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88404
环境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环境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流程。
3.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检测数据的意义,学会分析环境质量状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实地检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环境检测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中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环境检测的定义与作用- 环境检测的原理及方法分类- 教材第二章:环境检测基础知识2. 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常用环境检测设备的功能与结构- 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材第三章:环境检测设备与操作3. 环境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与处理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分析方法- 教材第四章:环境检测数据统计分析4. 实地环境检测实践- 实地检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检测数据现场记录与处理- 教材第五章:环境检测实践案例5. 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现状- 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材第六章: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1. 第1-2课时:环境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3-4课时: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3. 第5-6课时:环境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 第7-12课时:实地环境检测实践(含前期准备、实践操作、总结分析)5. 第13-16课时: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 用于讲解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本科环评课程设计

本科环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方法;2. 掌握环境评价程序、技术路线及报告撰写要求;3. 了解我国环境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评价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2. 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环境评价相关资料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课程针对本科年级学生,结合环评课程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环境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关注环境保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评价概述:环境评价的定义、分类、目的与意义,以及环境评价的发展历程;2. 环境评价程序与方法: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预评价、正式评价和后评价等阶段,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矩阵法等;3. 环境评价技术路线:阐述环境评价技术路线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4. 环境评价报告撰写:介绍环境评价报告的结构、内容和撰写要求,以及报告的审核与报批流程;5. 环境评价法律法规:分析我国环境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6. 实践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组织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各章节内容,确保教学进度与课程目标相匹配。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syb环境影响评估课程设计

syb环境影响评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及重要性;2. 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程序和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估所需的数据;3. 学生能够撰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提出合理的环保措施和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2.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环境问题,积极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3. 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学生特点,结合环境影响评估的学科性质,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环保素养的现代公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及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估概述- 内容: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目的、原则及其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2. 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内容: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程序、常用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
3. 环境影响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内容:我国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及其适用范围。
4. 环境影响评估实践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估实践案例-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其评估过程、方法及措施。
5.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撰写- 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编写- 内容:报告的结构、主要内容、撰写技巧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周:环境影响评估概述第2周: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3周:环境影响评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第4周:环境影响评估实践案例分析第5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撰写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在讲解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教案

环境质量评价教案教案标题:环境质量评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定义;2.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3.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步骤;4.环境质量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教材、案例分析资料等;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Step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定义,强调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解释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影响。
