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趋向 及其对于劳动关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一)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企业不再附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拥有了用人自主权;另一方面劳动力“国有"观念的转变,使劳动者享有更多的自主择业的权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日益增多;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解除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公有制企业转制过程中职工利益难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用工中的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等等都是原有《劳动法》无法解决的。

为此,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原有的劳动关系做出重大调整,经过修改,四度审议,《劳动合同法》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力量对比上存在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协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更加平等的三方机制,综合考虑了社会整体效益的结果。

它通过倾向性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缩小劳资双方的矛盾,对就业的稳定、用人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关于劳动关系特点的研究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劳动法律框架下的劳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美国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的特点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同时劳动关系变化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始终相差悬殊。

英国学者概括出劳动关系特点为:一是劳资关系相对稳定;二是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快;四是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关于劳动关系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邓洛普(1950、1958)分两个阶段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一)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企业不再附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拥有了用人自主权;另一方面劳动力“国有"观念的转变,使劳动者享有更多的自主择业的权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日益增多;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解除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公有制企业转制过程中职工利益难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用工中的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等等都是原有《劳动法》无法解决的。

为此,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原有的劳动关系做出重大调整,经过修改,四度审议,《劳动合同法》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力量对比上存在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协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更加平等的三方机制,综合考虑了社会整体效益的结果。

它通过倾向性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缩小劳资双方的矛盾,对就业的稳定、用人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关于劳动关系特点的研究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劳动法律框架下的劳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美国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的特点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同时劳动关系变化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始终相差悬殊。

英国学者概括出劳动关系特点为:一是劳资关系相对稳定;二是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快;四是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关于劳动关系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邓洛普(1950、1958)分两个阶段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分析。

试论_劳动合同法_的出台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影响

试论_劳动合同法_的出台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影响

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2007年6月29日,一部经过四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文试对《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影响作粗浅的阐述。

一、《劳动合同法》出台的社会背景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

《劳动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不能不看到,1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劳动法》在实施过程中日益显现出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的弊端,其主要表现在:1.适用范围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不全面《劳动法》制定时,既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企业用工制度进行改革,因而侧重于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

而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它用工形式的劳动者不完全适用,造成适用范围较窄,不能使所有劳动者都一律平等地获得劳动法的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灵活用工形式不断增多,用工主体日益多样化,如劳务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承包工、民办非企业单位用工等,这些新的用工形式在劳动法中没有相应的规范,出现法律的真空。

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者维权难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更低。

即使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也很低,有些企业只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而不与一线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许多用人单位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主要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解雇工人的法律责任。

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被用工单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有保障。

一旦出现劳动争议,劳动者也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即使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影响一、引言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经济关系,而劳动合同法则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合法化、规范化的体现。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于调整和改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影响进行讨论。

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 平等自愿原则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

这一原则的制定,使劳动关系调整更加注重双方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

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自行约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报酬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个人情况。

2. 公平原则劳动合同法在规定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强调公平原则。

劳动者享有平等待遇和公正评价的权利,不受歧视;雇主应当依法提供相应劳动保障和合理待遇,不以低工资或劣劳动条件等方式侵犯劳动者的利益。

这一原则的强调,有利于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不合理现象,增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影响1. 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劳动关系的建立更加规范化。

劳动者和雇主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

这使得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得可控,并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争议和纠纷。

同时,劳动关系的建立也更加稳定和长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工作稳定。

2. 加强双方权益保障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还加强了双方权益的保障。

合同期限、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是劳动关系中重要的权益内容。

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雇主不得以不公平、不合法的方式侵犯劳动者的利益,而劳动者也有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加强双方权益保障,有效调整了劳动关系中的不平衡现象,维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3. 促进劳动者自主权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劳动者的自主权。

劳动合同法鼓励劳动者通过与雇主协商,约定灵活的工作形式和弹性的工作时间。

这样的规定使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减少了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劳动者的自主权的增强,也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关系的调整和改善。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doc资料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doc资料

