、肖邦生平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伟大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9年起,肖邦以钢琴家以及作曲家的身份在欧洲各国巡演。

后又因为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到巴黎,从事创作还有教学。

肖邦是一名受到人们喜爱尊敬的钢琴家,是波兰史上有影响,并且重要的钢琴家之一,肖邦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美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作品多以钢琴作品为主,一生一共创作了约二百余部作品,对后代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熟知的《圆舞曲集》、《夜曲》《叙事曲》等,就是肖邦的代表作品,对后代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肖邦他一生一共喜爱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没有结婚;之后,由于肖邦不愿做亡国奴,后半生他一直都没有回到故乡;仅仅39岁就客死他乡,巴黎的一些贵妇甚至觉得,能够晕倒在他的房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肖邦的一生传奇且悲壮,是值得我们后代人去敬仰的。

2、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诞生于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注重主观感情的表达和崇尚,对自然还有未来的热爱,幻想,期盼。

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新颖的内容,这就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之间不同的地方是,它继承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并有了新的摸索,有了崭新的内容。

例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喜绘画、戏剧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上感觉的表现。

作品通常都有自传的色彩和特征,还富有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爱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

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

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

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

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

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

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

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

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

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

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

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

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

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

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

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女的回应:“是的,永远和你在一起。

”这第一小节右手上行,左手下行,和声必须很清楚,Francois在这里弹得妙极了,大家可以听一听。

而第三小节的波音是个很美妙的点缀,不应该忽视它,Vasary弹得很美,但不是做出来的,是灵光闪现,水晶般的音质。

这前八小节应该用些Rubato,因为那是在说话,甜蜜的情话,要有语气和呼吸在里面。

接下来几小节中的八度及和弦,有些人弹得很响,我觉得并不妥当,因为那还是在情话的氛围当中,即使是f,也是应该有节制的,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宣誓,对爱的忠贞,并不是音响上的。

第14小节的那六连音上行,应该放慢下来,每个音都要交待清楚,可以弹出很透明的音色,那还是甜蜜的情话,极动人的。

9到25小节一直有一种呼应的关系,低音和高音,重与轻,男人与女人。

26到35小节是水仙女泛起的波浪,很欢快,表达了她的心情,幸福的。

接着,是和前八小节一样互相的追问,恋爱中的人总喜欢在爱人那里一再得到确认。

到52小节的开头,这里第一幕完结了。

第二幕,也就是52,53小节,要用些踏板,音要连贯起来。

后面的舞蹈性质段落,我认为是骑士主题的第一次出现,。

而这一次并不要太激动,可以平和些,为以后剧情的发展作铺垫。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一段,一上一下的感觉像不像骑马时的韵律呢,反正我觉得很像呢。

这是骑士在第二次去与水仙女会面的途中,充满了期待,音乐当中也要逐渐显示出来,越靠近了目标,心也就越激荡。

82小节是一个坎,看来骑士快到湖边了,心跳也在加速,乐曲也就更激烈了。

88到98小节是穿拆在舞蹈段落中的一段心事,那些低音是骑士内心的独白,很像是曲子开头他对仙女的誓言,这一刻他还是深爱着仙女的。

116小节开始,他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迎接他的竟然是另一个美貌的女人,对,那就是水仙女化作的另一个女人,要试探骑士的真心,也是悲剧的开始。

116到123小节非常经典,完全是魅惑的,极度诱人的一种感觉,右手的高音全是水仙女的主题,而左手的分解和弦则
是逐渐被征服的愚蠢骑士的回应。

在我看来,那是滑稽而有些丑陋的负心汉的嘴脸,男人的劣根性,呵呵。

124小节开始,仙女开始翩翩起舞,而骑士(左手低音的那些和弦),则追随着,完全被征服了,像一个卑微小丑一样,惟命是从。

134,135的tr是仙女放荡而轻蔑的笑声。

她看透了面前男人,心中的怒火在燃烧,而表面上还是那样欢快。

144到156是骑士主题的第二次出现,这一次要比第一次机动多了,骑士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美女吸引,早已把誓言抛在脑后。

