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者:冷南妮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5期肖邦,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他一生的创作,除少数几首歌曲外,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作,他的钢琴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创作了包括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洛涅滋舞曲、圆舞曲、夜曲、即兴曲、协奏曲、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其中,叙事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钢琴叙事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器乐体裁。
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即《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降A大调叙事曲》作品47号及《f小调叙事曲》作品52号。
其中《g小调叙事曲》(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是音乐中第一首采用这个曲名的器乐作品。
特点一:《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创作于1831年,完成于1835年,于1836年出版。
肖邦曾向舒曼说过,他的叙事曲是受密茨凯维奇的几首诗歌的激发而写的。
一般认为,《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是受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而作。
密茨凯维奇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他1828年发表的一部作品。
诗中叙述的是公元11世纪立陶宛人反抗条顿十字军的历史。
幼年被俘,在敌营中长大的立陶宛人后裔华伦洛德,受到立陶宛游吟诗人哈尔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立志为民族效劳,为祖国献身。
华伦洛德利用十字军对他的信任,从内部破坏敌军,挽救了立陶宛。
最后,被十字军发觉,以身殉国。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肖邦只是受到密茨凯维奇叙事诗的启发而写出了《第一叙事曲》,并非是用音乐描写诗歌的具体内容。
从《第一叙事曲》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可以联想到哈尔班与少年华伦洛德的形象,在展开部中,主部主题变得热情、激动,副部主题则英勇、豪迈。
如果这两个主题可以激起人们对慷慨悲壮的哈尔班与成年英武的华伦洛德联想的话,到了第三部分,拿叙事诗的文学情节来套用音乐的内容,就显得不可能了。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作者:邓应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他是第一个将叙事曲体裁运用到钢琴作品中去的作曲家。
本文将分别从叙事曲的体裁、创作背景、演奏分析三个方面对第一叙事曲进行浅析。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体裁;背景;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76-01一、叙事曲的体栽叙事曲源出于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它最早是一种舞蹈歌曲。
14世纪后开始运用于声乐领域,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19世纪中期,肖邦创造性的将叙事曲体裁运用到钢琴器乐作品中,并把它提升为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于一体的大型乐曲。
他的一生一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作品编号为op23、op38、op47、op52。
这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容深刻、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是钢琴作品中的不朽杰作。
二、叙事曲的创作背景《g小调第一叙事曲》诞生于1831年一1835年间,当时华沙革命失败,波兰亡国,肖邦流亡法国,身处异国的他深感悲愤痛苦,这些情感成为他创作这首作品的动机,所以,这是一首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
三、叙事曲的演奏分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经典,被演奏最多的一首。
曲式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共有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
(一)引子(1-8小节)全曲在严肃的气氛中开场,第一个音要弹得音色饱满厚实深重,随后的第一乐句是双手齐奏的上行分解和弦,第二乐句是小幅度下行流动的柔美旋律,弹奏时要多用大臂的力量代替手指的力量的弹奏,把旋律线条弹奏地厚重、宽广、流畅、优美。
(二)呈示部(8-94小节)主部主题(8-35小节)主部主题是引子的延续,深沉而又忧伤。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分析摘要:19世纪初,欧洲艺术家的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肖邦《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
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
同时希望能够对该曲的理解、演奏、欣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促进对《肖邦第一叙事曲》的理解。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情感分析一、肖邦《g小调叙事曲》概述(一)肖邦生平肖邦(1810年-1849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华沙,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由于受到父母影响,使得肖邦年幼时便极其敏感,音乐天赋异于常人。
随后的少年时代里,肖邦一直在不断接受波兰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使爱国之情如同养分一般融于他的血液,融入到他的内心,深深嵌入到他的灵魂深处,执囚在他的音乐中。
他音乐创作中极富想象力又充斥着无尽的激情,而在精神上,他又与德国的浪漫主义息息相通。
肖邦的音乐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最具独创性,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情,表现了他独特的风格让和手法。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
前一时期是他创作的起点,后一时期则是创作的巅峰时期。
本文所提及的《g小调叙事曲》就是源于肖邦后期的钢琴创作。
(二)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创作发表于1835年,主要讲述的是对于祖国波兰的依恋情愫。
波兰早于1795年被瓜分而亡国,但波兰人民的心与热血却从未屈服,也深深的影响着肖邦。
1830年12月的波兰贵族青年华沙起义,31年1月成立民族政府;2月起义军以寡敌众打败沙俄军队;3月转入反攻...9月起义失败,致使波兰仍旧不能浴火重生,带来新的希望,并赶走了热爱故土的肖邦。
在肖邦之前,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
对于叙事曲的创作,最早是受到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启示,肖邦便把这种题材开创性的应用于钢琴作品,使其成为篇幅长大的戏剧性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二、《g小调叙事曲》的情感分析引子的八度低音上行如同故事开始,仿佛凌乱的思绪由一点开始逐渐打开变得清晰,进入到忧郁的感伤,如图a。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
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
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
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
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
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
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
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
肖邦叙事曲四首ChopinBallade

肖邦叙事曲四首ChopinBallade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
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
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
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
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
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
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
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
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
浅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及演绎特点