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 (III)引言 (1)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 (1)(一)劳动关系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1)(二)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欠缺 (2)(三)企业民主管理不健全 (3)二、《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具体影响 (3)(一)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影响 (3)(二)对劳动合同管理的影响 (4)(三)对企业民主管理的影响 (6)三、《劳动合同法》下提升劳动关系管理的对策 (6)(一)推进企业规章制度建设 (6)(二)规范劳动合同管理 (7)(三)提高管理者素质,完善工会职能 (8)(四)正确看待员工价值 (8)(五)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9)参考文献 (12)致谢 (15)《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摘要:《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稳定流动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必将对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从构建和谐员工关系管理的现实角度,深入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管理、企业民主管理的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企业提升劳动关系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企业;劳动关系管理"Labor Contract Law"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relations inenterprisesAbstract:"Labor Contract Law" is an important legal adjustment of labor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on the one hand, to establish a steady flow of labor relation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ther hand, is bound to labor relations management.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and, from the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to build a harmonious employee relations manageme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labor relations in enterprises, the impact of labor contra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democratic management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 and for impact proposed enterprises to improve labor relation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s:Labor Contract Law; enterprises; relations management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劳资之间的力量差距越来越大,劳资冲突问题突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浅论《劳动合同法》对保障劳资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浅论《劳动合同法》对保障劳资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浅论《劳动合同法》对保障劳资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作者:符晓梅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资关系;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建立在劳资矛盾突显、社会收入差距加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一致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劳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纠正失衡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称“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它的出台建立在劳资矛盾突显、社会收入差距加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一致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该法施行之后对企业、劳动者、劳资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颇受部分企业争议。

一、《劳动合同法》对于保障劳资关系的影响《劳动合同法》第97条的条款是对《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前订立并在本法施行之后仍存续的劳动合同的效力、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次数计算以及经济补偿计算年限等情形作出的衔接性规定。

明确规定了在该法施行后再次续订(签订)劳动合同才作为计算第一次劳动合同订立时间,即《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签订了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才符合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此前曾经订立过的劳动合同次数并不计算进来。

同时,给予了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的宽限期,即该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也未计算此前的实际用工时间。

并且,即便是该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据该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也是从该法实施之日起计算。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2 0年第8 0 ( 9 期) 总第1 9期 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Ch n s i te n e o i i e eh — e he tr rs
N 0 ..o 82 o9
( u li t C muav y te NO.1) 19
《 劳动合同法》 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目 已不 能切实 起 到保 护劳 动者 合 法权 益 的作 用 , 响到 了 前 影
掉 , 留的 留不住 ” 想 的被 动局面 。
正在对中国产生巨大 的影响:劳动合同签订率上升。短期劳
动合 同数量逐步下降, 三至五年以及无固定期 限劳动合同数 劳动合 同的; 用人单位免除 自己的法定责任、 排除劳动者权利 量明显增加。劳动关系朝着长期稳定发展。由此带动了社会 的; 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的” 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 保险参保人数上升和基金征缴工作。同时 ,劳动者维权意识 分无效。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 “ 法定代表人 、 主要 增强 。劳动者法律意识的觉醒 ,促进 了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 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 , 不影响劳动合 同的履行” 。第三十 平衡和谐, 劳动合 同法》 是《 实行的群众基础。劳动合同法》 《 代 四条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 ,原劳动合同继续 “ 表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力图通过完善劳动合 同制 有效 ,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 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 度, 构建现代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必将对 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 上述规定避免了用人单位恶意利用变更名称等手段侵害劳 济 产生重 大而深远 的影 响而 载入史 册 。 动者 劳动 关 系年 限 、 单方 面维护 自己利益 的不合 法 “ 土政策 ” ,
李 莉
( 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 司企业管理部 , 安徽 合肥 202 ) 30 2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协商的影响与应用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协商的影响与应用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协商的影响与应用引言劳动关系协商是指雇主和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协商一致的方式解决双方劳动关系中的争议或问题。

而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关系协商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协商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协商的影响1. 规范了劳动关系协商的程序和原则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协商的程序和原则,为劳动关系协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发生争议时,应当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尊重双方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对于促进劳动关系协商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强化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协商中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协商中有权利要求雇主提供公正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解雇程序以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的出台,使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协商中更加有话语权和保障。

3. 提供了争议解决机制和补救措施劳动合同法为劳动关系协商提供了完善的争议解决机制和补救措施。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劳动者与雇主在劳动关系协商中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这些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关系协商提供了权威、公正和高效的帮助,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关系协商中的应用1.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要求雇主与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建立前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要求使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有具体的合同依据,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程序,为劳动关系协商提供了操作指南。

