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
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
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
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
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
5~l寸针.【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通天: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1.5寸。即前神聪旁开1.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眉冲: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玉枕:后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1.3寸。即脑户旁开1.3寸。
4
3
5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额区 四条线
顶区 五条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头 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概 念
一、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适应症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01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顶中线。
02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枕下旁线。
03
(三)操作方法
准备: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头皮针(操作规范)

头皮针一、概念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线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二、操作(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一1.5寸者,婴幼儿可用0.5寸毫针点刺。
在进针前。
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发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cm处),针尖对推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一l0cm,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利用腕部的一屈一伸,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可减少进针疼痛。
临床亦可用指切进针,沿皮刺入,但必须快速透皮,进入皮下或帽状腔膜下层(图7—12)。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腹膜下层。
本法也可用双手配合操作,即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食指尖轻轻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快速沿皮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3.注意事项进针时务必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疼痛等。
额、颞部头穴痛感较强,进针时可嘱病人憋气(屏息),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进针则无痛感。
针体宜与头皮呈15°—30°角,亦即采用沿皮刺的方法,以免刺入头皮下的肌层或骨膜,引起疼痛和出血。
对头皮坚韧者,推进针体时可稍作捻转,以助推进针体;推针时如发生疼痛或针下有阻力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刺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
针刺的深浅和方向,应根据治疗要求,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及其对针刺的耐受程度而决定.(二)针刺手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之后,术者可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激发经气,达到有效刺激量,并根据病症性质和部位,扶正祛邪。
1.快速捻转手法要求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一般要求术者肩、肘、腕各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分区定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区(见图1)图1 头面部头针穴线图示(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2)额旁1线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3)额旁2线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4)额旁3线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2.顶区(见图2、图3、图4)图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图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图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1)顶中线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2)顶颞前斜线定位:在头顶侧面,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头皮针法

(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 2、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3、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 4、提高四肢肌力。对正常人肌电有影响,使肌电幅度明显增 高。
谢谢大家!
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症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二) 头皮针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禁针。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禁针。 3、针具注意检查,以免因针尖不锐等引起头痛。 4、谨慎。治疗前要认真检查,治疗时避免 过强刺激。
(三) 头皮针处方示例
中风偏瘫
1、顶颞前斜线(瘫痪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 线等。先由前顶穴向百会穴透刺1寸(顶中线),再在顶颞前 斜线上从上而下透刺3-4针(即接力刺法),每针的进针点之 间距离为1寸左右,得气。留针期间配合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 动。 2、取顶颞后斜线接力刺法,然后快速捻转手法,频率每分钟 200次左右,间歇操作,约30分钟出针。
头皮针疗效与病变性质、部位、病程有关。一般来说,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所致的偏瘫,,其疗效较脑栓塞和脑出血 所致者要好。病程短在3个月以内者患者,有显著疗效;如 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者,很难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如病灶范围大,或位于两侧,或位于深部(如基底核、内 囊),或呈多灶性,或再次发作者,一般用头皮针效果较差。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 ) 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 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 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 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会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 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静脉给药是抢救成功的最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危重婴幼儿患者,静脉通道能否尽快建立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浅表静脉穿刺特别困难者,以往大多采用传统的静脉切开法或较为先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但这两种方法难度较高,且又多用于成年患者,用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1.操作方法(1)定位:①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枕垫于肩下,使颈部充分暴露;②定点:取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锁关节连线的内1/3作为进针点;③定向:取胸骨上端与喉结连线的1/2处与进针点连线,此线为进针方向。
(2)进针:将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在定点上沿锁骨下缘进针,针尖朝进针方向,进针深度视患儿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胖瘦而定,一般为2.0~2.5cm左右,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2~3mm即可。
(3)固定:针进入血管后保持45°角左右的斜度立于皮肤上,所以固定前应先在针柄下方支垫少许棉球,再将胶布交叉贴于针柄及皮肤上以防针头左右摆动,将部分输液管固定在皮肤上,以防牵拉输液管时引起针头移位或脱落。
2.注意事项(1)输液期间尽量减少活动,若行检查、治疗及护理时应注意保护穿刺部位。
(2)经常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漏液,特别是穿刺初期,按压穿刺部位周围有无皮下气肿及血肿。
(3)在排除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呼吸改变后,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有改变,口唇是否有发绀现象。
因锁骨下静脉的后壁与胸膜之间的距离仅为5~7mm以防针尖透过血管,穿破胸膜,造成血胸、气胸。
(4)拔针时,用无菌棉球用力按压局部3~5min以上,以免因局部渗血而形成皮下血肿,影响患儿的呼吸及再次注射。
若需保留针头,其方法与常规浅表静脉穿刺保留法相同。
头皮针中医适宜技术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
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 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 少阳胆经
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 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 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
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
第六节 头针法
顶旁1线
通承天光穴位于前人发体际的直头上部,4 寸当,前旁发开际正1.中5寸直上2.5寸 ,旁开1.5寸。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 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 承灵穴的连线
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 手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 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
第六节 头针法
3.刺激部位 颞区
颔厌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 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 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 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颞前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 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 面瘫及口腔病等
第七节 头针法
1.刺激部位 额区 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 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 刺1寸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 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 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
第六节 头针法
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 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 冲穴向下刺1寸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 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 病
第六节 头针法
(二)操作方法
3. 留针与出针 • 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 • 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 • 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
第六节 头针法
(三)适用范围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头针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2. 精神障碍: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3. 疼痛和感觉障碍 4. 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皮针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与眉枕线得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与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与枕外粗隆顶点得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得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得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得3厘米长得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得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得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得垂直线,即就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得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与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得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
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得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
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
为了减轻进针时得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
为使针得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得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
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得,特别就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
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
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得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
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
这种紧提慢插得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得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头皮计得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
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得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得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与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得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得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
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