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近代史人物
30年风雨不改90岁依然不休——邓刚荣获“薪火相传”杰出个人荣誉称号

30年风雨不改90岁依然不休——邓刚荣获“薪火相传”杰出个人荣誉称号作者:林保来源:《源流》 2019年第12期特约记者林保邓刚,生于1929年,1947年参加革命。
曾任广东省茂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茂名市老促会会长,现任茂名市老促会名誉会长,茂名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活动及座谈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10个团队和10名个人分别获得“薪火相传”杰出团队、杰出个人荣誉。
其中,邓刚同志荣获本届“薪火相传”杰出个人荣誉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得者。
积极推进革命历史遗址和英烈纪念设施的维护与利用革命历史遗址和英烈纪念设施的维护与利用,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邓刚为做好全市革命遗址和英烈纪念设施的维护工作,带领市老促会与市党史办和民政部门,从2002年开始,开展了全市性调查研究,对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组织活动旧址、重大战斗场地、英烈牺牲地址等史迹开展维护利用工作。
邓刚推动党政部门投入180多万元,对大革命时期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高州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维护和重新布展。
对广东南路地区建立第一个中共县党支部的旧址电白严家祠、高州市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云潭珍珠垌村,邓刚组织市县二级老促会优先拨款,支持纪念设施重建修复工作。
他联系促进信宜市委市府拨款400多万元,迁建了信宜革命历史纪念碑。
对全市发生过比较重要革命活动的331处革命遗址,他主持会议决定,由市老促会投入30多万元,资助每块石碑3000元,碑志内容由市县两级党史办、老促会共同编写审定,并且将碑记编印成书发行。
邓刚还在以著名罗汉烈士所命名的信宜市北界镇罗汉小学内,设立了纪念罗汉烈士的雕像,并在雕像旁边镌刻了罗汉烈士的事迹介绍。
不辞劳苦,多次奔走为化州、廉江籍的烈士正名,为烈士建立了纪念碑。
主动参与推进市县镇村革命历史纪念馆(室)建设工作30年来,邓刚全程参与各市、县级革命纪念馆建设,从提出建议,申请批准到展馆建筑设计,布展大纲设计,板块艺术作品设计和制作审查,史实与文字修改审核,资金筹措全程参与,做出积极贡献。
家乡历史故事

家乡历史故事对象:广东省茂名市一·茂名人民抗日:1945年1月13日,张炎率800人在吴川举行武装起义,通知南路特委派武装总队联合攻打吴川政府,张炎起义总队在我南路抗日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吴川县城塘。
为了配合吴、廉、化、梅的武装斗争,南路特委决定各县也在春节前后举行武装起义。
(一)茂东抗日武装起义1944年7月,茂名县党组织按茂电信特派员陈华的布置,先派梁平到茂东云潭开展工作。
19 45年起义前夕,陈华亲自到云潭检查工作,召开云潭党员领导骨干会议,宣布成立“云潭人民革命军事行动委员会”,并决定:泗水游击队于1月29日起义,分兵两路:一路攻打海珊乡公所,一路攻打根子乡公所;云潭游击队于1月30日起义,攻打云潭乡公所。
但由于叛徒告密,泗水区的行动计划暴露。
陈华令杨进瑞速把部队由泗水转移到云潭。
1月3 0日,杨进瑞带领的队伍到达云潭,云潭为配合泗水的起义部队攻打云潭乡公所。
云潭的敌兵见我起义队伍配有轻机枪两挺,长短枪数十支,浩浩荡荡地前来,便仓惶地逃离乡公所,游击队因此未经战斗便进入云潭乡公所。
2月中旬,驻在高州城的国民党军队和茂东区的地方自卫队、联防队,集中了成千兵力,开始重点“扫荡”云潭。
这时外援不到,又与特委失去联系,得不到上级的指示,党组织不得不决定:部分同志撤离云潭,留下云潭地区负责人、茂东区特派员郑光民与当地党员组成武工队,发动群众坚持反“清乡”、反“扫荡”斗争。
国民党部队进入云潭后,到处抓人、杀人。
在敌人的疯狂“清剿”中,茂东党组织和武工队与群众同艰苦,共患难,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同时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送出的情报,清除了混入队伍中的奸细。
在斗争中,茂东的党组织又吸收了一批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力军,邓贵才、赵载文、张德才、张桂秋(烈士)的弟弟张桂辉、杨国周、杨兴、吴汉兴、吴贤标、吴炳旭等同志被吸收入党,后都参了军并成为茂名游击大队以及五支队十四团的骨干。
(二)茂南抗日武装起义中共南路特委和茂电信特派员决定,于1945年春节前后,举行武装起义。
关于茂名冼夫人故里的参观考察报告