Step 3:指标体系讲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和评价标准。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Step 4:方法和步骤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评价模型建立和评价结果的解释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Step 5: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小组讨论或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一个具体的环境场景,如学校周边环境、社区环境等。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环境评价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拓展思考,了解环境质量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工业、农业、城市规划等。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思考能力;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境质量评价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环境评价实践活动,如参观环境监测站点等;3.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课程编码:21A43045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学分:2.0计划学时:2周课程属性:课程设计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是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主要介绍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评价标准,环境评价的程序及技术,包括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技术等。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属于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对给定材料或者自选材料的综合分析,针对其中的主要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对现有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使学生掌握编写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基本方法,会简单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
教学基本要求1.学习与巩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评价操作技术;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基本技能,2.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环境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最终提交的资料为设计报告书一份。
教学内容、方式及过程安排通过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资料,分组完成不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
过程安排如下:首先,指导老师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详细阐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工作程序以及课程设计报告书大纲的编制要点等。
其次,让学生在项目资料的基础上,补充搜集有关研究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再次,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的预测;给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削减方案,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环境影响与质量评价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目录一、总则 (3)1.1 评价任务的由来 (3)1.2 评价内容与重点 (3)1.3 编制依据 (4)1.4 评价标准 (4)1.5 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5)1.6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6)1.7 评价工作程序 (7)二、建设项目概况 (9)2.1 项目名称 (9)2.2 项目性质 (9)2.3 建设地点 (9)2.4 建设规模 (9)2.6 主要工艺方法 (9)三、拟建区的环境简况 (10)3.1 自然环境调查 (10)3.2 社会环境状况 (10)3.3场区附近污染源调查 (10)四、环保设施与经济基础评价 (10)4.1环保设施含义 (10)4.2设施分类 (10)4.3环保设施与经济基础关系 (11)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1)5.1工程概况 (11)5.2 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11)5.3 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 (11)5.4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13)5.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14)5.6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15)5.7 补充措施与建议 (15)5.8 工程分析小结 (16)六、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9)6.1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 (19)6.2 调查方法 (20)6.3 调查的具体实施 (20)6.4 调查原则 (20)6.5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布点方法: (21)6.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统计分析方法: (22)6.7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22)6.8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22)七、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23)7.1 预测方法 (23)7.2 预测内容 (23)7.3 预测范围 (23)八、公众参与 (24)8.1 公众参与的内涵 (24)8.2 公众参与的方法 (24)8.3 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4)8.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25)九、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建议 (25)十、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25)十一、评价工作经费概算 (25)一、总则1.1 评价任务的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1998)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对拟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环境状况的现场调查分析,同时根据拟建项目的工程特征,对工程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识别和筛选.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编制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环境参数测试课程设计