2. 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和争议劳动合同法鼓励并规定了劳动关系中的问题和争议应通过协商解决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基本原则:劳动者权利保护 合同签订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合同内容原则:
依据国家劳动标准和集体合同(并非完全契约自由) 合同履行原则:
亲自履行(防止中间盘剥,对转包的限制) 合同解除原则:解雇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0
3.《劳动合同法(草案)》主要特点和评价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趋向 及其对于劳动关系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常凯
中国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 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2
1. 经济全球化下劳资关系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与资本全球化 资本力量在全球范围的急剧飙升 劳资力量对比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探底运动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新动向 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4
2. 关于中国劳工标准的高与低(一)
劳工标准的概念和分类 劳工标准高低争论的意义 劳工标准是一个体系,工资标准是核心 中国的劳工标准的现状 劳工标准的高低与执行的关系 关于所谓“贵族劳动者的保护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集体争议人 数占劳动争 议总人数的 比例 (%)
1994 19098 1995 33030
77794 1482 122512 2588
52637 7.75 77340 7.83
67.66 63.13
1996 47951 1997 71524
189120 3150 221115 4109
92203 6.56 132647 5.7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1
4.《劳动合同法(草案)》存在问题的及难点所在
存在问题: 基本概念表述尚需明确, 一些具体规定实操性不够 相关法律责任不清晰 结构体系和条文表述还嫌粗糙, 许多具体条文规定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难点所在: 如何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具体定位 如何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 如何处理各部门和系统的关系 如何体现不同经济地区劳资关系差异
2006年4月23日
7
二、《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 法趋向和原则及其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8
1. 劳动合同的立法趋向
重心:劳工权益保护 原则:劳资力量平衡 目标:劳资关系安定 要求:劳动合同长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9
2. 劳动合同的立法原则
如何通过合理、妥善的劳工政策来协调劳资关系,已 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3
2.中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和趋向
劳动关系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但调整机制尚不完善 劳资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劳动关系正在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发展。 社会劳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形象标志 用手投票:机制协调 用脚投票:消极抗争 集体行动:积极抗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4
3. 劳动合同实施状况
社会背景:
劳动关系原子化:工人尚未形成集体力量 劳动法制的不完善:立法、执法、司法
劳动合同的实施状况及问题 无合同——随意用工 合同短期化——降低人工成本 合同不规范——劳工权利不明确 劳工标准不落实——劳工权益受侵害
特点: 在总体思路上,体现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则,
通过对劳动者保护调整劳动关系; 在总体内容上,符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需要调整的
现状,特别是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 短期雇佣,劳动派遣等问题; 在具体规定上,借鉴了国际上劳动合同立法的一般 性经验和做法,并和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比较 适合目前中国的劳动法制需要。 评价: 是一个基础很好的法律草案,需要做许多技术性修改。
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 ——趋势劳动争议呈现不断增长的 ——争议的性质主要是权利争议 ——集体争议占到争议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集体行动开始具有规模化和同盟化的趋向 ——将集体劳动争议分解为个别劳动争议 ——以应急措施将集体行动作为“突发事件”来处理
结论: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2
三、《劳动合同法》立法的 原则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13
1.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性质和立法依据
立法依据:《合同法》还是《劳动法》? 法律性质: 社会法 特点:以私法为基础,以公法为主导 原因:劳动合同关系形式的平等和实际的不平等 方法:以公权干涉私权 目的:追求劳资关系的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5
4.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一)
1994-2003年中国争议数量及人数情况
年度
劳 动 争 劳动争 集 体 争 集 体 争 集体争议数
议 总 数 议总人 议数量 议 人 数 量占劳动争
量(件) 数(人) (件) (人)
议总数量的 比例 (%)
251268 7.22 319241 7.52 259445 6.09 287000 6.35 374956 5.99 515000 4.86
70.08 67.36 61.39 61.46 61.6 61.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常凯
2006年4月23日
6
5.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的主要矛盾(二)
48.75 59.99
1998 93649 1999 120191 2000 135206 2001 155000 2002 184000 2003 226000
358531 473957 422617 467000 608396 800000
6767 9043 8247 9847 11024 1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