关于茂名冼夫人故里的参观考察报告茂名冼夫人故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关于这个主题,我将为您撰写一篇深度的文章,以探讨茂名冼夫人故里的多个方面。
在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以帮助您对这个主题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茂名冼夫人故里的历史背景(500字左右)1.1 介绍茂名冼夫人故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茂名冼夫人故里位于广东省茂名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冼夫人的诞生地。
冼夫人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女性,她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社会改革者,她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冼夫人故里的保护和开放情况冼夫人故里得到了茂名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修缮和保护,故里内的建筑和文物得以保存完整。
目前,冼夫人故里已经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纪念馆和教育基地。
第二部分:参观考察报告(2000字左右)2.1 参观路线和景点介绍冼夫人故里分为多个区域,包括冼夫人出生地、纪念馆、茂名辛亥纪念馆等。
在参观过程中,我首先参观了冼夫人出生地,这是一个古老而庄重的建筑,通过展品和图片,我对冼夫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参观了纪念馆,展览中详细介绍了冼夫人的一生和她的贡献,使我对她更加景仰和敬佩。
我还参观了茂名辛亥纪念馆,这里陈列了大量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物和史料,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2.2 对冼夫人故里的感受和观点在参观过程中,我被冼夫人的勇气和毅力所深深打动。
她在当时封建社会中,不仅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还走出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的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立、坚韧和勇敢的女性形象,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我也认为茂名市政府在冼夫人故里的保护和开放上做得很好。
通过修缮和展览,冼夫人故里得以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位杰出女性的事迹。
我希望茂名市政府能够继续加强对故里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到冼夫人的影响。
茂名的红色经典故事

茂名的红色经典故事
茂名有着许多经典的红色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茂名红色革命”和“茂名红色文化”。
在茂名红色革命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是朱德、林彪等革命家。
他们在茂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力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茂名还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地点,红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纪念物。
除此之外,茂名还有许多红色文化景点。
比如,茂名市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红军文物和历史照片,记录了红军在茂名的革命历程。
此外,茂名还有许多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经典影视剧观看等,这些活动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茂名的红色经典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茂名红色旅游。
茂名市旅游局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将红色景点和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旅游体验。
通过参观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和纪念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总之,茂名的红色经典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力量的创建和发展,也见证了红军在茂名的革命历程和中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这些故事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广东近代名人事迹

广东近代名人事迹广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了不少名人。
现将名人们的事迹简单介绍如下:孙中山香山-中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李光耀梅州-大埔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原新加坡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1923年9月16日(癸亥年)—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华人,新加坡前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曾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
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
1954年11月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曾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总理公署高级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内阁资政(总理公署)。
讲述茂名红色故事

讲述茂名红色故事
茂名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光辉篇章。
这个故事始于1924年,当
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革命。
在茂名,一群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陈发科。
他出生在茂名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剥削
和压迫。
早年的他见证了中国社会的不公与贫困,决心从事革命事业。
陈发科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发动和组织罢工,为工人争取福利和权益而奋斗。
他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农民和工人的觉醒意识。
另一个主人公是何叔衡。
他曾在法国留学,后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
回到茂名后,他发起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凝聚了一批革命志士。
何叔衡领导的地方武装展现了强大的斗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反动势力。
在他的领导下,茂名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茂名的红色故事还包括了其他许多英雄人物和动人的事件。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
他们组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游击队和义勇军,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茂名红色故事中,革命者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而奋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茂名红色故事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也是茂名人民的自豪。
它告诉我们,革命的火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落燃起,最终引燃整个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南北朝政治家冼夫人生平简介