环境参数测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参数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2. 使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参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并能正确使用;3.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参数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环境参数测试设备的能力,熟练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环境污染提出改善措施;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环境参数测试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遵循环保法规,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环境参数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参数测试基本概念: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参数的定义及单位;2. 环境参数测试原理:传感器工作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3. 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介绍常见环境参数测试设备,如温湿度计、光照仪、噪音计等,并讲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环境参数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5. 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如何分析测试数据,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6. 环保意识教育: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参数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第1课时:环境参数测试基本概念及单位;2. 第2课时:环境参数测试原理及传感器工作原理;3. 第3课时: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 第4课时: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环境参数测试实验);5. 第5课时:数据分析与应用;6. 第6课时: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题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院系: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成绩:日期:年月日目录一、拟建工程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2)(一)拟建工程地理位置 (2)(二)拟建工程周边环境状况 (4)1.大气 (4)2.水环境 (5)3.其它情况 (5)二、污染源分析及计算参数 (5)(一) 污染源分析 (5)1、废水: (6)2. 废气: (8)3. 废渣: (10)(二)各种计算参数 (10)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第一,拟建化工厂的建设方案 (11)第二,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环境规划的要求 (11)(一)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北京西郊水质质量系数 (12)(二)大气质量现状评价:采用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12)四单环境要素预测和评价 (12)(一)、水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 (12)1、在完全混合断面处 (12)2、断面Ⅱ处水的预测评价 (14)(二)、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 (15)1、下面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15)2.SO2沿下风轴线的分布计算(锅炉烟气排放高度为35m): (16)3、氟化物沿下风轴线的分布计算(工艺废气的排气高度) 16五、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和评价 (17)六、环境保护对策 (18)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9)一、拟建工程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一)拟建工程地理位置拟建一个化工厂,生产几种化工产品,同时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及固化废弃物,对周边环境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项目可研阶段需做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其位置见图1。
拟建化工厂位于连河北岸,工厂建成后拟建公路直通化工厂东北侧的市区,拟建公路中间东侧有居民点1(500m×500m,人口3000人),市区入口西南侧有居民点2(500m×500m,人口5000人),市区人口40000人;连河宽10米,在化工厂废水排放管下游200米处为完全混合断面,排放管上游1500m处有一城市净水厂取水口;距完全混合断面下游5000m处有一取水口,水主要提供乡镇用水和乡镇北侧鱼塘用水,距连河4000米的北侧有三处相隔的大口井取水点,地下水流向自南向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名称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校方企方设计地点设计时间目录第一章总论 (3)1.1项目由来1.2编制依据1.3评价适用标准1.4 环境保护目标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 (4)2.1工程内容及组成2.2工程占地面积2.3原辅材料消耗2.4环保费用概算2.5平面布置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3.1工艺流程简述3.2主要环境影响因素3.3主要污染工序3.4噪声污染源情况3.5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3.6清洁生产3.7总图布置的环保合理性分析3.8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第四章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0)4.1 自然环境简况4.2 社会环境简况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思路 (11)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 (11)6.1主要生态影响6.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6.3环境风险因素分析第七章保护措施 (16)7.1声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第八章结论 (16)8.1环境质量现状8.2环境影响8.3结论第一章总论1.1项目由来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谋成公司)由香港信丰贸易公司独资设立,拟在永安市曹远镇坑边村建设年产80万吨水泥熟料、10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
项目由永安市发展计划局于2003年8月16日以永发经〔2003〕39号文批准立项。
该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项目总投资2180万美元,全部以外汇投入。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谋成公司委托我所承担《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我所派员进行现场踏勘后编制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作为报告书的编制依据。