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非常流行,因为它们能够娱乐听众,同时也能够传达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后经不断地发展创新,在13-14世纪时叙事曲形成了单声部的歌曲形式,并开始出现多个声部,主要以两个声部为主。
其主要内容以叙述生活和某些事件的描述作为主体,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和形式,在当时的音乐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其后叙事曲这一体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18世纪,叙事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文学性质的叙事歌曲形式,主要指的是以叙述内容加以歌词的说唱交替的音乐形式,其音乐风格生动、活泼、鲜明等,代表作品有舒伯特的《魔王》,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到了19世纪,叙事曲在受到歌曲形式铺垫和启发的引导下,演变成为器乐体裁形式,以其表现力、独立性和叙事性而著称。
肖邦则是19世纪叙事曲器乐体裁创作的代表音乐家之一,他首创性地将这一体裁运用到了器乐作品中,使得这些乐曲成为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特征的抒情性新体裁,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作品分别是《g 小调第一叙事曲》《F 大调第二叙事曲》《降A 大调第三叙事曲》《f 小调第四叙事曲》。
肖邦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叙事曲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叙事曲形式和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叙事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g 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肖邦创作《g 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这正是他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波兰资本主义运动的鼎盛期。
在这个时期,肖邦所创作的作品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感为基调,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经典作品有《降B 小调谐谑曲》《F 小调前奏曲》《E 小调圆舞曲》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认为肖邦在创作《g 小调第一叙事曲》时,是受到了密茨凯维奇所创作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的影响。
以此为基础,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同样也让身在异国他乡的肖邦备受打击和悲痛。
肖邦叙事曲解析(一)丨《第一叙事曲》、《第二叙事曲》

肖邦叙事曲解析(一)丨《第一叙事曲》、《第二叙事曲》霍洛维茨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肖邦叙事曲解析(一)第一章:肖邦钢琴作品创作特征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始终响彻音乐舞台,时至今日仍被各国钢琴家盛演不衰,以至成为他们的保留曲目。
肖邦的钢琴音乐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占有不朽的地位,其创新的音乐形式和与古典音乐的综合,使他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乃至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
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叙事曲(ballad)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
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
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声乐叙事曲相近,但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结构复杂。
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正是肖邦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即21-31岁期间),也正值波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潮时期,波兰人民反对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培育了肖邦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热忱,所以在他的几首叙事曲创作当中,祖国和祖国人民成为其创作中的主要主题。
肖邦的叙事曲,据他自己说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而创作的。
这一套叙事曲共四首。
齐默尔曼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第二章:肖邦叙事曲浅释第一叙事曲第一叙事曲(B小调,作品23)创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
这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的。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1. 引言1.1 肖邦《第一叙事曲》简介《第一叙事曲》是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所创作的钢琴曲之一,也被称为《d小调前奏曲》。
这首曲子于1831年完成,是肖邦为纪念1791年10月6日华沙起义的四周年而作。
曲中充满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苦难的深切关注。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和戏剧性,旋律优美而动人,富有波兰民族特色。
整首曲子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气势磅礴,情感激昂,展现了肖邦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
2. 正文2.1 乐曲结构分析肖邦《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乐曲结构十分精致。
整首曲子由悲怆和激烈的部分交织而成,展现出肖邦对音乐构思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乐曲以柔和的主题开头,渐渐引出悲怆的旋律。
接着进入激烈的部分,音符变得急促而激动,展现出肖邦惊人的技巧和对音乐情感的把握。
随后又回到柔和的主题,情感如波浪般起伏,引人深思。
在乐曲的结构上,肖邦运用了重复和对位的手法,使整个曲子旋律优美而丰富。
尽管乐曲时而激昂,时而悲怆,但整体结构清晰有序,展现出肖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乐曲结构紧凑而精致,表现出肖邦作为作曲家的深厚功力和对音乐情感的敏感度。
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可以深入体会到肖邦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表达情感的独特见解。
该作品不仅展现了肖邦的音乐才华,也为现代音乐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2 曲式特点探讨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和发展方式上。
这首曲子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即前奏、主题和终曲。
前奏部分通过简洁优雅的旋律引入了整首曲子的基调,为后续的情感表达做好铺垫。
主题部分则展现了肖邦独特的旋律构思和和声处理能力,旋律清晰优美,和声丰富多变,给人一种层次丰富的听觉体验。
而终曲部分则通过巧妙的对位和变奏,将曲子的情感高潮推向顶点,带给听众强烈的冲击力。
在曲式的发展过程中,肖邦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位、变奏和复调等手法,使整首曲子节奏感强、层次感明显,使听众在听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
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
(《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
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
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
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
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
共28小节。
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
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
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
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
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
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
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
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
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
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
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
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
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
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
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
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
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尾声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每句为4小节的四句体,非常方整。
第二个段落从第224小节开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节的重复。
第三部分是尾声的尾声,在长长的音阶从下快速把人抛向高空,有迅速的坠落,主部的悲剧主题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
曲中有许多具有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比李斯特开创的主题变奏要早。
曲中副部与主部在再现中的不统一,使调性布局出现了奇特的对称现象:
g—降E—a—A—降E—g
┗┛
作者在展开部中的爱国热情逐渐的增长,在经过展开部的洗礼,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
这首曲子是肖邦又一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
(《g小调叙事曲》从怀念过去开始,主部(8)仿佛拨动了弹弦乐器,在讲述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连接部(40)从思虑重重变的心潮澎湃。
副部(68)是从心底里浮现出来的幸福回忆。
结束部(82)则表现了一颗飞向祖国的心。
在展开部(94)和再现部(166)中,主部和副部的主题一再变形,表现出发扬蹈厉、英勇威武的气概。
在如火如荼的尾声(208)中,叙事曲的主人公发出了最后的祝愿以后,投入了决死的斗争。
——钱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