南北朝政治家冼夫人生平简介冼夫人是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韬略高超,被奉为“圣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南北朝政治家冼夫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冼夫人生平简介冼夫人,后世都将他称为谯国夫人,生于公元512年,死于公元601年,原名冼英,南北朝时期的广东高凉人。
后嫁给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为人非常的豪爽,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是一个巾帼英雄。
隋朝统一之后,冼夫人被岭南当地的百姓共举为王,尊为“圣母”,后来被隋朝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出生在岭南的一个首领家庭,他的父亲占据山洞,属下民兵有十几万。
冼夫人自幼聪明,喜爱武力,而且多谋略,能够很好的管理约束手下,在乡民之中素有威名,深受尊敬。
当时的岭南又称南越,民风彪悍,经常互相攻击,矛盾重重。
冼夫人的兄长时任南梁州刺史,经常利用武力侵占周边州府的领土,那一带的百姓都为他所苦。
冼夫人多次劝说自己的兄长,他的兄长渐渐的有了改变,冼家的声望渐渐得到提升,有很多小的势力都归附到冼家,冼家的势力逐步扩大。
公元535年,罗州刺史冯融听说了冼英的名声,向冼家求亲,为自己的儿子凉州刺史冯宝求妻。
冼英的父亲答应了冯融,将冼英嫁给了冯宝。
当时的岭南等地的统治者是梁朝,后来侯景反叛梁朝,冯宝差点被侯景骗去参加谋反,幸亏冼夫人从中阻隔。
冼夫人帮助自己的夫君冯宝平定了叛乱,在平叛的过程中,冼夫人认识了未来陈国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天选之人,嘱咐丈夫要好好辅佐他。
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带领手下平定岭南之乱,还岭南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后来隋朝灭掉陈国,一统天下,冼夫人率领南越各族投靠隋朝,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
公元601年,冼夫人逝世,享年89岁,谥号“诚敬夫人”。
冼夫人的故事介绍冼夫人生于岭南大地,当时的岭南大部分都位于现在的广东省高州市,所以她的故事多流传于高州地区,冼夫人可以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智分鸭群和巧判竹帽,都表现了冼夫人聪明机智。
茂名红色革命人物事迹