157开始是最后一幕,音乐的形象也变得阴暗起来,预示着悲剧的结局。

157到164小节是仙女把骑士引到湖心的开始,左手的音型是逐渐上涨的湖水,和右手则是仙女不断的勾引。

165至172,右手是泛起的波浪,而左手,骑士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他开始向仙女发出质询。

173到193是真正的滔天巨浪,仙女已经被这个负心汉伤透了心,一心要置骑士于死地。

194到208小节,在左手低音的伴衬下,右手是骑士的呜咽与求救,要弹出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和绝望的濒死的恐惧。

209至212是最后一个巨浪,彻底把骑士击垮。

而213到231是仙女对其实的控诉和怨恨的宣泄。

231到234这四小节是人想起116到123小节的那一段,只不过气氛完全不同了。

右手的仙女冰冷的话语,231,233小节的左手是骑士最后的呼喊,他马上被仙女银铃般的笑声(235,236小节的tr)所掩盖。

237,238小节是仙女钻入湖中的场景,结尾的几个和弦是湖面上泛起的最后几点涟漪。

我觉得这首叙事曲很能表现欧洲人与中国人思想上的不同。

欧洲的传奇故事很多都带着些许残酷,像格里格的佩尔金特组曲,巴托克的蓝胡子城堡,有很多血腥的情结。

而这样的作品,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莫非欧洲人骨子里就是这样野蛮的,中国人还是含蓄,难以理解那样的想法。

叙三,一部让人并不能轻轻松松弹奏的作品,一首探索人性的作品。

也许,
欧洲人就是喜欢这样剖析自己,把丑陋的表现出来,然后寻求灵魂的救赎。

而中国人喜欢掩饰,什莫事都求一个圆满,一团和气。

这就是我对曲子理解的全部,我选择的背景录音是Ashkenazy弹的。

这不是很有特点的版本,但是却可当作范本的。

阿什整体的处理非常完整,有条理,有克制,有说服力。

如果大家看着乐谱,听这个录音,一定可以理解我上面那些对乐曲的感受。

有时,我甚至认为,Ashkenazy脑海里出现的就是那样的一幅画卷。

当然,我仅仅凭借一首叙事诗这样具象地解释肖叙三有些低估了乐曲的内涵。

但是我觉得,心中有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是很重要的,不管具体是什莫,都要有,并且要经得起推敲,这样,弹奏起来会更有信心,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会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我作为一名不会弹琴的爱乐者,只能写出自己的心事,还望各位专业朋友谈谈自己对叙三的看法。

至于最后附上的45个版本,我觉得如果都听一听,真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可以说,就这一首肖叙三,处理真可谓大相径庭,音乐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吧。

Cortot, Friedman, Friedberg(克拉拉·舒曼的学生),Rachmaninoff的演奏,让人百听不厌,经常让我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弹!”,这些大师好喜欢用分解和弦呀,秉承了19世纪的遗风,很像Bach作品中对装饰音的处理,那是一种品味。

Zimermann的音色美极了,虽然做的成分多一些,但那却是大多数人做都做不出来的。

Francois的速度很自由,由他老师的遗风,很自我的演奏。

Cliburnde 演奏非常细腻,真得很女性化,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首叙事曲呢。

像Giliels,Richter,Petrov,马谢维奇的演奏让我感觉俄罗斯学派的真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发自内心的,又是那末细腻而敏感。

Donald Betts,Paul Cantrell则把乐曲抻长到9分钟以上,别样的处理。

Katchen的风格也很有特点,他的后半段弹得有些野蛮,反而很符合乐曲的要求,还听过他弹得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风格也是这样的,有意思。


之,这首肖叙三爷给钢琴家们很多发挥的空间,不论处理是怎样,是要有说服力,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的演奏。

希望大家也能说说自己喜欢的肖叙三版本!!!
大师课讲解有两个,Adam Wodnicki教授那堂极有价值,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

另一个是Nancy Lee Harper女士讲的,她是欧洲钢琴教师协会的副会长,拉丁风格作品的专家,他的这堂课只能算一般吧,不过他讲西班牙裔作曲家的作品那是相~~当~~的强,呵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