1.2编制依据(1)《关于港商独资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永发经〔2003〕39号(2)编制《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书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2003.09.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9)《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01月(10)《永安市城市环境规划修编》永安市环境科学学会,厦门大学环境开心研究中心2000年12月(11)《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1999年第6号令(12)《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国家经贸委1999年第16号令(13)《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淘汰工艺与设备名录的通知》国经贸资[1997]367号(14)《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2002年(15)《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2003年10月(16)《永安市谋成水泥发展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福州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2003.091.3评价适用标准(1)《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2)《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8068-2000(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4)《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1993(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1.4环境保护目标纳污水域益溪水质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厂址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执行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标准;厂址周围环境噪声参照执行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3类标准。
第二章项目建设概况2.1工程内容及组成工程名称: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地点:永安市曹远镇坑边村工程性质:新建生产工艺:预分解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规模:建设一条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熟料77.5万吨,年产水泥94万吨。
占地面积:10.92公顷项目总投资:2180万美元劳动定员:280人年工作时间:310天2.2工程占地面积本项目用地位于闽燕水泥集团曹岩水泥厂西南侧,主要为山坡地形,总用地面积约10.92公顷。
该场地属小丘陵地块,场地最大地形高差40米左右。
2.3原辅材料消耗表2-1 原辅材料消耗一览表2.4 环保费用概算该项目环保总投资见表2-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额的8.05%。
表2-2 环保治理设施投资估算表为保证各排放口的粉尘浓度能够稳定达标,除尘设施必须正常稳定运转,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环保设施运行费用见表2-3。
表2-3 环保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估算表谋成公司年环保设施运行费用235万元,占年销售成本的1.6%。
2.5平面布置根据工厂原燃料的来源、地形地貌、工艺流程、工程地质等因素进行总平面布置。
厂区按功能可分为下列几个区:(1) 原、燃料区原燃料区主要包括石灰石露天堆场、石灰石破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粘土铁粉堆棚、粘土简易预均化,原煤堆棚、原煤破碎、原煤简易预均化。
石灰石露天堆场,石灰石破碎及石灰石预均化堆场位于厂区西北侧的山坡上,粘土铁粉堆棚、粘土简易预均化,原煤堆棚、原煤破碎、原煤简易预均化位于厂区西南侧,中间被一座小山包隔开。
(2) 主要生产区主生产区位于厂区的东南侧,是全厂生产的核心。
布置有原料粉磨、废气处理、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窑中、窑头、熟料输送及储存、煤粉制备等车间。
在主要生产车间的周围还布置有紧密服务生产线的电气室、中控室、空压机房等车间。
(3) 成品区成品区主要包括水泥配料及粉磨、水泥库、水泥包装及袋装成品库。
在厂址东面有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的铁路专用线,在此基础上再扩建一股线路,作为熟料和水泥出厂的铁路专用线。
因此水泥包装和成品库布置于铁路边上,水泥和熟料分别通过斜槽和皮带输送至此发运。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工艺流程简述(1)原料破碎、预均化及配料石灰石由自卸汽车运输进厂后,卸入石灰石露天堆场,由铲车送入破碎机前受料斗中,经板式喂料机喂入———台锤式破碎机破碎,破碎机能力为400t/h。
破碎后的碎石经带式输送机送至Φ80m圆形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经过预均化的物料由胶带输送机送至原料配料站。
粘土及铁粉由自卸汽车运输进厂后存放在堆棚内。
铁粉经铲车送入受料斗中,由胶带输送机送至原料配料站;为防止堵料,影响生产,外购粘土水份控制在10%以内,粘土经铲车喂入受料斗中,由胶带输送机送到长形简易粘土预均化堆场进行预均化,预均化后的粘土由胶带输送机送至原料配料站。
原料配料站设有石灰石、粘土、铁粉三座配料库及一座备用库。
粘土库底设有板式喂料机以保证卸料,每座库底均设有—台定量给料秤,原料按一定配比要求准确配料后,由胶带输送机送至原料磨。
(2)原料粉磨及废气处理原料磨采用一台Φ4.6×(9.5+3.5)m中卸磨,物料烘干热源利用来自预热器的废气,配料计量后的石灰石、粘土、铁矿石混合原料,经胶带输送机送入中卸磨内进行烘干兼粉磨,出磨生料由斗式提升机送入高效选粉机分级,粗粉回磨再粉磨,合格细粉经空气输送斜槽、斗式提升机送入生料均化库内。
出选粉机废气由风机送入电收尘器净化。
出预热器的高温废气由高温风机将大部分废气送至原料磨,剩余废气经增湿塔降温后与来自原料磨的低温废气混合,再经电收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粉尘排放浓度小于80mg/M3。
由增湿塔及电收尘器收下的粉尘经链式输送机与来自原料磨的成品生料一起送入均化库内。
当原料磨停止运行时,窑尾高温废气由增湿塔增湿降温后,直接进入电收尘器,由增湿塔收集下来的窑灰直接送往生料入窑系统或生料均化库。
增湿塔喷水量将根据出口温度自动控制,使废气温度处于收尘器的允许范围内,废气经收尘器净化后由排风机排入大气。
(3)生料均化库、生料入窑喂料系统来自原料磨车间的生料和废气处理系统的回灰经空气输送斜槽送入一座Φ18m连续式生料均化库。
库内生料经多层重力切割和库中心室气力搅拌后,由库底卸料装置、空气输送斜槽送入生料称重仓,仓下设有由流量控制阀、固体流量计组成的喂料、计量系统,经计量后的生料由斗式提升机喂入窑尾预热器。
(4)烧成窑尾、窑中及窑头烧成窑尾采用五级旋风预热器和在线分解炉,生料进入预热器后,在自上向下逐级运动的同时,逐步预热、分解。
预热器具有较高的热效率,生料经过预热器和分解炉,碳酸钙大部分分解后,进入Φ4×60m回转窑进行煅烧。
分解炉所用热风来自窑头,因采用新型控制流篦式冷却机,三次风温可达850℃以上,更有利于煤粉的燃烧。
预热器出来的废气经高温风机送入废气处理系统。
出窑熟料进入水平推动篦式冷却机进行冷却,经篦式冷却机冷却后的熟料温度为65℃+环境温度。
大块熟料经篦式冷却机出料端的破碎机破碎后,由链斗输送机送往—座Φ32m熟料库。
熟料库侧设有一套熟汽车散装系统以满足散装熟料汽车外运的需要。
出篦式冷却机的冷却余风通过电收尘器净化后经风机排入大气。
3.2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本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其次还有NOx、SO2、噪声及废水。
3.3主要污染工序a.原料粉磨及窑尾废气排放量为460000m3/h,含粉尘废气经高压静电除尘器处理后,由85m高度烟囱向大气排放,粉尘排放浓度80mg/M3;粉尘排放量为613.52kg/d,占生产线粉尘排放总量(1409.64 kg/d)的43.5%,其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第一,因而是全厂最主要的粉尘污染源。
b.烧成窑头废气排放量为315000m3/h,经高压静电除尘器处理后,由30米高烟囱排出废气,粉尘排放浓度100mg/M3,粉尘排放量为394.63 kg/d,占生产线粉尘排放总量的28.0%,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第二位。
c.水泥粉磨及输送废气排放量为140000m3/h。
含粉尘废气经袋式除尘器净化处理后,由25米高排气筒排出,粉尘排放浓度50 mg/M3,粉尘排放量为126.34 kg/d,占生产线粉尘排放总量的9.0%,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第三位。
d. 水泥配料废气排放量为8930m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