茂名红色革命人物事迹
茂名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红色革命人物。
以下是其中几位红色革命人物的事迹:
1. 陈毅,陈毅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茂名的一位红色革命人物。
他参与了1925年的广州起义,积极推动农村革命和土地改革。
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重要职务,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黄埔军校学员,茂名是黄埔军校的重要招生地之一,许多茂名的青年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培训,成为了红色革命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勇敢地与敌人作战,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茂名起义,1930年,茂名爆发了著名的茂名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暴动。
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是陈济棠,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茂名起义的成功,标志着茂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4. 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支妇女武装部队,茂名也有不少妇女积极参与其中。
她们在战场上勇敢无畏,与敌人浴血奋战,为保卫家园和解放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红色革命人物和事件,展现了茂名人民的英勇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代人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茂名抗日志士陈沛将军
陈沛(1898-1987),茂名人,字度侯。
陆军中将。
广东农业专科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训练团将官班毕业。
人物履历
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教导团排、连、营长,第一军一师参谋处长、代参谋长。
1927年任第一师一团上校团长,第九师二十五旅四十九团团长、旅长。
1932年升任第九师副师长。
1934年任第十师二十八旅少将旅长,第六十师中将师长。
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
1938年7月,任第四十八军副军长。
1939年5月,任第三十七军军长。
1940年12月授陆军中将。
1943年起任第三战区三十二、四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浙东前敌总指挥官。
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第六军官总队总队长,广东省警保处长兼桂南“剿匪”总指挥。
1948年任国防部第九训练处长。
1949年任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四十五军军长,浙江省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同年秋去台湾,任“国防部”中将高参“,国民大会”代表“,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军校毕业甫出校门,即参与东征之役。
翌年誓师北伐,被编入第一军(军长何应钦)。
以作战英勇,不及一年,即积军功晋升陆军第一师第一团上校团长,并获胜利勋章。
北伐胜利不久,爆发中原大战。
陈奉命率部参战,得胜而升任第十师二十八旅少将旅长。
1934年春,平定闽变,十九路军解体,其残部收编为第六十师,陈沛晋升为该师师长。
抗日军兴,六十师转战江浙,固守淞沪扬泾河、罗店一线。
陈沛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主动迭次乘夜出击,杀敌甚多,大挫敌寇嚣张气焰。
1938年初,自安徽宁国挺进江苏宜兴、溧阳,遮断京杭交通,然后进出无锡、金坛,破坏京杭铁路交通。
不堪烦扰之日军,恼羞成怒,陆空联合大举扫荡。
敌
我在宜溧地区周旋旬日,我军渐被包围于金鸡岭一带。
双方酣战九昼夜,战况惨烈。
在日军妄图围歼之际,英勇善战的陈沛当机立断,指挥六十师主力伺机乘夜突围,至流洞桥一带,汇同友军一部,向日军反包围。
日军猝不及防,激战至次日,日军木杰三郎旅团伤亡惨重,不支溃退。
我军乘胜追击三十余里,斩获甚众,造成江南大捷。
司令长官顾祝同颁《光荣六十师》锦旗,前敌总司令薛岳驰电该师贺勉,军团司令罗卓英亲往犒劳。
陈沛获宝鼎二等勋章。
同年7月,武汉外围战,陈沛奉命守江西修水县之麒麟峰。
出其制胜歼灭前来突袭之日军山下奉文军团一大队,陈沛获颁忠勤奖章,晋升第十八军副军长,仍兼六十师师长。
长沙会战威震敌胆
1938年冬日军占领武汉,翌年春南昌沦陷。
其后敌陈重兵湘北,意欲沿粤汉铁路南下,直达长沙。
长沙当时是我第九战区之中枢,是敌我必争之地。
于是引发了中外瞩目的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
此三战皆捷,与陈沛指挥分不开的。
第九战区辖江西一部、鄂南及湖南。
其地理形势为:北向长江,东靠鄱阳湖和赣江,西临洞庭湖和湘江,中间是罗霄山脉。
湘北横着自东向西入湘江的三条河流: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成为守卫长沙的三条天然防线。
1939年夏,六十师调防湘北,不久师长陈沛升任第三十七军军长。
该军担任汨罗江南岸扼守第二道防线。
9月初敌酋冈村宁次在临湘、岳阳两地集结10万余兵力,准备进犯长沙。
18日拂晓,在炮兵、战车、空军配合下,日军向我新墙河第一道防线五十二军前沿阵地金龙山和草鞋岭猛烈进攻。
我方两个营坚守阵地,岿然不动,起了消耗和挫伤敌人的作用,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战至22日黄昏,两营长胡春华、史思华以下官兵牺牲殆尽,阵地始陷落敌手。
23日晨,敌分三路进攻,炮火排山倒海,气势汹汹,形势危在旦夕。
为挽狂澜,陈沛率三十七军主力六十师和一四零两个师从第二防线驰往增援。
为掩护第一线友军巩固或撤出阵地,在新墙河至汨罗江中间阵地节节抵抗后,于24日向长沙方面转进。
即以六十师之一部设伏于福临铺附近山地,从事敌后活动。
文武兼备的陈沛将军,极有文化素养,深受儒家学说的薰陶,尽忠尽孝乃终生奉行之准则。
抗战胜利后,半生戎马的陈沛将军,乘回粤省任职之便,为选址建
校,数次返家乡,创办显臣中学,以纪念乃父显臣公养育之恩。
该校是袂花地区第一间中学,为莘莘学子提供入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有力地推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名为袂花中学。
茂名建市后,该校命名为茂名市第六中学。
袂花人对显臣中学是有很深感情的,对学校的创办人陈沛将军是念念不忘的。
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的高雷籍人士约四万余众。
离乡背井,流落台岛,人地两生,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为把散居各处的乡亲团结起来,加强联谊,互通讯息,相互扶持,开拓创业,有识之士倡议先后组建了台北高雷同乡会和高雷会馆(实为祭祠,在桃园中坜市)。
两会馆的发起、筹建,陈沛都参与其中。
陈沛更是高雷会馆的首倡者,并亲任筹建主任。
会馆筹措,事必躬亲。
因为他视会馆为祭社怀乡、追本溯源之殿堂,培养后生辈爱国爱乡、寻根问祖的情感圣地。
为奖掖后进,造就子弟,1981年陈沛将军率先捐新台币20万元,倡导成立奖学基金。
众乡亲云应景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该基金积至现在达数百万之巨,受惠学子和子弟100余人。
此举对人才培养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深受乡亲和社会好评。
陈沛将军爱国爱乡,热心同乡会、会馆事务,贡献尤多,影响殊深,在台岛是有口皆碑的。
现高雷会馆内立有纪念铜像,供后人景仰。
参考文献
一、《抗日志士陈沛将军》,2010年7月29日,茂名日报电子版;
二、黄埔一期梁华盛将军遗物,中国黄埔军校网;
三、《乡亲从未忘记茂名籍国军将领抗日屡立战功》,2005年8月16 日,茂名日报
四、《陈沛将军与三次长沙大捷》,广东《茂名文史》第十一辑,1989年,陈燕茂
2013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